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玲  孙维峰 《天津中医药》2010,27(5):401-402
甘温除热法指应用性味甘温的药物治疗虚损劳倦所引起的发热。虚损劳倦所致发热多为低热。然临床上高热者,亦有由虚损劳倦所引起。故不论发热程度如何,只要病机表现为气虚发热及阳虚发热,均可运用甘温除热法。  相似文献   

2.
计小清  于见 《中医药学刊》2005,23(6):1066-1066
中医认为在机体阴阳失调时,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这是说明阴阳与寒热之间相互关系的一个普遍适用理论原则,治疗上当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之法。但亦有气虚发热、阳虚发热之说,实热可泻,虚热宜补,此因虚致热,需用甘温之品治其气虚、阳虚之本而达到除其标热。此法即为甘温除热法。  相似文献   

3.
中医认为在机体阴阳失调时,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这是说明阴阳与寒热之间相互关系的一个普遍适用理论原则,治疗上当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之法.但亦有气虚发热、阳虚发热之说,实热可泻,虚热宜补,此因虚致热,需用甘温之品治其气虚、阳虚之本而达到除其标热.此法即为甘温除热法.  相似文献   

4.
孙晋超 《北京中医》2005,24(1):20-20
补中益气汤为“甘温除大热”之代表方剂。“甘温除大热”是用甘温之剂治疗发热的一种方法。甘温之剂治疗发热主要指“气虚发热”和或“阳虚发热”,其代表方为补中益气汤。  相似文献   

5.
浅论阴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兴柱 《江苏中医》2001,22(7):10-11
“阴火”一词首载于金元时代名 医李东垣所著的《脾胃论》。对“阴火”的概念,议论者甚多,然见仁见智,莫衷一是。作者认为气虚发热、阳虚发热、血虚发热均属阴火范畴,其病理基础是元气不足。治疗可采用甘温除热法。  相似文献   

6.
对甘温除热的中医治法进行了理论探讨。首先提出疑问,然后逐层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甘温除热法适用于体虚者(气虚阳虚)外感发热,用甘温之品补气升阳,则热自止病自痊。  相似文献   

7.
浅论阴火     
“阴火”一词首载于金元时代名医李东垣所著的《脾胃论》。对“阴火”的概念 ,议论者甚多 ,然见仁见智 ,莫衷一是。作者认为气虚发热、阳虚发热、血虚发热均属阴火范畴 ,其病理基础是元气不足。治疗可采用甘温除热法。  相似文献   

8.
甘温除热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晓园 《河北中医》2000,22(5):395-396
目前,一般认为甘温除热法是指用甘温之剂治疗气虚发热的一种方法。本法由李东垣秉《内经》“损者益之”、“劳者温之”旨意而创立,补中益气汤为代表方。 笔者认为内伤发热可由阴虚、阳虚、气虚、血虚、气血两虚、阴阳两虚所引起。阳虚者辛热为法,阴虚者甘寒养阴,此外,都可运用甘温除热法。气虚发热以补中益气汤为代表方,血虚发热以当归补血汤为代表方,阴阳两虚发热以小建中汤为代表方。这3首方剂都以甘温补虚的药物为主组成,显然,由李东垣创立的甘温除热法只能用于治疗气虚发热,这种观点是不够全面的,笔者兹对3方病机、立论、…  相似文献   

9.
甘温除热法是东垣针对阴火理论创制的对气虚发热的治疗方法,由于阴火机理未明,致使后世医家对甘温除热机理也莫衷一是.本文结合《内经》及黄元御“圆运动理论”中的气机升降学说的认识,进一步阐释气虚发热的机理及甘温除热法的除热机理.  相似文献   

10.
正"甘温除热"法是中医治疗热病的特色治法,本指用味甘性温的药物治疗气虚或血虚发热的疾病,后世医家多有发挥。本文针对气虚及阳虚发热病机,以恢复脾胃升降功能、促进心肾相交态势为目的,从理论和临床对"甘温除热"法的应用再行探索,以拓思路。  相似文献   

11.
甘温除热法始创于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李氏根据《素问 .至真要大论》:“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的治疗原则 ,将甘温补益的药物用于治疗脾胃气虚而导致的发热 ,这种治法称之为甘温除热法。当代名医蒲辅周就内伤低热产生的机理 ,曾提出与《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言的“阳气者 ,烦劳则张”的理论相关。蒲老认为 :“‘烦劳则张’,实为阳虚 ,这个阳是指中焦脾胃之阳 ,亦谓之中气、中阳。虚则不内敛而外越 ,以致低烧”(《蒲辅周医疗经验》.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 976:54)。从上分析可知 ,甘温除热法的适应证是以脾胃气虚为主 ,导致气血阴阳…  相似文献   

12.
甘温除热法临床运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温除热法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主治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所致的发热.笔者宗其法,在临床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用以治疗内科疑难杂证属气虚发热者,每获良效.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甘温除热"法在癌性发热中的应用。方法:通过分析气虚发热的本质与内涵、中医对癌性发热的认识,探索癌性发热与气虚发热的相通性。结果:癌性发热多以气虚为基本病机,甘温除热法是李东垣针对气虚发热病机而设的以温补脾胃、升阳散火为主的治疗方法,癌性发热在辨治上与其有相通之处。结论:李东垣针对气虚发热的相关论述为癌性发热的辨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补中益气汤为"甘温除大热"之代表方剂."甘温除大热"是用甘温之剂治疗发热的一种方法.甘温之剂治疗发热主要指"气虚发热"和或"阳虚发热",其代表方为补中益气汤. 李东垣在<内经>"劳者温之"和<金匮要略>小建中汤治疗虚劳阳虚发热的启示下,首创补中益气汤治疗内伤发热.补中益气汤由黄芪、党参、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组成,方中用药以甘温之品为主,具有甘温益气退热之效,故谓本方为"甘温除大热"的代表方剂.临床所见此类发热较多为低热,有时可见高热,病机历代各家见解不一,概括为:1)脾阳虚弱,气血虚损而发热.<脾胃论>曰:"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历史背景、发热症状黄芪的药效诸方面说明,李东垣甘温除热法的实质是用甘温补气之品治疗气虚外感发热之人;同时指出,阴火是指内伤气虚在先,而复感邪气在后的发热.  相似文献   

16.
翁卓凡  纪云西 《新中医》2020,52(18):184-185
基于人体"内阳外阴"本体结构理论,从概念内涵、病机、病症、治则、选方等方面,对"扶阳抑阴"法与"甘温除热"法这两种治疗内伤发热常用之法进行论述,比较两法之所异所同,认为扶阳抑阴法主治阳虚型内伤发热,甘温除热法主治气虚型内伤发热。  相似文献   

17.
甘温除热法在发热症和亚健康治疗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甘温除热法开辟了气虚等虚证发热治疗学上的先河,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甘温除热之“热”,除泛指劳倦内伤兼外感而导致的气虚气郁发热外,元气亏损相火失控与亚健康状态整体机能失调、内环境稳定的能力下降、人体对外界的适应和抵抗能力下降处于疾病边缘的状态情况也与之相似。甘温除热理念对亚健康状态的调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唐佩林 《山西中医》2001,17(5):59-60
甘温除热法出自金元医家李东垣 ,是他根据《素问·调经论》“有所劳倦 ,形气衰少 ,谷气不盛 ,上焦不行 ,下脘不通 ,胃气热 ,热气熏胸中 ,故内热”的观点而创立的一种治法 ,专为内伤发热而设。纵观其应用 ,大致有 :脾胃虚弱 ,阳气不升 ,郁而生热 ;脾胃气虚 ,导致血虚 ,虚阳亢奋 ,外浮发热 ;脾胃气虚 ,兼夹外邪而发热。甘温除热法之代表方为补中益气汤 ,临证当审其兼夹 ,酌情加减。笔者体会 ,阳虚加附片、肉桂 ;瘀滞加当归、桃仁 ;阴液不足 ,加生地、麦冬 ;血虚加熟地、首乌 ;邪火内盛加黄连、黄芩 ;外邪兼夹加苏叶、桂枝等。兹举验案 2则如下…  相似文献   

19.
甘温除热法是应用性味甘温的方药,治疗脾胃阳虚,中气下陷,元阳不振,后天水火升降失调或气虚,气血两虚,体虚(气虚,阳虚),外感等所致的阳损及阴出现发热表现的一种治疗方法。由于病本在阳,故用甘温之法补益脾胃,益气升阳,且甘养温运,补而不腻,温而不燥,使脾胃气复,则枢机运转,清升浊降,亦即气旺则能生血,达到补阳配阴以治其本,使阳生阴长,阴阳相维而虚热自退。  相似文献   

20.
关于甘温除热的方剂研究,近代医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多有所论,现就有关论述略作叙述于次。  欧阳钅奇氏认为,凡方中有参、桂、芪、术、甘、枣等药者,都是甘温除热剂[1]。闵子谦氏认为,理中汤、桂附八味丸和四逆类方剂都是甘温除热剂[2]。王少椒氏认为,治疗气虚发热的方剂,除补中益气汤之外,临床常用的方剂尚有四君子汤、小建中汤、参苓白术散、生脉散、人参蛤蚧散等,可随证选用[3]。韩先知氏认为气虚发热是现象热而本质寒,主用补中益气汤方的甘温除热法,既可说是“热因热用”,也可说是“寒者热之”。甘温除热法,除补中益气汤与升阳益胃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