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普通针刺联合火针治疗前庭性偏头痛的疗效。方法:将前庭性偏头痛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观察组给予普通针刺联合火针治疗。治疗前后采用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头痛症状记分表对两组的病情进行评估,同时观察眩晕、头痛症状复发情况。结果:两组的DHI评分、头痛症状记分均较治疗前有一定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眩晕、头痛症状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且观察组眩晕、头痛症状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普通针刺联合火针可显著改善前庭性偏头痛患者眩晕、头痛症状,降低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张亮  王新 《上海中医药杂志》2017,51(11):49-50, 54
目的观察柴胡六味汤治疗偏头痛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偏头痛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治疗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和柴胡六味汤治疗。观察两组中医证候积分、生活质量评分及头痛指数评分变化。结果 (1)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2)治疗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3)治疗后,两组患者头痛指数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柴胡六味汤治疗偏头痛性眩晕可明显改善头痛等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探讨中医辨证法结合西药治疗偏头痛眩晕的效果。方法随机将80例偏头痛眩晕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均为40例,两组患者分别采用常规西药治疗、中医辨证法结合西药治疗,对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实验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头痛指数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中医辨证法结合西药治疗偏头痛眩晕患者,能让临床疗效显著提高,对患者的头痛症状进行显著改善,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性眩晕的效果。方法: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西医治疗,观察组加用中药治疗。结果:头痛性眩晕发作频率观察组1天(3.4±0.8)次,对照组(5.2±1.5)次。总有效率观察组95.0%、对照组80.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用中药治疗偏头痛性眩晕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从中医角度总结眩晕的临床特点,探讨中医药方治疗眩晕的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60例偏头痛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从中医角度总结其临床特征表现,并采用随机双盲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中医辨证论治。评价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HAMD、HAMA评分均下降(P0.05),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下降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远高于对照组的76.7%,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眩晕患者的临床特点、证候对症用药能显著改善眩晕症状,副作用小,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研究刺络拔罐配合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7月重庆市渝北区中医院收治的80例颈性眩晕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各4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西医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刺络拔罐配合针灸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眩晕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及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结果:通过治疗,观察组患者眩晕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刺络拔罐配合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的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医治疗偏头痛性眩晕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1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偏头痛性眩晕患者8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给予对照组盐酸氟桂利嗪治疗,给予观察组中医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2%,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治疗偏头痛性眩晕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保障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头针配合电针治疗无先兆性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26例无先兆性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57例和对照组169例。治疗组采用头针配合电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评估指数(PRI)评分和中医证候症状分级量化评分,比较患者治疗期间服药次数和头痛发作次数,并分析影响偏头痛治疗效果的因素。结果两组治疗后及随访1、2、3个月PRI评分和中医证候症状分级量化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及治疗后1、2个月PRI评分和中医证候症状分级量化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期间各星期服药次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2、3、4星期时头痛发作次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随访1、2、3个月疗效与中医证型和VAS评分均有关。治疗组随访2个月疗效与性别有关。治疗组随访3个月疗效与文化程度有关。结论头针配合电针是一种治疗无先兆性偏头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肝阳上亢型偏头痛患者应用浅刺针法实施治疗,探究分析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从2015年5月-2018年10月,在我科选取100例肝阳上亢型偏头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实施探讨分析,遵照均匀随机分组的原则实施分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应用西药实施治疗,观察组应用浅刺针法实施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椎动脉(VA)血流参数、疼痛状况、偏头痛评分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前的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平均血流速度(TA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后的PI,RI,TAV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前的视觉模拟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视觉模拟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前的偏头痛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后的偏头痛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于肝阳上亢型偏头痛患者中应用浅刺针法实施治疗的效果显著,在显著改善临床症状的同时有效减轻疼痛,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加味苓桂术甘汤治疗眩晕对中医证候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眩晕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予以西比灵胶囊(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观察组予以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疗效与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中医证候疗效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加味苓桂术甘汤治疗眩晕患者可有效帮助其改善眩晕、头痛如裹等临床症状,有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与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中医辨证治疗眩晕的疗效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眩晕患者30例,随机分两组,治疗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对照组采取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中医辨证治疗,并对上述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6.67%。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②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③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西医体征量表、巴塞尔指数评分比较并无差异(P 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西医体征量表、巴塞尔指数评分改善效果没有治疗组患者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④治疗前两组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比较并无差异,P 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善效果没有治疗组好,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中医辨证治疗眩晕具有良好的效果,眩晕复发率低,是较理想的治疗方案,对于治疗眩晕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值得在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成2组各32例,对照组予常规西药(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尼美舒利分散片)治疗,观察组予中医辨证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个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75%,高于对照组(6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及疼痛消失时间均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辨证治疗偏头痛的效果良好,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延长镇痛有效时间,缩短疼痛消失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温针灸疗法对气血亏虚型前庭性偏头痛患者眩晕的改善情况。方法:将前庭性偏头痛患者6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观察组给予温针灸治疗。治疗前后采用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及眩晕发作持续时间对两组的病情进行评估,并于治疗后第8周进行随访,观察VM复发情况。结果:两组的DHI评分、VAS评分及发作持续时间均较治疗前有一定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温针灸可显著改善VM气血亏虚型患者的眩晕症状,缩短眩晕持续时间,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应用血府逐瘀汤结合西药治疗偏头痛瘀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8例偏头痛瘀血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54例,采取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54例,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血府逐瘀汤结合西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头痛发作次数、头痛程度、头痛持续时间及头痛伴随症状的证候疗效评分,综合评价患者的临床疗效,并作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头痛发作次数、头痛程度、头痛持续时间及头痛伴随症状的证候评分改善程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总显效率为81.13%,对照组临床总显效率为56.6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偏头痛瘀血证应用血府逐瘀汤结合西药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预后,抑制病情复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针引气归元加灸百会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惠州市第二妇幼保健院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颈性眩晕患者138例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治疗方式分成观察组78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采用腹针引气归元结合灸百会穴。观察两组临床疗效、中医症候积分及眩晕评定量表(DARS)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症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DAR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DAR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患者DARS评分降低幅度较对照组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为91.03 %高于对照组的76.6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腹针引气归元加灸百会治疗颈性眩晕临床疗效确切,临床症状改善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医疗法在紧张性头痛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60例紧张性头痛患者,根据治疗措施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头痛宁胶囊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汤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21d,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率为9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头痛指数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1、2、3周头痛指数改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头痛宁胶囊治疗相比,紧张性头痛患者采用中医汤药治疗效果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分析偏头痛的中西医结合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确诊为偏头痛患者68例,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34例,常采用常规西医护理;观察组34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医结合护理。观察2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偏头痛发作次数、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及VAS疼痛程度评分均明显较对照组小(P0.05),观察组护理后SAS及SDS量表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SF-36量表评分明显较对照组高,且P0.05,2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给予偏头痛患者中西医结合护理可有效缓解患者的头痛症状,促进患者由头痛引起的负性心理的改善,提高生活质量,应在临床中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方案应用于偏头痛性眩晕(MV)对患者症状改善、康复的效果。方法:本院治疗的MV患者中随机选取82例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予以口服逐瘀通脉胶囊治疗并配合实施物理方法,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汤剂口服治疗,回顾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观察组头痛指数评分及持续时间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且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1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17%,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经治疗观察组患者除生理功能方面外,其他各维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1.71%、12.20%,两组相比,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χ~2=4.555,P0.05),观察组满意度评分为(91.52±3.27)分对照组满意度评分为(67.74±3.51)分,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χ~2=31.740,P0.05)。结论:逐瘀通脉胶囊联合中药汤剂应用于偏头痛性眩晕治疗,可使患者头痛头晕症状得到显著改善,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提高生活质量,康复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与观察麻黄素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偏头痛患者,根据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麻黄素治疗,对照组给予A型肉毒毒素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偏头痛发作频率、头痛持续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明显低于治疗前,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黄素治疗偏头痛可促进临床症状的改善,缓解疼痛状况,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耳穴压籽疗法在眩晕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眩晕症患者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给予中医耳穴压籽疗法。比较两组患者的头晕、头痛症状改善情况及日常生活能力、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14/15),高于对照组的60.00%(9/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眩晕症患者耳穴压籽疗法效果颇佳,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