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患者检测同型半胱氨酸、血浆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83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以及80例血压正常的孕妇的同型半胱氨酸、血浆D-二聚体水平,同时选择85例非妊娠妇女作为对照。结果: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水平与健康孕妇和非妊娠妇女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健康孕妇和非妊娠对照组的D-二聚体水平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测定在妊娠期高血压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定中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患者检测同型半胱氨酸、血浆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83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以及80例血压正常的孕妇的同型半胱氨酸、血浆D-二聚体水平,同时选择85例非妊娠妇女作为对照。结果: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水平与健康孕妇和非妊娠妇女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健康孕妇和非妊娠对照组的D-二聚体水平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测定在妊娠期高血压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定中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D-二聚体在正常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中的检测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分别测定30例正常非孕育龄妇女(对照组)、60例正常孕妇(早、中、晚孕各20例)及30例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分别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 D-二聚体水平随孕周上升而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正常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结论正常妊娠孕妇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妊高征患者尤为明显。由于正常孕妇处于相对高凝及继发性纤溶增强状态,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更倾向于血栓形成和D IC发生。因此,动态检测孕妇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变化,对妊高征的早期诊断与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与D-二聚体同稽留流产的关系。方法:选取稽留流产患者48例为观察组,根据子宫实际大小与孕周之差分为早期与晚期稽留流产,另选同期行健康体检的正常孕妇45例为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纤维蛋白原与D-二聚体水平进行检测。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与D-二聚体水平同对照组正常孕妇比较,均明显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稽留流产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与D-二聚体水平同早期稽留流产患者比较,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纤维蛋白原与D-二聚体同稽留流产具有密切相关性,对其进行检测,在稽留流产的诊断与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0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正常组,共4组,每组各25例;再将75例冠心病患者依据病变血管数目分为一只组26例、二只组23例、三只组26例;100例均行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化验检查,对各结果进行组间对比分析。结果:冠心病各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冠心病患者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对了解冠心病的分型、危险程度及疗效均具有极大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C反应蛋白水平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87例冠心病患者,其中心功能Ⅱ级者41例,心功能Ⅲ级者25例及心功能Ⅳ级者21例,并以同期健康体检者26例血浆标本作为对照组。使用免疫比浊法测定受检者D-二聚体、C反应蛋白水平,PT—Der法测定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冠心病组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均高于对照组(P〈0.05),C反应蛋白水平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心功能不同分级血浆D-二聚体存在差异,心功能受损程度与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呈正相关(b=6.24,t=2.58,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的检测对冠心病的诊断以及了解患者心功能受损状况均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D-二聚体在乙肝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表达情况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105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进行研究,其中Child-Pugh A级23例,B级56例,C级26例,同时选取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Child-Pugh各分级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对照组的差异;根据有无腹水和随访期内生存情况,分别将105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分为有腹水组和无腹水组及死亡组和生存组,分析D-二聚体表达水平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结果患者组中Child-Pugh A级、B级、C级患者血浆D-二聚体表达水平分别为(1.570±0.046)μg/L、(1.647±0.047)μg/L、(1.727±0.055)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467±0.307)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腹水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1.910±0.404)μg/L,无腹水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0.890±0.036)μg/L,腹水组显著高于无腹水组(P0.05);死亡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2.561±0.372)μg/L,生存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1.697±0.548)μg/L,死亡组显著高于生存组(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表达水平与乙肝后肝硬化患者疾病严重程度有关,并对预后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D-二聚体在诊断急性肠系膜缺血中的应用价值,为急性肠系膜缺血的临床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本院门诊收治的60例急性肠系膜缺血患者为观察组及同期收治的60例其它急腹症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血浆中的D-二聚体以及乳酸脱氢酶(LDH)含量进行检测,观察D-二聚体对于急性肠系膜缺血的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浆LDH水平为(248.3±8.4)U/L,对照组患者LDH水平为(227.2±10.3)U/L(P0.05);观察组D-二聚体水平为(1.56±0.19)mg/L,对照组为(0.59±0.14)mg/L(P0.01)。与上述患者的LDH检测结果相比,D-二聚体在两组患者间的差异更为显著,说明D-二聚体在检测急性肠系膜缺血方面较LDH更为灵敏,与其它诊断指标比较特异性和有效性更强。结论: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急性肠系膜缺血的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在脊柱手术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表达意义。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3月该院行手术治疗且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20例脊柱手术患者与同期行手术治疗但无下肢深静脉血栓的60例脊柱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设置为观察组、对照组,采集两组患者的空腹静脉血液,检测其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及阳性率,并分析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与脊柱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均较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血清C反应蛋白阳性率分别为100.00%、100.00%、90.00%,均较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相关性分析,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与脊柱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密切相关,呈正相关。结论 C反应蛋白在脊柱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出现增高表达,其可能参与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机制中。  相似文献   

10.
苏辉 《双足与保健》2019,(23):26-27
目的分析糖尿病足患者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变化规律。方法于该院2018年1-12月期间收治的糖尿病患者,择取32例糖尿病足患者作为研究组,择取32例无并发症糖尿病患者作为参照一组,再择取32名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参照二组,测定3组研究对象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两组患者血脂水平和炎性因子水平。结果研究组患者血浆脂蛋白相关灵芝A2水平、D二聚体以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显著高于参照一组和参照二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2)水平要明显高于参照一组和参照二组,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于参照一组和参照二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足患者炎性反应较为严重,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凝血功能以及血脂功能均会发生显著变化,糖尿病患者治疗期间需要注意控制有关指标,对于糖尿病足可起到较好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血浆D-二聚体水平检测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所在医院2016年2—12月6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68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2组受检者均开展血浆D-二聚体水平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1 256.89±135.83)g/L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为(172.59+13.59)g/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检测在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特异性、敏感性、阳性预期值、阴性预期值分别为50.0%、100.0%、89.7%、100.0%。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检测操作便利,具有无创性,能够动态监测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可作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榄香烯乳状注射液、NP方案、沙利度胺综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92例晚期NSCLC患者,随机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6例。参照组给予NP方案联合沙利度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榄香烯乳状注射液,21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变化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D-二聚体水平、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水平均低于参照组(P<0.05)。观察组缓解率为26.09%(12/46),参照组缓解率为21.74%(10/4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榄香烯乳状注射液、NP方案、沙利度胺综合治疗晚期NSCLC,可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预防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化痰活血汤对急性脑梗塞患者临床中医证候、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的影响.方法 将79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37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42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化痰活血汤.治疗前后测定神经功能评分、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达73.81%,对照组为51.36%,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在神经功能评分、降低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方面优于对照组(P<0.01或0.05).结论 化痰活血汤可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降低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药合剂对慢性肾衰竭患者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的影响。方法:收集102例慢性肾衰竭患者,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1例。治疗组西药治疗的同时给予中药合剂口服,对照组单纯给予西药治疗。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检测2组患者血液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水平。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比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中药合剂可以降低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机制可能与抑制单核细胞黏附、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减轻炎症等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续命汤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凝血功能的影响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3例。对照组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续命汤治疗,疗程均为2周。分别在治疗前后测量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检测雌激素及血小板情况。结果: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对照组77.5%,治疗组87.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NIHSS评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NIHSS评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雌激素及血小板分别与治疗前比较,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续命汤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凝血功能及神经功能损伤状态。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从产妇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等指标的变化,探讨产妇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2011年4月132例自愿产前检查的孕产妇分娩前后进行凝血指标: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FIB)、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凝血酶时间(TT)、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溶指标:D一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进行测定,与未孕健康妇女132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D-二聚体和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FIB)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升高明显,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凝血酶时间(TT)、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明显短于对照组,各指标相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D一二聚体阳性32例,FDP阳性30例;分别占24.24%、22.73%;产后72小时各指标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妇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血凝四项前后联合检测能较全面反映孕产妇纤溶和凝血之间的平衡状态,对预防和治疗孕产妇因血栓性疾病出血、妊高症而带来的危险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进展期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化疗疗效的关系。方法:我院自2009年1月至2011年9月收治进展期肺癌患者57例,其中非小细胞肺癌38例分为一组,小细胞肺癌19例分为二组,检测两组患者化疗前血浆D-二聚体含量,以及3个疗程化疗后血浆D-二聚体含量,同时统计25例健康血浆D-二聚体含量为对照组。结果:进展期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对照组健康血浆D-二聚体水平相比较,差异性显著,且一组患者显著高于二组。一组患者化疗后有效(pwcR)组D-二聚体含量为223.00±102.16mg/L,化疗后进展(PD)组D-二聚体含量为1024.81±577.08mg/L。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高低,可以作为判断进展期肺癌患者预后、观察疴隋、观察疗效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Dim-2)、纤维蛋白原量(Fib)和血小板(PLT)的变化,评价其在恶性肿瘤患者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ysmex CA-7000血凝分析仪对56例恶性肿瘤患者和20例健康人的血浆D-二聚体(Dim-2)、纤维蛋白原量(Fib)和血小板(PLT)的变化进行测定.结果:各组肿瘤在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含量明显升高,与健康人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肿瘤早期组(Ⅰ Ⅱ期)和晚期组(Ⅲ Ⅳ期)在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含量方面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在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含量较前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中药 对照组)治疗前后,在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含量有所升高,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D-二聚体、Fib和血小板水平变化,可考虑作为判断患者转移、恶化及评估治疗效果的参考指标;活血化瘀中药汤剂可作为一种抑制肿瘤生长及转移治疗的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益肾活血汤辅助西药治疗慢性肾炎的临床效果及其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慢性肾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2组均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益肾活血汤辅助治疗,比较分析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凝血功能(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变化。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0.7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有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肾活血汤辅助西药治疗慢性肾炎临床效果显著,可以有效降低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改善肾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阿魏酸钠对肾病综合征患者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血浆黏度的影响。方法将62例肾病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应用激素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魏酸钠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血浆黏度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血浆黏度等指标较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结论阿魏酸钠联合激素治疗肾病综合征疗效优于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