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Emmons等认为鸟类是病原真菌携带者 ,曾从Columbalivia野生鸽的排泄物中培养得到了新生隐球菌新生变种。许多研究表明人类被感染通常是在暴露于鸟类粪便 ,尤其是栖息于人类住所周围的野生鸽粪便之后发生。为更好地了解携带新生隐球菌新生变种的野生鸽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威胁 ,该研究主要调查了瑞典的Malmo市的野生鸽对隐球菌的携带率。令人惊奇的是 ,未发现该城市的野生鸽携带有新生隐球菌新生变种 ,但分离到劳伦梯隐球菌、汉逊德巴利酵母菌及单咽隐球菌 ,其中前两种为人类条件致病菌。方法 :作者在 1 998年 3月 1 2日…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中国大陆地区新生隐球菌环境株的分布情况,及其表型和基因型特征。方法采用CACA培养基培养1372份来自中国大部分地区私人和公共养鸽场所的鸽粪标本,分离出新生隐球菌,并对其表型和基因型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共分离出80株新生隐球菌,分离阳性率约为5.5%,所有菌株37℃生长良好,有完整荚膜,尿素酶试验阳性。ITS序列分析证实分离出的新生隐球菌均属于血清型A。M13-PCR显示,其基因型为我国及东南亚地区特征性的VNIC型,显示了与临床株的高度一致性。结论中国大陆地区的新生隐球菌临床株与环境株显示了高度的同源性,提示对于易感人群,阻断与相应环境的接触可有效预防新生隐球菌的感染。  相似文献   

3.
鸽粪中新生隐球菌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GAEC培养了144份私人和公共养鸽场所的鸽粪标本,从中共分离得32株新生隐球菌,阳性率达22.2%。37℃生长良好。尿素试验均为阳性。血清因子分型结果证实阳性标本均为新生隐球菌新生变种,全是A血甭型,动物接种后能重新分离出该菌。病理证实具致病性。  相似文献   

4.
许多报告提及不少非洲国家与艾滋病(AIDS)相关的隐球菌病的发病率很高。因此,中非国家的许多学者将隐球菌感染视为AIDS的一个指征。新型隐球菌及其变种一向只能发现于户外的鸽、鸡等粪中,但室内的灰尘、空气中也可分离到。本文作者对布隆迪城市的20例与AIDS相关的隐球菌病患者室外土壤及尘埃标本作了检查,同时也检查了3例患者室周围的鸽粪;另外,对19例患者  相似文献   

5.
新生隐球菌是临床上重要的致病真菌,在免疫缺陷的患者如艾滋病患者中引起播散性脑膜炎。新生隐球菌有两个变种,并分为5个血清型。文献报道新生隐球菌新生变种的血清型为A、D和AD型,在CGB培养基上不生长;格特变种的血清型为B和C型,能够在CGB培养基上生长。作者报告了3株来自鸽排泄物,能在CGB培养基上生长,血清型为A或D型的新生隐球菌。  相似文献   

6.
以往的研究表明AIDS合并新生隐球菌新型变种感染在中非国家的发生率高于欧洲,以致该地一旦发现隐球菌病患者即疑合并有AIDS。此外还提出除鸽粪外,居室内灰尘、空气中也有该菌存在,作者为此在布隆迪首都布琼布拉对隐球菌的传染源进行了研究。作者取800个样本,来自AIDS伴有隐球菌病的患者的居室、病房及附近未住人的房屋中空气、家具、墙壁、地板等处的尘埃,架子上的蜘蛛网,患者曾接触过鸽舍的  相似文献   

7.
新生隐球菌是严重威胁艾滋病患者的致病真菌之一。以往认为大多数新生隐球菌为单倍体 ,二倍体罕见。近来通过激光扫描细胞计数器 (LSC)和其他技术 ,研究了大量新生隐球菌菌株 ,发现单倍体菌株中有少量双倍体存在。菌种来源于千叶大学的真菌研究中心和微生物毒学中心的保存株及刚从鸽粪中分离的新生隐球菌。于含 1%酵母浸膏、1%蛋白胨、1%葡萄糖(YPG )液基中 30℃振荡过夜至对数生长期。用Skerman显微操作器分离每一菌株的单个大、小细胞至土豆葡萄糖琼脂培养基 30℃培养。长出的菌落转种至沙氏培养基斜面。用 70 %乙醇固定来自…  相似文献   

8.
新生隐球菌随机扩增DNA指纹分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用随机引物扩增新生隐球菌临床和环境分离株的DNA ,观察DNA指纹与血清型的关系 ,探索新生隐球菌基因分型标准。方法 采用 3种不同寡核苷酸重复序列 [CN1(GTG) 5、CN2(GACA) 4和CN3(GATA) 4]为引物 ,对从临床和鸽粪中分离到的 2 4株血清A型和 8株四种血清型的新生隐球菌标准株的DNA进行扩增 ,根据扩增产物的电泳带型来对比DNA指纹和血清型之间的关系。结果  2 4株临床和鸽粪分离的血清A型株中 ,2 0株产生和标准株完全相似的DNA带型 ,1株与标准D型DNA带型相似。 3株的PCR指纹与血清A、B、C、D型均不相同。 2株B型和 2株C型产生几乎完全一致的DNA指纹带型。结论 ①大多数血清A型新生隐球菌菌株具有相似DNA指纹带型。②血清B型和C型 (gattii变种 )的DNA带型不易区别。③相同血清型不同的株可能有不同的DNA指纹带型。④PCR法用于新生隐球菌菌株鉴定是一种快速、方便、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PCR-RFLP鉴别念珠菌、曲霉和隐球菌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快速鉴别3类医学上重要真菌-念珠菌、曲霉和隐球菌,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PCR-RFLP)的分子生物学说法方法对白念珠菌、克柔念珠菌、季地蒙念珠菌、近平滑珠菌、热带念珠菌、乳念珠菌、新生隐球菌格梯变种、新生隐球菌新生变种、罗伦隐球菌格梯变种、新生隐球菌新生变种、罗伦隐球菌1、工霉、黄曲霉和杂色曲霉进行体外研究。新生隐新生变种、罗伦隐球菌、曲霉隐球菌放增出310bp经PCR含珠菌、  相似文献   

10.
用包被有羊抗鼠IgG的磁珠结合鼠抗白念单抗后,对白念珠菌,类星形念珠菌,类星形念珠菌,热带念珠菌,新生隐球菌,光滑念珠菌菌悬液及白念珠菌与新生隐球菌两菌混悬液进行了分离纯化研究。结果:免疫磁球和白念珠菌,类星形念珠菌结合尤为明显,与热带念珠菌少量结合而不和新生隐球菌,光滑念珠菌结合。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中国环境中新生隐球菌变种的生态学特点.方法:采集10个城市(3组)鸽粪标本620份和江西贵溪地区澳洲赤桉标本819份;采用咖啡酯玉米山梨醇琼脂(cAcA)培养基分离新生隐球菌,并对菌株进行CGB培养,酚氧化酶、尿素酶、血清型、交配型试验和形态学观察.结果:①不同纬度地区鸽群的新生隐球菌标本阳性率为G1[40°~50°北纬(N)]13%,G2(30°~40°N)50%,G3(20°~30°N)29%,G2显著高于G1(P<0.01);3组鸽群阳性率基本相同(P>0.05),平均为81%.②环境分离358株全部37℃生长、酚氧化酶阳性、CGB培养阴性;1株尿素酶阴性;其中101株均为α交配型和A血清型,提示全部为grubii变种;发现环境分离菌株荚膜变异并与其他真菌的自然黏附现象.③从江西贵溪生长的澳洲赤桉未分离到新生隐球菌格特变种.结论:中国环境中以grubii变种为主的新生隐球菌的生态学特点与其所在的地区纬度明显相关:由澳洲赤桉分离新生隐球菌格特变种的研究仍然需要继续进行.  相似文献   

12.
综述了近年来克隆和鉴定的新生隐球菌基因,并对其基因结构进行了分析。新生隐球菌基因的克隆,有助于研究新生隐球菌的分类地位,种系发生来源以及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更可为发展抗真菌治疗药物提供全新的靶目标。  相似文献   

13.
综述了近年来克隆和鉴定的新生隐球菌基因,并对其基因结构进行了分析,新生隐球菌基因的克隆,有助于研究新生隐球菌的分类地位,种系发生来源以及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更可为发展抗真菌治疗药物提供全新的靶目标。  相似文献   

14.
作者利用新近市售的“酵母鉴定”(Yeast-IDENT,Y-I)系统对9属医学重要酵母91株进行了评价。该鉴定系统中含有酵母尿素、磷酸对硝基酚等,另以一般鉴定法包括光镜形态学、碳原同化、发酵试验、其他营养试验及(或)API20C 试验等进行对照。结果显示:Y-I 鉴定系统对白念珠菌、伪热带念珠菌,白色隐球菌、新生隐球菌、红色隐球酵母,绿色掷孢酵母、念珠隐球菌菌光滑球拟酵母、二组符合率为100%。对其他菌如克柔念  相似文献   

15.
新生隐球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当机体免疫力减低时就可能侵犯人体,引起严重的隐球菌病,特别是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死亡率极高。隐球菌属包括17个种7个变种,然而能够致病的只有新生隐球菌及其变种,且以血清型A型最常见。我们以A型新生隐球菌标准菌为实验菌株,构建了质粒克隆库,这是进一步进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基础,如在核酸水平探索致病机理,建立快速诊断方法等。一、材料和方法(一)菌株和质粒:①A型新生隐球菌标准株D48由世界卫生组织(WHO)提供,本研究室保藏;②质粒PUC18及宿主菌JM103由复旦大学遗传学研…  相似文献   

16.
新生隐球菌根据传统的分类方法和以往的观点,血清型AD型新生隐球菌一直被视为新生隐球菌新生变种\,但事实上,AD型新生隐球菌无论在地区分布、致病特征等方面,均与新生隐球菌新生变种中的A型和D型有明显不同[2,3].本文采用变性梯度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技术和核酸序列分析,首次发现新生隐球菌AD型28S rDNA基因型与新生隐球菌新生变种的A、D型不同,而与新生隐球菌格特变种B、C型完全一致,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新生隐球菌毒性因子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 1 0年 ,新生隐球菌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迅速 ,特别是在毒性因子方面 ,如荚膜、产黑素、磷脂酶等。对隐球菌毒性因子的产生及其与机体相互作用的关键环节的探讨将有助了解其致病机理 ,为临床上治疗新生隐球菌感染提供更多、更有效的靶目标。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外学者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新生隐球菌的最新成果,包括GC含量测定;DNA同源性杂交;线粒体DNA的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染色体脉冲电泳核型分析;URA5基因,TRP1基因和rDNA的克隆,有助于研究新生隐球菌的分类地位,种系发生来源以及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应用特异性探针可以对新生隐球菌病进行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9.
新生隐球菌毒性因子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10年,新生隐球菌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迅速,特别是在毒性因子方面,如荚膜、产黑素、磷脂酶等。对隐球菌性因子的产生及其与机体相互作用的关键环节的探讨将有助了解其致病机理,为临床上治疗新生隐球菌感染提供更多、更有效的靶目标。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外学者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新生隐球菌的最新成果,包括GC含量测定;DNA同源性杂交;线粒体DNA的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染色体脉冲电泳核型分析;URA5基因,TRP1基因和rDNA的克隆,有助于研究新生隐球菌的分类地位,种系发生来源以及进行流4行病学调查。应用特异性探针可以对新生隐球菌病进行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