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2002-2006年宜宾市钩端螺旋体病流行规律,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钩体病的发生与流行提供依据。方法对宜宾市2002-2006年钩端螺旋体病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2-2006年宜宾市钩端螺旋体病共报告病例393例,死亡2例,平均发病率为1.52/10万;该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主要集中在每年8~9月份,男女性别比为2.14∶1,10~35岁组人群为该病的主要发病人群,职业分布以农民、学生为主,占发病总数的97.46%。结论宜宾市近5年钩端螺旋体病发病率处于相对较高水平,应该采取包括加强钩端螺旋体病传染源控制与管理、健康教育、接种钩端螺旋体菌苗等综合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仙居县1974年报告首例钩端螺旋体病(以下简称钩体病)后至2000年共报告578例,钩体病疫情经过了由上升至下降的过程.为探讨该病在我县的流行特征和规律,为防制提供依据,作者对仙居县1974~2000年钩体病疫情及流行菌株变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2001-2010年峨眉山市钩端螺旋体病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掌握其规律,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钩端螺旋体病的发生与流行提供依据。方法采用Excel录入整理数据,对2001-2010年峨眉山市钩端螺旋体病疫情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1-2010年峨眉山市共报告钩体病例231例,年平均发病率为5.34/10万。2003年发病81例,年发病率为18.81/10万;2001年发病69例,年发病率为16.1/10万;2001-2004年间呈2年1次流行高峰的规律,疫情总体呈波浪式下降,2010年无病例发生。平坝和山区的发病率无显著差异;病例主要集中在10~50岁之间,占发病总数的86.15%,发病以青壮年为主;季节分布呈单峰型,仅集中在8~10月,9月为高峰期。结论 2001-2010年峨眉山钩体发病逐年下降,到2010年已无新病例发生,应进一步加强防制钩体病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近五年来广西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预防与控制钩端螺旋体病的发生和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和医学统计学技术对2007-2011年广西钩端螺旋体病疫情报告及其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估。结果 2007-2011年广西钩端螺旋体病共报告病例259例,死亡9例,病死率为3.47%,年均发病率为0.11/10万。6-9月是本病流行季节,发病人数占全部病例的69.11%,8月是发病高峰。职业分布以农民和学生为主,其发病人数占全部病例的83.01%。病例男性多于女性,性别比为2.28:1。流行的主要菌群是黄疸出血群,主要流行形式是稻田型。结论采取包括传染源控制与管理、健康教育及接种菌苗等综合性防控措施是防治本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正>衢州市是浙江省钩端螺旋体病的主要疫区之一,为了解和掌握本市钩端螺旋体病疫情特征以及菌群分布情况,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1997年起,开展了监测工作,现将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鼠类是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的主要传染源。对鼠类携带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进行调查,这对钩体病疫情监测和防治措施的制定、实施都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于1972~83年在钩体病稻田型流行区——湖南省桃源县进行了有关调查。现将资料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7.
浙江省1990~2000年钩端螺旋体病疫情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浙江省是我国钩端螺旋体多发地区之一,疫区分布广泛,菌群多,病情重,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为了探索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规律,为制定有效的防制措施提供依据,我们于1988~2000年对全省钩端螺旋体病进行了监测、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我国钩端螺旋体病地理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55年本病列入法定传染病。1955~1993年全国累计报告2424057例,平均发病率为7.0834/10万,死亡24637例,平均病死率为1.02%。全国有26个省(市)自治区(不包括台湾省)均有本病报道。90年代初钩端螺旋体病疫情相对稳定,常有局部爆发流行,并存在潜在流行因素。我国疫区分布广泛,钩端螺旋体病主要分布在北纬25°~35°,东经100°~120°之间,也是长江流域的一些省份。  相似文献   

9.
浙江省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概况和防制对策龚震宇傅桂明赵芝雅我省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疫区分布广泛。为进一步掌握全省钩体病的流行特征和规律,我们分析了全省疫情状况,探讨了防制对策,以进一步控制本病的流行。1资料来源全省各县市调查上报资料、疫情报告、监测...  相似文献   

10.
公安县自1982年7月原南平公社新田大队发生首例钩端螺旋体病(以下简称钩体病)以来,疫区范围不断扩大,发病率大幅度上升,近几年已成为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夏秋季主要传染病之一。为了探讨其流行特征和规律,以期制定防疫对策,指导防制实践。现将公安县1982-2004年全县各医疗卫生单位历年钩体病疫情资料进行流行动态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1990~2001年广西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广西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与控制本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1990—2001年广西钩端螺旋体病疫情报告及其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广西钩端螺旋体病主要在农村流行,以青壮年多发,男性高于女性,7~9月是本病流行季节,稻田型是主要流行形式。结论 做好高危人群的预防工作和提高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是防治本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磐安县野鼠、牛、猪、鸭和青蛙钩端螺旋体(钩体)带菌情况。方法对野鼠鼠肾、猪肾、鸭肾、青蛙肾和牛中段尿等进行钩端螺旋体分离培养,并对鸭血清进行抗体测定。分离的钩端螺旋体菌株进行LS-PCR鉴定。结果2011年磐安县从野鼠分离到钩体菌株5株,检出率为4.85%。牛中段尿、猪肾、蛙肾和鸭肾均未分检出。不同鼠种的检出率分别为社鼠10.00%、褐家鼠3.33%、白腹巨鼠2.27%、黄毛鼠50.00%。鸭血清中检测到抗体1份,检出率为10.00%。结论野鼠为磐安县钩端螺旋体病的主要传染源,黄疸出血群为主要的感染菌群。鸭也有钩端螺旋体感染,应进一步加强钩体病综合防制措施。  相似文献   

13.
龙游县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钩端螺旋体病是由一群不同型别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 (简称钩体 )所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为掌握龙游县钩体病疫源地范围、类型、人群分布及流行规律 ,以及宿主动物种类、带菌率、菌群的分布与更迭 ,现场观察钩体菌苗的血清免疫学与防病效果 ,为今后预防与控制钩体病的流行 ,制订防制对策 ,改进防制措施等提供依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1 1 研究现场 :选定在龙游县七都、下库、庙下 3个乡中的 6个行政村为宿主动物调查和防病效果观察。1 2 鼠类及带菌动物调查 :用夹夜法捕鼠计算密度 ,鉴定鼠种 ,并用背式法解剖无菌取集…  相似文献   

14.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是宜春市常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之一.为探讨其流行因素及流行规律,以便制定防制措施,对宜春市1990~1999年钩体病的流行状况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掌握浙江省钩端螺旋体(钩体)病人间疫情的流行特点和规律,分析了1952~1996年全省钩体病疫情资料,报告如下。一、材料与方法材料来源于全省各县市疫情报告和调查资料。采集医院病人血清,用显微镜凝集试验(MAT)检测及分离培养,所用钩端螺旋体国内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长江三峡水库坝区钩端螺旋体病流行因素和疫情。方法选择调查点,收集1996~2006年钩端螺旋体病疫情资料,进行钩端螺旋体病病原分离和抗体检测。结果2003~2006年长江三峡水库坝区钩端螺旋体病发病率比蓄水前低,采13份散发钩端螺旋体病人双份血清,用交叉吸收实验检测出临海、致热、乳山3个新的钩端螺旋体血清型;水库坝区清底后,鼠密度2.09%。室内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占57.1%;户外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占66.67%。分离钩端螺旋体菌36株,分属5个血清群7个血清型,其中黄疸出血群占47.22%,波摩那群占27.78%,鼠肾、猪肾和蛙肾带菌率分别为2.67%、0.81%和0.25%,健康人群黄胆出血群阳性率为31.12%。结论长江三峡水库坝区蓄水期间没有发生钩端螺旋体病暴发流行,采取水库坝区清底可以有效降低鼠密度。  相似文献   

17.
江西省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江西省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状况,为钩端螺旋体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江西省2001-2008年钩端螺旋体病疫情资料和监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1-2008年全省共报告钩端螺旋体病病例1 405例,年报告发病率在0.11/10万~1.15/10万,年均发病率为0.42/10万;共报告钩端螺旋体病死亡病例38例,病死率为2.75%,病例以散发为主;病例主要发生在江西省的赣州市、宜春市和上饶市,3市病例占全省总病例数的74.59%;7-8月为钩体病发病高峰,占总病例数的71.96%;职业以农民为主,占总病例数的76.44%;发病年龄集中在10~59岁,占全部病例的91.74%;男女性别之比约为2∶1;2002-2007年钩体病监测发现流行菌群为黄疸出血群(32.61%)和澳洲群(15.94%)。结论2001-2008年江西省钩体病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部分地区发病率仍较高,7-8月为高发季节,与早晚季水稻"双抢"有关,也与职业人群相符,表现为稻田型流行特征;主要传染源及流行菌群分别为野外鼠和黄疸出血群钩体。  相似文献   

18.
岳阳市1994~1995年钩端螺旋体病防制对策及经济效益评估周健康我市地处湘北、洞庭湖畔,辖6县3区,总人口495万。钩体病在我市各县都有不同程度的流行,是我市的主要传染病之一。通过采取一系列综合防制措施,有效控制了该病的流行,其作法和收效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广东省清新县钩端螺旋体病调查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东省清新县钩端螺旋体病调查报告杜志明,冯邦强,陈戊申,张万里,罗会明钩端螺旋体病(下称钩体病).是自然疫源性疾病,是农村常见的人、畜共患病。为掌握钩体病的流行规律.预测疫情发展趋势,于1992年对清远市的清新县收集近10年钩体病疫情,并对该县的太平...  相似文献   

20.
澧县城区医院流行性出血热和钩端螺旋体病疫情报告质量调查廖业敬,王波(湖南省澧县卫生防疫站415500)为了解我县城区医院流行性出血热(EHF)和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的疫情报告工作质量,我们于1991年10月11~14日,对地处县城区的县人民医院,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