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旨在探讨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胃肠问题与临床核心症状及预后的关系,为ASD的诊断和预后提供线索。方法纳入98例ASD儿童(ASD组)和103例发育正常的健康儿童(HC组)。评估两组儿童是否存在胃肠问题;ASD组根据是否存在胃肠问题分为胃肠道阳性组(GI+组)和胃肠道阴性组(GI-组),分别予以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ABC)评估患儿核心症状。经过行为康复治疗后,再次给予GI+组儿童以上量表进行评估。结果 ASD组胃肠问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HC组(P0.05);GI+组和GI-组CARS量表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胃肠症状好转的患儿治疗后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评分显著低于无好转者,也显著低于治疗前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评分(P0.05);胃肠症状加重时患儿精神症状多加重。结论 ASD组胃肠问题发生率较高,积极干预胃肠道症状可能有利于ASD的治疗,且胃肠道症状可作为预测ASD儿童病情变化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听觉统合训练(AIT)联合应用行为分析(ABA)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84例2~5岁的ASD患儿分为试验组(n=42)与对照组(n=42)。试验组接受为期1个月的AIT和3个月ABA训练;对照组仅接受3个月ABA训练。治疗前后进行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ABC)及孤独症治疗评定量表(ATEC)评估。结果:训练后,试验组各量表的减分值较对照组高,进一步计算Cohen's d值,两组ATEC语言分量表减分值差异效应较大(d0.8),ABC减分值及ATEC感知觉、行为分量表减分值的差异具有中等效应(0.5≤d0.8),ATEC社交分量表减分值差异效应较小(0.2≤d0.5)。协方差分析显示,组别效应对ABC减分值、ATEC语言、感知觉及行为分量表减分值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对ATEC社交分量表减分值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量表基线分值对各量表减分值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AIT配合ABA训练较单用ABA训练可更好地改善ASD症状,对于语言、社交、感知觉、行为等各项能力发展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重复经颅磁刺激技术治疗儿童孤独症的效果。方法将80例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孤独症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案治疗(n=40),观察组联用重复经颅磁刺激技术治疗(n=40),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性激素水平、行为量表(ABC)评分、发育商(DQ)评分、症状量表(CARS)评分及ABC各因子评分情况展开对比。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血清性激素P、E2、LH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性激素水平明显下降,对照组无明显变化,观察组性激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ABC量表、DQ量表、CARS量表评分经测验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ABC总分、CARS评分经评测均有降低,DQ均有升高,且观察组变化程度更为显著(P0.05);治疗后,ABC各测验分值较治疗前均有下降,但观察组在语言功能、躯体运动、社会交往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技术可有效的调节孤独症患儿的性激素水平,纠正孤独症异常行为,减轻临床症状,促进心理发育,特别在语言功能、躯体运动、社会交往改善方面,效果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常规康复训练联合游戏治疗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儿的作用。方法:将60例ASD共患ADHD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在进行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观察组联合游戏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治疗前后应用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ADHD筛查量表(SNAP-IV)对两组进行评估和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间ATEC、SNAP-IV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ATEC、SNAP-IV评分显著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ATEC中表达/语言沟通及行为维度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SNAP-IV总分、注意缺陷、多动/冲动及对立违拗各项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常规康复训练联合游戏治疗对ASD共患ADHD患儿症状改善作用更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频次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TR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给予1周一次MECT治疗(研究组n=40),另一组给予1周2次MECT治疗(对照组n=40);观察12周,于治疗前及治疗第2周、4周、6周、8周、12周末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临床疗效,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两组PANSS总分均较治疗前有下降(P0.05);对照组治疗第2、4周末PANSS评分较研究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12周末PANSS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12周末,研究组有效率76.67%,对照组有效率73.33%,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ECT对TRS有效,一周两次MECT的疗效和不良反应不优于一周一次。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头部针刺联合口肌训练对儿童孤独症摄食行为及语言交流障碍的影响。方法选择郑州儿童医院2015-01—2018-06收治的82例孤独症儿童,参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7例和观察组45例。对照组采用口肌训练,观察组采用头部针刺联合口肌训练。比较2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摄食行为变化情况、自闭症行为评定量表(ABC)、口部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6.67%vs 67.56%(P0.05)。治疗前,2组摄食行为、ABC量表评分及口部运动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摄食行为评分、ABC量表评分均下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2组口部运动功能均上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部针刺联合口肌训练能够有效改善孤独症儿童的摄食行为,纠正语言交流障碍,提高患儿语言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7.
度洛西汀治疗抑郁焦虑共病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度洛西汀与帕罗西汀治疗伴有广泛焦虑障碍的抑郁症的疗效。方法:对59例抑郁症及广泛焦虑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度洛西汀组和帕罗西汀组,疗程8周。于治疗前及治疗1、2、4、8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M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疗效及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HAMD和HAMA评分均显著下降(P均<0.01)。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度洛西汀治疗伴有广泛焦虑障碍的抑郁症,疗效与帕罗西汀相似。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奎硫平对女性躁狂发作的急性期及维持期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1例女性躁狂发作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0例)和对照组(31例),两组均给予奎硫平0.4~0.8 g/d,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碳酸锂1.0~1.75 g/d,治疗6周。于治疗前后采用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评定疗效;于治疗后采用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BRMS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1~1.17,P均0.05);研究组痊愈率69.0%,对照组痊愈率73.3%,两组痊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7,P均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1.51,P均0.05)。结论:奎硫平单用与奎硫平联合碳酸锂治疗女性躁狂发作的疗效及安全性相当。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加巴喷丁治疗躁狂发作的效果和安全性,为躁狂发作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于2016年1月-2017年4月在安徽省某精神病专科医院选取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情感障碍躁狂发作诊断标准的122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62)和对照组(n=60)。研究组给予加巴喷丁治疗,对照组给予碳酸锂治疗,疗程均为8周。于治疗前、治疗第1、2、4、8周采用贝克-拉范森躁狂量表(BRMS)和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评价疗效,于治疗前、治疗第2、4、8周进行血尿常规、肝功能、肌酐/尿素氮、心电图、脑电图检测,于治疗第8周末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安全性。结果治疗后,两组BRM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22~1.830,P均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显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6.3%vs.79.3%,χ2=1.28,P0.05);治疗后8周,两组BRMS和CG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均0.01);两组流涎、镇静、月经紊乱、血糖异常等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8~5.30,P均0.05)。结论加巴喷丁与碳酸锂对躁狂发作的效果相当,但加巴喷丁的安全性更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舍曲林联合奎硫平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 方法:将76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舍曲林合并奎硫平治疗)39例和对照组(单用舍曲林治疗)37例.疗程8周.于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9,P>0.05).两组HAMD评分治疗后均显著降低(P均<0.05);以研究组在治疗1周和治疗2周时HAMD评分降分显著(t=2.89,2.73;P均<0.05),治疗4周和治疗8周,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2,1.07;P均>0.05). 结论:舍曲林联合奎硫平治疗脑卒中后抑郁障碍与单用舍曲林疗效相当,但起效更快.  相似文献   

11.
右佐匹克隆对抑郁症伴失眠患者日间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右佐匹克隆对抑郁症伴失眠患者日间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抑郁症伴失眠患者127例随机分为右佐匹克隆组66例和阿普唑仑组61例,分别给予右佐匹克隆和阿普唑仑观察2周.2周后采用日间功能障碍量表评定疗效及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 结果:治疗2周,日间功能障碍评定量表中除困倦项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t=0.84,P>0.05),其他项如白天乏力、打盹、精神差、反应迟钝、共济失调、判断力下降、意识模糊、精神紊乱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89,3.43,6.61,10.03,3.09,9.57,11.14,4.49;P均<0.01).两组不良反应仅在嗜睡和头昏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6.67,3.89;P <0.01或P<0.05). 结论:右佐匹克隆对抑郁症伴失眠患者日间功能的影响以及不良反应显著低于阿普唑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电生物反馈联合SSRIs类药物治疗对老年脑卒中后焦虑患者的焦虑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87例老年脑卒中后焦虑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4例)、研究组(n=43例),对照组给予舍曲林系统治疗,研究组给予脑电生物反馈联合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第2、4、8周末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改良Barthel指数(MBI)、生活质量指数量表(QLI)、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结果两组患者组在治疗前HAMA、MBI、QLI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第2周、第4周两组间比较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第8周两组间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ESS评分在治疗后第2、4、8周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电生物反馈治疗联合SSRIs类药物治疗脑卒中后焦虑患者更快的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减少药物副反应,提高患者脑卒中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低频调制中频电治疗对老年抑郁症患者伴发的疼痛症状及总体抗抑郁效果的影响。方法:65例伴有疼痛不适症状的老年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3,接受度洛西汀治疗)和研究组(n=32,度洛西汀联合低频调制中频电治疗),观察6周。分别在基线、治疗3周和6周时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抑郁程度,用疼痛程度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定主观疼痛感受,并在治疗6周用Asberg抗抑郁剂不良反应量表(SER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组别×HAMD评分、组别×VAS评分的交互作用显著(F=4.970,F=6.160;P均0.01)。简单效应分析显示,两组HAMD及VAS评分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均0.05),治疗3周和6周,研究组HAMD及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6周研究组HAMD及VAS减分率显著高于对照组(t=3.449,t=3.086;P均0.01);SERS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频调制中频电治疗可显著减轻老年抑郁症患者伴发的疼痛症状;并对总体抗抑郁效果具有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米氮平合用经颅重复磁刺激法治疗伴睡眠障碍的老年焦虑症的疗效.方法 将100例符合“老年焦虑症”诊断标准并伴有失眠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米氮平合并经颅重复磁刺激法)和对照组(单用米氮平)各50例.观察8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4,8周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焦虑和抑郁症状;治疗前及治疗第8周采用多导睡眠监测技术(PSG)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定睡眠状况.结果 (1)两组临床疗效有效率分别为87.23%和68.8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5,P<0.05);(2)治疗后4、8周后,研究组HAMA、SAS及SDS分值量表分值与对照组比较较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3.997 3,4.937 7,3.359 9;P<0.05);(3)治疗后研究组实际睡眠总时间、睡眠潜伏期、REM潜伏期、REM睡眠比例、夜间觉醒次数、觉醒总时间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3.565 6,3.105 7,2.705 7,2.699 1,3.614 9,19.898 8;P<0.05);(4)治疗后研究组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27 8,P< 0.05);(5)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10.64%和17.78%,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97,P>0.05).结论 米氮平合用经颅重复磁刺激法治疗老年焦虑症伴发的睡眠障碍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奥氮平在首发精神分裂症的儿童青少年患者中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儿童青少年首发精神分裂症的患者80例,随机地分为研究组(n=40)和对照组(n=40),对研究组的患者给予奥氮平进行治疗,对照组的患者给予利培酮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和副反应量表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第1、2、6、8周进行评定,并且比较两组的评定结果。结果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的第1、2周,研究组患者的PANSS评分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的静坐不能和震颤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研究组(P0.05),其余不良反应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的体重增加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奥氮平是一种起效快、疗效显著的治疗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药物,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但是奥氮平能够增加患者的体重,对于应用于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需要慎重考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奎硫平联合碳酸锂治疗双相抑郁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方法:将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第3版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诊断标准的64例患者随机分为奎硫平合并碳酸锂组(研究组)和氟西汀合并碳酸锂组(对照组).疗程8周.临床评定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用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 结果:治疗8周,研究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84.4%、78.1%,痊愈率分别为53.1%、46.9%,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t =0.10,P>0.05;t=0.25,P>0.05);研究组患者抑郁症状于第2周末明显改善,而焦虑症状于第1周末即显著好转;治疗8周末两组TE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6,P>0.05).结论:奎硫平联合碳酸锂治疗双相抑郁疗效明确,使用较为安全,而且起效较快.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利培酮与阿立哌唑对孤独障碍(ASD)患儿易激惹行为的作用。方法:67例5~16岁ASD患儿随机分为利培酮组(33例)及阿立哌唑组(34例)并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8周;治疗前、治疗1、2、4及8周时分别采用孤独症治疗评定量表(ATEC)、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及不良反应量表(TESS)对入组者进行评估。结果:ATEC:治疗前两组各维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语言、社交及感知维度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8周后两组语言、感知及行为维度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 05);治疗后2、4、8周利培酮组的行为维度评分明显低于阿立哌唑组(P均0. 05)。CGI:治疗前两组严重程度(SI)评分及治疗第1周时疗效总评(G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利培酮组在治疗后第2周开始、阿立哌唑组在治疗后第4周开始SI和GI评分明显降低(P均0. 05);且治疗第4周开始利培酮组明显低于阿立哌唑组(P均0. 05)。利培酮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阿立哌唑组(P 0. 05)。结论:利培酮对ASD患儿易激惹、冲动等行为的作用优于阿立哌唑,但不良反应也更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伴有抑郁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清皮质醇(COR)及甲状腺功能特征。方法采用免疫化学发光法检测伴有抑郁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A组)58例、不伴有抑郁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B组)57例、抑郁症患者(C组)58例治疗前及治疗后6周的COR及甲状腺功能,以健康对照组(D组)60例为参考。结果 A、B两组的COR水平均高于D组(P0.05)。A、C两组TT4、FT3及TSH与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四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A、C两组FT4较治疗前低(P0.05)。B组TT4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患者治疗后的有效率分别为84.5%、82.4%、79.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COR水平均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有抑郁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甲状腺功能存在一定变化,甲状腺激素水平可能与抑郁症状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孤独症儿童出现胃肠道症状及饮食、睡眠问题的情况,以及分析母乳喂养和出生方式等多种因素对孤独症合并胃肠道症状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纳入2~10岁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ASD)患儿92例,并按照年龄匹配纳入典型发育(typical developing,TD)儿童84名为对照组,采用6项胃肠道症状严重程度指数量表(six gastrointestinal severity index,6-GSI)调查胃肠道症状,并采用自编问卷调查饮食偏好、睡眠问题及母乳喂养情况。结果 ASD组6-GSI中便秘症状得分高于对照组(P0.01)。分层分析显示,在ASD组中,剖宫产出生者胃肠道症状总分(P=0.030)、大便气味异常(P=0.028)及腹痛(P=0.022)得分高于经阴道生产者;而在对照儿童中,只有腹痛评分是剖宫产组高于经阴道产组(P=0.016)。ASD组中,有偏食与无偏食习惯的患儿比较,6-GSI中大便不成形(P=0.048)和腹痛(P=0.013)症状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有睡眠异常与无睡眠异常的患儿比较,6-GSI中便秘(P=0.008)、大便不成形(P=0.020)和气味异常(P=0.027)症状得分有统计学差异。所有受试者以1岁前是否母乳喂养为主分组,6-GSI中便秘症状评分在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26)。结论孤独症儿童便秘症状的严重程度高于对照组,合并挑食或睡眠异常者出现更多的胃肠道不适,而母乳喂养可能减少其胃肠道症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评价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VR)治疗抑郁发作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注意功能改善情况。方法 将118例符合第10版国际疾病分类抑郁发作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VR治疗联合药物治疗组(n=58)和常规药物治疗组(n=60),进行为期8周的临床观察。使用临床疗效总评量表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分别在基线、4周末和8周末评估有效率和临床治疗效果。在基线和8周末评定MATRICS共识认知成套测验(MATRICS Consensus Cognitive Battery,MCCB)评价认知功能改善状况。使用药物不良反应量表评价安全性。结果 基线时两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8周末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1.38%和90.00%,两组比较P=0.676,无统计学意义。基线时两组HAMD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4周末、第8周末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25,P=0.022;t=2.682,P=0.008)。治疗前两组间MCCB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MCCB评分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