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方立明  高卫平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4):2248-2249
目的:观察应用Fogarty球囊导管处理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采用Fogarty球囊导管对5例急性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栓患者进行取栓术。结果:Fogarty球囊导管取栓术5例,效果良好,术后内瘘血流量可达250mL/min以上,完全可满足血液透析需要,5例均已长期使用。结论:Fogarty球囊导管处理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术后不久即可使用原瘘管血管进行血透,有利于保存患者的原瘘管血管,延长瘘管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在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定位下应用Fogarty球囊导管取栓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的近期和远期临床效果。方法:采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间断或连续摄影观察,检查结束后进行数据处理,图像三维重建,观察失功的内瘘的血管狭窄情况或血栓的数量以及位置。在内瘘原吻合口稍上方切开瘘管,选用大小恰当的Fogarty导管,在球囊萎瘪的状态下轻柔地插入血管腔,导管穿过血栓或狭窄部位,注入肝素盐水使导管膨胀,利用水囊对栓子的牵拉作用将血栓取出。结果:40例患者34例采用Fogarty导管取栓成功,血液透析时血流量可达200 mL/min以上。其中长期随访31例,随访12~38个月,3例再次发生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分别发生在术后第14、20、37个月。结论: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定位下Fogarty导管取栓术应用于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尤其是离瘘口较远的血栓效果良好延长了自体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3.
正动静脉内瘘是尿毒症患者的血液透析通路,但是往往由于一些原因导致动静脉内瘘血流量降低,甚至导致血栓形成。如何处理血栓,又能良好的保护动静脉内瘘血管,延长动静脉内瘘使用时间就显得非常重要。攀钢集团总医院普外科自2013年3月~2016年3月对52例动静内瘘血栓形成患者采用Fogarty球囊导管取栓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病例资料攀钢集团总医院普外科2013年3月~2016年3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评价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后急性血栓形成及其在Fogarty球囊导管取栓术前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3例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自体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患者采用Fogarty球囊导管的取栓情况,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确定血栓的部位、范围及性质,术后复查并监测血管通路情况。结果 133例Fogarty球囊导管取栓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22例桡动脉血栓,72例头静脉血栓,39例桡动脉、吻合口附近或多处血栓。Fogarty球囊导管取栓术后1 d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发现117例患者取栓术后动静脉内瘘恢复通畅,16例管腔内存在血栓,未见血流通过。对16例仍存在血栓患者中的11例进行二次取栓,术后1 d再次复查超声示血流通畅,未见血栓回声;另3例行内瘘重建术,2例放弃手术。Fogarty球囊导管取栓术后3个月随访内瘘均满足血液透析。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快速、准确地判断动静脉内瘘血栓的部位和范围,为临床Fogarty球囊导管取栓提供可靠依据,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是术前、术后不可缺少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Fogarty球囊导管取栓术在急性自体动静脉内瘘栓塞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将32例急性自体动静脉内瘘栓塞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A组和B组,每组16例.A组行Fogarty球囊导管取栓术,B组行原位动静脉内瘘重建术.观察2组患者术后内瘘的成熟时间、透析时血流量、内瘘6个月通畅率及再次血栓、肿胀手综合征发生率的情况.结果 A组内瘘的成熟时间、透析时血流量、内瘘6个月通畅率与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再次血栓、肿胀手综合征发生率均明显低于B组(均P<0.05).结论 应用Fogarty球囊导管处理急性自体动静脉内瘘栓塞效果满意,且能降低再次血栓及肿胀手综合征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Fogarty导管在动静脉内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使用Fogarty导管扩张血管的方法,提高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术中血管条件不良时的通畅率。方法总结分析12例血管纤细、狭窄,经Fogarty导管扩张后行动静脉内瘘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2例患者10例血管通路通畅,无血栓形成;2例3 d后血管通路血栓形成,再次行取栓扩张重新吻合后血管通路通畅。结论慢性肾病患者需要建立动静脉内瘘完成维持生命的血液透析,在血管条件不理想,纤细、狭窄时使用Fogarty导管扩张血管,仔细修剪吻合口,能够建立良好的血管通路。  相似文献   

7.
前臂动静脉内瘘因血管位置表浅,手术操作简单且血流量适中,是临床最常选用的内瘘部位。但手术后动静脉内瘘因血栓形成,导致血管堵塞时有发生,1998年6月至2002年2月应用Baxter公司生产的动脉取栓气囊导管,共行前臂端-端吻合的动静脉内瘘因新鲜血栓(24小时内)形成而行气囊导管取栓、血管扩张再通术26例次,临床效果良好。 临床资料 26例次手术患者为本院及外院患  相似文献   

8.
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主要血管通道,具有维持通畅时间长,穿刺成功率高,感染及并发症少的优点[1],在临床上广泛使用。我院2003年6月-2005年12月应用球囊导管取栓术治疗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致血管闭塞7例,手术均获成功,术后使用至今未曾再发生闭塞,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主要血管通道,具有维持通畅时间长,穿刺成功率高,感染及并发症少的优点,在临床上广泛使用。我院2003年6月-2005年12月应用球囊导管取栓术治疗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致血管闭塞7例,手术均获成功,术后使用至今未曾再发生闭塞,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张衡  唐雅文  陈丽  费世枝 《全科护理》2014,(32):3003-3004
[目的]探讨Fogarty导管取栓术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栓塞围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应用Fogarty导管对7例自体动静脉内瘘栓塞病人行取栓术,并给予细致的术前、术后护理。[结果]7例病人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对自体动静脉内瘘栓塞行Fogarty导管取栓术病人给予精心围术期护理,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提高血液透析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性分析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使用情况。方法记录自2012年1月1日至2012月12月31日全年新入血液透析患者及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基本资料、原发病、血管通路的选择、变更次数、血管通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全年血液透析患者157例。新入患者36例,新入患者开始透析时血管通路分别为:临时导管26例(72.2%),长期管2例(5.6%),自体动静脉内瘘6例(16.7%);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21例,其中应用自体动静脉内瘘109例(90.08%),长期管9例(7.4%),临时导管2例(1.65%),人造血管内瘘1例(0.83%)。自体动静脉内瘘并发症主要是血栓形成,肿胀手、肢体缺血,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29.7%。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主要为血流不足,深静脉血栓,感染;只有3例未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72.7%。本组患者原发病前三位依次为慢性肾炎(32.48%)、糖尿病肾病(28.66%)、慢性间质性肾炎(16.56%)。死亡前两位原因心血管疾病和脑出血,共占71.4%。结论研究资料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管通路以自体动静脉内瘘为主,新入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率低,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明显高于内瘘,影响血管通路选择主要原因为糖尿病、高龄和透析时机过晚。  相似文献   

12.
不同血管通路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充分性及并发症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不同血管通路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充分性评估及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理想的血管通路。方法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肾内科2006年1月至2008年3月间经新建立的长期血管通路行血液透析的患者,随访12~38月,评估以自体动静脉内瘘(AVF)、聚四氟乙烯(PTFE)移植血管和颈内静脉带袖套隧道导管(CTC)为血管通路的血液透析患者的Kt/V值,比较三种长期血管通路的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9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经AVF透析的患者68例;经PTFE移植血管透析的患者12例;经颈内静脉CTC透析的患者18例。AVF患者的年龄及感染的并发症较PTFE移植血管和CTC组低(P〈0.01);AVF患者栓塞的发生率较PTFE移植血管低(P〈0.01);CTC组患者在随访期间虽未发生栓塞并发症,但3例患者血流量不足;三种血管通路透析患者的Kt/V值大都〉1.2,以AVF为最高(与CTC相比P〈0.01)。结论经AVF透析患者的年龄较轻、栓塞和感染的发生率较低;AVF应是长期血管通路的首选,在AVF无法建立时,PTFE移植血管和CTC仍可作为较好的长期血液透析通路,均能达到较好的透析效果。  相似文献   

13.
郎学聪  张亮  杜一平 《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6):1462-1464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临时血管通路选择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06例以直接动静脉穿刺和55例以深静脉置管为血管通路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进行研究,比较两组患者血液透析血肌酐、血尿素氮清除率、血液透析血流量、建立血管通路需要费用、建立血管通路时间,以及出血、血肿、疼痛明显、感染、恐惧感、穿刺失败等并发症情况。结果在血液透析中直穿组的血肌酐及血尿素氮清除率明显高于静脉置管组(P<0.001);透析血流量两种血管通路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1);深静脉置管所需费用远高于直穿(P<0.001);深静脉置管建立血管通路所需时间远多于直穿(P<0.001)。在两种血管通路并发症的比较中,深静脉胃管组患者有明显恐惧感,而动静脉直接穿刺组患者疼痛感明显增多。出血、血肿、感染及穿刺失败率等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直接动静脉穿刺方便、快捷、经济,是过渡性血透患者进行透析治疗临时血管通路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以带涤纶套隧道双腔深静脉导管为血管通路与以动静脉内瘘为血管通路的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充分性、营养状态及并发症的差异。方法选我院12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其中带涤纶套隧道双腔深静脉置管患者36例,动静脉内瘘患者89例,观察血液透析患者的营养状态、透析充分性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进行分析对比。结果带涤纶套隧道双腔深静脉置管患者与动静脉内瘘患者相比较,血红蛋白、白蛋白、总蛋白、总胆固醇、三酰甘油、C反应蛋白、尿素清除指数、尿素降低率及蛋白质分解代谢率值无显著差异,两组透前及透后尿素氮、肌酐及尿酸均无明显差异。带涤纶套隧道双腔深静脉置管患者血流不畅、血栓栓塞及感染的发生率高于动静脉内痿患者(P〈0.001),而出血的发生率低于动静脉内瘘患者(P〈0.001)。结论以带涤纶套经隧道双腔导管为通路是血液透析比较理想的血管通路,只要采取有效的预防导管功能不良及相关感染的措施,导管的使用寿命可以明显延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管资源已耗竭的血液透析患者永久性血管通路的建立方法。方法 6例无法建立动静脉内瘘并有多次多部位中心静脉导管留置史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经血管彩超及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证实存在多处中心静脉狭窄或闭塞,对其狭窄或闭塞的头臂静脉行经皮腔内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然后经颈内静脉途径置入长期中心静脉导管。结果术后应用导管透析,1例患者第2次透析时血流量仅达180ml/min,调整导管位置后血流量达到250ml/min以上,其余患者血流量均在250ml/min以上,随访2~6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导管功能不良及感染。结论对于血管资源耗竭的患者,通过介入治疗开通狭窄或闭塞的中心静脉留置长期透析导管,是一个安全有效的建立永久性血管通路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液透析理想的血管通路。方法选择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医院肾内科自1999年3月~2004年7月以来所有进行血液透析与腹膜透析的患者,对比以内瘘为血管通路的血液透析患者与以带涤沦套经隧道双腔导管为通路的血液透析患者的Kt/v值。比较以带绦沦套经隧道双腔导管为通路血液透析患者的导管相关性菌血症感染率与作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的腹膜炎感染率。结果以内瘘为血管通路患者的Kt/v值与以带Cuff双腔导管为通路患者的Kt/v值无显著差异。以带Cuff双腔导管为通路血液透析患者的导管相关性菌血症的感染率与CAPD患者腹膜炎的感染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以带涤纶套经隧道双腔导管为通路是血液透析比较理想的血管通路。  相似文献   

17.
深静脉长期留置导管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以深静脉长期留置导管(导管组)与动静脉内瘘(内瘘组)为血管通路的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状况、透析充分性及并发症的差异,探讨深静脉长期留置导管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海军总医院肾脏病科2006年7月至2007年7月新建立导管组透析患者39例,新建立内瘘组透析患者40例,血管通路均使用3个月以上,随访36~48个月,观察2组透析患者入组年龄、最大血流量及观察终点前一月内每周红细胞生成素总量、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透析前实验室指标、尿素清除率(Kt/V)、尿素下降率(urea reduction ratio,URR),以及观察期间2组感染、血栓、死亡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导管使用时间(21.5±7.7)月,内瘘使用时间(29.8±10.3)月,导管组与内瘘组患者比较,实验室检测指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内瘘组透析患者最大血流量、通路使用时间、Kt/V、URR、EF均显著高于导管组(均P<0.05),导管组感染率、血栓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显著高于内瘘组(均P<0.05)。结论导管组与内瘘组患者营养状况相当,均可达到充分透析,尽管导管组血液透析患者有更高的感染率和血栓发生率,深静脉长期留置导管仍为维持性透析患者建立血管通路的极好补充形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对不同血管通路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充分性评估及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较好血管通路.方法 选择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肾内科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间新建立的长期血管通路行血液透析的患者,随访12月,测定自体动静脉内瘘(AVF) (53例)和颈内静脉带袖套隧道导管(CTC) (21例)2种血管通路的血液透析患者的Kt/V值,并比较2种长期血管通路的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7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 经AVF透析的患者53例;经颈内静脉CTC透析的患者21例.AVF患者年龄、感染等并发症较CTC组低(P<0.05); AVF患者栓塞的发生率较CTC组患者栓塞发生率低,2种血管通路透析患者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经AVF透析患者的年龄较轻、栓塞和感染的发生率较低;AVF应是长期血管通路的首选,在AVF无法建立时,CTC也是理想血管通路,两种透析通路均能达到较好的透析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