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徐静 《辽宁中医杂志》1991,18(10):29-30
<正> 常言“药食同源,三分治病、七分调理”,说明饮食与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合理的饮食有利于疾病的治愈,恢复健康,反之,往往可使病情加重或导致复发。因此,根据病证的寒、热、虚、实不同,指导患者注意选择适宜的饮食及必要的忌口,这也是治疗疾病中  相似文献   

2.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饮食的要求越来越高。而饮食对人的健康尤其对患有疾病的人非常重要。饮食应因人、因地、因病而异,要根据中医的寒、热、虚、实辨证的选择饮食。笔者现将肛肠疾病患者饮与食的辨证调护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饮食的宜忌是中医护理的一大特点,是根据中医辨证理论,对寒热虚实不同属性的患者,进行合理饮食调配护理。中医学根据疾病表里、虚实、寒热的不同属性,总结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治疗原则,因此,产生了对不同属性疾病的饮食宜忌的理论。如虚寒患者宜食温性食物,如:牛羊肉、桂圆、红枣、荔枝等,忌食猪肉、梨、西瓜等。实热患者则应食清凉食物,如:梨、西瓜、黄瓜等,忌食温性食物。水肿病患者宜吃冬瓜、鲤鱼,忌  相似文献   

4.
临证一得     
治泄泻首重脾阳《内经》云:“湿胜则濡泄。”《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说:“湿盛则飱泄。乃独由湿耳,不知风、寒、热、虚虽皆能为病;苛脾强无湿,四者均不得而干之,何自成泄?是泄虽有风寒热虚之不同,要未有不源于湿者也。”由此可见诸泄无不与湿有密切关系。湿在致病过程中,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子。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据临床所见,泄泻多由饮食不节(洁)或感受寒凉,戕伤  相似文献   

5.
腹满以腹部胀满为主症,病情有虚、实、寒、热之别,其中实证、热证多责之胃,虚证、寒证多责之脾。治疗时,虚者直补,实者宜下,实而兼寒者宜温下,实而兼热者则宜寒下。寒疝即阴寒性腹痛,《素问·长刺节论》云:“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可见,寒疝与现代所说之疝气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6.
因时而烹、适时而调,这是中医饮食养生的重要内容之一。一年之中,有春、夏、秋、冬之变更;气候有温、热、冷、寒之差异;人体阴阳气血亦有消、长、盛、衰之不同。为了调整机体适应自然之变化,烹调饮食应当注意适当调节。《饮膳正要》中说:“春气溢,宜食麦以凉之;夏气热,宜食菽以寒之;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周礼·天官》也说:“春发散宜食酸以收敛,夏解缓宜食苦以坚硬,秋收敛宜食辛以发散,冬坚实宜食咸以和饮。”由于四时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病理有很大影响,故人们在不同的季节,应选择不同的饮食,从选料、配制、烹调到菜肴的色、香、味等方面都应符合四季养生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脾胃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注意饮食的调养对于患者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以扶正而达邪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加强饮食护理历来被认为是治疗措施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一般要求饮食必须注意卫生,并定时,适量,软硬合适,冷热相宜。同时食物的色香味对于食欲影响甚大,因此,要讲究烹调技术,以促进患者食欲。二、饮食宜忌即根据病情和药物性能选择食物。(一)根据病情选择食物1.不同性质的疾病,应选择不同属性的食物:由于疾病有阴、阳、寒、热、虚、实、表、里之分,食物有寒、热、温、凉之性,辛、甘、酸、苦、咸之味,  相似文献   

8.
胆虚寒证为胆腑虚寒引起的一个证候,以胁满口苦、头晕心慌、畏寒肢冷等为特征。其常见于久病、重病之后。《素问·奇病论》早有“胆气虚上溢而口为之苦”的记载。《灵枢·禁服第四十八》亦云:“人迎大一倍于寸口,病在足少阳……盛则为热,虚则为寒”。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客热候》亦有“人血气有阴阳,藏腑有虚实,实则生热,虚则生寒”的论述,并对“胆气虚”、“胆冷”详加描述。《备急千金要方·胆腑·胆虚寒》首次明确指出治病方药:“大病后虚寒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温胆汤。”宋《圣济总录》有“胆虚”,明《普济方》有“胆寒”之载。历代先…  相似文献   

9.
<正> 发热,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在中医辨证论治中,疾病的发热与否是辨别疾病性质的关键。因此,临床工作者必须所认识。下面,仅结合个人体会作以浅谈,请予指正。一、发热的病因和分类中医对发热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素问·调经论》)。这说明发热有阴阳表里虚实之分,有互相转化,消长的变化,随着阴阳的转化而变化。按八纲辨证和病因分类,可分为: (一) 表热证:可分表虚和表实发热(包括半表半里证之发热)两种,其病因主要为外感六淫。  相似文献   

10.
10 寒热反用 分化离间【原文】 因寒热而有反用之方 ,此之谓行间之术。【译文】 依据寒热施以反治方法 ,这叫做分化离间的策略。【今译】 “反用”即反治。是一种疾病出现假象 ,或大寒证、大热证 ,对正治法产生格拒时采用的治法。《内经》云 :“反治何谓 ?热因热用 ,寒因寒用 ,塞因塞用 ,通因通用 ,必伏其所主 ,而先其所因……。”一般说来 ,寒病有寒象 ,热病有热象 ,虚病有虚象 ,实病有实象 ,大多数疾病是可用正治的方法来治疗的。《素问·至真要大论》云 :“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 ,“病寒以热药 ,病热以寒药” ,说的就是寒热病的正治…  相似文献   

11.
腹胀是肝炎病程中的一个症状。腹胀多属胃肠功能紊乱,消化功能减弱,细菌过度繁殖,造成食物在消化道过度发酵,肠腔积气所致。中医认为,肝炎腹胀病涉肝、脾、胃,从胀满的性质来说有寒、热、虚、实、气、水之别。《金匾要略》中指出;“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病有声,鼓之如鼓者,皆属于热。”此多为肝胆脾胃湿热;从腹满的特点来看,腹满时减按之不痛为虚,腹满不减按之痛为实;饮食下咽食后即胀为肝胃不和;朝食不能暮食,午后胀甚,多为脾胃虚弱;若终日胀满,纳呆困倦,此脾虚湿困之候。从治疗原则来…  相似文献   

12.
正中医学对疾病的复发分为食复、劳复、自复、气复四种。临床所见,疾病的复发以食复多见。"食复"是指疾病初愈,因饮食不慎、饮食失节而致疾病复发或变生他病。"食复",早在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论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诸病源候论》亦曰:"夫病新症,脾胃尚虚,谷气未复,若即食肥肉鱼脍、饼饵枣粟之属,则未能消化,停积在肠胃,使胀满结实,因更发热,复为病者,名曰食复也。"  相似文献   

13.
壮乡医话     
<正>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出自《素问·四气调神论》。历来的注家见解有所出入。王冰从阴阳互根的关系,主饮食寒温之说。他认为“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春夏属阳,宜食寒凉之品以养阴气之根;秋冬属阴,宜吃温热而培阳气之根;张志聪则根据季节气候温、热、凉、寒变化的特点,主阴阳内外虚盛之说,“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  相似文献   

14.
关于针灸治疗原则 ,《灵枢经·经脉》篇谓 :“盛则泻之 ,虚则补之 ,热则疾之 ,寒则留之 ,陷下则灸之 ,不盛不虚 ,以经取之。”对此 ,后世针灸医籍大多解释为 :凡是实证 ,宜用泻法 ,虚证当用补法 ,热证应疾刺 ,寒证久留针 ,阳气不足而脉陷下者 ,灸法最宜 ,不盛不虚的病证 ,取本经腧穴以治之。笔者通过复习有关文献 ,发现此种解释有悖于该文原意 ,故略陈管见 ,以就正于同道。1 “盛、虚”指脉象《灵枢经·经脉》篇在记述每条经脉的循行与病候后 ,均指出“为此诸病 ,盛则泻之 ,虚则补之 ,热则疾之 ,寒则留之 ,陷下则灸之 ,不盛不虚 ,以经取之…  相似文献   

15.
“阳病治阴”理论在妇产科临床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论言治寒以热,治热以寒,而方士不能废绳墨而更其道也。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者,热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复起,奈何治?岐伯日: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阐述了因阳气不足不能温养而出现寒象,病本在于阳虚;因阴虚不能制阳而出现热象,病本在于阴虚。根据“治病求本”原则,所以“热之而寒者”则当“取之阳”。亦即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者,属虚热证,不能用寒凉药直折其热,须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即用滋阴壮水之法,以抑制阳亢火盛,《内经》称这种治疗方法为“阳病治阴”。笔者将此理论应用到妇产科临床上,收到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正> 万全(约1495~1580年)乃明代著名医家,行医50余年,长于儿科病诊治,笔者仅就其对小儿热证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方面的观点及见解加以讨论。1 病因病机:万全认为小儿病的病机特点是易寒易热,在卷一《形气发微论》篇中说:“有如水面之泡,草头之露。气血未定,易寒易热,肠胃软脆,易饥易饱。”在卷二《诸热》篇中还说:“小儿病则有热,热则生风,不可不调理也。”足以可见万氏特别重视和强调“易热”的特点。万氏在临床上,把热证归纳为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在卷一《原病论》中说:“内伤发热,则口苦舌干也;外感发热,则鼻塞声重也。”外感主要是感冒风、寒、温、湿之邪而致,如卷一《急惊风有三因》中说:“有外因者,如感冒风寒温湿之而发热者,宜即发散之和解之,以除其热可也。”内伤发热主要原因是饮食积滞而发热,变蒸疮疹而发热、胎热及疳热等。卷一《原病论》中说:“食乳停积,则生湿痰,痰则生火。”卷二《心所生病》篇还说:“如伤风发热、伤饮食发热、变蒸疮疹发热,胎热疳热。各随其类治之。”  相似文献   

17.
梁健忠 《河北中医》2001,23(9):684-685
祖国医学认为 :痹证多由于机体正气不足 ,风、寒、湿三气乘虚杂至而起。一般地说 ,在初起 ,或急性发作期多偏于邪实 ;病程久 ,证候呈慢性迁延者 ,多偏于正虚。偏于邪实者 ,即风寒湿痹和热痹 ;偏于正虚者 ,又称久痹 ,则属于虚痹。这两类不同的痹证 ,无论在其病因病机和辨证施治等方面 ,都是不同的。兹略谈虚痹的证治如下。1 虚痹的病因病机《内经·痹论》对痹证有专篇论述 ,在谈到风、寒、湿三痹之后 ,又有筋、骨、脉、肌、皮痹的病名 ,指出 :“痹在于骨则重大 ,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 ,在于筋则屈不伸 ,在于肉则不仁 ,在于皮则寒。”[1] 又云 …  相似文献   

18.
《医学心悟》曰:“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中焦脾胃亦有寒、热、虚、实、表、里、阴、阳之病,故亦有汗、吐、下、和、温、清、消、补之法。《伤寒论杂病论》为“方书之祖”,八法兼备,通过归纳仲景方中不同方剂所属之法,结合现代研究,就《伤寒论杂病论》之八法治疗脾胃病进行初步探讨,旨在从不同角度探究仲景之方,总结仲景八法治疗脾胃病的理论基础,以期能够为临床治疗脾胃病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学“疫病”范畴。疫情爆发以来,全国各省市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坚持中西医结合原则,陆续制定了各省市的中医药防治方案,三因制宜,分期分型辨证并不断完善。笔者全面收集并整理相关信息,基于病因病机分析了各省市中医药防治方案,认为此次疫病是外感疫气,病位主要在肺卫,病邪主要表现为“毒、湿、热、虚、寒”。此“毒”即为疫气,武汉遇暖冬,非其时而有其气而发疫,一气一病,播散流行,治疫必先治毒;“湿”邪之地在南北方各占一半,东西部均有,在南方源于季节和地域,在北方可由寒挟杂,治疗均应祛湿;“热”主要见于南方,为南方常见的病邪,亦可因湿毒入里,湿郁化热,而在北方热与湿同现,主要是因湿毒入里,湿郁化热,治热均以清为主;“虚”则主要在北方,北方冬季多寒,易伤正致虚,或邪正交争激烈,伤阳伤阴致虚,宜祛邪为标,扶正为本;“寒”见于北方和南方山区,寒气过甚,易伤阳伤正,故尤其要注重预防,且以补正气为主。中医防疫治疫应三因制宜,重视预防,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20.
百合病,旧注家多定位在“肺”与“心”,笔者认为定位在“肝”更符合仲景原意,今试论之。《金匮·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论曰:“百合病者,百咏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然,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浅释:“意欲食复不能食”,“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此胃纳失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