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4( interleukin-1 receptor associated kinase 4,IRAK-4)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中国人群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的遗传相关性模式.方法 以中国北京地区居住的379例确诊的AR患者和333例健康对照人群为研究对象,根据Hapmap网站公布的中国北京地区人群的IRAK4基因标签SNP位点信息,选取覆盖IRAK-4整个基因的代表性标签SNP位点共8个,在MassARRAY实验平台完成SNP位点的基因型检测,以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根据变应原种类进行遗传相关性的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只有单纯尘螨过敏的AR患者中,IRAK-4基因的位点rs3794262(P=0.0034,OR=1.7388)和位点rs4251481(P=0.0023,OR=2.6593)与发病具有相关性,而各候选位点的SNP与花粉以及混合过敏的AR无相关性.结论 IRAK-4基因的SNP与中国人群AR的遗传相关性存在变应原依赖模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 23受体(IL 23R)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河南地区汉族人群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发病易感性间的关系。方法收集114例河南地区汉族AR患者(AR组)及264例正常人群(对照组)全血样品进行研究。提取血液样本中的DNA,并运应用PCR Sanger测序法对DNA样本中IL 23R基因的多态位点rs7517847进行基因分型分析。结果114例AR组中AA、AC、CC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3.7%、56.1%和20.2%;264例对照组中AA、AC和CC基因型频率为40.5%、45.8%和13.6%。AR组中rs7517847位点的等位基因AA、AC、CC分布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068,P=0.004);等位基因为CC基因型的个体患AR的比例为40.0%(23/59),高于AA基因型(20.1%)和AC基因型(34.6%)的个体。A和C等位基因频率在AR组与正常对照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χ2=0.256,P=0.187)。结论IL 23R基因rs7517847位点的多态性与AR易感性有关;携带C等位基因且为CC基因型的个体患AR的风险性增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FOXP3基因多态性与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以193例变应性鼻炎患者和191例健康对照人群为研究对象,根据Hapmap网站公布的中国北京地区人群的FOXP3基因标签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信息及Haploview 4.1软件运行结果,选取rs3761547和rs3761548两个位点,以聚合酶链反应测序法完成基因型的检测,以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位点rs3761547及rs3761548的杂合突变与AR具有相关性,但只有位点rs3761548经校正P值后仍有统计学意义[比值比(odds ratio,OR)=3.12,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为1.21~8.04,P=0.020].不同过敏原的分层分析显示,尘螨过敏患者中rs3761547与发病具有相关性(OR=2.00,95%CI为1.18~3.39,P=0.013).结论 m3761548的AC杂合突变与AR发病具有相关性,而rs3761547与尘螨过敏的AR相关.  相似文献   

4.
抗原处理相关蛋白基因多态性及与变应性鼻炎的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变应性鼻炎患者行抗原处理相关蛋白基因(TAP)分型,探讨这些基因与变应性鼻炎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用PCR扩增阻碍突变系统(PCR-ARMS)为69例无亲缘关系的变应性鼻炎患者和92例无血缘关系的健康汉族人行TAP分型.结果TAPl-333、637位等位基因基因型在广东汉族变应性鼻炎组及正常对照组中均以Ⅰ和D为主,TAP2-379、565、665等位基因基因型分别为V-A-T.TAP1和TAP2各等位基因基因型频率在变应性鼻炎组和正常人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变应性鼻炎与TAP基因可能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FCER1A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与中国变应性鼻炎人群血清总IgE含量的相关性.方法 以378例确诊的变应性鼻炎患者为研究对象,血清总IgE检测使用UniCAP100检测系统,根据Hapmap网站公布的中国北京地区人群的FCER1A基因标签SNP位点信息及Haploview 4.1软件运行结果,选取覆盖FCER1A整个基因的代表性标签SNP位点共8个,MassARRAY实验平台完成各SNP位点的基因型检测,以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78例变应性鼻炎患者的血清总IgE含量在6.94 ~ 5000 kU/L之间,中位数为150 kU/L.Levene检验显示每个位点的不同基因型的患者血清总IgE含量的方差齐,ANOVA检验提示血清总IgE含量与各候选SNP位点基因型无关联性.结论 FCER1A基因SNP与本研究的中国北京地区变应性鼻炎患者的血清总IgE含量不相关.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olubleinterleukin2receptor,SIL-2R)在变应性鼻炎中的作用机理,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39例变应性鼻炎患者、19例慢性鼻炎患者和15例健康人血清及鼻分泌物SIL-2R水平。结果发现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SIL-2R水平高于慢性鼻炎患者及健康人(P<0.001)。提示SIL-2R在变应性鼻炎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了69例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及100例健康人低分子量多肽(low molecular weight peptide,LMP)基因的频率,以探讨LMP基因在AR发病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变应性鼻炎患者白细胞介素-4和白细胞介素-8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变应性鼻炎在临床变态反应学科中属常见病、多发病。许多研究证实,细胞因子在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探讨白细胞介素-4(IL-4)和白细胞介素一8(IL-8)在变应性鼻炎患者的发生与发展中的作用,我们检测了IL-4和IL-8在变应性鼻炎患者中的水平,以对细胞因子在变应性鼻炎发病中的作用机理进行初步的探讨,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1.1观察对象变应性鼻炎组:25例,均符合1991年《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中的诊断标准。男15例,女10例;年龄(35.2±612)岁。鼻炎史1~30年不等,有家族过敏史考18例,个人过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变应性鼻炎患者转录因子GATA-3和白细胞介素4(IL-4)、IL-5的表达及关系。方法 通过免疫组化、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23例变应性鼻炎患者和11例对照鼻黏膜组织中GATA-3和IL4、IL-5的表达。结果 23例变应性鼻炎患者鼻黏膜组织中20例GATA-3免疫组化染色呈阳性,占86.9%;PCR反应后变应性鼻炎患者和对照鼻黏膜组织中GATA-3相对密度分别为0.602±0.117和0.134±0.025;IL-4和IL-5的含量分别为(135.5±66.4)pg/mg和(77.5±29.4)pg/mg。GATA-3与IL-4、IL-5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45和0.62,P均<0.05)。结论 变应性鼻炎患者鼻黏膜GATA-3表达增高与IL-4、IL-5的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10.
类固醇受体与变应性鼻炎患者类固醇抵抗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内两种皮质类固醇(corticostemids,cs)受体亚型——CS-α和CS-β表达水平与类固醇治疗效应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类固醇不同效应AR患者和健康对照组PBMC的CS-α、CS-β mRNA,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CS-α和CS-β蛋白的表达。结果①类固醇敏感组、类固醇抵抗组及健康人体内均有CS-d、BmRNA的表达,但以CS-α为主,其CS-α/GAPDH(葡萄糖甘油醛脱氢酶)mRNA的比值(x^-±s,下同)分别为1.15±0.75,1.63±0.78,1.27±0.51;②类固醇抵抗组CS-β mRNA表达明显高于类固醇敏感组和健康对照(P〈0.05),3组CS-β/GAPDH mRNA的比值分别为1.42±0.73,0.82±0.59,0.80±0.68;③免疫细胞化学结果显示,类固醇抵抗组PBMC的CS-B表达阳性细胞比率明显高于类固醇敏感组及健康对照组(P〈0.01),分别为28.8%±9.9%,5.9%±3.2%,5.5%±6.8%。结论变应性鼻炎患者类固醇抵抗可能与CS-β的表达亢进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对屋尘螨和蒿属花粉过敏的变应性鼻炎患者特异性IgE与IL-13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polymorphism,SNP)的相关性。方法对69例屋尘螨过敏为主和87例对蒿属花粉过敏为主的变应性鼻炎患者进行特异性IgE测定,基因型的鉴定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RFLP)的方法,检测IL-13基因启动子的-1112(C/T)位点和编码区的Arg130Gln位点的两个SNP位点,并探讨特异性IgE与这两个位点的相关性。结果-1112(C/T)同屋尘螨的特异性IgE增高有相关性(P=0.041),未发现Arg130Gln位点同血清中的屋尘螨的特异性IgE增高有相关性;两位点同蒿属花粉的特异IgE之间均没有相关性。结论-1112(C/T)同屋尘螨的特异性IgE增高有相关性,提示该位点可能参与螨特异性IgE的调控。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变应性鼻炎(AR)动物模型,观察组胺H3受体拮抗剂噻普酰胺(thioperamide)对AR病理生理过程的影响,从而探索组胺H3受体拮抗剂在AR中是否存在潜在的治疗作用。方法 60只Wistar大鼠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每组12只,分别为正常对照组(NC组)、AR模型未干预组(AR组)、组胺H1受体拮抗剂氯雷他定处理组(HR1组)、组胺H3受体拮抗剂处理组(HR3组)及组胺H1、H3受体拮抗剂联合处理组(HR1+3组)。卵清蛋白法建立ARWistar大鼠模型,对照组胺H1受体拮抗剂氯雷他定、组胺H3受体拮抗剂thioperamide处理大鼠及联合干预组与未处理组大鼠血清及鼻腔灌洗液中细胞因子及炎症介质方面的变化。结果与AR组相比,HR1组大鼠,血清IgE、IL-4及鼻腔灌洗液中嗜酸细胞活化趋化因子水平显著下降,血清INF-γ水平升高,HR3组无显著变化,HR1+3组与HR1组相比,各指标亦无显著改变。结论组胺H3受体拮抗剂thioperamide不能缓解AR炎症状态,组胺H3受体拮抗剂与组胺H1受体拮抗剂在AR治疗方面未发现有协同或叠加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检测皮质类固醇(corticosteroids,CS)受体α及βmRNA在接受鼻腔CS治疗后不同疗效的两组常年性持续性变应性鼻炎(AR)患者鼻黏膜的定量表达,探讨在不同组AR鼻黏膜组织中CS-α和CS-β的表达意义。方法通过随访120例门诊AR患者后筛查出65例常年性持续性AR患者,其中CS敏感组36例,CS抵抗组29例。采用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FQ-RT-PCR)方法,检测65例常年性持续性AR患者鼻黏膜组织中CS-αmRNA和CS-βmRNA的定量表达。结果在CS抵抗组鼻黏膜组织中CS-βmRNA表达[(5.62±1.28)×102拷贝/μg]均高于CS敏感组[(4.62±0.48)×102拷贝/μg,t=-6.67,P〈0.01]和正常鼻黏膜组[(5.32±0.55)×102拷贝/μg,t=-8.29,P〈0.01],并在该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S-αmRNA与CS-βmRNA的比值在CS敏感组(658.32±65.16)与CS抵抗组(525.70±68.10)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16,P〈0.01)。结论常年性持续性AR患者中的CS-βmRNA高表达、CS-αmRNA表达下调提示CS抵抗的存在,CS-β在评价AR患者对CS治疗疗效上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日常避免变应原的措施对于治疗变应性鼻炎(AR)疗效的影响。方法 80例对吸入性变应原过敏的AR患者随机分为4组:A组,无治疗+不避免变应原;B组,避免变应原;C组,药物治疗;D组,药物治疗+避免变应原。对各组在第0、1、4周时进行症状评分(combined symptom score,CSS)及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评估。结果 ①第1周末时,A、B两组患者在CSS及VAS改善程度上均没有显著性差异。C、D两组患者疗效明显优于A、B组(CSS:C组与A组:P =0.02,C组与B组:P =0.03,D组与A组:P =0.00,D组与B组:P =0.00;VAS:P 均=0.00)。而D组患者优于C组(CSS:P =0.04;VAS:P =0.00)。②第4周末时,A组与B组及C组与D组在CSS及VAS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避免吸入性变应原能有效提高抗过敏药物对AR的疗效,避免变应原不能作为AR治疗中的单一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近年天津市变应性鼻炎(AR)患者的变应原分布.方法 使用标准化皮肤点刺原液阿罗格试剂,对527例拟诊AR患者进行检测.结果 吸入性变应原:粉尘螨(58.7%)、屋尘螨(56.0%)、白色念珠菌(31.7%)、胶乳(23.6%)、烟曲霉(19.5%)、特异青霉(18.8%)、霉菌Ⅰ(17.5%)、艾蒿(17.5%);食物性变应原:小虾(9.1%)、鲤鱼(8.4%)、大鳌虾(8.2%)、柑橘(5.4%)、核桃(4.8%)、花生(4.5%)、欧芹(4.1%)、桃子(4.1%).患者以19~59岁居多,持续性中重度型占59.0%. “+++”级占39.9%.有家族史、哮喘组变应原阳性率及阳性强弱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尘螨是近年天津市AR的首要变应原,其次是真菌、乳胶,花粉排序相对靠后;食物性变应原阳性率低,海产品排序靠前.AR患者以青中年、持续性中重度为主,阳性等级以“+++”为主,阳性强弱与家族史、哮喘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珠海地区变应性鼻炎(AR)患者吸入性变应原分布状况,为AR的防治提供临床参考。方法  2012年4月~2013年3月间针对有AR典型临床症状和体征 的患者进行血清特异性IgE(specific IgE,sIgE)检测,对其检测结果及患者的性别、年龄、检测时间等方面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986例患者中血清sIgE阳性率为78.35%(1556/1986),变应原阳性例数在1~4种的比例占全部患者的84.00%,尘螨为主要变应原;男女之间变应原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月份之间变应原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52.956,P =0.000),其中8月份阳性率最高;变应原阳性率与年龄呈负相关。结论 珠海地区具有AR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患者血清sIgE检测变应原阳性检出率较高,其中4种以上变应原同时过敏者较少,尘螨为主要变应原。变应原阳性率与患者性别无关,与患者的年龄及就诊月份相关。  相似文献   

17.
南京市9~10岁儿童变应性鼻炎的相关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调查南京市9~10岁儿童变应性鼻炎流行病学特征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2004年3~9月,选择南京市7所小学三年级(9~10岁)学生为研究对象,设计“南京市儿童呼吸道疾病问卷调查表”。调查分两阶段,问卷调查阶段、根据问卷结果筛选变应性鼻炎可疑对象并进行专科检查予以确诊阶段。变应性鼻炎诊断依据ARIA标准。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发放问卷总数为1087份,回收989份。应答率91%,有效问卷942份。南京市9~10岁儿童变应性鼻炎现患率为5.1%(48/942),其中男5.6%(27/484),女4.6%(21/458),男、女发病率无差异(X^2=0.480,P〉0.05):按ARIA标准:持续性45.8%(22/48),其中轻度20.8%(10/48)、中-重度25.8%(12,48):间歇性54.2%(26/48),其中轻度45.8%(22/48)、中-重度8.4%(4/48)。在变应性鼻炎危险因素中,40.0%患者伴有支气管哮喘,环境因素中家庭装潢后诱发症状不容忽视,27.1%的患者有家族史。结论 南京市9~10岁儿童变应性鼻炎现患率为5.1%。初步了解南京市变应性鼻炎流行病现状,为变应性鼻炎标准化防治提供流行病学资料。  相似文献   

18.
变应性鼻炎和哮喘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了解变应性鼻炎与哮喘的相关性。方法 对1526例变应性鼻炎患者与哮喘的相关性进行了临床调查。采用阿罗格点刺试验对患者进行变应原检查。结果 发现43.8%的变应性鼻炎患者并发哮喘。其中,先有鼻炎后有哮喘者占52.3%,先有哮喘后有鼻炎者占36.5%,二者在统计学上有明显差异。42.4%的变应性鼻炎患者有明显的过敏性疾病家族遗传史,而合并哮喘的患者过敏性疾病家族遗传史高达61.7%。调查中还发现有30.7%的变应性鼻炎患者合并过敏性皮肤病。结论 特应性个体产生呼吸道炎症后,不管哮喘发生在先,还是鼻炎发生在先,都容易诱发全呼吸道炎症;变应性鼻炎不仅和支气管哮喘相关,也和其他过敏性疾病相关;变应原点刺试验结果以屋尘螨的阳性率最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5(interleukin-5,IL-5)和白细胞介素-16(interleukin-16,IL-16)在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64例持续性AR患者及2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中IL-5、IL-16水平,并分析与AR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持续性AR患者血清中IL-5、IL-16均明显升高(P <0.05)。持续性中重度组患者血清中IL-5、IL-16水平均明显高于持续性轻度组,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持续性AR患者血清中的IL-5与IL-16水平呈正相关(r =0.566,P <0.05)。结论 IL-5、IL-16参与变应性鼻炎的发生发展,二者在AR的临床诊断、 治疗中具有广阔应用前景;IL-16具有较高特异性,对AR患者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和IL-27在变应性鼻炎(AR)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AR患者外周血中IL-17和IL-27蛋白水平,并分析其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持续性AR患者IL-17蛋白水平升高(t=-5.654,P〈0.01),IL-27蛋白水平降低(Z=4.944,P〈0.01),IL-27蛋白水平在对照组、轻度持续性AR组、中重度持续性AR组比较,P均〈0.05。IL-17与IL-27在持续性AR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呈负相关(r=-0.405,P=0.022)。结论 IL-17、IL-27在AR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其免疫治疗可能成为AR临床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