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舒张性心力衰竭8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周立红 《疑难病杂志》2005,4(3):157-158
舒张性心力衰竭(DHF)是由于舒张期心室的主动松弛能力受损和心室顺应性降低导致心室在舒张期的充盈障碍,使心搏量降低,左室舒张末压增高而发生心力衰竭,而代表收缩功能的射血分数(LVEF)正常。DHF往往发生于收缩性心力衰竭(SHF)之前,成为临床独立的疾病,约占全部心力衰竭患者的1/3。为探索DHF的发病原因及心力衰竭程度的特点,我们将确诊的DHF 81例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基础疾病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舒张性心力衰竭与原发性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填写心力衰竭调查表、体格检查、生化检查、超声心动图检查,并结合其他检查结果,将参加实验人群分为:舒张性心力衰竭(DHF)组、收缩性心力衰竭(SHF)组,心功能正常(NL)组.进行基础疾病(原发性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相关分析.结果:DHF组(239例)的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分别占55.8%,37.7%,16.3%;SHF组(81例)分别占71.6%,61.7%,18.5%;NL组(250例)分别占45.2%,21.2%,10.4%.SHF组、DHF组与NL组比较,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发病率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DHF组与SHF组相比较,只有冠心病的发病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是产生DHF的主要病因,其次为冠心病、糖尿病为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3.
左心室舒张性心力衰竭6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芳  李纪 《中国医药导报》2010,7(9):162-162
目的:分析左心室舒张性心力衰竭(DHF)的临床特征及诊断与药物治疗的体会,以期达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延缓心力衰竭的进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2008年68例DHF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DHF临床症状主要为有充血性心衰表现(多为肺淤血)。X线胸片显示所有病例肺纹理增粗。心脏超声检查显示左心室舒张不良使左室舒张末压(LVEDP)升高,而心腔大小及射血分数(EF)正常可明确诊断。药物治疗主要为减少液体潴留,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改善心肌顺应性,改善和延缓心室重构,改善舒张功能。结论:DHF发生是充血性心力衰竭(SHF)的早期阶段,所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更为重要,以延缓心力衰竭的发展,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研究舒张性与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各项临床特征。方法:对舒张性心衰(Diastolic Heart Failure,DHF)和收缩性心衰(Systolic Heart Failure,SHF)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检测2类患者的血浆心衰定量标志物脑钠肽(BNP,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结果:对比发现DHF与SHF患者在左心形态学、左心收缩功能与舒张功能、BNP等测定上存在一定的差异,(P<0.01)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DHF患者的病情与SHF患者的病情相比,DHF患者的病情明显较轻。DHF患者与SHF患者的BNP水平反映了患者收缩性及舒张性心力衰竭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收缩性和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中人脑利钠肽(BNP)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VCF)的变化、相关性和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心力衰竭患者44例,并收集22个正常人作对照,测量血浆BNP及Vwf,并按收缩性、舒张性心衰及心功能分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①心力衰竭(HF)患者血浆BNP、wWF增高(P<0.001),收缩性心力衰竭(SHF)组高于舒张性心力衰竭(DHF)组,心功能Ⅲ~Ⅳ级组高于Ⅰ~Ⅱ级组(P<0.05);②BNP与vWF呈正相关(rs=0.567,P=0.001).结论 ①BNP评价收缩性心衰较舒张性心衰更敏感.②BNP、vWF均可反映收缩性及舒张笥心力衰竭程度.  相似文献   

6.
老年人舒张性心力衰竭的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舒张性心力衰竭(DHF)是以存在心力衰竭(CHF)的症状和体征,射血分数(EF)正常或轻度降低,舒张功能异常为特征的一种常见且预后不良的临床综合征.其发病机制是由于左心室舒张期主动松弛能力受损,心肌顺应性下降,致左心室在舒张期的充盈受损,心搏量减少,左室舒张末期压增高而发生的心力衰竭.可单独存在也可与收缩性心力衰竭(SHF)并存.近20年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CHF中至少50%的患者左室收缩功能正常,CHF的症状是由于左室舒张功能障碍所致.  相似文献   

7.
祁家祥  尚晨阳 《中国医药导报》2010,7(4):166-166,168
目的:探讨舒张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方法:对我院2004年12月-2009年1月收治的130例舒张性心力衰竭(DHF)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本组130例DHF患者经治疗后,显效71例(54.62%),有效48例(36.92%),无效11例(8.46%),总有效率为91.54%。结论:临床上正确诊断和治疗DHF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病因预防及抗心室重塑治疗对DHF的防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慢性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的顽固保垒,20世纪90年代以来,药物治疗降低收缩性心力衰竭(systolic heart failure,SHF)病死率方面疗效显著,但是如何降低舒张性心力衰竭(diastolic heart failure,DHF)患者病死率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甚至现在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指南来规范DHF的诊断标准和防治方法.本文将结合新近的国内外心衰指南以及临床研究结果探讨DHF的诊断和治疗问题.  相似文献   

9.
陈菲  王真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8):867-869
目的 通过对比来分析N端前体B型钠尿肽(NT-proBNP)和超声心动图(UCG)对收缩性心力衰竭(SHF)和舒张性心力衰竭(DHF)的鉴别诊断意义,为临床判断和处理不同类型的心力衰竭提供方法和依据.方法 采集符合美国纽约心脏学会(NYHA)心力衰竭诊断标准的SHF患者80例(SHF组)和DHF患者106例(DHF组),测定所有患者的血清NT-proBNP水平,NT-proBNP>2 000 ng/L为心力衰竭确诊标准.分别比较SHF组和DHF组同一NYHA级别者的NT-proBNP水平.患者均进行UCG检查,左室射血分数(LVEF)<50%为收缩功能不全,比较SHF组和DHF组的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房内径(LAD)和左房压力(LAP).结果 SHF组的LVEDD、LAD及LAP明显高于DH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HF组和DHF组同一NYHA级别患者NT-proBNP水平比较,SHF组明显高于DH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HF组NYHA Ⅲ、Ⅳ级患者NT-proBNP水平在心力衰竭不能确定范围内,NYHA Ⅱ级患者NT-proBNP水平在心力衰竭排除范围.结论 UCG检查对SHF和DHF有鉴别诊断意义,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NT-proBNP对同一NYHA心功能级别的SHF和DHF有鉴别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舒张性心力衰竭(DHF)与收缩性心力衰竭(SHF)临床特征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因心力衰竭住院的8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相关指标分为DHF组385例与SHF组441例,分析两组患者各参数之间的差异。结果 DHF组患者385例(占46.6%),多见于年长、女性患者,高血压心脏病和冠心病分别是DHF的第一、二位病因。SHF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增大,QRS时限延长;而DHF患者心室腔无明显扩大,但室壁增厚明显,且房颤发生率高。DHF组NYHA分级Ⅳ级、肝肾功能受损、住院死亡率及1年内再次住院率均显著低于SHF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地高辛、血管活性药物、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安体舒通的应用明显低于SHF患者。结论与SHF患者相比,DHF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较轻,住院死亡率及1年内因心力衰竭再次入院的事件发生率低,预后相对较好。利尿剂是改善DHF症状的有效药物,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阻滞剂和β-受体阻滞剂能改善DHF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12.
背景:已知纵隔放疗可引起心脏疾病,但其对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还不清楚。本研究旨在确定纵隔放疗后无症状患者中舒张功能障碍的患病率以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共纳入294例因霍奇金病接受纵隔放疗的患者,最小放射剂量为35Gy。每例患者均接受静息超声心动图、负荷超声心动图及核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动态血压变化与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0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住院体检的患者586例.所有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记录血压测定值,并计算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及谷峰比值.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测量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峰值速度(E峰)、舒张晚期血流峰值速度(A峰),并计算E/A比值,分为心功能正常组(n=200):E/A≥1;舒张性心力衰竭组(n=386),E/A<1;分析患者血压及相关指标与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关系.结果 舒张性心力衰竭组有78.8%患者发生高血压病、65.3%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48.7%发生脑梗死,发病率分别高于舒张功能正常组的70%、39%、57.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的发生无明显差异.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舒张功能与年龄(β=0.861)负相关,与收缩压谷峰比值(β=0.200)正相关与平均舒张压(β=-0.411)负相关(均P<0.05).结论 舒张性心力衰竭与高血压病、冠心病、脑梗死密切相关,与血压谷峰比值、低舒张压密切相关,对老年这一特殊人群的高血压,控制高血压预防靶器官损伤应重视血压的总体波动水平及关注低舒张压.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舒张性心力衰竭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而且舒张性心力衰竭在老年、女性、肥胖、高血压患者中发病率较高。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增加,这一问题将更加突出。临床上对收缩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与收缩性心力衰竭相比,人们对舒张性心力衰竭时引起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的分子和生化机制还知之甚少,需要更多的研究。而心室舒张功能的好坏主要由影响心肌主动和被动舒张的因素所决定,如钙离子的转运和心室的顺应性。  相似文献   

15.
16.
刘戈  黄敏  刘世福 《中国医药导刊》2009,11(9):1481-1482
目的:探讨老年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我科自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老年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7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经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及胸片复查明显改善,本组75例无一例死亡。结论,在DHF的治疗中,需要个体化的综合治疗,针对并发症的处理均因患者病情而异。舒张性心力衰竭治疗原则:以缓解症状,提高运动耐量,改善生活质量,阻止或延缓心室重塑,降低病死率为主。  相似文献   

17.
综合阐述了近年来舒张性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概况以及发病机制、临床诊断和治疗的进展,从现代医学及中医学2个方面阐述了目前对舒张性心力衰竭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心肌病舒张功能不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国营 《医学综述》2013,19(9):1647-1649
糖尿病心肌病作为糖尿病独立的并发症,舒张功能不全为其早期重要的临床表现,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研究认为,糖尿病心肌病舒张功能不全的病理生理主要表现为Ca2+调节异常、线粒体功能障碍、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沉积、心肌间质纤维化及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等。该文对国内外近年来有关糖尿病心肌病舒张功能不全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舒张性心功能衰竭(DHF)患者血浆B型脑钠肽(BNP)水平关系。[方法]舒张性心功能衰竭(CHF)37例患者作为DHF组,设置正常对照组12例,分别测定和比较两组病人血浆BNP值。[结果]心衰组血水平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且随着心功能分级升高而加重。[结论]DHF患者血BNP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分别与左室收缩及舒张功能的相关关系,应用诊所血压及超声心动图方法观察374例高血压病患者。发现其收缩压与舒张早期充盈峰值流速(EPFV)呈明显负相关(P<0.05),与心房收缩期充盈峰值流速(APFV)及A/E比值呈明显正相关(P<0.05及0.01);舒张压与心输出量(CO)呈明显负相关(P<0.01),与舒张功能指标无相关关系。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组血清总胆固醇水平明显高于舒张期高血压组(P<0.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在排除众多因素以后,收缩压与A/E比值呈明显正相关(P<0.05),舒张压与年龄、CO呈明显负相关(P均<0.01)。结果提示:高血压病患者收缩压主要影响左室舒张功能,舒张压主要影响左室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