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陈莉 《国医论坛》2011,26(1):6-7
小柴胡汤出自张仲景之《伤寒杂病论》,乃少阳病主方,为历代医家所推崇。《伤寒论》第96条言:“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其中“往来寒热,胸胁苦满,不欲食,心烦喜呕”为小柴胡汤主症,笔者随师试用本方于临床,认为小柴胡汤症不必悉具,只要具备一症,即可应用。现撷取验案5则如下,以示其用。  相似文献   

2.
郗新中 《光明中医》2013,28(4):832-833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98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为少阳病的主方,属和解之剂。由柴胡、黄芩、人参、制半夏、甘草、生姜、大枣组成;主治:少阳发热,口苦,咽干,目眩,耳聋,脉弦;太阳、阳明二经发热不退,寒热往来。少阳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日:“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少阳经脉起于目锐眦,下耳后,入耳中,其支会缺盆,下胸中,贯膈循胁,络肝属胆。小柴胡汤证,在伤寒六经辨证属少阳,以邪在半表半里的病机、主证为临床特征,主治半表半里、寒热虚实夹杂之证,达和解少阳,利枢机之功效。《伤寒论》又曰:“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相似文献   

4.
小柴胡汤原载于《伤寒论·少阳病脉证并治篇》“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功能和解少阳,扶正祛邪。笔者在临床辩证施治中广泛用于多种疾病,仅举几例,以飧读者。  相似文献   

5.
"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见于《伤寒论》原文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这段原文主要论述了小柴胡汤临床审证方法及使用标准. 1 何谓柴胡证 小柴胡汤是治疗少阳病证的代表方剂,也是《伤寒论》中柴胡类的代表方,为和解诸方之首.小柴胡汤方见于《伤寒论》原文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提出了少阳受邪,病居于半表半里,而主证是"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后世称为柴胡四大证.  相似文献   

6.
加减小柴胡汤临证思辨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柴胡汤见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相似文献   

7.
从少阳论治慢性疲劳综合征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研究发现大多有头晕、头痛、口苦无味、咽干咽痛等症状,与口苦、咽干、目眩之“少阳证”相似,特别是《伤寒论》第96条曰:“伤寒五六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可见小柴胡汤证与CFS有许多类似之处,故临床以和解少阳之小柴胡汤加味,从少阳论治CFS大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小柴胡汤出自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是中医和解少阳的经典方剂。《伤寒论·辨少阳证脉证并治》日:“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相似文献   

9.
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医临床工作,通过返校回炉再学习,重温中医四大经典,有很大收获,回来再验之于临床,每获良效.兹就小柴胡汤证结合临床应用谈些体会. 1 小柴胡汤证解 小柴胡汤见<伤寒论>: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96条).此汤证中包括四大主证和七个或次证,另有少阳提纲证: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263条);舌苔白(230条)、脉弦细(265条).  相似文献   

10.
一、小柴胡汤主证《伤寒论》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此条文提出了少阳病主证及其或然证。《伤寒论》第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乃为少阳病提纲。二、小柴胡汤的应用观《伤寒论》对小柴胡汤的运用很是灵活广泛,除少阳篇外,太阳、阳明、厥阴篇中均出现过小柴胡汤。第10条曰;“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对此条文,历代医家持两种不同看法。刘栋(引自《伤寒论释义》,  相似文献   

11.
小柴胡汤和法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柴胡汤是张仲景为邪犯少阳 ,致少阳枢机不利而设 ,历来被认为是和法的代表方 ,因为它可以和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柯韵伯称之为“少阳枢机之剂 ,和解表里之总方”。小柴胡汤被称为和法代表方 ,仅仅是因为它可以和解半表半里之邪吗 ?伤寒论中 ,小柴胡汤到底有什么样的功能呢 ?本文从小柴胡汤的功效和组成入手 ,探讨小柴胡汤与和法的关系。1 小柴胡汤的组成与功效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第 96条 ,原文指出 :“伤寒五、六日 ,中风 ,往来寒热 ,胸胁苦满 ,嘿嘿不欲饮食 ,心烦喜呕 ,或胸中烦而不呕 ,或渴 ,或腹中痛 ,或胁下痞硬 ,或心下悸、小便…  相似文献   

12.
小柴胡汤是东汉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的名方,几千年来一直为历代医家所推崇,并广泛用于临床。小柴胡汤最早见于《伤寒论》少阳病篇:“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相似文献   

13.
小柴胡汤是张仲景《伤寒论》重要的代表方之一。为历代医家及当今临床医生者所推崇。在《伤寒论》中仲景针对是指病传少阳,邪入半表半里而设。《伤寒论》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痫,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在主证后的或症中就有其咳嗽为证候表现,说明本方可用于治疗咳嗽。什么样的咳嗽可能用小柴胡汤,其疗效机理何如,本文将作一个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鲁维德  鲁俊德 《新中医》2021,53(18):17-18
正文: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由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组成,功能和解少阳,主治少阳证。《伤寒论》条文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指出了小柴胡汤证的四大主症,七个或然症。脑府疾患,求之于柴胡亦是中医名家共识。笔者扩大其治疗范围,用于治疗不同类型头痛病证,疗效满意,现介绍医案3 则如下。……  相似文献   

15.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第96条,曰:“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本方为和解少阳代表方,其药物组成为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具有和枢机、解郁结、行气机、畅三焦、化痰浊、和解少阳之功效。纵观现代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已远远超出了少阳病范畴。笔者现就其近年的临床应用情况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16.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是仲景为少阳伤寒而设的主方.<伤寒论>日:"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少阳为三阳之枢,一旦邪犯少阳,徘徊于半表半里之间,外与阳争而为寒,内与阴争而为热,故往来寒热;少阳经脉络肝属胆.故邪在少阳则经气不利,少阳相火郁而为热,循经上扰则口苦、咽干、目眩,从而胸胁苦满;胆热犯胃,胃失和降,故见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小柴胡汤不但独效于伤寒的少阳经,只要深刻领会方义,略有加减,即可广泛的运用于临床各科.  相似文献   

17.
小柴胡汤一方,出自东汉末年张机所著《伤寒论》一书中,是尊师为治疗伤寒少阳病脉证而设。该方组织严谨,治症广泛,用药精炼。苦临床辨析准确,应用得当,每获捷效。兹就笔者临床辨证分析,应用小柴胡汤的体会予以浅述,不揣冒昧,愿与同道共勉。1小柴胡汤主治证1·1《伤寒论》原文第九十六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本条提出了小柴胡汤的主证和或然之证。原文第二百六十三条:“少阳之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相似文献   

18.
小柴胡汤是中医临床实践中最常使用的方剂之一,其应用病证之广,频率之高、取效之捷,相信我辈均有所体会,现仅就少阳病脉证和临床实践应用略作浅谈。 首先了解一下少阳病脉证。仲景《伤寒论》"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  相似文献   

19.
<正>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少阳病》第98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该方由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枣组成。小柴胡汤是和法的代表方,所谓"和",不是补益,也不是清热,而是对机体抗病能力的调整。笔者应用此方随症加减,治疗气郁发热,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小柴胡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鞭,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为病人少阳,邪在半表半里,以致枢机不利所致,临床表现上述症状,临证时应根据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到的病证材料,进行综合分析,辨证论治,选方用药,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临床运用举隅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