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 毫秒
1.
异体嗜铬细胞蛛网膜下腔移植治疗晚期癌痛病人的可行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异体嗜铬细胞蛛网膜下腔移植治疗晚期癌痛的镇痛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经常规方法治疗仍不能缓解的晚期癌痛病人10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n=4)经蛛蛛网膜下腔注入体外培养3d的细胞县液2ml;对照组(n=6)注入同体积细胞培养液,移植后继续应用阿片制剂。移植前、后观察病人的疼痛程度(VAS法)和阿片制剂日摄量,分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及放射免疫技术测定脑脊液儿茶酚胺和脑啡肽的浓度以及采用免疫技术测定A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清抗体和补体水平。结果 与移植前比较,两组病人的VAS值均显著性降低(P〈0.05或0.01);试验组阿片制剂日摄量移植后有显著性减少(P〈0.05或0.01),对照组无明显变化;两组病人脑脊液儿茶酚胺浓度均显著性升高(P〈0.01),脑啡肽浓度均显著性降低(P〈0.01);两组病人的血清 相似文献
2.
3.
对中重度晚期癌痛患者选择恰当的镇痛治疗,是提高该类病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笔者在2001年4月至2004年3月期间,对46例中重度癌痛病人在癌痛三阶梯治疗方案中选择多瑞吉(即芬太尼透皮贴剂)作为第三阶梯用药,收到持续72h镇痛的显着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右美托咪定或丙泊酚复合芬太尼用于晚期癌痛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植入手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晚期癌痛行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手术的患者40例,男31例,女9例,年龄48~78岁,ASA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右美托咪定复合芬太尼组(D组)和丙泊酚复合芬太尼组(P组),每组20例。D组于术前10 min内静脉泵入右美托咪定0.5μg/kg,继以0.2~0.5μg·kg~(-1)·h~(-1)持续泵注至术毕,以维持患者Ramsay评分3~4分。P组于术前10 min内共静脉泵注丙泊酚2 mg/kg,后以1.5 mg·kg~(-1)·h~(-1)持续泵注丙泊酚并适当增减维持剂量,以维持患者Ramsay评分3~4分至术毕。两组患者于术前5 min均静注芬太尼1μg/kg,并间断追加芬太尼。记录入室时(T_0)、手术开始时(T_1)、手术开始后30 min(T_2)、60 min(T_3)、90 min(T_4)、术毕(T_5)、入PACU后30 min(T_6)的MAP、HR、SpO_2和VAS评分;记录呼吸循环干预情况,恶心呕吐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记录芬太尼用量、手术时间、患者完全恢复时间、患者满意度评分等。结果与T_0时比较,T_1—T_6时两组MAP、VAS评分明显降低,HR明显减慢(P0.05),T_1—T_5时P组SpO_2明显降低,T_1时D组SpO_2明显降低(P0.05)。与P组比较,D组T_2—T_5时HR明显减慢,VAS评分明显降低,而T_1—T_5时SpO_2明显升高(P0.05),且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低血压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与丙泊酚复合芬太尼比较,右美托咪定复合芬太尼用于晚期癌痛患者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手术镇痛效果更完善,且对呼吸影响较小,并可减少芬太尼的用量及低血压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6.
7.
目的评估持续鞘内吗啡联合布比卡因用于中重度晚期癌痛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42例中重度晚期癌痛患者,随机分为单纯鞘内吗啡组(A组)与吗啡联合布比卡因组(B组),每组21例。植入鞘内导管外接电子PCA泵实施持续鞘内镇痛,分别给予A组0.2mg/ml吗啡,B组0.2mg/ml吗啡+0.75mg/ml布比卡因混合液起始按口服吗啡转换剂量持续鞘内泵入+单次冲击量(24h背景量的1/10,锁定时间1h);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周、2周、1月的静息及运动VSA疼痛评分、吗啡用量、便秘症状评分及WHOQOL-BREF生活质量评分,并观察镇痛后头痛、恶心呕吐、尿潴留、皮肤瘙痒、下肢麻木、运动阻滞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鞘内镇痛后静息VAS评分及便秘症状评分均显著下降(P<0.0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鞘内镇痛后运动VAS评分低于A组(P<0.05),每日吗啡用量低于A组(P<0.01),WHOQOL-BREF生理领域评分高于A组(P<0.05)。两组均有少数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尿潴留、下肢麻木及运动阻滞,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持续鞘内吗啡联合布比卡因用于中重度癌痛效果确切,运动痛及生活质量改善优于单纯鞘内吗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