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世界卫生组织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定义为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SARS)以来,中国、德国、加拿大、法国、美国等10个国家和地区的13个一流实验室首先在病原学研究方面开展合作并很快取得进展,为人类有效预防SARS和成功救治患者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本文从SARS病毒的基因测序、全基因组序列比较、蛋白质组序列分析、以及病毒分离与鉴定、抵抗力和稳定性实验等方面介绍国内外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2.
广东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了解广东省局部地区流行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对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统一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对SARS,临床确诊病例进行调查。分析SARS病例在广东省的流行过程、地区、时间、人群分布及聚集性等特征。结果 截止2003年6月6日,广东省21个地级市有15个市报告SARS病例1511例,发病率为1.98/10万,病死率为3.77%。发病主要集中在1月下旬到2月下旬(2月上旬达到高峰),占病例总数的54.00%,。首例发病时间为2002年11月16日,末例发病时间为2003年2003年5月9日。病例主要集中在广州、深圳、江门、中山、佛山5个市,占96.03%,其中广州占86.04%。20~49岁发病占病例总数的65.45%;医务人员发病较多,占病例总数的22.90%;聚集性病例占31.97%(483/1511)。潜伏期1~12d,中位数4d。结论 广东省SARS疫情波及面广,发病相对集中,有明显的家庭和医院聚集现象;传播途径主要为近距离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  相似文献   

3.
今年春季以来,由于非典型肺炎(简称非典)传染性强,毒力大,病情严重,病情发展迅速,终致呼吸衰竭,后果严重。中医诊断为温疫,多为热毒挟湿、气阴暴脱。由于此次非典型肺炎发病以热毒症状明显,大多有挟湿,同时可迅速损耗气阴。因此,在预防上,针对该病热毒重,来势猛,很快即损伤人体肺气和津液的特点,防治以清热解毒,芳香化湿辟秽,补气生津为法。专家们采用辨证论治的原则,提出了一套提高免疫力、防治非典的处方:  相似文献   

4.
5.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是一种新发现的传染病 ,与以往的非典型肺炎不同 ,有明显的家庭和医院聚集现象 ,且在短短几个月内蔓延至全球 2 9个国家和地区。从目前的情况看 ,绝大多数的病例是通过近距离接触病人咳嗽或打喷嚏时排出飞沫而受感染的。要防止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在人类广泛流行  相似文献   

6.
广东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预防控制策略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广东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的预防控制策略和效果。方法 分析广东省SARS疫情和制定预防控制措施。结果 2002年11月16日至200B年5月30日,全省共发生SARS病例1511例,死亡57例,累计发病率1.98/10万。全省21个市中有15个市报告病例,病例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其中广州市占86.04%。发病以医务人员为主,占22.90%;病例主要集中在20~39岁,占50.95%;出现明显的医院或家庭聚集性。采取预防控制的策略及效果:加强党政的正确领导,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正确把握舆论导向等组织策略;加强技术指导,重视疫情监测报告,采取综合性预防控制措施(加强医院感染控制、早发现和就地隔离治疗病人、小范围隔离观察密切接触者、强调室内通风、注意个人卫生、增强体质),加强调查研究和科研攻关,发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等技术策略。预防控制策略实施后,全省日均发病数从2月份的25.6例下降到5月份的0.3例;医务人员所占比例由1月及以前的30.8%下降到5月份未有医务人员感染;未出现住宅小区或学校聚集性暴发的情况。结论 广东省首次出现SARS暴发流行,通过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组织和技术策略后,广东省SARS疫情初步得到有效控制。各级党政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是做好SARS防治工作强有力的保证。加强SARS防治工作的技术指导,重视疫情监测报告,切实落实有效的综合性预防控制措施,尤其是加强医院感染控制是防制措施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北京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死率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北京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不同人群、地区等病死率的变化,探讨相关问题。方法 对北京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报告卡数据库中有关变量,结合卫生部公布的有关数据采用相对数计算等方法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北京市共有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2521例,死亡193例,病死率为7.656%;病死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随疾病流行过程进展,北京地区SARS病死率呈下降趋势;与全球其他地区相比,北京地区病死率处在较低水平。结论 随年龄的增加,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死亡的概率也随之增大;北京地区SARS病死率下降趋势明显,病死率较低,表明北京在降低SARS病死率方面的工作取得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8.
20 0 3年 1月 2日 ,广东省河源市报告首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WHO称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 ,SARS) ]。经回顾性调查发现 ,2 0 0 2年 1 1月 1 6日我省佛山市也发生同类病例。至 2 0 0 3年 6月 5日 ,全省共有 1 5个市报告SARS病例 1 5 1 1例 ,死亡 5  相似文献   

9.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即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 ,是一种新发现的以空气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为主的急性严重的呼吸道传染病。由于国际、国内对其传染源、传播特征、人群易感性及发病机理等不十分明了,为此作者对许昌市襄城县2 0 0 3年4月12~2 1日发生的同一传染源引发的SARS病例暴发情况进行分析,为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1 资料与方法 基本资料来源于SARS疫情报告、病例的个案调查与密切接触者的追踪调查与实验室检测。诊断标准与出院标准依据卫发电[2 0 0 3 ] 40号《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新修订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0.
自 2 0 0 2年 1 1月起 ,我国部分地区发生了一种新的传染性极强的呼吸系统疾病 ,这种至今原因尚未完全明了的以近距离空气飞沫和密切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的呼吸道传染病称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SARS)。广东省惠州市从 2 0 0 3年 2月 1 4日至 4月 2 3日累计发生SARS 1 0例。为了了  相似文献   

11.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传播链案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研究SARS传播规律及发病特点,为制定防制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北京市统一的非典型肺炎个案流行病学调查表、非典型肺炎密切接触的调查表逐一对病例和密切接触进行调查。对出院病例进行随访。利用SPSS ll.0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首例患A感染SARS后,引起与其有过接触的家人和医务人员8人发病(第二代),这些患又引起第三代5人发病。同与患A的接触情况看,第二代发病的患均与患A有近距离密切接触。接触时间越长越容易感染。本传播链病例发病的病程:潜伏期平均5d;发病到首诊时间平均3d;首诊到确诊时间平均10d。结论 SARS传播为近距离飞沫传播,密切接触发病与接触时间有关,发病到首诊的时间对控制传染源有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对河源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BS)进行流行病学分析,为制定SARS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术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河源市发生的SARS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2002年12月5日至2003年4月17日河源市共发生SARS病例14例,发病率为0.467/10万。患者年龄多在20~40岁之间,共9例,年龄最小14岁,最大84岁。发病地点主要集中在市区,为11例。职业分布以医务人员为主,共8例。河源市SARS疫情的发生,第一阶段以医院聚集性病例为主。第二阶段为散发性病列,两阶段之间没有明显的流行病学关联。SARS的平均潜伏期为5d。结论 河源市的SARS疫情有明显的聚集性.采取严格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等措施可迅速控制疫情。  相似文献   

13.
周清喜 《中国校医》2003,17(3):284-285
肺炎主要指肺实变的炎症 ,肺炎的分类过去按炎症的解剖部位分为大叶性、小叶性 (或支气管 )肺炎和间质性肺炎。近来因肺炎的治疗与病因密切相关 ,故病因分类更符合临床实际。1 病原学常见肺炎的病原体为肺炎双球苗或肺炎链球菌。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有支原体、衣原体 ,军团菌、立克次体、腺病毒以及其他一些不明微生物引起的肺炎。此次流行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即WHO命名的严重的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 ,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 ,它的病原体到目前还不十分明确 ,国内外大部分专家教授认为是变异的冠状病毒 ,与流感病毒有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4.
湖南省6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湖南省与广东省毗邻,广东省于2003年1月2日首次报告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以后,湖南省自2003年2月11日开始实施监测,至2003年6月30日止共报告6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现将6例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广州市东山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广州市东山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病例分布情况及其流行特征。方法 对东山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倒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分析。结果 2003年1月17日东山区出现首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最后一例发病时间为4月30日。共发生病例122例,死亡8例,病死率为6.56%。2月份为发病高峰,其发病人数占总发病人数的51.64%,3、4月份发病人数逐步下降;21~30岁年龄组和31~40岁年龄组发病例数分别占总数的25.41%和20.49%;医务人员发病在职业人群中发病最高,占总数的28.68%。结论 在采取了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流行在东山区内已受到遏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疑似病例进行实验室快速诊断。方法 采集SARS疑似病例血清,先对标本进行病毒颗粒浓缩,再用特异性引物进行Nested RT—PCR,检测SARS冠状病毒RNA;另外,采用免疫荧光法进一步同时检测血清中9种呼吸道病原体(嗜肺军团茵血清型1、肺炎支原体、Q热立克次体、肺炎衣原体、腺病毒、呼吸道舍胞病毒、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和副流感病毒)IgM抗体。结果 对21倒SARS疑似病例血清进行Nested RT—PCR,结果均未扩增出目标条带。进一步对21例患者血清进行同步检测血清中9种病原体IgM抗体,共有14例患者甲型流感病毒IgM抗体阳性,阳性率为67%。结论 对SARS疑似病例进行SARS冠状病毒RNA和其他9种呼吸道病原体IgM抗体检测是实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湖北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WHO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与疑似SARS流行病学特点,为该病的鉴别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统一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对SARS与疑似SARS进行调查,分析其在湖北省的流行特点以及排除SARS的病因。结果 全省累计报告疑似SARS38例,其中临床确诊6例,确诊率为15.79%;排除32例,排除率为84.21%。排除的病因以肺炎、肺部感染、支气管炎、肺结核及肺部阻塞性病变等呼吸系统疾病为主(25例,占78.13%)。治愈34例,治愈率为89.47%;死亡4例,病死率为10.53%。结论发病第一周,SARS与呼吸系统疾病难以鉴别,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排除诊断,可减少对其密切接触者隔离观察及对其到过的场所进行消毒等一系列措施的投入。  相似文献   

18.
1 SARS疑似病例 1.1 凡患者有发热、体温升高>38℃、曾有干咳或呼吸困难. 1.2 去过疫区与SARS病例有密切接触者.在发病前10d或2周内曾居住于有SARS病例继发感染疫情区域.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通过对广州市芳村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流行情况分析,初步探讨其流行规律与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芳村区发生的SARS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2003年1月至5月,芳村区共发生SARS病例86例,死亡4例;病例以20~49岁为主,占63.95%;病例无明显的职业特点和地区差异;医院内感染并呈聚集性发病的病例共48例,占55.81%;有明确接触史的病例共51例,占59.30%。结论 芳村区的SARS疫情呈明显的聚集性和医院内感染,初步推断本次疫情与病区空气污染和近距离接触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