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分析研究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方法对2010年11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使用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进行治疗的106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在1064例患者中,共有89例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4%,其中抗生素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的药物为: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培氟沙星;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变态反应、肝胆系统反应、肾脏系统反应、神经系统反应、血液系统反应、内分泌系统反应,所占比例分别为22.5%、51.7%、3.4%、3.4%、16.9%、1.1%、1.1%。结论氟喹诺酮类抗生素不良反应较多,在使用时应密切注意不良反应的发生,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2.
加替沙星的不良反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郭霞  胡大强 《中国药业》2005,14(1):73-74
加替沙星是新型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用于各种细菌感染的治疗,疗效显著,在临床应用中可出现心脏毒性、肝毒性等不良反应,临床使用时应考虑其不良反应可能带来的影响,权衡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合理用药,以供参考。方法对本院近5年来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使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反应类型,并提出临床合理用药措施。结果对本院2008年1月至2012年2月喹诺酮类抗生素处方1573张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发生不良反应16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37%。其中胃肠道反应78例、中枢神经系统反应42例、皮肤及光敏毒性23例、肝肾毒性9例、血液系统毒性11例。结论喹诺酮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较为常见,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应注意合理用药,在取得良好疗效的同时注意降低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在临床应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为临床用药安全性及合理性提供有力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4年1月于本院应用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后发生不良反应的64例患者,对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64例患者不良反应涉及药物为7种不同的氟喹诺酮类抗生素,不良反应类型为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皮肤症状、心血管系统、过敏反应、呼吸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等不良反应。结论对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可引起多种类型不良反应,在临床中应用时应对药物适应证及用药途径予以严格把握,对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监测,尽可能控制患者用药中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的临床毒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胃肠道反应和中枢神经系统(CNS)反应是氟喹诺酮疗法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其神经毒性的发病机制可能与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的活化有关。临床和动物实验均表明司帕沙星和革帕沙星的心脏毒性高于其他氟喹诺酮,二者小剂量时也能诱发QT间期延长,从而增大出现严重心率不齐的危险性。8-位取代基为卤素原子的氟喹诺酮(如克林沙星)的光毒性最强。氟喹诺酮对幼龄动物的腱毒性能够影响其关节软骨的发育,故在儿科领域应严格局限于经慎重筛选的适应证(如用环丙沙星治疗儿童囊性纤维化)。氟喹诺酮还可诱发腱炎和腱破裂。总之,与大多数其他类抗菌药一样,氟喹诺酮的耐受性良好,但在治疗细菌感染时,务必认真考虑不同氟喹诺酮的特殊毒性。  相似文献   

6.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光毒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介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光毒性研究进展。方法:根据有关资料,总结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光毒性机制及临床光毒性反应发生率。结果和结论:氟罗沙星和洛美沙星的光毒性反应发生率较高,临床应用该类药物应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析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对我院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应用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出现不良反应的216例患者进行分析,总结引发不良反应的药物及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在216例患者中,引发不良反应的药物有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培氟沙星、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等,产生的不良反应主要有变态反应(51.9%)、胃肠道反应(22.7%)、神经系统反应(16.7%)、肾脏系统反应(3.2%)、肝胆系统反应(3.2%)、内分泌系统反应(1.4%)、血液系统反应(0.9%)。结论氟喹诺酮类抗生素使用中会引起很多不良反应,所以,一定要密切注意其使用中产生的不良反应,保证用药合理、安全,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神经毒性及其防治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易冬玲  易晓玲 《医药导报》2010,29(9):1183-1185
[摘要]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中有关神经毒性反应的报道日渐增多,同类中不同品种产生神经毒性具有明显的差异。氟喹诺酮类神经毒性症状在药物毒性反应中可表现出其自身独有的特点,产生神经毒性与多种风险因素有关,使用前应充分了解其可能发生的各种反应的防治原则与方法,争取最佳疗效,预防和减少神经毒性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与构效关系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对消化系统肠道反应、对中枢神性系统的不良反应、光毒性、肝、肾毒性、软骨毒性、皮肤不良反应、对神经肌肉传导阻滞作用、对血液系统的不良影响及其它不良影响益日受到关注。喹诺酮类药物的结构直接与其活性和不良反应相关,主要与连接在喹诺酮母核上的特殊的取代基有关。胃肠反应是所有氟喹诺酮类药物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喹诺酮类抗生素的光敏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喹诺酮类抗生素的光敏反应,为临床防治提供正确的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2010年的喹诺酮类抗生素的出库资料及上报的不良反应,分析涉及的喹诺酮类药品种类和光敏反应发生率。结果共涉及11个药品种类,以左氧氟沙星(33.4)、氧氟沙星(20.4)和环丙沙星(12.8)为主。共有54例发生光敏反应,光敏反应发生率为1.6。以氟罗沙星、培氟沙星和司帕沙星的发生率最高,发生率分别为7.1、3.2和3.0。结论喹诺酮类抗生素的光敏反应发生率较高,临床应避免应用易产生光敏反应的药物,有效做好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氟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中不良反应发生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合理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至2010年3月共78例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8例不良反应涉及5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累及人体5个系统,主要发生在皮肤系统和神经系统,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患者,与年龄无关。口服给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静脉给药,2次/d给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1次/d给药。结论氟喹诺酮类药物应合理使用,明确其发生不良反应的机制,降低其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13.
216例氟喹诺酮类药品不良反应的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及其分布情况;方法:对临床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采用回顾性调查与分析;结果: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患者,不良反应主要发生在神经系统、过敏反应、皮肤及其附件,局部和口服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结论:对于氟喹诺酮类药物应合理使用,严格掌握其适应症、禁忌症及其单独与联合用药量,尽量避免不合理的联合用药,明确其发生不良反应的机制,降低其不良反应发生率,更好地发挥其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王兆斌 《淮海医药》2013,31(2):103-104
目的调查专项处方点评前后门急诊处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及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调取该院2011年6月和9月含有氟喹诺酮类药物的门急诊处方,分析处方中氟喹诺酮类药物在有无适应症、联合用药、用药金额、用药科室与疾病、不良反应等方面的应用情况。结果专项处方点评后氟喹诺酮类处方占比降低,联合用药处方比例下降,不规范处方数、不良反应显著下降。结论专项处方点评使该院的门急诊处方中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的临床应用更加合理规范。  相似文献   

15.
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间126例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行分类汇总,并对所采取救治措施进行总结。结果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中左氧氟沙星和氟罗沙星所占比例最高,给药方式中静脉滴注给药所占比例最高,各种不良反应中以过敏反应最为多见。结论应密切关注氟喹诺酮类药物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确保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FQNS)药物不良反应(ADR)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2001-2010年某院门、急诊及住院部应用FQNS致ADR患者205例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男性ADR发生率高于女性,31~40岁年龄段ADR发生率最高(31.2%);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为静脉注射,共105例(51.2%);共涉及10种FQNS,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在神经、循环、皮肤、泌尿、消化、呼吸、血液等系统,其中以神经系统、皮肤及消化系统症状较突出。结论 FQNS致ADR因素较多,临床使用时应注意ADR的监测,合理用药,以提高用药的安全性,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喹诺酮类药物联合用药与耐药性,以及不良反应进行探讨分析。方法对本院应用喹诺酮类药物治疗出现不良反应的20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不良反应多发生于神经系统(60例,30.0%)、全身性损害(50例,25.0%),以及皮肤与其附件的损害(43例,21.5%),患者局部用药与口服所致的不良反应较肌内注射与静脉注射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喹诺酮类药物需合理使用,并严格掌握其临床适应证与禁忌证,以及其单独用药和联合用药的剂量,尽可能避免联合用药的不合理性,同时需明确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以有效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氟喹诺酮类抗菌药不良反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调查2008-2012年我院临床上报的156例喹诺酮类抗菌药所致的不良反应(ADR)报告,建立Excel表格,分别统计患者的一般情况、用药情况、ADR临床表现、ADR处置等项目并作分析。结果:发生ADR患者中女性89例,男性67例,平均年龄(56.7±1.75)岁。ADR共涉及3种药物,左氧氟沙星88例(56.4%),其中严重ADR12例,莫西沙星58例(37.2%),其中严重ADR12例,环丙沙星10例(6.4%),无严重ADR。临床ADR主要累及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等。引起ADR主要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结论:氟喹诺酮类抗菌药临床不良反应表现多样,应加强该类抗菌药的不良反应监测,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9.
喹诺酮类药物在抗菌药物中一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近年来,世界各国在第四代喹诺酮类药物研究开发、医药市场和临床应用等方面,均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文从研发、抗菌活性、药动学与药效学、不良反应等方面综述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药物进展,包括贝西沙星、安妥沙星、西他沙星、加雷沙星、普卢利沙星、巴洛沙星、吉米沙星、帕珠沙星等。  相似文献   

20.
茂名地区2007-2009年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茂名地区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对2007-2009年茂名市ADR监测中心收集的各医疗单位呈报的抗菌药物致ADR报告1495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引起ADR的抗菌药物排序列前3位的分别是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青霉素类;给药途径以静脉注射最高,有1380例(占92.31%);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有704例(占45.74%)。结论:抗菌药物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上应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ADR的监测,以达到合理、安全、有效地使用抗菌药物,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