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魏铭  潘莉 《河北医学》2008,14(1):116-118
自1995年承德县发现报告首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以来,截止2006年12月全县累计发现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15例,其中4例死亡,3例正在按照<国家免费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手册>规范要求,进行抗病毒治疗,其中2例患者接受抗病毒药物治疗超过24个月,目前患者状况良好,机会感染已得到基本控制,都能从事轻体力劳动,是我县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较为成功的病例.  相似文献   

2.
艾滋病现症病人抗病毒治疗效果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叶晟  冯宇良  柯云峰  余方春 《中国热带医学》2006,6(7):1143-1144,1124
目的探讨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效果,为进一步开展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国家免费提供的抗病毒治疗药品对符合治疗条件的艾滋病患者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并进行病毒载量检测。结果对接受抗病毒治疗中的28位患者进行病毒载量测定,平均病毒载量为2.00 log拷贝/ml,其中16人血浆中检测不到艾滋病毒,占57.14%。30例患者的CD4细胞均不同程度升高,增高从26个/μl到517个/μl,平均增高(193.27±51.91)个/μl;治疗2年以上者CD4细胞平均升高(221.08±87.65)个/μl。病人机会性感染得到明显控制,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降低,死亡率从44.44%下降到2.50%。病人中能从事中重度体力劳动的比例由治疗前的13.33%上升到治疗后的30.00%。结论抗病毒治疗效果显著,艾滋病病人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符合治疗条件的病人应及早进行规范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分期辨证治疗艾滋病21例患者1年的疗效和患者血CD4 细胞水平变化,血常规变化。方法:根据患者的治疗需求将21例患者分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组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组,HIV感染组单用中药汤剂治疗,AIDS组采用中药汤剂加西药抗病毒药治疗,疗程1年。比较治疗前和治疗l年后患者血CD4 细胞变化,血常规变化和症状体征改善情况。结果:患者普遍症状及体征好转,好转率达95%;血CD4 细胞平均计数上升与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白细胞总数、血红蛋白治疗后上升,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中西医结合分期辨证治疗艾滋病可有效的提高患者的CD4 细胞水平和白细胞、血红蛋白水平。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及体征,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病人抗病毒治疗效果。方法 2004年5月~2008年12月,在本地区抗病毒治疗专家组的指导下,对符合条件的9例患者实施免费规范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结合中医中药治疗,以降低患者血液病毒载量,提高其CD4细胞数量,提高机体免疫力。结果接受治疗的9例患者中除1例经抗病毒治疗5个月后发生严重机会性感染死亡外,目前还在接受治疗管理的8例患者生存状况良好,均能从事轻体力劳动。结论有效提高了病人生存质量,延长了生存期限。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对HIV/AIDS患者的生存时间、病死率的影响及影响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接受免费HAART的1309例HIV/AID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采用寿命表法分析患者生存时间、病死率及其变化趋势;运用Cox等比例风险回归法分析影响患者生存时间的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感染途径、世界卫生组织(WHO)分期、确诊后至开始抗病毒时间(月)、治疗前机会性感染种数(除外肺结核)、治疗前1年内是否患肺结核、治疗前是否患乙/丙肝、基线HAART方案、CD4T淋巴细胞计数、ALT、血肌酐、血红蛋白、白细胞总数、血小板、淋巴细胞计数等.结果 1 309例患者接受免费抗病毒治疗后,生存时间中位数为35.53个月,5年、9年生存率均为95.81%;因艾滋病相关疾病死亡40例,平均病死率0.52/100人年.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感染途径、WHO分期、CD4计数、血肌酐、血红蛋白及血小板与患者的生存时间有关(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D4计数、血红蛋白、感染途径是影响患者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CD4计数、血红蛋白升高死亡风险降低,静脉吸毒死亡风险增加.结论 HAART治疗可明显改善HIV/AIDS患者预后;及早抗病毒、改善贫血状态和加强吸毒患者抗病毒随访可能有助于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李钰  罗泽燕  黄琳 《中国热带医学》2014,(6):733-734,737
目的了解惠州市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病人不同基线CD4细胞计数的变化特征,建立健全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CD4+T淋巴细胞监测平台,为取得相关治疗的最大成效比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利用国家艾滋病防治信息系统的抗病毒治疗管理基本信息数据库及实验室检测数据,比较惠州市2006~2012年抗病毒治疗病人治疗前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CD4细胞数值的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抗病毒治疗3个月以后,106例患者的CD4细胞有不同程度增高,最高378个/uL,平均增加88.74个/uL。同治疗前基线CD4+T淋巴细胞数相比,治疗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时CD4细胞数明显增加,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接受免费抗病毒治疗以后,CD4细胞计数在不同治疗时间段均逐渐上升,提示患者抵抗力的增强。定期监测CD4细胞计数的变化,有助于治疗医生了解患者的病情发展,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并观察对治疗的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对31例老年艾滋病患者给予抗病毒治疗30个月,观察病毒抑制率、免疫功能重建、体质量和血红蛋白改善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31例在治疗6月时病毒完全抑制率为80.6%,以后维持在82.8%~90.3%,各个时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CD4细胞计数为(143.93±93.18)个/μl,在治疗后各时间点,CD4细胞计数均高于治疗前(P<0.05),以后缓慢上升,升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6个月体质量、血红蛋白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均<0.05)。观察30个月,药物不良反应35例次,主要为消化道反应、肝功能损害、皮疹、骨髓抑制、头晕、多梦、外周神经炎、脂肪萎缩,经对症治疗后,除外周神经炎外其余均消失或好转。结论老年艾滋病病人抗病毒治疗后病毒完全抑制率高、免疫功能恢复和体重及血红蛋白改善明显,但不良反应多,抗病毒方案有待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拟接受抗病毒治疗的农村艾滋病病人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为更好地实施抗病毒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某农村地区121例艾滋病患者在其接受抗病毒治疗前进行一次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以及实验室生化检验。结果 121例艾滋病患者中男性63例,女性58例,平均年龄40岁,多为农民、已婚者,传播途径主要为有偿供血或临床输血。临床症状以咳嗽(45.5%)、皮疹(45.5%)、咳痰(43.8%)、发热(41.3%)为主。CD4细胞数为5~349个/μL,总淋巴细胞数(TLC)为200~8000个/μL,CD4细胞计数与总淋巴细胞计数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以总淋巴细胞计数〈1200个/μL作为诊断CD4细胞计数〈200个/μL分界点时,灵敏度较低(42.4%),但阳性预测值非常高(95.5%)。当结合TLc〈1200个/μL和血红蛋白〈110g/L作为诊断CD4细胞计数〈200个/μL分界点时,灵敏度为67.7%,阳性预测值为94.4%。结论 在资源缺乏的农村地区,当缺少CD4细胞计数检测条件时可考虑结合总淋巴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量作为替代指标用以判断是否可以对艾滋病患者启动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农村地区免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病人终止治疗的影响因素,提高抗病毒治疗效果。方法利用国家统一使用的Data Fax抗病毒治疗信息收集系统,收集447名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的相关资料。结果文化程度较低者、确认后开始治疗时间12月者、治疗前最近一次CD4200者、治疗前体重60 kg者、病人基础服药方案为AZT+dd I+NVP者、治疗过程中出现漏服者或者换药的终止治疗率高,X~2(P)分别为6.069(0.014)、9.361(0.002)、6.057(0.014)、6.962(0.008)、29.204(0.001)、12.015(0.001)和4.741(0.029)。结论应加强对病人特别是男性患者的依从性教育,减少漏服次数,发生严重的毒副反应时能及时更换药物,应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前采取措施改善病人基本状况(提高CD4和体重),用拉米夫定代替去羟肌苷减少毒副反应,这些措施可有效提高抗病毒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营养支持治疗联合壮药复方合剂辅助治疗对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自2015年1月至2015年10月在贵港市人民医院艾滋病门诊就诊未抗病毒治疗且合并营养不良的艾滋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4组,每组各20例。分别给予抗病毒治疗(抗病毒组)、抗病毒治疗基础上加营养素治疗(营养辅助组),抗病毒治疗基础上加壮药治疗(壮药辅助组),抗病毒治疗联合营养素及壮药治疗(联合组),干预6个月。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肝肾功能、血常规,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治疗前后免疫细胞CD4~+、CD8~+淋巴细胞计数。结果治疗前各组研究对象血清白蛋白(SB)、谷丙转氨酶、肌酐、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营养辅助组、壮药辅助组、联合组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较抗病毒组高,联合组SB、血红蛋白水平较营养辅助组及壮药辅助组高,壮药辅助组及联合组转氨酶水平较抗病毒组、营养辅助组低,联合组肌酐水平较抗病毒组、营养辅助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各组CD4~+、CD8~+T淋巴细胞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抗病毒组、营养辅助组、壮药辅助组、联合组CD4~+T淋巴细胞水平分别为(259.8±123.81)、(376.3±110.43)、(393.9±136.08)、(487.9±117.64)/μL,CD8~+T淋巴细胞水平分别为(715.1±174.73)、(654.7±185.50)、(669.9±207.89)、(689.1±156.03)/μL。治疗后各组CD4~+T淋巴细胞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714,P0.05),其中营养辅助组、壮药辅助组、联合组CD4~+T淋巴细胞水平较抗病毒组高,联合组CD4~+T淋巴细胞水平较营养辅助组、壮药辅助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组CD8~+T淋巴细胞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营养支持及壮药辅助治疗有利于改善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营养状况及促进免疫重建,对艾滋病的治疗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抗病毒治疗对老年艾滋病患者生存的影响。方法采取回顾性队列研究,选择20052013年百色市460例60岁及以上的老年艾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09例接受抗病毒治疗,251例未接受抗病毒治疗,运用SPSS21.0统计软件,Kaplan-Meier进行生存比较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生存影响分析。结果老年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组和未治疗组艾滋病相关病死率分别为5.34/100人年和19.21/100人年,抗病毒治疗对60岁2013年百色市460例60岁及以上的老年艾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09例接受抗病毒治疗,251例未接受抗病毒治疗,运用SPSS21.0统计软件,Kaplan-Meier进行生存比较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生存影响分析。结果老年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组和未治疗组艾滋病相关病死率分别为5.34/100人年和19.21/100人年,抗病毒治疗对60岁65岁、65岁70岁、70岁龄组的生存影响高于未治疗组,其死亡风险比分别为0.255、0.445和0.309,但对75岁及以上年龄组的生存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当引入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时,年龄在65岁及以上且CD4+≤100个/mm3的患者抗病毒治疗对其生存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抗病毒治疗对老年艾滋病患者的生存影响是显著的,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但对于高年龄低CD4+计数水平的患者生存影响作用并不显著,从减轻患者及其家庭经济负担,减轻患者服药、就诊等医疗负担,节约医疗卫生资源的角度考虑,对年龄在65岁及以上且CD4+T淋巴细胞计数≤100个/mm3患者和75岁及以上的老年艾滋病患者,可考虑放弃接受艾滋病的抗病毒治疗,而重点做好机会性感染的预防和治疗及临终关怀工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本地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syndrome,AIDS)病人对抗病毒治疗的效果。方法通过连续对抗病毒治疗患者不同阶段的体重、病毒载量和CD4、等指标监测,观察其变化、评价治疗效果。结果规范治疗24个月后,2名患者较治疗前体重增长、抑制病毒复制和恢复CD4T淋巴细胞有效率达100%。结论通过对2例AIDS两年的抗病毒治疗不同阶段效果评价指标连续监测,可以看到,足量、合理、规范地服用抗病毒药物,能够达到有效抑制患者体内病毒载量,有效地起到了延长感染者生命,提高患者生命质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艾滋病患者治疗前后CD4~+/CD8~+比值变化情况及治疗前CD4~+/CD8~+比值对治疗时机选择的影响。方法对2006-2015年在顺德区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治疗前后CD4~+/CD8~+比值及治疗前CD4~+/CD8~+比值与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数变化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后CD4~+/CD8~+比值表现为随治疗时间延长而不断增大,但增幅在减小;初始治疗年龄以及性别不影响CD4~+/CD8~+比值的变化(P0.05);治疗前CD4~+/CD8~+比值0.2与≥0.3的艾滋病患者相比,其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者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数增长更明显。结论抗病毒治疗能有效提高CD4~+/CD8~+比值,但需保证治疗依从性;早期治疗效果更好,对于治疗前CD4~+/CD8~+比值0.2的艾滋病患者应积极动员其开始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艾滋病患者抗逆转录病毒的疗效,探讨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 对53例艾滋病患者给予高效抗病毒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临床表现、CD4变化及生活质量改变.结果 患者机会性感染得到明显控制,发病率由60%减至5%,3个月后CD4数值逐步提高,与治疗前基线相比,CD4 T淋巴细胞平均增长280.069±96.70.生活质量提高,有90%患者恢复工作能力.结论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效果显著,影响抗病毒疗效因素主要是患者的依从性,对于符合抗病毒治疗条件的患者应及早进行高效抗病毒治疗,同时服药前进行依从性教育,以早日获益.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江苏省2005~2008年首次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到2011年底的生存状况,探讨影响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生存时间的因素?方法: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收集2005~2008年首次进入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数据资料,采用Kaplan-Meier绘制研究对象的生存曲线,运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江苏省艾滋病患者首次接受抗病毒治疗后的生存状况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451例研究对象男女比例为1.75∶1,以已婚或同居为主,年龄多数在20~50岁之间,感染途径主要是异性性传播,患者以苏南经济发达地区为主;治疗前基线CD4+T细胞计数平均为107个/mm3,抗病毒治疗后第12?24?36?48?60个月的累计生存率分别为0.88?0.85?0.84?0.78和0.78,84例死亡病例中53.6%死于首次治疗后6个月内?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基线CD4+T细胞计数?首次抗病毒治疗方案,抗病毒治疗方案是否改变与其生存时间之间存在统计学关联?结论: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显著提高了艾滋病患者的生存率,早期治疗能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宝鸡市启动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以来进展情况,评估治疗效果,为我市艾滋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整理2005-2010年所有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信息,分析治疗情况和效果。结果自2008年开始,宝鸡市纳入国家免费抗病毒治疗,病例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截至2010年底,累计治疗39例,死亡7例,在治29例。在治病例有82.76%在确诊HIV抗体阳性后1年内开始抗病毒治疗,截至2010年底在治病人有55.17%治疗不足1年,20.69%已治疗1~2年。随着治疗时间的推移,患者的CD4计数平均水平呈逐渐上升趋势,多数病例治疗后较治疗前CD4值升高100~199个/uL。死亡病例死因均为艾滋病相关疾病,85.71%在治疗后半年内死亡,57.14%在治疗前CD4值低于50个/uL,结核病患病率高。结论加强随访监测,早期诊断和适时进行抗病毒治疗是提高艾滋病患者存活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国产抗病毒药物治疗艾滋病初治患者的治疗效果,为国产抗病毒药物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艾滋病初治患者20例,给予口服奈韦拉平联合2种不同核苷类药物治疗52周,于治疗前及治疗52周分别检测患者的血浆HIV-RNA病毒载量和血CD4 T淋巴细胞数等。结果20例患者治疗前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为(206.50±82.37)个/mm3,治疗52周时血CD4淋巴细胞计数为(314.80±149.73)个/mm3,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3,P<0.05);20例患者治疗前血浆HIV-RNA病毒载量为(50467.05±46903.89)copies/ml,除1例患者治疗后期病毒载量反弹外,其他19例患者治疗52周时血浆HIV-RNA病毒载量均<50.00copies/ml,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国产抗病毒药物可使艾滋初治患者的血CD4T淋巴细胞数升高,血浆HIV-RNA病毒载量下降。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艾滋病患者抗逆转录病毒的疗效,探讨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对53例艾滋病患者给予高效抗病毒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临床表现,CD4变化及生活质量改变。结果:患者机会感染得到明显控制,发病率由60%减至5%,,3个月后CD4数值逐步提高,与治疗前基线相比;CD4 T淋巴细胞平均增长280.069±96.70。生活质量提高,有90%患者恢复工作能力。影响疗效的因素有给药的时机,患者的依从性,抗病毒药物的不良反应。结论: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效果显著,影响抗病毒疗效因素主要是患者的依从性,对于符合抗病毒治疗条件的患者应及早进行高效抗病毒治疗,同时服药前进行依从性教育,以早日获益。 [关键词]艾滋病;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疗效分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抗病毒治疗艾滋病临床疗效,为提高艾滋病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提供可靠依据,最终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方法:抗病毒治疗艾滋病的主要原则为采用一种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联合两种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联合给药,临床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如身体机能、经济情况等进行综合考虑后确定治疗方案。结果:40例艾滋病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三个月后,其体内CD4T淋巴细胞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上升,艾滋病患者经抗病毒治疗三个月后,机会感染发生率为22.50%,显著低于治疗前机会感染发生率为72.50%,且P0.05,患者治疗前后机会感染发生率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艾滋病患者经抗病毒治疗后出现毒副反应几率较大,主要毒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结论:对艾滋病患者给予适合的抗病毒治疗措施,可有效提高患者体内CD4T淋巴细胞计数,治疗效果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20.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48例死亡患者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本院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死亡患者的相关因素。方法利用国家统一使用的DataFax抗病毒治疗信息系统所收集的数据资料,对抗病毒治疗死亡患者的相关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共有315例艾滋病患者接受治疗,有48例抗病毒治疗患者死亡。治疗前所有患者出现艾滋病临床Ⅲ期或Ⅳ期表现,CD4细胞最小值为4个/μl,最大值为263个/μl,平均为36.4个/μl。接受治疗时间最短1d,最长2年半,其中39例的治疗时间小于3个月。死于艾滋病相关性疾病42例,其中9例系统治疗无效死亡,11例治疗过程中出现机会性感染,放弃治疗在家中死亡;22例在停药后0.5~8月出现艾滋病相关疾病死亡。自杀4例,死亡原因不明2例。结论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是艾滋病相关疾病,依从性困难是患者死亡的另一个原因,经济困难、歧视和药物副作用与病人死亡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