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讨安氟醚吸入麻醉对患者血清钾、钙、镁离子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1年6月至2012年12月间收治的50例拟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试验中,分别检测这50例患者在麻醉前和持续吸入安氟醚30min时其血清中钾、钙、镁离子的浓度。结果:这50例患者麻醉前后的钾离子浓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钙离子浓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镁离子浓度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结论:在采用吸入安氟醚的方式为患者进行麻醉时,保持患者血清中钾、钙、镁离子浓度的稳定可以有效预防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选择27例行麻醉前血清镁离子浓度测定,诱导后气管插管行循环紧闭式,持续吸入安氟醚30分钟,再抽血测定镁离子浓度(经统计学处理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以了解镁离于浓度变化,保持安氟醚吸入麻醉时血清镁离子浓度的稳定,减少和预防心律失常的发生,为补充电解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选择27例行麻醉前血清镁离子浓度测定,诱导后气管插管行循环紧闭式,持续吸入安氟醚30分钟,再抽血测定镁离子浓度,以了解镁离子浓度变化,保持安氟醚吸入麻醉时血清镁离子浓度的稳定,减少和预防心律失常的发生,为补充电解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安氟醚异氟醚临床上是否有交感兴奋作用并比较其强弱。方法 :3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 ,安氟醚组和异氟醚组。安氟醚组麻醉诱导平稳后吸入安氟醚使呼出气浓度维持 0 5最低肺泡有效浓度 (MAC) 5min ,然后将呼出气浓度加大到 1MAC维持 5min ,异氟醚组方法及吸入浓度与安氟醚相同。两组在吸入麻醉药后观察平均动脉压 (MAP)和HR。结果 :浓度在 0 5MAC时异氟醚组的MAP和HR明显高于安氟醚组 (P <0 0 1) ,而安氟醚组较麻醉前无明显变化。在 1MAC时异氟醚组 1~ 3minMAC和HR明显高于安氟醚组及麻醉前 (P <0 0 1)。安氟醚组 1MAC时 1~ 4minMAP低于麻醉前 (P <0 0 5 ) ,而HR较麻醉前快。结论 :异氟醚有较明显的交感兴奋作用 ,临床上应引起重视。安氟醚没有明显的交感兴奋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静吸复合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与单纯静吸复合全麻应用于直肠癌根治术时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吸入麻醉药用量、麻醉清醒时间和清醒质量的差别。方法:40例直肠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采用安氟醚为主的静吸复合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组(I组)和单纯安氟醚为主的静吸复合全麻组(Ⅱ组),观察不同时相点血压和心率变化,吸入麻醉药用量、麻醉清醒时间和清醒质量。结果:同麻醉前相比,I组患者血压、心率基本平稳,Ⅱ组在不同时相点血压、心率升高幅度显著高于I组;I组安氟醚用量明显少于Ⅱ组(P<0.01),麻醉清醒时间缩短,清醒质量明显提高(P<0.01)。结论:静吸复合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用于直肠癌根治术是一种更为安全、可控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听觉诱发电位指数 (AEP index)是否可用于指导异氟醚与安氟醚麻醉。方法  4 0例择期手术病人 ,随机分成 4组 (n =10 ) :组Ⅰ为异氟醚指导组 (Iso t) ,组Ⅱ为异氟醚对照组 (Iso c) ,组Ⅲ为安氟醚指导组 (Enf t) ,组IV为安氟醚对照组 (Enf c)。对照组仅凭临床经验来调节异氟醚与安氟醚吸入浓度。指导组则通过维持AEP index值在 30左右来调节异氟醚与安氟醚吸入浓度。记录麻醉期间血压、心率及AEP index变化 ,并记录各麻醉药用量。结果 指导组收缩压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且波动幅度较对照组大。对照组AEP index明显低于指导组 (P <0 .0 5 ) ,但麻醉维持过程相对较平稳 ,镇痛药与肌松药用量明显少于指导组。结论 AEP index可为异氟醚与安氟醚吸入麻醉镇静与睡眠的深度提供量化指标 ,且能预测体动 ,但尚不能完全依赖AEP index来指导麻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饮用水中钙镁离子含量对氟暴露人群血清碱性磷酸酶(AKP)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氟病区与对照区18~50岁居民各38名,分别采集饮用水及血清标本.采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水氟浓度,火焰原子分光光度法测定水钙、水镁含量,金氏法测定血清AKP水平.结果:2区水钙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氟病区水氟、水镁含量与血清AKP均高于对照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AKP(Y)与水氟(X1)、水钙(X2)、水镁(X3)的回归方程是Y=13.805 1.812X1-0.046X2-0.090X3.结论:氟病区水氟、水钙、水镁对血清AKP均有影响,钙镁联合作用可减轻或延缓机体氟中毒的骨相损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颅内占位病人安氟醚吸入麻醉时不同诱导方法对颅内压的影响。方法20例病人随机分成硫贲妥钠组(T组)、咪唑安定组(M组)、依托咪脂组(E组)和异丙酚(P组),麻醉诱导前于L3-L4间隙用18G硬膜外穿刺针穿刺至蛛网膜下腔,向上置入硬膜外导管3 cm,保证导管通畅,外接测压管,平卧位以腋中线水平为零点,采用水柱表法测腰部脑脊液压(LCSFP cm H2O)代表颅内压(ICP)。分别采用硫贲妥钠、咪唑安定、依托咪脂和异丙酚麻醉诱导后,吸入安氟醚维持麻醉。观察麻醉诱导前、后、气管插管后即刻、吸入安氟醚后5分钟、10分钟、20分钟、30分钟LCSFP的变化。结果T、E、P组麻醉诱导LCSFP明显降低,吸入安氟醚后不回升,并随着安氟醚浓度的升高而降低。M组变化不明显。结论颅内占位病人安氟醚吸入麻醉时,给予硫贲妥钠、咪唑安定和依托咪脂等降低颅内压的药物麻醉诱导后,再吸入安氟醚不引起颅内压升高,而咪唑安定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七氟醚和安氟醚对机体自由基代谢影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临床应用七氟醚吸入麻醉时血中自由基代谢的变化。方法24例择期全麻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七氟醚组(12例)和安氟醚组(12例),分别测定动脉血脂质过氧化物(L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结果两组吸入麻醉后血自由基水平都有所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醚对机体自由基代谢的影响与安氟醚相似,是安全的吸入麻醉药。  相似文献   

10.
张磊  吴裕超 《重庆医学》2016,(36):5161-5163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七氟醚喉罩吸入联合瑞芬太尼静脉泵入用于新生儿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该院收治的ASAⅠ~Ⅱ级患儿180例,分为Ⅰ、Ⅱ、Ⅲ组,每组60例。3组患儿术前均肌内注射海俄辛0.02mg/kg镇静,静脉推注芬太尼0.002mg/kg、国产异丙酚(迪施乐)2mg/kg诱导麻醉,待患儿角膜反射消失后分别给予不同浓度七氟醚喉罩吸入联合瑞芬太尼静脉泵入维持麻醉,其中Ⅰ组患儿吸入七氟醚浓度为2.0%,Ⅱ组1.5%,Ⅲ组1.0%。比较3组患儿麻醉过程中血流动力学变化、麻醉停止后苏醒时间、苏醒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3组患儿麻醉期间血流动力学指标无明显波动,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Ⅲ组患儿苏醒时间较Ⅰ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Ⅲ组患儿术后PAED评分较Ⅰ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与Ⅰ、Ⅲ组相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5%浓度七氟醚喉罩吸入联合瑞芬太尼静脉泵入应用于新生儿麻醉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指导高龄患者七氟醚吸入麻醉的可行性.方法 65岁以上行腹部手术病人70例,ASAⅡ-Ⅲ级,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5例,对照组的麻醉医师根据平时的麻醉经验以及术中血压、心率的变化用七氟醚的吸入浓度调节麻醉深度;实验组根据BIS值调整术中七氟醚吸入浓度来调节麻醉深度.术中维持BIS值在40-60,手术结束前调整BIS在60-70.记录患者睁眼时间(从停止吸入麻醉药至病人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拔管即刻的七氟醚呼出末浓度,记录术中各种用药量;术后随访患者是否有术中知晓.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明显缩短(P<0.05),两组术后随访均无术中知晓.结论 BIS指导高龄患者吸入七氟醚能加快其麻醉恢复时间.  相似文献   

12.
吴昊 《当代医学》2014,(23):47-48
目的:分析七氟醚和氨氟醚低流量麻醉在临床麻醉应用中的效果比较。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3年3月在湘乡市人民医院行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Ⅱ级择期腹部外科手术患者124例,随机均分为七氟醚组和氨氟醚组(n=62)。所有患者经麻醉诱导后行气管插管,再使患者与麻醉机相连。七氟醚组吸入七氟醚来麻醉维持,气体流速为0.8~1.0 L/min,氨氟醚组吸入氨氟醚来麻醉维持,气体流速为0.3~0.5 L/min,麻醉维持过程中保持1.9%的七氟醚浓度和1.7%的氨氟醚浓度。记录患者拔管时间、睁眼时间、正确回答姓名时间、正确回答生日时间、发生躁动的例数、发生恶心呕吐的例数。结果七氟醚组患者的睁眼时间与氨氟醚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七氟醚组合安氟醚组的拔管时间(min)、睁眼时间(min)、回答姓名时间(min)和回答生日时间(min)分别为:(14.67±3.85)、(6.72±3.21)、(18.32±3.62)和(19.07±8.86)以及(15.54±4.08)、(20.86±5.37)(、19.89±6.85)和(21.64±8.75)。七氟醚组患者的躁动发生率、恶心呕吐发生率(9.68%和4.84%)与氨氟醚组(25.81%和20.9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醚的麻醉效果优于氨氟醚,具有麻醉诱导快、对呼吸道刺激作用小、苏醒时间短、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等特点。  相似文献   

13.
七氟醚和安氟醚对机体自由基代谢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临床应用七氟醚吸入麻醉时血中自由基代谢的变化。方法 24例择期全麻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七氟醚组(12例)和安氟醚组(12例),分别测定动脉血脂质过氧化物(L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结果 两组吸入麻醉后血自由基水平都有所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七氟醚对机体自由基代谢的影响与安氟醚相似  相似文献   

14.
头痛宁胶囊治疗紧张型头痛的疗效及生化指标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头痛宁胶囊治疗紧张型头痛的疗效,探讨作用机制.方法 将90例紧张型头痛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给予头痛宁胶囊、氟桂利嗪胶囊和头痛宁胶囊联合氟桂利嗪胶囊,治疗28d,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清中电解质及血浆中甲硫脑啡肽(MEK)浓度的变化.结果 头痛宁胶囊对头痛程度、血钾、MEK的降低及镁离子浓度升高优于氟桂利嗪(P<0.01),而头痛宁组与联合组相比上述生化指标浓度的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头痛宁胶囊可以改善紧张型头痛患者的头痛程度,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中钾离子,升高镁离子及降低血浆MEK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15.
曾春梅  周易 《海南医学》2006,17(1):66-67
目的乌拉地尔、硝酸甘油和吸入麻醉药用于控制麻醉期间高血压的选择.方法ASA(美国麻醉医师协会身体状态分级标准)Ⅱ~Ⅲ级病例75例,按治疗药不同分成4组,A组15例用乌拉地尔、B组20例用硝酸甘油、C组20例用异氟醚,D组20例用安氟醚.其中硬膜外麻醉26例(占34.67%),麻醉药为利多卡因;全身麻醉49例(占65.33%),麻醉诱导药安定、芬太尼、羟基丁酸钠、丙泊酚和琥珀胆碱.麻醉维持药芬太尼和维库溴铵间断静注,低浓度安氟醚或异氟醚吸入.治疗A组乌拉地尔0.1~0.15mgkg-1·min-1、B组硝酸甘油1~5μg·kg-1·min-1、C组1.5~2.5MAC异氟醚、D组吸入与C组相同浓度的安氟醚.硬膜外麻醉先静注氟哌啶醇2.5mg和哌替啶50mg,然后吸入异氟醚或安氟醚;全身麻醉则直接加大该两药的吸入浓度.采用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肱动脉平均压(MBAP)、心率(HR)、显效时间和心率收缩压乘积(RPP)的变化值.结果MBAP项各组两两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HR项A组与C组和D组比较;B组与C组和D组比较;C组与D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显效时间项A组与B组、C组和D组比较;B组与C组和D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RPP项A组与C组和D组比较;C组与D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乌拉地尔、硝酸甘油和吸入麻醉药均能有效控制麻醉期间的高血压,但在迅速降低RPP上,安氟醚和异氟醚均优于乌拉地尔和硝酸甘油,而安氟醚又优于异氟醚.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中七氟醚预先吸入预处理对心肌保护的效果.方法 40例ASAⅡ~Ⅲ择期全身麻醉下行上腹部手术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丙泊酚组(P组)和七氟醚组(S组),两组诱导前分别吸入100%氧气及4%七氟醚各10 min后诱导气管插管.P组靶控输注丙泊酚效应室浓度1.5~3ug/mL,S组持续吸入七氟醚,维持呼末浓度1~1.5 MAC.检测麻醉前基础值、术毕即刻、术后6h、12h、24 h血清CK-MB、cTnI、IL-6、CRP浓度.结果 术后6~24 h时点S组CK-MB、cTnI、IL-6、CRP浓度明显低于P组(P<0.05).结论 七氟烷预先吸入麻醉对冠心痛患者行非心脏手术具有更好的心肌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血管病患者急性期血清钙、镁及血糖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12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钙、镁及血糖含量,并对脑出血与脑梗死患者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脑血管病患者急性期血清钙、镁含量均明显降低,血糖明显升高;脑出血组与脑梗死组血清钙、血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镁的降低、血糖的升高与病情明显相关(P<0.05).结论:血清钙、镁、血糖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有明显的变化,观察其含量对预测疾病进程有帮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研究丙泊酚靶控诱导(血浆靶浓度为6μg/mL)和七氟醚吸入诱导(8%的吸入浓度)下置入欧普乐喉罩在预计困难气管插管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选择择期全身麻醉手术患者40例,男32例,女8例,ASA Ⅰ、Ⅱ级,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20例,其中I组为丙泊酚靶控诱导组,Ⅱ组为七氟醚吸入诱导组.观察并记录患者入室平静后(T1)、置喉罩前(T2)、置喉罩后即刻(T3)的MAP、HR和SpO2等生理指标以及诱导时间、一次性置入成功率、置入喉罩所花时间、诱导时和置入后的各种相关并发症.结果 丙泊酚组患者麻醉诱导后较诱导前MAP和HR均明显降低(P<0.05);丙泊酚组患者麻醉诱导后较七氟醚组患者麻醉诱导后MAP和HR均明显降低(P<0.05);两组各时点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丙泊酚组患者的一次性置入成功率高于七氟醚组患者(P <0.001),诱导时间及置入时间均少于七氟醚组患者(P<0.001);失败率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别(P>0.05);但丙泊酚组患者诱导时和置入时的呼吸暂停发生率均高于七氟醚组患者(P<0.05),且丙泊酚组有较高的注射痛发生率.结论 保留自主呼吸的丙泊酚靶控诱导和七氟醚吸入诱导均能为困难气道处理提供较为安全和理想的欧普乐喉罩置入条件;丙泊酚组较七氟醚组能提供较快的诱导时间和较好的置入条件.  相似文献   

19.
董文理  汪涛  王伟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3,19(10):1471-1473
目的:探究七氟醚吸入麻醉对胃癌手术病人围术期血浆细胞因子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4例胃癌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组麻醉,观察组32例采用七氟醚联合芬太尼进行吸入麻醉,对照组32例接受氯胺酮联合芬太尼进行吸入麻醉,对比两组围术期血浆细胞因子变化.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失血量、术中SpO2、HR及CVP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效果均较好;观察组围术期血浆细胞因子均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1、T2时期血浆细胞因子指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醚吸入麻醉对胃癌手术病人围术期应激反应有良好的控制作用,能够有效避免血浆细胞因子的改变,防止术后创伤性炎症反应和免疫功能受损,是一种安全、可靠的麻醉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将面罩下吸入七氟醚应用于小儿麻醉手术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与氯胺酮肌肉注射相比较,探讨其有效性、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3年1-12月该院收治的择期手术的患儿228例,ASAⅠ~Ⅱ级,将所有患儿随机分成二组,其中氯胺酮组100例,给予氯胺酮5mg/kg肌肉注射麻醉,七氟醚组128例,给予4L/min纯氧吸入,经面罩吸入七氟醚,吸入浓度从3%逐渐增加至8%.在手术前后对患儿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动脉血氧 饱和度(SPQ)进行监测,采用数字分级法(NRS)对麻醉效果进行评价,观察二组患儿麻醉诱导时间、苏醒时间、手术时间、麻醉费用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二组患儿麻醉效果、手术时间、麻醉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8、0.77、0.31,P>0.05),七氟醚组麻醉诱导时间、苏醒时间显著短于氯胺酮组,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43、30.42,P<0.05);二组患儿在插管前后HR、MAP、SPQ平稳,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组不良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面罩下吸入七氟醚应用于小儿麻醉手术较氯胺酮肌肉注射效果显著,其具有起效快、苏醒时间短、患儿易于接受、不良反应小等优点,为小儿麻醉诱导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