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Guo H  Chen ZH  Chen ZS  Zeng FJ  Ming CS  Zhang WJ  Liu B  Gong NQ  Jiang JP  Wei L  DU DF  Shi HB  Chen XP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48):3401-3404
目的 研究肝移植术后移植肝多种并发症的临床发生情况、病理学特征和活检诊断作用.方法 收集1999年1月至2011年5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207例受者共268次经皮移植肝穿刺活检组织予以HE、Masson及PAS染色和补体C4d、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丙型肝炎病毒(HCV)、巨细胞病毒(CMV)、细胞角蛋白(CK)19免疫组化染色并予以病理学观察分析.结果 268例次移植肝活检中,缺血/再灌注损伤26例次(9.7%)、急性T细胞介导性排斥反应83例次(31.0%)、急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反应12例次(4.5%)、慢性排斥反应31例次(11.6%)、药物性肝损伤70例次(26.1%)、复发性肝病18例次(6.7%).结论 肝移植术后可发生多种并发症并可通过活检病理学观察予以明确诊断,肝移植临床中应常规开展移植肝穿刺活检病理学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粒细胞和粘附分子在肝窦内皮细胞 (LSEC)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人LSEC体外低温缺氧再氧化模型 ,以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方法检测LSEC内细胞间粘附分子 1(ICAM 1)和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 1(LFA 1)的表达 ;以髓过氧化物酶方法检测粒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 ;用台盼蓝染色和透明质酸吸收率分别观察LSEC的损伤和功能变化。结果 :在低温缺氧再氧化过程中 ,随时间增加LSEC功能明显降低。LSEC表达ICAM 1、释放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及粘附于内皮细胞上的粒细胞数量 ,均以时间依赖的方式增高。外源性TNFα促进内皮细胞的损伤和ICAM 1的表达 ,并呈现剂量依赖性。LSEC的损伤与I CAM 1表达和粒细胞粘附的数量均呈显著正相关 (γ =0 .95 ,0 .89,P <0 .0 5 )。ICAM 1和TNFα的抗体能部分阻止粒细胞与LSEC的粘附。结论 :低温缺氧再氧化诱导LSEC释放TNFα ,从而促进ICAM 1表达 ,是导致LSEC损伤以及粒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的关键因素。内皮细胞与粒细胞的粘附在LSEC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丙型肝炎病毒(H CV)持续感染期间,用以控制病毒的肝内特异性CD8+T细胞发生衰竭的确切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作者利用4种事先确定的H LA-A2-限制型丙肝病毒抗原表位,对CD8+T细胞在27例H LA-A2阳性患者中的反应性进行研究。在其中一些患者体内确定了相应的HCV序列,并对肝内H CV特异性CD8+T细胞的反应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①肝内H CV特异性CD8+T细胞存在于大多数慢性H CV感染者体内,其免疫反应显著重复发生在这些患者的外周血中;②大部分肝内H CV特异性CD8+T细胞分泌γ干扰素(IFN-γ)的能力受到损伤,因为肝内流感特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移植肝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与急性排斥反应间关系及其细胞定位。方法 :应用近交系 BN至 Lew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及同基因 ( Lew- Lew)肝移植动物模型 ,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移植肝组织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 i NOS)的表达。同时观察 i NOS抑制剂氨基胍和免疫抑制剂 FK5 0 6对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结果 :在急性排斥组 i NOS表达强阳性 ,与氨基胍组、FK5 0 6组及同基因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结论 :在大鼠原位肝移植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 i N-OS增高程度与排斥反应的强度有明显关系。氨基胍、FK5 0 6可以抑制 i NOS的表达。抑制 i NOS的表达可明显减轻移植肝组织的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活体肾移植术后体液性排斥反应与抗HLA抗体及其特异性的关系。方法87例活体肾移植患者,分别于肾移植术前1天及术后6个月行流式细胞法群体反应抗体检测(Flow PRA screening test)。同时应用独立抗原免疫磁珠分析法(LAB Single antigen analysis)检测抗HLA抗体的特异性。全部患者于术中、术后两周、术后6个月和1年4个时间段进行移植肾穿刺病理检查。结合患者一般情况、病理诊断及抗HLA抗体检测结果,在体液性排斥反应发生率、预后、相关抗体种类及特异性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7例患者中,群体反应抗体(PRA)术前1天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术后6个月时28例(32.2%,28/87)为阳性。其中,15例(53.6%,15/28)为非供体特异性抗HLA抗体;13例(46.4%,13/28)存在供体特异性抗体。病理结果提示,供体特异性抗体患者中11例(84.6%,11/13)在术后6个月内出现了严重的抗体介导的体液性排斥反应;术后1年时仍然有5例持续存在体液性排斥,移植肾3年内完全丧失功能,恢复到规律透析状态。非供体特异性抗体患者术后无体液性排斥反应发生。术后抗HLA抗体阴性组与阳性组3年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96.6%和75.0%。结论活体肾移植患者抗HLA抗体的出现与术后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明显相关,特别是术后出现供体特异性抗HLA抗体的患者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更高,预后更差。肾移植术后严密监测抗HLA抗体的出现对于及时调整免疫抑制方案改善移植肾长期存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对瓜氨酸化Ⅱ型胶原(Cit-CⅡ)的T细胞增殖反应和抗体生成,探讨Cit-CⅡ在R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体外用肽基精氨酸脱亚胺酶(PAD)催化牛CⅡ中的精氨酸转变为瓜氨酸,生成Cit-CⅡ,用3H掺入法检测34例RA患者和18例对照者(包括6例骨关节炎患者和12名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对CⅡ和Cit-CⅡ的增殖反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患者和对照者血清抗CⅡ抗体及抗Cit-CⅡ抗体水平.结果 RA患者的PBMC对CⅡ和Cit-CⅡ的增殖反应阳性率分别为35.3%(12/34)和32.4%(11/34),均分别高于对照组11.1%和0(均P<0.05).RA患者的PBMC对Cit-CⅡ增殖反应阳性率与对CⅡ增殖反应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A患者抗Cit-CⅡ抗体阳性率(52.9%,18/34)高于抗CⅡ抗体阳性率(32.4%,11/34).CⅡ增殖反应阳性组抗CⅡ抗体的阳性率(58.3%,7/12)高于增殖反应阴性组(18.2%,4/22),Cit-CⅡ增殖反应阳性组抗Cit-CⅡ抗体的阳性率(72.7%,8/11)高于增殖反应阴性组(43.5%,10/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抗Cit-CⅡ抗体在RA中有很高的特异性;RA患者抗CⅡ抗体的生成可能与CⅡ特异性T细胞介导的B细胞活化有关.但是Cit-CⅡ并没有比原型CⅡ引起RA患者更强的外周血T细胞增殖反应,Cit-CⅡ在RA细胞免疫发病中的作用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肝窦内皮细胞(liver sinusoidal endothelial cells,LSECs)作为肝脏窦状毛细血管通道,是肝脏最丰富的非实质细胞群.LSECs不仅在肝窦内形成屏障,且具有重要的生理和免疫学功能,包括滤过、内吞、抗原提呈和白细胞募集.现已明确,LSECs在维持肝脏内的免疫稳态及延缓急、慢性肝损伤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 肝脏非实质细胞(NPLC),包括胆管上皮细胞(BEC)、肝星状细胞(HSC)、肝窦内皮细胞(LSEC)以及枯否细胞(KC)在肝胆道疾病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成功分离高纯度、高活性的该类细胞将有助于研究该类细胞特征及其在肝胆道疾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①采用梯度离心技术及荧光激活细胞分离技术(FACS),分别自正常大鼠及胆总管结扎大鼠中分离四种肝脏非实质细胞.②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流式细胞技术及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以鉴定分离所得细胞的纯度.③以台盼蓝染色分别检测分离所得细胞的存活率.结果 ①从大鼠肝脏分离出的四种主要的NPLC,BEC、HSC、KC及LSEC,其纯度分别为:(94.0±9.2)%、(90±8.5)%、(93.5±7.2)%及(95.7±6.7)%.②自正常大鼠肝脏中分离的NPLC、BEC、HSC、KC及LSEC数量均显著多于自正常大鼠肝脏中分离所得的细胞数(P<0.01).③从大鼠肝脏分离出的四种主要的NPLC、BEC、HSC、KC及LSEC,其存活率均在93%以上.结论 ①本研究采用方便可行的方法,成功分离出高纯度、高活性的肝脏非实质细胞.②胆总管结扎术后大鼠肝脏中各种非实质细胞数均较正常大鼠肝脏显著增多.  相似文献   

9.
伴有新生供者特异性抗体(donor-specific antibodies, DSA)产生的体液免疫或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已成为器官移植后长期生存的重要障碍,1/3同种异体移植物的功能丧失与之密切相关。由于肺区别于其他实体器官,致使约50%接受同种异体肺移植的患者都会发生慢性排斥反应,临床表现为慢性移植肺功能障碍(chronic lung allograft dysfunction, CLAD)。肺移植慢性排斥反应具有两种不同的临床亚型:限制性CLAD(restrictive CLAD, rCLAD)或称限制性移植物综合征(restrictive allograft syndrome, RAS)和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综合征(bronchiolitis obliterans syndrome, BOS),其中rCLAD/RAS患者的生存率明显低于BOS患者。最新的小鼠模型研究证实,B细胞及其分泌的供者特异性抗体(即同种抗体)在肺移植后RAS的同种移植物纤维化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为了预防和更好地治疗肺移植患者的同种异体排斥反应,需要深入探究启动和维持B细胞介导的抗供者免疫应答的具体机制...  相似文献   

10.
10例肝移植患者术后肝活检标本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10例肝移植患者术后27次肝活检标本的临床病理特点.以期对肝移植排斥反应的病理诊断有所帮助.方法:收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10例肝移植患者术后27次肝活检标本.先常规病理诊断,分析与急性排斥反应有关的病理形态特点.然后再随机计数每张病理切片中汇管区内浸润的嗜酸粒细胞数目,比较急性排斥反应与浸润的嗜酸粒细胞数目(平均嗜酸粒细胞数目/每个汇管区)之间的关系.结果:与急性排斥反应密切相关的肝穿组织病理学表现依次是:(1)汇管区多量混合性炎细胞浸润;(2)汇管区嗜酸粒细胞浸润;(3)汇管区小叶间胆管炎症和破坏;(4)汇管区小叶间静脉内皮下炎细胞浸润;(5)汇管区中性粒细胞浸润;(6)中央静脉内皮下炎细胞浸润;(7)胆汁淤积.每个汇管区内浸润的嗜酸粒细胞平均数目:无排斥反应为0.3;急性轻度排斥反应为2.8;急性中度排斥反应为14.5.汇管区浸润的嗜酸粒细胞数目与急性排斥反应的程度密切相关:急性排斥反应越重,汇管区浸润的嗜酸粒细胞数目越多(P=0.028).结论:嗜酸粒细胞在肝移植物急性排斥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器官移植是各种终末期疾病的最终治疗手段,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使细胞性排斥反应得到有效控制,而体液性排斥反应即供体特异性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仍是造成移植失败甚至受体死亡的重要因素.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在超急性排斥反应和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但目前医学界对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的认识还很有限.本文就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的发生机制、检测与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角膜移植患者外周血T细胞CD69分子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于术前第1天,术后第1,2,3,8周检测23例角膜移植患者外周血T细胞CD69表达变化。结果角膜高血管化植床组患者术后外周血T细胞CD69分子表达比角膜无血管化植床组患者明显增高,也比术前明显增高(P<0.01),6例发生排斥反应的患者均在高血管化植床组,早期外周血中以CD4 细胞为主。结论外周血T细胞CD69表达与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密切相关,测定外周血中CD69分子表达可更早预见排斥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B(TGF-B)通路中的转化生长因子BI型受体(TβRI)和Smad4蛋白在肝内胆管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检测19例正常肝组织肝内胆管细胞,33例肝内胆管细胞癌组织 TβR I、Smad4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33例肝内胆管细胞癌组织中TβRI和Smad4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30%,、24.24%,19例正常肝组织肝内胆管细胞中TβRI和Smad4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8.42%、63.16%,肝内胆管细胞癌组织中TβRI和Smad4表达明显低于正常肝组织肝内胆管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内胆管细胞癌组织中TβRI蛋白表达与Smad4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232 4,P<0.01).结论 TβR 和Smad4蛋白在肝内胆管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Yang H  Zhang WJ  Wu LQ  Gu F  Ye LY  Li J  Xu SQ  Xu YP  Lou JN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2):106-110
目的 探讨α-1抗胰蛋白酶对人肝窦内皮细胞(LSEC)冷缺氧-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人LSEC在体外培养,通过低温、缺氧-复氧建立缺氧-复氧损伤实验模型,观察α-1抗胰蛋白酶对LSEC缺氧-复氧损伤的影响。细胞凋亡应用原位免疫组织化学和DNA梯状条带方法检测;产生基质金属蛋白酶(MMP)的活性应用酶谱方法分析;一氧化氮的产生通过检测亚硝酸盐含量进行分析;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采用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低温、缺氧-复氧引起LSEC凋亡,而α-1抗胰蛋白酶抑制LSEC的凋亡。应用一氧化氮的抑制剂N-ω-硝基左旋精氨酸(L-NAME)或MMP的抑制剂BB3103明显减少缺氧-复氧诱导的LSEC的凋亡,而应用外源性一氧化氮的供体S-亚硝基-N-乙酰青霉氨(SNAP)则明显增加LSEC的凋亡,表明一氧化氮和MMP在LSEC凋亡过程中是重要的介导物。在缺氧-复氧过程中,一氧化氮合酶表达增强,一氧化氮产生增多,产生MMP的活性增强。α-1抗胰蛋白酶明显抑制缺氧一复氧过程中MMP的释放,并通过抑制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减少一氧化氮的产生。结论 α-1抗胰蛋白酶通过抑制一氧化氮和MMP的产生保护LSEC的冷缺氧一复氧损伤。  相似文献   

15.
T细胞疫苗在临床肾移植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T细胞疫苗(TCV)的抗排斥作用及其在临床肾移植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采取经供者抗原(外周血白细胞)致敏的肾移植受者的淋巴细胞在体外经过活化、扩增和灭活,制备T淋巴细胞疫苗,然后将其回注于自身,观察排斥反应发生情况.结果6例患者中,1例患者在输注TCV时出现发热反应.6例患者均未观察到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淋巴细胞毒及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在注射TCV前后无明显变化,PHA刺激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在注射TCV后得到增强.结论T细胞疫苗应用于临床器官移植防治排斥反应,无明显副作用,在技术路线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T细胞疫苗(TCV)的抗排斥作用及其在临床肾移植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采取经供者抗原(外周血白细胞1致敏的肾移植受者的淋巴细胞在体外经过活化、扩增和灭活,制备T淋巴细胞疫苗,然后将其回注于自身,观察排斥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6例患者中,1例患者在输注TCV时出现发热反应。6例患者均未观察到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淋巴细胞毒及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在注射TCV前后无明显变化,PHA刺激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在注射TCV后得到增强。结论 T细胞疫苗应用于临床器官移植防治排斥反应,无明显副作用,在技术路线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胆汁中趋化因子IP-10及其可溶性受体CXCR3(sCXCR3)的动态变化,探讨其与移植肝急性排斥反应(AR)的关系。方法:以2007年10月~2008年3月在本院行肝移植术的2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急性排斥反应发生与否分为AR组(n=8)和NAR组(n=20);另选本院消化科因胆石症行鼻胆管引流(ENBD)的患者10例作为对照。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检测患者移植术后第1、3、5、7天和激素冲击治疗第1、3、7天胆汁中趋化因子IP-10及sCXCR3的表达变化,分析其与肝穿刺活检Banff排斥活动指数(RAI)的相关性,评价其对AR的诊断价值。结果:肝移植患者术后胆汁中趋化因子IP-10及sCXCR3的表达水平逐渐升高,术后第5天达到高峰,且从第5天开始,AR组患者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NAR组和ENBD组(P<0.05);经激素冲击治疗后,IP-10及sCXCR3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AR确诊当日,胆汁中趋化因子IP-10及sCXCR3的表达水平与RAI具有良好相关性(P<0.05)。术后第5天,截断值为964.45 pg/ml时,IP-10诊断AR的敏感性为87.5%,特异度为100%;术后第7天,截断值为819.35 pg/ml时,sCXCR3诊断AR的敏感性为87.5%,特异度为80%。结论:肝移植术后早期,胆汁中趋化因子IP-10及sCXCR3的动态变化与移植肝急性排斥反应密切相关,有望成为AR早期诊断及抗排斥治疗效果的无创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CBA/N,nude,SCID小鼠建立人肝癌模型和重建SCID免疫的特点,初步探讨B淋巴细胞及其抗体对肝癌细胞生长的排斥作用.方法: 将体外培养的人肝癌细胞接种到B细胞缺陷的CBA/N,T细胞缺陷的BALB/c-nu,T,B细胞缺陷的SCID小鼠及免疫重建的SCID小鼠中,观察瘤细胞生长特点;取实验小鼠血清,测定荷瘤鼠抗体Ig含量的变化,取小鼠血清与肝癌细胞作抗原抗体凝集试验.结果: CBA/N和用BALB/c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重建的SCID(B-PBL-SCID)小鼠不成瘤,nude,SCID和用CBA/N外周血淋巴细胞重建的SCID (C-PBL-SCID)小鼠100%成瘤;有B淋巴细胞的实验鼠(包括B-PBL-SCID)测到的Ig达到mg/mL水平,血清能与肝癌产生凝集反应.结论: SCID小鼠是建立肿瘤模型和免疫重建及其肿瘤免疫研究的理想的实验动物;B淋巴细胞及其产生的抗体在抗肿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辅助T细胞17(T helper cell 17, Th17)细胞及其相关因子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 IL-17)在小鼠心脏移植排斥反应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建立小鼠心脏移植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急性排斥反应组(n=12)和同系移植组(n=12),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分别检测2组小鼠移植术后第3天和第7天血清中IL-17的含量;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移植心脏中浸润淋巴细胞中Th17细胞数量,并取移植心脏经10%甲醛固定后行常规病理检查。结果:急性排斥反应组术后第3天及第7天血清中IL-17表达明显高于同系移植组(P<0.05),且急性排斥反应组术后第7天IL-17表达明显高于第3天(P<0.05);与同系移植组相比,急性排斥反应组移植心脏浸润淋巴细胞中Th17细胞比例在术后第3天及第7天明显增高(P<0.05),且术后第7天时Th17细胞比例明显高于第3天(P<0.05);病理组织学检查急性排斥反应组随着移植时间的延长,排斥反应逐渐增强。结论:Th17与心脏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移植脏器中细胞因子IL-17的检测可望成为急性排斥反应早期诊断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确定重组粘附素(rBabA)的安全性、免疫原性及粘附作用,探讨rBabA在幽门螺杆菌(Hp)疫苗应用中的可行性。方法二苯胺法测定rBabA致T细胞凋亡率,ELISA法测定Hp感染者血清中抗rBabA抗体,MTT法测定T细胞对rBabA的增殖反应,光镜计数法研究rBabA对Hp与胃癌细胞粘附的影响。结果体外安全性实验表明rBabA无明显致BabA抗体阴性者T细胞凋亡的作用,而且可刺激rBabA抗体阳性者T细胞的增殖;ELISA法共检测了38份Hp感染患者血清,rBabA抗体阳性率为18.4%。rBabA能部分阻断Hp与胃癌细胞系的粘附。结论研究表明rBabA是安全的、具有免疫原性的Hp菌体成分,既可以刺激体液免疫,又能够提高细胞免疫,有望成为针对BabA2基因阳性Hp菌株疫苗研制中一种有效的新抗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