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临床医药实践》2017,(12):916-918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钙预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脑梗死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TIA患者7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给予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给予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随访1年。测定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凝血功能指标及血小板(PLT)计数等,同时测定两组颈动脉血管斑块数量及性质变化,并统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及血小板计数(P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平均斑块数、低回声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强回声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脑梗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TIA较单纯氯吡格雷更有优势,可有效控制血脂、PLT,降低脑梗死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氯吡格雷预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脑梗死的作用及对血脂水平、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TIA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采用阿托伐他汀钙+氯吡格雷治疗;观察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凝血功能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TC、TG、LDL-C水平比治疗前明显降低,且比治疗后的对照组患者水平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PLT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前后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前后,两组患者APTT、PT水平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脑梗死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与氯吡格雷联合给药能有效改善TIA患者血脂水平,降低脑梗死发生率,且用药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氯吡格雷与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治疗在预防TIA后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期间接收的86例TIA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实施单纯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实施氯吡格雷与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血液流变学指标、梗死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梗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TIA患者实施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可以使患者的血脂、血小板指标得以有效改善,并使脑梗死的发生率得以有效降低,具有显著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150例TIA患者,随机分成3组:A组、B组和C组。A组给予阿司匹林100 mg/d;B组给予氯吡格雷75 mg/d;C组给予阿司匹林100 mg/d和氯吡格雷75 mg/d,对比分析3组患者于3个月的治疗过程中,TIA的复发率、脑梗死的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3组患者TIA复发率及脑梗死发生率相比较,A组与B组无明显差异(P>0.05),C组低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TIA疗效确切,优于单一用药,可减少TIA发作,减少脑梗死发生率,且用药安全,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氢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 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2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氢氯吡格雷进行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氢氯吡格雷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斑块面积及厚度大小的变化。结果治疗前斑块面积及厚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斑块面积为(1.32±0.44)mm2,斑块厚度为(0.80±0.61)mm,治疗后对照组的斑块面积为(1.42±0.51)mm2,斑块厚度为(1.14±0.29)mm,治疗后治疗组的斑块面积及斑块厚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氢氯吡格雷可明显缩小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斑块面积,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比较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在预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脑梗死发生中的应用疗效观察。方法选取本院TIA 患者12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口服氯吡格雷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原则上加服阿托伐他汀钙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疗效及预后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4%,且治疗组患者的血脂情况有一定改善,脑梗死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在预防TIA后脑梗死发生具有非常显著的疗效,患者使用阿托伐他汀钙后可明显降低TIA后脑梗死发生的概率,联合用药治疗效率更高,预后更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在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脑梗死患者95例,其中45例接受氯吡格雷治疗,将其作为对照组;50例接受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做观察组。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0%、96%,两组差异显著;观察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8.17±2.15)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25±3.62)分,P<0.05;两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脑梗死取得让人满意效果,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42例,采取数字法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n=71)采取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n=71)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8.59%、77.46%,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治疗前TC、TG、LDLD-C、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TC、TG、LDLD-C、HDL-C水平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TC、TG、LDLD-C、HDL-C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用药不良反应率均为0.00%,两组患者用药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是脑梗死治疗的安全有效方式,较单独使用氯吡格雷更好,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负荷量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74例)和对照组(7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观察组患者给予负荷量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肠溶片。比较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凝血指标、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NHIS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NHI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PT和APTT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Fib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负荷量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TIA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辅治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不同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治疗。治疗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血小板(PL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治疗前后PLT、TT、PT及APTT均无明显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辅治急性脑梗死,可促进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疗效。方法TIA患者147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组(A组n=37)、阿托伐他汀组(B组n=37)、低分子肝素组(C组n=36)、对照组(D组n=38),均采用常规治疗;A组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每晚一次,连用21d和低分子肝素钙5000U,1次/12h,皮下注射,连用7d;B组加用阿托伐他汀20nag,每晚一次,连用21d;C组加用低分子肝素钙5000U,1次/12h,皮下注射,连用7d。观察各组有效率、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PT、APTT、血液流变学指标、血脂、纤维蛋白原的变化,随访TIA复发和向脑梗死进展情况。结果A、B、C、D四组有效率分别为89.2%、78.4%、80.6%、65.8%,A、B、C组和D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以及低分子肝素治疗TIA疗效确切,阿托伐他汀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效果更佳,并可减少复发及向脑梗死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频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5月来本院就诊的频发TIA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口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症状积分、治疗前及治疗7和14 d的PT、APTT、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FIB、PLT计数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6个月,治疗组未见TIA复发及脑梗死发生,对照组TIA复发7例、脑梗死5例。治疗组治疗7、14 d的PT、APTT均长于治疗前,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短暂性失语、瘫痪及感觉障碍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皆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低分子肝素钙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频发TIA的临床效果显著,安全可靠,副作用较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疗效。方法 52例脑梗死期间伴TIA发作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27例)用降纤酶5u加入0.9%生理盐水250ml静滴,连用7天,首剂加倍。对照组(25例)给予血栓通10ml加入0.9%生理盐水250ml静滴,连用15天。分别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液学改变及临床疗效和TIA控制时间。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纤维蛋白原及血液粘度等明显降低,有显著差异(P〈0.05),且较对照组降低明显;在控制TIA发作及临床疗效上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不良反应轻微,未发现出血性脑梗死及粘膜活动性出血情况。结论 应用降纤酶通过调节纤溶系统,迅速控制TIA发作,从而阻断急性脑梗死的进展,降低致残率,且安全、实用。  相似文献   

14.
袁同勤 《安徽医药》2008,12(4):349-350
目的观察依拉达奉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TIA病人随机分为两组,依拉达奉治疗组为治疗组(45例),传统治疗组为对照组(45例)。结果治疗组脑梗死发生率8.8%,TIA反复发作控制率93.2%;对照组脑梗死发生率17.6%,TIA反复发作控制率67.1%,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依拉达奉治疗TIA能有效降低脑梗死发生率和控制TIA发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中,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效用。方法: 选取在其院接受治疗的116例TIA患者,收治的时间为2017年3月-2019年10月,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将所有的患者分为3组,其中A组32例(给予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B组20例(给予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钙片),C组64例(给予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钙片+阿司匹林治疗)。将3组治疗后的复发进展率、TIA发作时间、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经分析,B组、C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C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B组(P<0.05);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3组患者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的PT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3组患者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的APTT水平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经两两比较,C组的PT水平明显低于A组和B组(P<0.05);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3组患者治疗前后TIA发作时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C组的复发进展率较A组和B组低(P<0.05);3组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不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给予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钙片+氯吡格雷联合应用于TIA时,可以发挥协同作用,改善凝血功能,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机体状态改善明显,进而降低了进展复发率,且用药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早期疗效和安全性,并探讨ABCD2评分与溶栓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 40例接受溶栓治疗的TIA患者为观察组,给予50万U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治疗后1周TIA发作次数、急性脑梗死和出血性疾病发生率,并与40例未溶栓治疗的TIA患者对照分析。采用ABCD2评分法将患者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比较各亚组疗效差异。结果观察组TIA发作次数为(1.16±0.34)次,急性脑梗死发生率为2.5%,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42±1.86)次和15%(P<0.05),而出血性疾病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亚组间TIA发作次数和急性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内随危险度升高,TIA发作次数明显增加(F=10.406,P<0.05),且高危组急性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低危和中危组(χ2=8.550,P<0.05)。结论 TIA患者早期溶栓治疗能减少发作次数,降低急性脑梗死风险,尤其是对于高危患者,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血塞通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RP、血脂、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入组标准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联合血塞通治疗,3周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检测血清CRP、血脂指标及凝血功能,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斑块面积,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评价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 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 APTT)、CRP、IMT、颈动脉斑块面积、NIHSS评分分别为(18.07±2.24) s、(36.59±3.52) s、(11.2±3.6) mg/L、(0.57±0.16) mm、(1.36±0.32)cm2、(9.31±2.06)分,对照组分别为(15.24±1.88) s、(31.84±2.55) s、(26.4±6.7) mg/L、(0.68±0.13)mm、(1.55±0.37)cm^2、(15.86±2.25)分,两组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观察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46、3.602、6.042、3.335、3.509、6.003,均P<0.05或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高于对照组的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867,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血塞通能有效调节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水平及凝血功能,抑制血管炎性反应,稳定或逆转颈动脉斑块,缩小颈动脉IMT,抑制血栓形成及进展,改善脑梗死部位缺血缺氧和缺损神经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平均体积的变化,探讨其在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判定中的意义。方法将92例入选研究对象依据临床表现及冠脉造影结果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组( ACS组)51例,稳定型心绞痛组( SAP组)16例,正常对照组25例。依据临床类型将ACS组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组( UAP组)31例和急性心肌梗死组( ANI组)20例,依据冠脉病变支数将ACS组分为单支病变组12例、双支病变组15例、三支病变组24例。所有患者入院时检测血小板平均体积( NPV)及血生化指标。结果与SAP组和正常对照组相比,ACS组NPV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SAP组 NPV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UAP亚组相比,ANI亚组NPV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S组中不同冠脉病变支数亚组之间NPV水平无统计学差异( P>0.05)。ACS组 NPV水平与冠脉 Gensini 积分呈低度正相关( r =0.331,P <0.05)。结论 NPV的水平与Gensini积分呈低度正相关,其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冠脉病变程度。ACS患者NPV显著升高,NPV水平可以反映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提示 NPV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危险度评估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叶明  艾辉  曾玉杰 《安徽医药》2014,(11):2178-2181
目的:观察丹参多酚酸盐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血浆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1)和血小板糖蛋白CD63、CD62p的影响,以进一步探讨丹参多酚酸盐在保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免受损伤和抑制血小板激活的作用。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2月-2012年8月因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入院患者320例,所有患者均行急诊PCI治疗。将320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155例)和丹参多酚治疗组(165例)。常规治疗组予以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及阿托伐他汀等药物口服。而丹参多酚治疗组除上述治疗外,予以注射用丹参多酚400 mg静点,此后一天一次,持续7 d。入院时及治疗7 d末取静脉血6 mL分离血浆和血小板,通过生物化学、ELASA、流式细胞仪等方法检测血浆MDA、NO、ET-1和血小板糖蛋白CD63、CD62p的变化。结果治疗7 d末,两组患者血浆MDA、ET-1水平均较入院前明显降低(P〈0.01);血浆NO水平显著升高(P〈0.01);血小板糖蛋白CD63、CD62p水平较入院前显著降低(P〈0.01);而与常规治疗组比,治疗7 d末丹参多酚治疗组,血浆MDA、ET-1水平和血小板糖蛋白CD63、CD62p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血浆NO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注射用丹参多酚能保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管内皮细胞,抑制血小板活化,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系统评价阿托伐他汀钙治疗颈动脉斑块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e),纳入阿托伐他汀钙治疗颈动脉斑块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1997年至2013年3月,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文献质量,并以RevMan5.0分析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9个RCT,共1 05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1)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纳入7个研究,与对照组相比,阿托伐他汀钙能显著减少IMT(MD=-0.31,95%Cl=-0.52~-0.11,P=0.003);(2)斑块面积:纳入4个研究,阿托伐他汀钙能显著减少斑块面积(MD=-5.22,95%Cl=-11.17~0.74,P=0.09);(3)对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纳入4个研究,阿托伐他汀钙能显著降低CRP水平(MD=-2.38,95%Cl=-5.04~0.28,P=0.08);(4)斑块积分:纳入4个研究,阿托伐他汀钙能更好的减小颈动脉斑块积分,有明显疗效(MD=-0.43,95%Cl=-1.82~0.97,P=0.55);(5)不良反应:纳入4个研究,阿托伐他汀钙不良反应轻(MD=4.77,95%Cl=1.02~22.37,P=0.05)。结论:阿托伐汀钙能显著减少颈动脉斑块面积的大小、IMT,降低CRP、血脂等,用来防治颈动脉斑块发生与发展,可显著降低卒中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