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五氯酚钠的细胞遗传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探讨五氯酚钠诱发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DNA损伤和染色体畸变的效应.材料与方法:五氯酚钠对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进行梯度染毒,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和体外染色体畸变试验观察其诱发细胞DNA损伤和染色体畸变.结果:80 μg/ml和160 μg/ml五氯酚钠诱发细胞DNA链断裂损伤的频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1),且随着剂量增加,其损伤程度加重;无论是否加入代谢活化剂,受试物均引起染色体畸变率的明显增加(P<0.01).结论:五氯酚钠能诱发CHO细胞DNA损伤和染色体畸变.  相似文献   

2.
三氯乙烯对职业人群的细胞遗传学效应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三氯乙烯(TCE)对职业人群有无细胞遗传损伤作用以及与接触浓度和时间的关系。 方法 :采用气相色谱和吡啶化学比色法对工作场所中TCE浓度和工人尿中三氯乙酸(TCA)含量进行了测定 ,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试验、胞质分裂阻滞微核试验以及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试验、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试验对141名直接接触TCE的工人和39名对照者检测了有无染色体损伤和DNA损伤。 结果 :TCE接触组人群(车间内空气中TCE平均浓度为90.4mg/m3 ,尿中TCA平均浓度为61.79mg/L)微核、双核微核、SCE和彗星样淋巴细胞出现率分别为1.66‰、2.73‰、4.33、7.48 %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13‰、1.66‰、2.95、3.74 % ,P<0.05或P<0.01) ;除SCE外 ,微核、双核微核、彗星样淋巴细胞出现率与接触工龄间存在相关关系(r=0.222 ,0.246 ,0.320 ;P<0.05或P<0.01) ;微核、双核微核发生率、SCE和彗星样淋巴细胞出现率与尿中TCA浓度间也存在相关关系(r=0.294 ,0.260 ,0.229 ,0.268 ;P<0.05或P<0.01)。 结论 :TCE具有遗传毒作用 ,长期接触高浓度TCE可导致染色体断裂和DNA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焦炉逸散物和汽车尾气有机提取物对人肝癌HepG2细胞的遗传毒性作用。方法:不同浓度的焦炉逸散物有机提取物(0.2、1.1、5.5、28、138和688 μg/L)和汽车尾气有机提取物(0.006、0.06、0.6、6.2、63和626.3 ng/L)染毒HepG2细胞24 h后,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和双微核实验分别测定细胞存活率、Olive尾矩、尾部DNA百分含量、尾长、微核率、核质桥率和核芽率。结果:焦炉逸散物和汽车尾气有机提取物染毒后,细胞Olive尾矩、尾部DNA含量和尾长均随着染毒剂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加,与对照组相比,除0.006 ng/L汽车尾气有机提取物组的Olive尾矩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焦炉逸散物有机提取物染毒后,HepG2细胞的微核率和核质桥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均在5.5 μg/L时达到最高值,分别为对照组的3.6和2.5倍。核芽率随着焦炉逸散物有机提取物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且在最高染毒浓度时为对照组的2.3倍。与对照组相比,0.6~626.3 ng/L汽车尾气有机提取物染毒后细胞的微核率和核质桥率均显著增加(P<0.01),63和626.3 ng/L汽车尾气有机提取物作用后,细胞核芽率显著增加(P<0.05)。结论:焦炉逸散物和汽车尾气有机提取物均可诱导HepG2细胞内的DNA和染色体损伤,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可作为低浓度环境复合污染物遗传毒性的快速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环境因素对人类遗传物质的影响,以便正确评估放射从业人员以及低剂量辐射的健康效应。方法:选自北京市87名接受健康体检的成年人,每人用肝素钠抗凝管抽取外周静脉血2mL。采用提前加秋水仙素和松胞素B法分别制备染色体与微核标本,Metafer自动分析系统结合人工分析染色体畸变与双核淋巴细胞微核,按不同年龄段与不同性别分组进行统计比较。结果:87名受检者的染色单体型畸变率平均为0.70%,染色体型畸变率为0.20%,其中双着丝粒体+环为0.13%,单纯无着丝粒体为0.06%。微核与微核细胞率分别为25.30‰和21.56‰。除单体型畸变外,染色体型畸变率与微核率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P<0.05),不同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成人染色体型畸变(双着丝粒体+环)率与双核淋巴细胞微核率未超过国内外报道的本底范围,但较国内以往报道的本底值有增高趋势。  相似文献   

5.
背景与目的:探讨代谢酶CYP1A1MspⅠ位点和GSTT1基因多态性与电子垃圾处理区居民外周血双核淋巴细胞微核率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在中国南方某地有10余年电子垃圾拆解史的地区选择54名居民为暴露组;从距该暴露区50公里无明显工业污染的农业区选取73名居民为对照人群。采用胞质阻滞微核实验测定双核淋巴细胞微核率。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检测CYP1A1MspⅠ位点多态性,多重PCR方法检测GSTT1基因多态性。结果:暴露组人群微核率为4.81‰±4.14‰,是对照组微核率1.15‰±1.42‰的近4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校正年龄、性别、吸烟量和饮酒等因素后,仅发现对照组人群中携带CYP1A1MspⅠ位点变异纯合基因型(aa)个体的微核率为1.69‰±1.28‰,高于携带杂合型或野生型基因型(AA/Aa)个体的微核率1.06‰±1.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未见GSTT1基因型单独及其与CYP1A1基因型联合作用可增加微核率的危险性。结论:本研究对照组人群外周血双核淋巴细胞微核率升高可能与电子垃圾拆解地环境污染物的暴露有关,对照人群中CYP1A1MspⅠ基因多态性可能与机体双核淋巴细胞微核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了石棉引起矿工末稍血和小鼠骨髓细胞的细胞遗传学效应,实验给果表明,石棉浸出液可以引起小鼠骨髓细胞的染色体畸变,姐妹染色单体交换频率和微核率明显升高,同时亦能引起石棉工人末稍血淋巴细胞的微核率升高,并与工龄相关。说明石棉可以引起染色体畸变和DNA损伤。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导了职业性接触氟尿嘧啶类抗癌药物的30名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和微核率的测定结果。结果表明:接触组染色体畸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而且染色体畸变率与工令呈平行关系,畸变类型以  相似文献   

8.
对30例诊断为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下同)患者的细胞遗传学研究结果提示,染色体数。目畸变主要表现为四倍体和核内复制增多,分别为1.30%和3.07%;染色体结构畸变的各种类型均出现,畸变率为2.60%,其中尤以染色单体断裂和三射体、四射体的检出最为显著;G带核型分析未见异常;SCE(姐妹染色单体互换)率为10.12±2.44/细胞、0.22±0.05/染色体;MN(微核)率为2.80‰。以上各项异常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有非常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与方法: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SCGE),姐妹染色体单体交换法(SCE)和染色体畸变分析均能被用来检测DNA的损伤或修复。通过对比研究了这3种方法在DNA损伤和修复检测中的灵敏度和准确性。结果:SCGE检测H2O2所致的DNSA损伤比SCE更为灵敏,在H2O2100μmol/L和200μmol/L剂量组,SCGE检测到的DNA损伤率分别达到45.6%和59.5%,而姐妹染色单体畸变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SCEG,SCE和染色体畸变分析法是在3个不同水平检测DNA的损伤和修复。SCGE具有操作简便、快速、灵敏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沙苑子提取物(Flastem milkvetch seed extract,FMSE)对丝裂霉素C(mitomycin C,MMC)诱导的小鼠骨髓细胞遗传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10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20只。试验分为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模型组(MMC,2.0mg/kg),FMSE低(20mg/kg、中(40mg/kg)、高(80mg/kg)剂量组。灌胃给药,连续10 d,每天1次。末次灌胃前12 h,除正常对照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外,其余各组均腹腔注射MMC(2.0 mg/kg)。用药结束后,脱颈椎处死小鼠,制备小鼠骨髓细胞悬液,应用彗星电泳、嗜多染红细胞微核形成、骨髓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和有丝分裂指数试验,检测FMSE对MMC所诱导的小鼠骨髓细胞遗传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中MMC单独作用时可造成小鼠骨髓淋巴细胞拖尾率及平均尾长、微核率和染色体畸变率显著增加(P均<0.01),有丝分裂指数显著降低(P<0.01)。而FMSE低、中、高剂量组与MMC联合作用时,与模型组比较,小鼠骨髓淋巴细胞拖尾率及平均尾长、微核率和染色体畸变率显著降低(P均<0.01),有丝分裂指数显著提高(P<0.01),。结论:FMSE对MMC诱导的小鼠骨髓细胞遗传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对小鼠肺细胞DNA的损伤作用。方法:以生理盐水作为阴性对照组,用不同浓度DEHP(5、25、125、625 μmol/L)对小鼠肺细胞进行体外染毒,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检测肺细胞DNA的断裂程度。结果:当DEHP的浓度为125和625 μmol/L时,肺细胞尾部DNA百分含量、尾矩和Olive 尾矩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EHP在体外可造成小鼠肺细胞的DNA断裂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体外碱性彗星试验、体外胞质分裂阻滞微核细胞组学试验和细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评价三氯生(TCS)的体外遗传毒性。方法:采用TK6人淋巴母细胞进行体外彗星试验和体外微核试验,共设定5个剂量(3.5、8.8、17.5、26.3和35 μmol/L)组。同时,应用鼠伤寒沙门氏菌TA98、TA100和DNA修复酶缺陷型YG7108(Ogt-/Ada-)菌株对TCS进行Ames试验,共设定8个剂量(0.000 5、0.001 67、0.005、0.016 7、0.05、0.167、0.5和1.67 μg/皿)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彗星试验结果显示,TCS在各个剂量下均能引起TK6细胞的尾长、尾部DNA强度和尾矩的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 < 0.01),且尾部DNA强度呈现剂量效应(r=0.943,P=0.017);微核试验表明,TCS未引起TK6细胞微核率升高(P > 0.05);Ames试验结果表明TCS未引起TA98、TA100和YG7108菌株的回复突变菌落数增加(P > 0.05)。结论:TCS主要引起细胞DNA损伤,但未对TK6细胞造成染色体损伤,对Ames试验菌株不具有致突变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浊漳河水体有机污染物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遗传毒性。方法: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彗星试验)对浊漳河水体3个不同样点的有机提取物所致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DNA损伤进行研究。结果: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各水样有机提取物均能引起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不同程度的DNA损伤,并随剂量的增高而加重,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每管100 ml剂量组进行多重比较表明,各采样点水样对人血淋巴细胞DNA损伤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暴马、黄碾、石梁。结论:浊漳河水体有机污染物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有断裂损伤作用,彗星试验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水环境监测以及水中有机提取物遗传毒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晚期胃癌外周血淋巴细胞(PBLC)的DNA修复率(DRR)与含铂化疗方案疗效的关系。方法 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法检测47例晚期胃癌患者(胃癌组)PBLC的DRR,同时选取20例非肿瘤患者作为对照(对照组)。所有胃癌患者均接受含铂化疗方案治疗并评价疗效。分析两组顺铂暴露前与暴露并经修复后的DRR及胃癌组DRR与临床病理特征和含铂化疗方案疗效的相关性。结果 利用尾长(Z=4.662,P=0.000)和尾相(Z=3.827,P=0.000)检测胃癌组PBLC的DRR均低于对照组。胃癌组PBLC的 DRR与年龄、性别、ECOG评分、组织分化和嗜酒习惯均无关(P>0.05)。47例患者中43例可评价疗效,其中获CR 1例、PR 12例、SD 13例、PD 17例,疾病控制率为60.5%。以尾长作为评价DRR的指标提示DRR与化疗疗效呈负相关(r=-0.327,P=0.032),而以尾相作为评价DRR的指标提示DRR与化疗疗效无关(r=0.143,P=0.361)。结论 胃癌患者较非肿瘤人群DNA修复能力降低,DRR可以预测晚期胃癌患者含铂化疗方案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扶正解毒颗粒(FJG)对镍(NiSO4)诱发大鼠肾细胞DNA损伤的拮抗作用。方法以Wistar大鼠NiSO4 [2.5 mg/(kg·d)]染毒造模,FJG灌胃处理,分别以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技术及比色法检测肾组织细胞DNA单链断裂及总抗氧化力(TAC)。结果与NiSO4组相比,FJG各组“彗星”样细胞出现率(计数一定量细胞中彗星样细胞所占的比例)、尾长、Olive尾矩、尾DNA%、尾长/头长比均明显降低(P<0.05和P<0.01),TAC则显著升高(P<0.05和P<0.01)。结论FJG对镍致细胞DNA损伤有一定的拮抗作用,其机制与抑制镍诱导氧化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乙醛染毒p53野生型人类淋巴母细胞(TK6)后,细胞中DNA损伤标记物p53、γ-H2AX的表达变化,并与彗星试验中的DNA链断裂指标进行敏感性比较,探讨p53和γ-H2AX 作为乙醛引起DNA损伤的早期生物标记物的可能。方法:乙醛在0.5~20 mmol/L的浓度范围分别染毒TK6细胞20 min、2和12 h后,采用高通量的流式细胞术检测肿瘤抑制蛋白total-p53、磷酸化p53(p-p53)以及磷酸化组蛋白(γ-H2AX)的细胞表达率和表达强度(平均荧光强度);同时采用碱性彗星试验检测乙醛引起的DNA链断裂指标(细胞拖尾率、尾长、尾部DNA百分含量以及尾矩)的变化。结果:乙醛染毒TK6细胞12 h后,γ-H2AX的表达强度在15及20 mmol/L浓度下显著升高(P<0.05),p-p53的细胞表达率在0.5~7.5 mmol/L浓度范围内呈现剂量依赖的升高趋势,total-p53的细胞表达率趋势与p-p53相似,但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彗星试验中,细胞拖尾率、尾长、尾部DNA百分含量以及尾矩在5.0~12.5 mmol/L浓度范围内均增加,并呈现剂量依赖性。染毒2 h后,与阴性对照组相比,total-p53和p-p53的细胞表达率在15和20 mmol/L浓度下显著升高(P均<0.05),细胞拖尾率、尾部DNA百分含量以及尾矩在20 mmol/L浓度升高(P均<0.05)。染毒20 min后,3种生物标志物均未见清晰的变化趋势,4种DNA链断裂指标均未见显著变化(P均>0.05)。结论:乙醛染毒TK6细胞12 h可诱导p-p53细胞表达率升高、γ-H2AX细胞表达强度升高、 total-p53细胞表达率轻微升高,以及细胞拖尾率、尾长、尾部DNA百分含量、尾矩的升高。p-p53比γ-H2AX和DNA链断裂指标在检测乙醛诱导的DNA损伤方面更加敏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放射治疗对宫颈癌患者造成的遗传学损伤。方法:取15例宫颈鳞癌放疗患者放疗前及放疗累积剂量为0Gy、10Gy、20Gy、30Gy、40Gy、50Gy、60Gy时的外周静脉血,以彗星实验检测淋巴细胞的DNA损伤,采用多核细胞法测hprt基因位点突变率。结果:各累积剂量组淋巴细胞DNA拖尾率比照射前显著升高(P〈0.01),并且在0-60Gy之间,拖尾率与累积照射剂量之间成线性关系。各累积剂量组尾长比照射前均增加(P〈0.01),在照射剂量累积30Gy时,尾长均值达最大。尾长与累积剂量间不成线性关系。hprt基因位点突变率在照射后升高,与照射前相比,在照射累积剂量为30Gy、40Gy和50Gy时,显示有统计学意义差别(P〈0.05)。hprt基因突变率与累积剂量间呈现较好的剂量-效应关系。结论:宫颈癌患者放疗后造成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及hprt基因突变,hprt基因突变和彗星实验用于评价放疗造成的损伤,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电子行业不同工种职业人群的DNA损伤情况,为确定健康危害预防重点提供依据。方法:选择珠三角某电子厂在职工人563名作为职业接触组,其中铅暴露组(n167),异丙醇组(n287),噪声组(n39),铅+高温组(n34),异丙醇+高温组(n36);选取就业前体检工人作为对照组(n90)。采集人体微量外周血进行彗星试验,运用倒置荧光显微镜拍摄彗星图片,并通过CASP彗星分析软件对彗星图片进行分析。结果:铅+高温组工人外周血的核DNA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尾DNA含量、尾长和尾矩高于对照组(P<0.05);异丙醇+高温组工人外周血的核DNA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尾DNA含量、尾长、彗星全长、尾惯量和尾矩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本研究所选取的电子行业各工种工人均有明显的DNA损伤情况,尤以异丙醇+高温组工种最为严重,其次是铅+高温组工种,应引起职业病防治管理机构和厂方的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