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对大鼠皮层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定向分化的影响.方法:采用细胞培养技术、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察BDNF和IGF-1对皮层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定向分化的影响.结果:皮层神经干细胞在去除丝裂原后开始进行分化,至7 d可分化为成熟神经元,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明显阳性.BDNF、IGF-1组与对照组相比,定向分化为神经元的比率增加21.7%(P<0.01).结论:BDNF,IGF-1对皮层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的定向分化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贺永胜  郭小兵  邓世康  李力燕 《医学综述》2011,17(20):3163-3166
目的研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人胚胎脊髓神经干细胞生长和分化的影响。方法孕20周水囊引产胎儿标本经家属同意捐赠,分离培养脊髓神经干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BDNF蛋白组、BDNF抗体封闭组,计数神经球数目并以MTT法检测细胞活力,免疫组织化学检测NeuN和GFAP的表达情况并进行计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BDNF蛋白组神经球数目或MTT值均无明显变化,BDNF抗体封闭组的神经球数目和MTT值有明显减少(P<0.05);BDNF蛋白组NeuN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GFAP阳性细胞数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减少(P<0.05),BDNF抗体封闭组NeuN或GFAP阳性细胞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外源性BDNF可促进人胚胎脊髓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内源性BDNF在人胚胎脊髓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分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受传统的影响,以前人们一般不认为中枢神经系统有干细胞,这是因为人们长期形成的中枢神经系统不可再生的观念。1992年,Reynolds和Weiss从成年小鼠纹状体分离了能在体外不断分裂增殖,具有多种分化潜能的细胞群,并明确地提出了神经干细胞的概念。目前已经证实,这种具有自我更新、自我维持、多潜能的神经干细胞确实存在于发育中的神经系统,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化成神经元样细胞的作用及其对诱导后的神经元样细胞保护作用,为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提供更优良的细胞。方法体外培养MSCs至第5代后,分别用BDNF、β-巯基乙醇(β-ME)诱导MSCs,诱导后的第1、3和6小时计算两组神经元样细胞数,对各时间点两组神经元样细胞阳性率进行了比较;诱导后行神经细胞标记抗体的免疫细胞化学、RT-PCR及蛋白质印迹鉴定。结果两组诱导剂诱导后的细胞均呈神经元样细胞的形态;BDNF组诱导分化后细胞的存活时间远较β-ME组长;BDNF组在诱导后6h近于诱导高峰,而β-ME在诱导2h即达高峰,但随后神经元样细胞渐死亡。免疫细胞化学结果显示在两组诱导后细胞的巢蛋白(Nestin)、神经细胞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微管相关蛋白-2(MAP-2)、神经丝蛋白(NF)表达均呈阳性,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呈阴性;RT-PCR显示NSE、NFL,MAP-2的mRNA表达阳性,GFAP有较弱的表达;蛋白质印迹可见两组诱导剂诱导的细胞均表达神经元的特异性标记抗体NSE。结论BDNF能单独诱导MSCs分化形成神经元样细胞.而且分化后细胞的存活时间长.有望用于治疗脑缺血、神经变性等疾病。  相似文献   

5.
李艳君  郑衍芳  杨丽  黄昕燕 《医学综述》2011,17(22):3364-3366
神经干细胞的研究迅速成为生命科学尤其是神经科学的热点,包括神经干细胞的分离、体外培养、定向分化到体内移植治疗神经系统疾病,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广泛开展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对神经干细胞定向分化影响的研究,为中药有效成分的提纯及临床应用奠定基础。在此探讨应用灵芝孢子联合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对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分化水平的影响,希望能为干细胞或前体细胞移植治疗相关疾病作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改良透明质酸(HA)水凝胶控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rFNSCs)生长、分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 实验以大鼠胚胎干细胞为研究对象,将实验分为3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rFNSCs与聚乳酸乙醇酸(PLGA)和HA共培养]、条件对照组(rFNSCs与BDNF-PLGA和HA共培养)、实验组(rFNSCs与BDNF-PLGA和改良HA水凝胶即Dex-HA共培养)。采用ELISA法检测控释支架中BDNF的释放曲线;Live/Dead实验检测各组中的rFNSCs凋亡情况;CCK-8法检测rFNSCs与水凝胶共培养后的细胞增殖活性;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不同组中rFNSCs的分化情况。结果 ELISA法结果显示水凝胶对BDNF的控释可以持续14 d。Live/Dead实验显示实验组中rFNSCs凋亡数低于空白对照组和条件对照组。CCK-8实验表明,三组中实验组rFNSCs细胞增殖活性最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和条件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水凝胶在体外能促进rFNSCs向神经元分化,减少向星形胶质细胞的分化,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腺病毒介导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对大鼠脑出血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nerve stem cells, NSCs)分化的影响.方法 建立大鼠自体血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模型,将126只大鼠分为生理盐水组(NS组)、单纯腺病毒载体干预组(Ad组)和BDNF干预组(Ad-BDNF组),每组42只.模型制作后分别将NS、Ad、Ad-BDNF注射到出血侧血肿周围.BrdU标记内源性NSCs,于1、3、7、14、2l、28 d进行神经缺失功能评分.免疫荧光单标法观察3组血肿周围GAP-43的表达.免疫荧光双标法观察脑出血大鼠28 d时NSCs的分化.结果 Ad-BDNF组在第7、14、21、28 天神经缺失功能评分优于NS组和Ad组 (P<0.01).GAP-43在脑出血出血同侧3 d 时表达明显增加,7 d 达高峰,以后逐渐减少.Ad-BDNF组在第3、7、14、21、28天的GAP-43表达明显增加,与NS、A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8 d时Ad-BDNF组BrdU/NeuN双标阳性细胞率为(39.69±17.45)%、BrdU/GFAP双标阳性细胞率为(63.53±21.68)%,与NS组、Ad组比较明显增加(P<0.05).结论 腺病毒介导的BDNF可促进脑出血后内源性NSCs的分化和轴突再生,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的培养及分化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索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的培养、传代和冻存、复苏的方法,以及观察胚胎神经干细胞在自然条件下分化为神经元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的过程.方法从胚胎大鼠脑组织中分离得到神经干细胞,采用无血清培养技术进行培养、传代和鉴定.诱导分化后采用SABC法对分化的细胞进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胶质酸性蛋白(GFAP)检测以作细胞鉴定.结果成功培养出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并对其进行传代、冻存及复苏,培养的细胞能分化为神经元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结论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能在体外适宜的培养条件下进行长期的培养、传代及冻存、复苏,并具有多向分化潜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胶质细胞系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GDNF)对经过转染核相关因子1 (nuclear related factor 1, Nurr 1)基因的大鼠骨髓源神经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derived from neural stem cells,BMSCs-D-NSCs)进行培养和诱导分化,研究其能否促进Nurr 1-BMSCs-D-NSCs向多巴胺能神经元转化. 方法:(1)构建AAV-pcDNA3.1-Nurr 1载体;(2)诱导SD大鼠BMSCs分化为成熟的神经元样细胞;(3)用脂质体法转染Nurr 1基因到大鼠BMSCs-D-NSCs后用GDNF进行培养和诱导分化.结果:(1)AAV-pcDNA3.1-Nurr 1载体携带预期的Nurr 1遗传信息;(2)Nurr 1基因成功转染到BMSCs-D-NSCs中并且持续表达;(3)Nurr 1-BMSCs-D-NSCs以GDNF培养后表达TH因子. 结论:GDNF能促进经过转染Nurr 1基因的大鼠BMSCs-D-NSCs向多巴胺能神经元定向分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化成神经元样细胞的作用及其对诱导后的神经元样细胞保护作用,为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提供更优良的细胞。方法 体外培养MSCs至第5代后,分别用BDNF、β-巯基乙醇(β-ME)诱导MSCs,诱导后的第1、3和6小时计算两组神经元样细胞数,对各时间点两组神经元样细胞阳性率进行了比较;诱导后行神经细胞标记抗体的免疫细胞化学、RT-PCR及蛋白质印迹鉴定。结果 两组诱导剂诱导后的细胞均呈神经元样细胞的形态;BDNF组诱导分化后细胞的存活时间远较β-ME组长;BDNF组在诱导后6h近于诱导高峰,而β-ME在诱导2h即达高峰,但随后神经元样细胞渐死亡。免疫细胞化学结果显示在两组诱导后细胞的巢蛋白(Nestin)、神经细胞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微管相关蛋白-2(MAP-2)、神经丝蛋白(NF)表达均呈阳性,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呈阴性;RT-PCR显示NSE、NFL,MAP-2的mRNA表达阳性,GFAP有较弱的表达;蛋白质印迹可见两组诱导剂诱导的细胞均表达神经元的特异性标记抗体NSE。结论 BDNF能单独诱导MSCs分化形成神经元样细胞,而且分化后细胞的存活时间长,有望用于治疗脑缺血、神经变性等疾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人胎脑神经干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条件,从而在体外大量增殖神经干细胞,并观察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特点。方法采用含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的无血清培养技术,从14周自愿水囊引产人胎脑海马皮质中分离出神经干细胞,并进行培养、传代、分化观察,应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技术对培养的细胞及其分化的细胞进行鉴定。结果从14周人胎脑皮质中成功分离出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分化潜能的神经干细胞,在无血清培养时细胞呈悬浮状态生长,形成神经球,该细胞具有连续增殖能力,可传代培养,表达神经巢蛋白抗原(Nestin);在含血清培养时诱导神经干细胞分化,分化后的细胞表达神经元细胞和胶质细胞的特异性抗原。结论在含有EGF和bFGF的无血清培养液中,从人胎脑能分离培养出具有自我复制和分化潜能的神经干细胞,并能在体外扩增,可进一步用于基础及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2.
表皮生长因子促进胚胎神经干细胞生长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表皮生长因子EGF对胚胎神经干细胞生长分化的影响。方法:从孕11d大鼠胚胎神经管分离神经干细胞,分为EGF组和对照组,进行体外培养。观察神经干细胞的生长,显微测量细胞突起长度,在第3、7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细胞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并观察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的状况。结果:加入EGF后,细胞生长旺盛,细胞突起长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培养3、7d时,NSE、GFAP阳性细胞数均明显多于对照组。结论:EGF既能促进胚胎神经干细胞的生长,也可促其分化为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葛根素对去卵巢雌性大鼠脑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和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将60只去卵巢雌性大鼠随机分为三组:空白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腹腔注射17β雌二醇)、药物干预组(腹腔注射葛根素注射液)。4周后处死大鼠,比较各组大鼠脑内双侧脑室管膜下区(SVZ)BDNF免疫组化阳性细胞数、BrdU阳性细胞数的差别。结果:雌激素组和葛根素组SVZ区BDNF免疫组化阳性细胞数、BrdU阳性细胞数较生理盐水组明显增多。结论:葛根素能增加去卵巢大鼠(SVZ)区神经干细胞的增值,机制可能是依靠其雌激素样作用促进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达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激活态雪旺细胞(SCs)对神经干细胞(NSCs)的分化作用。方法取出生24 h内的SD乳鼠脊髓NSCs,分离培养并传至4代。取体重(100±5)g的SD大鼠,结扎右侧坐骨神经,1周后取双侧坐骨神经,左侧提取正常坐骨神经分离培养SCs(普通SCs),右侧提取结扎变性的坐骨神经分离培养SCs(激活态SCs),均采用双酶消化加差速贴壁法。将SCs与NSCs应用Transwell培养皿联合培养,分为三组:A组为激活态SCs与NSCs;B组为普通SCs与NSCs;C组仅为NSCs。于培养的第2、4、6天检测各组NSCs活性。1周后,Western blot检测各组SCs表皮生长因子(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检测各组NSCs分化比例。结果传至4代的NSCs生长稳定,分离的SCs 7 d后大量增殖呈旋涡状。联合培养后MTT法检测细胞活性,第2、4天三组细胞的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6天C组活细胞比例开始降低,A、B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检测A组细胞表皮生长因子(EGF)表达水平(0.486±0.028)、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水平(0.385±0.023)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P-2荧光染色,每高倍视野阳性细胞比例A组[(35.26±2.53)%]高于B组[(27.63±3.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FAP荧光染色,每高倍视野阳性细胞比例A组[(62.42±3.78)%]低于B组[(70.18±1.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激活态SCs能够促进NSCs向神经元的分化进程,提高神经元的分化比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Nogo-p4对神经干细胞分化成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大鼠脊髓来源神经干细胞,分为A组和B组,在神经干细胞分化过程中A组加入血清,B组加入血清和4μmol/L的Nogo-p4,分化7d后,GFAP抗体标记星形胶质细胞,观察其各亚型的比率和形态特点。结果:神经干细胞分化第7d,A组形成4种亚型星形胶质细胞,分别为胞体延长型,双极型,星型和扁平多角型。B组只能形成3种亚型星形胶质细胞,分别为胞体延长型,双极型和星型。结论:Nogo-p4对神经干细胞分化过程中形成的扁平多角型星形胶质细胞具有选择性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神经干细胞移植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联合应用对老年痴呆鼠学习记忆恢复及海马胆碱纤维再生的影响。方法 切断成年SD大鼠左侧穹窿海马伞(fimbria-fornix,FF),基底前脑行神经干细胞移植,同时持续侧脑室注射BDNF,4周后行Y迷宫测试,免疫组化结合图像分析技术观察各组大鼠海马胆碱能(AChE)纤维数的变化。结果 Y迷宫测试显示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损伤组(115.0±8.4、3.5±0.5)均明显下降,P<0.01;移植组(73.2±5.3、6.7±0.5)有改善,P<0.05,但与联合组比较有差异,P<0.05;联合组(65.0±8.4、8.3±0.3)进一步改善,与损伤组比较,P<0.01,而与正常组(61.0±3.9、8.4±0.4)比较,P>0.05,差异无显著意义。免疫组化显示大鼠海马CA1辐射层和齿状回分子层胆碱能阳性纤维:损伤组分别减少到正常组的48.9%和43.5%,P<0.01;移植组分别恢复到正常组的85.7%和88.4%,与损伤组比较,P<0.01;联合组恢复到正常组的98.5%和95.8%,与正常组比较,P>0.05。学习记忆能力与海马胆碱能纤维数密切相关,P<0.01。结论神经干细胞移植与BDNF联合使用可以更好地促进AD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恢复及海马胆碱能纤维再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将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基因转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使其作为种子细胞和基因治疗的载体将BDNF基因导入脊髓损伤组织,为探索一种更为有效的脊髓损伤治疗方法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分离、培养、鉴定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实验组应用已构建的pEGFP-N1-BDNF进行基因转染,空质粒组用pEGFP-N1空质粒进行转染,阴性对照组只加入培养基,并进行Western 印迹分析;将转染BDNF的实验组、转染空质粒组和未转染的阴性对照组细胞在体外向神经元样细胞诱导分化,比较3组细胞诱导后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流式细胞检测培养细胞CD90(+),CD44(+), CD34(-)、CD45(-);经Western印迹检测证实实验组MSC表达BDNF-EGFP;实验组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率高于空质粒组和未转染的阴性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DNF基因转染MSC后,可以促进其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BDNF在MSC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神经干细胞分化及诱导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神经干细胞(NSC)的分化及诱导是目前神经科学研究的热点。因其有着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和重大的理论研究意义,越来越引起学者们的关注。为此,作者从NSC的体内发育、分化开始,到体外培养分化诱导的研究,从内因(基因)和外因(细胞因子、微环境)两个方面对近年来NSC诱导分化研究的一些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大鼠背根节(DRG)内是否存在神经干细胞。方法:取胚胎大鼠DRG进行原代细胞培养,观察其增殖与分化情况,并行P75BrdU/Nestin,GFAP,NF200免疫荧光组织化学鉴定。结果:细胞培养获得大量能够分裂增殖且呈巢状悬浮生长的干细胞团,呈P75BrdU/Nestin免疫荧光组织化学阳性反应;培养第三代细胞加入胎牛血清10d后,相差显微镜下可见部分细胞伸出多个细长突起,且免疫组化呈NF200阳性;部分细胞具有扁平多突起的或双极细胞形态,免疫组化呈GFAP染色阳性。细胞球经NGF培养诱导1d左右有些神经元样的细胞开始迁出,随着时间增长迁出的细胞越来越多,并且细胞和细胞之间发生联系,形成交错的复杂网络,迁出的细胞经免疫组化鉴定几乎都是呈NF200免疫染色阳性。结论:大鼠DRG内存在有神经干细胞,这些细胞可以分化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