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术后组织标本中CK34βE12、p63和p504S变化及在判断前列腺疾病性质中的价值。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32例前列腺腺癌患者和4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TURP术后组织标本(分别为恶性组及良性组)中CK34βE12、p63和p504S表达。结果良性组未见p504S表达,恶性组p504S阳性率为96.88%,P〈0.01;良性组CK34βE12和p63均阳性表达,恶性组仅2例呈弱阳性表达或无表达。结论 TURP切除组织标本CK34βE12、p63联合p504S检测可提高前列腺腺癌的确诊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α-甲酰基辅酶A消旋酶(P504s)、高分子量角蛋白抗体(34βE12)与p65蛋白联合细胞角蛋白(CK5/6)对前列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前列腺组织标本144例,前列腺癌73例,前列腺增生71例,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504s、p65、34βE12及CK5/6表达,比较P504s、p65、34βE12及CK5/6单一检测及联合检测前列腺癌结果。结果 P504s、p65、34βE12及CK5/6联合检测前列腺癌特异度为95.77%、灵敏度为84.93%、准确度为90.28%均高于单一检测,而误诊率4.23%、漏诊率15.07%均低于单一检测(P0.05)。结论联合检测P504s、p65、34βE12及CK5/6表达,可显著提高诊断前列腺癌特异度、灵敏度、准确度,降低误诊率、漏诊率,有助于准确鉴别前列腺良恶性病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p63、角蛋白及肌动蛋白在乳腺增生性病变中的表达,并比较它们及不同类型细胞角蛋白(CK5/6、34βE12和CK8)在乳腺导管增生性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4例普通型导管增生(UDH)、20例不典型导管增生(ADH)、35例导管原位癌(DOS)、52例浸润性导管癌(IDC)患者及16例正常乳腺对照者的组织进行p63、CK5/6、34βE12、CK8、Actin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正常乳腺、ADH、DCIS、IDC腺体基底膜侧及癌巢周围肌上皮中p63、Actin、CK5/6、34βE12连续和(或)不连续表达,表达率分别为87.50%、70.00%、95.00%、0,100%、75.00%、94.30%、0,93.75%、65.00%、94.30%、0,87.50%、75.00%、42.86%、0,四种抗体在IDC和前三者之间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K8表达均为0;在UDH、ADH、DCIS、IDC增生腺上皮细胞中CK5/6、34βE12表达率分别为95.80%、20.00%、2.90%、9.62%和91.20%、30.00%、22.90%、13.46%,二者在UDH和其他三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K8表达分别为95.8%、100%、94.3%、90.3%,Actin和p63表达均为0,各组之间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联合检测p63、角蛋白及肌动蛋白有助于乳腺导管增生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其中p63和CK5/6分别优于Actin和34βE12; CK5/6优于34βE12,有助于UDH和ADH/DCIS鉴别诊断,UDH细胞为多克隆增生,包括定向干细胞、腺中间细胞和腺终端细胞等.ADH、DCIS、IDC表现为单克隆增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p63/CD10混合抗体标记乳腺肌上皮细胞(MECs)的可行性。方法收集70例乳腺良恶性病变患者的石蜡包埋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比单标记p63、CD10、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及p63/CD10混合抗体标记MECs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表达情况。结果①乳腺良性病变中MECs均表达4种抗体标记物,其中p63/CD10混合抗体标记MECs与单标记阳性定位相同,且更清晰易识别;导管内癌导管外围不完整或完全元MECs;在浸润性癌中癌细胞巢外缘无阳性MECs。②除CD10在2例浸润癌间质中少许血管平滑肌细胞呈阳性表达外,肌纤维母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均不表达p63、CD10、p63/CD10但表达α—SMA。结论p63/CD10混合抗体标记MECs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助于乳腺良恶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CK34βE12和PSA顺序免疫组化双染色在前列腺病变中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索免疫组化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高分子量角蛋白(CK34βE12)双重染色法,并观察二者在前列腺增生性病变、癌前病变、癌及易被误为前列腺癌的精囊腺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方法采用PSA、CK34βE12顺序免疫组化双重染色法,选择良性前列腺增生症8例、腺病6例、萎缩后增生4例、基底细胞增生4例、高级别上皮内瘤6例、前列腺癌30例及精囊腺4例,观察染色变化。结果本染色方法稳定、结果分辨清晰。PSA在良性前列腺增生症、腺病、高级别上皮内瘤的分泌上皮、和绝大多数前列腺癌细胞中强表达,在萎缩后增生中不表达或弱表达,基底细胞增生、精囊腺不表达。CK34βE12在前列腺癌中完全缺失,而在增生性病变、癌前病变呈完整或断续状,精囊腺中表达完整。结论CK34βE12和PSA顺序免疫组化双染色在前列腺良、恶性、癌前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是个可行而有用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混合型抗体EZH2/34βE12/p63在不同前列腺病变穿刺标本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在一张切片上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同时检测EZH2、34βE12、p63在前列腺癌(PCa)、良性前列腺增生(BPH)、高度上皮内瘤变(HGPIN)、非典型腺瘤样增生(AAH)中的表达。结果 52例PCa标本中,EZH2主要表达于前列腺腺上皮细胞核,阳性率为98.1%。60例BPH、10例HGPIN和14例AAH标本中,34βE12主要表达于前列腺基底细胞胞质,在上述病变中的阳性率分别为96.7%、100.0%和85.7%;p63主要表达于前列腺基底细胞胞核,在上述病变中的阳性率分别为98.3%、90.0%和92.9%。EZH2、34βE12和p63在PCa中表达与BPH、HGPIN、AAH中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测混合型抗体EZH2/34βE12/p63 3种免疫学指标,在前列腺穿刺标本中对PCa与其他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肖立  陆孝禹 《老年医学与保健》2003,9(1):14-15,23,F003
目的 探索免疫组化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高分子量角蛋白(CK34βEl2)双重染色法,并观察二者在前列腺增生性病变、癌前病变、癌及易被误为前列腺癌的精囊腺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方法 采用PSA、CK34βE12顺序免疫组化双重染色法,选择良性前列腺增生症8例、腺病6例、萎缩后增生4例、基底细胞增生4例、高级别上皮内瘤6例、前列腺癌30例及精囊腺4例,观察染色变化。结果 本染色方法稳定、结果分辨清晰。PSA在良性前列腺增生症、腺病、高级别上皮内瘤的分泌上皮、和绝大多数前列腺癌细胞中强表达,在萎缩后增生中不表达或弱表达,基底细胞增生、精囊腺不表达。CK34βEl2在前列腺癌中完全缺失,而在增生性病变、癌前病变呈完整或断续状,精囊腺中表达完整。结论CK34βEl2和PSA顺序免疫组化双染色在前列腺良、恶性、癌前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是个可行而有用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8.
对116例前列腺组织标本[前列腺癌45例(A组),良性前列腺增生56(B组)例,重度上皮内瘤样病变15例(C组)]行α-甲酰基辅酶A-消旋酶(P504S)、高分子量角蛋白(CK)34βE1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A组P504S、CK34βE12表达较BC组有极显著意义(P均〈0.01),而C组无表达,且其P504S表达水平与Gleason评分存在正相关性,与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及临床分级无相关性。提示检测P504S及CK34βE12有助于前列腺癌的诊断,并对指导后期治疗及预后判断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孙旭凌  黄桂林 《山东医药》2011,51(34):35-36
目的观察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组织中Ki-67、细胞角蛋白34βE12(CK34βE12)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53例IDC组织(观察组)及30例乳腺纤维腺瘤组织(对照组)中的Ki-67、CK34βE12。结果观察组Ki-67、CK34βE12阳性率为68.0%(104/153)、41.2%(63/153),对照组分别为0、73.3%(22/30),两组比较,P均〈0.05。Ki-67表达与IDC的组织分级、pTNM分期、C-erbB-2、ER、PR有关(P均〈0.05),CK34βE12表达与IDC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pTNM分期、C—erbB-2、ER、PR有关(P均〈0.05);IDC组织中Ki-67、CK34βE12表达呈负相关(r=-0.223,P〈0.01)。结论IDC组织中Ki-67高表达、CK34βE12低表达,二者可能在ID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分子量角蛋白(34βE12)、CK19和TPO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及良性病变中的表达以及在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9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102例甲状腺良性病变(51例为结节性甲状腺肿伴滤泡上皮乳头状增生、51例为甲状腺腺瘤)和50例形态学难确诊的甲状腺滤泡上皮乳头状增生病变标本中34βE12、CK19和TPO表达情况,对50例形态学难确诊的滤泡上皮乳头状增生的病例进行随访。结果9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34βE12、CK19和TPO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90.32%、100%和8.6%;51例结甲伴滤泡上皮乳头状增生34βE12、CK19和TPO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0、17.6%和100%,51例甲状腺腺瘤34βE12、CK19和TPO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1.96%、33.33%、88.24%;50例形态学难以确诊的甲状腺乳头状增生病变34βE12、CK19和TPO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12%、56%、98%。34βE12、CK19和TPO在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断中的评价指标的敏感度分别为90.32%、100%和91.40%;特异度分别为99.09%、74.51%和94.12%;准确度分别为94.87%、86.67%和87.69%。平行试验显示,34βE12和TPO联合应用敏感度为99.4%,特异度为93.6%。结论34βE12、CK19和TPO蛋白均可作为甲状腺乳头状癌和良性病变鉴别诊断的重要标志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认识前列腺基底细胞增生形态学的多样化,提高前列腺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1998年至2001年华东医院病理科20例前列腺基底细胞增生病例,描述其形态学特征并与高级别上皮内瘤、前列腺感比较,同时作基底细胞特异性标记34βEl2、及PSA、PAP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4例形成界限清楚的结节,16例呈散在分布。结构上可呈实心巢状、腺状、鳞化、筛状,往往混合存在。另见腔内伊红色分泌物(3例)、微蓝色粘液(4例)、显著核仁(5例)、少量分裂相(2例)。未见腔内类结晶体、嗜双色胞质、核增大、染色质增加。34βEl2显示连续而多层的强阳性。PSA、PAP染色阴性。结论 基底细胞增生的某些形态与高级别上皮内瘤、前列腺癌相似而需鉴别诊断,34βEl2有重要的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BRCA1在散发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韦  文安智 《山东医药》2008,48(26):82-83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对10例良性乳腺病变组织及89例散发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进行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BRCA1在良性乳腺病变组织中均呈阳性显色,94.3%(84/89)的乳腺癌组织BRCA1呈阳性反应.散发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随组织学分级增高,BRCA1蛋白表达减少,且BRCA1蛋白表达与肿瘤恶性程度呈负相关.认为BRCA1 可作为判断乳腺肿瘤病变性质及程度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3.0T核磁共振成像(MRI)LAVA动态增强序列在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47例乳腺病变患者的MRI资料,分析病变信号、形态、时间—信号强度增强曲线,计算LAVA动态增强序列诊断良恶性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结果 3.0T MRI平扫示乳腺良恶性病变T1WI多呈等、低信号影,T2WI多呈等、高信号影,二者信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AVA动态增强序列示恶性病变形态不规则、边缘模糊、不均匀强化,与良性病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以形态不规则、边缘不清作为诊断乳腺恶性病变的标准,LAVA动态增强扫描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均>76.1%。良性病变多表现为Ⅰ型曲线,恶性病变多表现为Ⅲ型曲线;Ⅱ型曲线在良恶性病变中均可见到。以Ⅰ型曲线作为诊断良性病变的标准,LAVA动态增强扫描的特异度可达96.1%;以Ⅲ型曲线作为诊断乳腺恶性病变的标准,LAVA动态增强扫描的准确度可达87.2%。结论 3.0T MRI LAVA动态增强扫描有助于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且特异性、敏感性、准确性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前列腺良、恶性病变在经直肠超声(TRUS)、磁共振成像(MRI)中的影像学表现,评价TRUS联合MRI对前列腺良、恶性病变的定性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63例临床表现有前列腺疾病的患者行TRUS及MRI检查,对超声图像及MRI图像表现行血管半定量分型定量分析.结果 ①良、恶性病变在发生部位、边界、回声类型、及对包膜等方面的影像具有显著差异(P<0.01);经直肠彩色多普勒血流(CDFI)显示前列腺癌(PCa)较前列腺增生(BPH)血管丰富、增粗、走形迂曲、紊乱;③TRUS诊断PCa的敏感性为72.73%,特异性为83.33%,符合率为77.78%;MRI诊断PCa的敏感性为81.82%,特异性为83.33%,符合率为82.54%;TRUS联合MRI诊断PCa的敏感性90.91%,特异性为93.33%,符合率为92.06%.结论 TRUS联合MRI可提高前列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率,可为前列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提供更加丰富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动态增强磁共振显示的乳腺病灶周围血管征(AVS)的诊断价值及其与组织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方法对219例乳腺疾病患者行乳腺动态增强磁共振检查,在减影图及3D-MIP图像上进行评价,分析AVS阳性对乳腺癌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以及与病变大小、不同组织学类型和分级之间的关系。结果恶性肿瘤与良性病变、原位癌与浸润癌、病灶直径≥20 mm与<20 mm的AVS阳性率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而浸润性导管癌与浸润性小叶癌比较无统计学差异。AVS阳性率与恶性肿瘤大小具弱正相关,与肿瘤分级无关。AVS对恶性肿瘤的敏感性为54%,特异性为88%,阳性预测率87%。结论 AVS与乳腺恶性病变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具有一定价值,可作为辅助诊断的间接征象,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检测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信号蛋白在人乳腺癌和乳腺增生症组织中的表达,探讨ERK在乳腺导管上皮细胞癌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7例乳腺组织中ERK信号蛋白的表达.结果 ERK信号蛋白在乳腺导管单纯性增生组织中呈弱表达,阳性率为25%(2/8),35例乳腺导管不典型增生中26例ERK阳性表达,阳性率为74.3%(P<0.05).24例乳腺癌组织中22例ERK阳性表达,阳性率为91.6%,与增生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ERK信号蛋白在乳腺癌的组织发生中起关键作用,其表达强度与乳腺导管上皮的恶性转化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3D-H1磁共振波谱(MRS)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在老年前列腺良恶性病变中的价值。方法选择老年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炎及健康志愿者各43例,均接受MRS及扩散加权成像(DWI)检查。比较各组病变组织3D-H1MRS特征、(Cho+Cr)/Cit及ADC值的差异。结果前列腺癌病变区(Cho+Cr)/Cit均值(2.861±0.872)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前列腺癌病变区ADC均值(0.892±0.091)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前列腺癌病变区胆碱(Cho)峰值+肌酸(Cr)峰值/枸橼酸盐(Cit)峰值与Gleason评分呈正相关(r=0.241,P=0.032),ADC值与Gleason评分呈负相关(r=-0.226,P=0.041)。结论 3D-H1MRS及ADC值可以为老年前列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人胚胎肝干细胞的形态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胚胎发育早期肝干细胞的形态特征、时空分布及分化,以探讨肝干细胞的生物学特征.方法:运用发育第3-12 wk人胚标本47例(其中 3.5 wk各8例;6-8 wk各5例,9-12 wk各2例),石蜡切片,连续切片,免疫组化染色,光镜下观察人胚肝及肝干细胞的发育及其AFP、c-Met和 CK19的时空表达.结果:发育第3 wk,肝芽形成,第4 wk形成肝索,第5 wk出现原始肝血窦.第3-5 wk人胚肝芽和肝索细胞排列紧密,较小,形态不规则,核圆形或卵圆形,核质比例大,核深染,胞质颜色较淡,偏蓝色,显示出幼稚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并呈甲胎蛋白(α-Fetoprotein,AFP)、c-Met 阳性反应.第6 wk,肝索内出现了体积大、核大、淡染的细胞,呈AFP、c-Met阴性反应.随胚龄增加,这类细胞数量增加.10-12 wk. AFP、c-Met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汇管区周围. CK19阳性反应在7 wk时开始出现于一些与 AFP、c-Met阳性反应的细胞形态类似的肝索细胞中.10-11 wk时,CK19阳性反应主要位于汇管区附近的肝索细胞、胆管板细胞及胆管上皮细胞,12 wk时,CK19阳性信号仅见于胆管板和胆管上皮细胞.此时所有的胆管板细胞及胆管上皮细胞均呈AFP、c-Met和CK19阳性.结论:人胚发育3-5 wk肝实质由肝干细胞组成,其表型为AFP /c-Met .6 wk,肝干细胞开始向肝细胞系分化,7 wk向胆管系分化,10-12 wk,肝干细胞主要局限于汇管区周围的肝索, 与成年肝中卵圆细胞(成年肝干细胞)的分布一致.AFP /c-Met/ CK19 细胞可能为胆管祖细胞.  相似文献   

19.
潘成智  位莉  贾薇  陶林 《山东医药》2023,(27):91-93
目的 总结浸润型乳腺肌成纤维细胞瘤的有效诊断方法。方法 对1例浸润型乳腺肌成纤维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学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该例患者临床表现为无痛单发的实性肿块,影像学检查显示为边界不清且形态不规则的实性占位,临床初步诊断为乳腺癌。手术中取乳腺肿块组织进行的冰冻快速病理检查结果显示:乳腺梭形细胞,部分细胞核大、轻度异型,偶见核分裂象,提示倾向交界性或低度恶性软组织肿瘤,不除外乳腺梭形细胞癌。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显示:梭形细胞增生,浸润周围脂肪组织,细胞轻度异型,偶见核分裂。免疫组化结果显示:Vimentin、CD34、desmin、actin、β-catenin阳性,CK阴性,Ki-67为3%。依据临床表现、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结果确诊为乳腺肌成纤维细胞瘤(浸润型)。结论 患者临床表现为无痛单发肿块,病理检查结果示梭形细胞增生、浸润周围脂肪组织,免疫组化结果 CD34、Vimentin、desmin阳性提示浸润型乳腺肌成纤维细胞瘤。  相似文献   

20.
邱雁  李江  邱梁 《实用老年医学》2010,24(4):325-326
目的初步探讨老年人假增生型前列腺癌(PHPA)与前列腺良性增生(BPH)细胞核鉴别的形态学参数。方法对老年人19例PHPA、19例BPH的细胞核运用PAS-9000病理图文分析系统在高倍显微镜下每例测量10~12个腺上皮细胞核的面积和周长参数,推算出异型指数、形状因子、细胞核圆球度。结果 PHPA与BPH相比,细胞核面积、周长和异型指数参数大(P〈0.05),形状因子、圆球度参数小(P〈0.05)。结论 PHPA的细胞核较BPH不规则,异型指数、形状因子、圆球度参数对鉴别PHPA与BPH具有参考价值,为辅助穿刺标本诊断老年人前列腺良恶性病变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