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同组织学分型胸腺上皮性肿瘤(TET)的MS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TET的术前CT表现,并与2004年WHO分型标准比较,探讨不同组织类型TET的CT特征。结果 108例中,A型胸腺瘤3例,AB型30例,B1、B2、B3型分别为15例、29例、9例,胸腺癌22例。合并重症肌无力(MG)者32例(32/108,29.63%)。合并MG患者中,B型胸腺瘤者明显高于其他分型[45.28%(24/53)vs 14.55%(8/55),χ2=12.23,P<0.001]。胸腺癌最大径>5cm者多于胸腺瘤[72.73%(16/22)vs 44.19%(38/86),χ2=5.708,P=0.017]。A、AB、B1型胸腺瘤多呈圆形或卵圆形,B2型多呈分叶状,胸腺癌形态多不规则(χ2=32.917,P<0.001)。B3型胸腺瘤和胸腺癌坏死囊变发生例数分别为6例和10例,明显高于其他胸腺瘤[51.61%(16/31)vs 24.68%(19/77),2χ=7.322,P=0.007]。与B1、B2、B3型相比,A、AB型、胸腺癌强化程度以中度强化为主[58.18%(32/55)vs 30.19%(16/53),2χ=11.820,P=0.001]。胸腺癌影像分期多为Ⅲ期,与其他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4.55%(12/22)vs 13.95%(12/86),2χ=38.958,P<0.001]。影像分期与临床分期有相关性(r=0.548,P<0.01)。结论不同组织类型TET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可在一定程度预测TET组织学类型,提示临床分期及预后。  相似文献   

2.
胸腺瘤病理与重症肌无力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进行胸腺瘤分类标准的临床研究,以探讨胸腺瘤最新 WHO病理分型与重症肌无力( MG)发生率、 Osserman分型及手术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 1974/2000 105例因胸腺瘤行胸腺切除的患者,分别应用胸腺瘤的传统病理分类法、 Levine Rosai分类法及最新 WHO分型标准对胸腺瘤分类,并在 MG发生率、 Osserman分型及手术预后等方面统计比较.结果 ( 1) A型+ AB型良性例数较多, B型恶性例数较多,体现出 A型及 AB型胸腺瘤良性的特点.( 2) B3型较 A型及 AB型易合并 MG(χ 2 = 3.294 8, P= 0.07), C型 13例均未合并 MG. B3型胸腺瘤合并 MG的手术危象发生率比 A型+ AB型、 B1+ B2型高,但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 3)手术危象与 Masaoka分期的良、恶性程度明显相关(χ 2= 4.218 8, P= 0.04) ,主要集中在 Osserman改良分型Ⅱ b型及Ⅲ型(χ 2= 13.099 4, P< 0.001).结论胸腺瘤最新 WHO病理分型对于区别良恶性肿瘤有指导意义;不同类型的胸腺瘤 MG易患性不同,并且结合 Osserman临床分型、 Masaoka病理分期对提示术后危象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胸腺上皮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经我院外科治疗的胸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WHO(2004年)胸腺肿瘤分类标准进行分类,根据临床和随访结果并对其预后与Masaoka临床分期等各因素进行相关性的研究。结果本组48例胸腺瘤的组织学分型:A型4例(8.3%),AB型3例(6.3%),B1型9例(18.8%),B2型8例(16.7%),B3型11例(22.9%),C型13例(27.1%)。临床分期:Ⅰ期12例(25.O%),Ⅱ期4例(8.3%),19期13例(27.1%),Ⅳ期19例(39.6%)。Ⅰ、Ⅱ、Ⅲ、Ⅳ期胸腺瘤切除术后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100%、68.3%、35.8%;5年生存率分别为66.5%、66.5%、39.7%、18.6%,并且患者的生存率与Masaoka临床分期密切相关,是胸腺瘤患者最重要的独立预后指标。结论Masaoka临床分期是影响胸腺瘤患者生存的最重要的预后参数.组织学分型和肿瘤是否完整切除是影响胸腺瘤患者术后毕存的雷兽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18F-FDG PET/CT代谢参数对预测胸腺上皮肿瘤(TET)恶性程度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5例经病理诊断的TET患者,根据病理结果进行组织学分型(低危型胸腺瘤、高危型胸腺瘤、胸腺癌)及临床分期(Ⅰ~Ⅳ期)。基于18F-FDG PET/CT获取原发灶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峰值标准摄取值(SUVpeak)、原发灶SUVmax与纵隔血池平均标准摄取值的比值,即靶区本底比值(TBR),分别以SUV=2.5及40%SUVmax为阈值,获得病灶糖酵解总量(TLG2.5、TLG40%)及肿瘤代谢体积(MTV2.5、MTV40%)。比较不同类型及临床分期TET各代谢参数的差异。针对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的代谢参数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其预测不同组织学分型TET的效能。结果 95例中,27例低危型胸腺瘤、15例高危型胸腺瘤、53例胸腺癌;临床分期Ⅰ期28例、Ⅱ期8例、Ⅲ期12例、Ⅳ期47例。不同类型TET间SUVmax、SUVpeak及TB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高危型胸腺瘤及胸腺癌TLG2.5和MTV2.5均高于低危型胸腺瘤(P均<0.05),胸腺癌TLG40%高于低危型胸腺瘤(P<0.05);其他代谢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临床Ⅳ期TET的SUVmax、SUVpeak、TBR、TLG2.5、TLG40%、MTV2.5均高于Ⅰ期(P均<0.05),Ⅲ期TET的TLG2.5高于Ⅰ期(P<0.05),不同临床分期TET其余代谢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以SUVmax、SUVpeak及TBR预测低危型与高危型胸腺瘤的AUC分别为0.857、0.840及0.857,预测高危型胸腺瘤与胸腺癌的AUC分别为0.769、0.758及0.755。结论 18F-FDG PET/CT代谢参数可有效预测TET恶性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胸腺瘤的组织病理学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40例胸腺瘤,病例行HE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40例胸腺瘤中,男女比例约1∶1.2,发病高峰年龄45~60岁,B1型、B2型较其他类型胸腺瘤发病年龄约早10年。组织学上,AB型、B2型、B3型较容易形成纤维间隔,B1型、B2型均有极其丰富的淋巴组织背景,这也是B1型、B2型胸腺瘤常常观察到髓质分化形成的基础;腺样结构只见于A型和AB型胸腺瘤,出现率分别为21%和29%;宽大的血管周围间隙,在B2型和B3型中更为常见,出现率分别为64%和79%,而A型、AB型及B1型的血管周围间隙则明显较小或缺少;移行区域仅见于所有AB型胸腺瘤,而在A型胸腺瘤中,也只见于B样区域,范围不足以诊断AB型胸腺瘤。被膜及被膜外侵犯可发生于所有类型的胸腺瘤,但B2型和B3型胸腺瘤更具侵袭性,分别为75%和89%。细胞学上,具有髓质上皮分化特点的A型、AB型胸腺瘤,与皮质上皮分化的B1型、B2型、B3型胸腺瘤明显不同。髓质上皮分化的特点是肿瘤细胞圆形/卵圆形及梭形,常混合存在,胞质稀少,核小非空泡状,核仁不明显。而皮质上皮分化特点是肿瘤细胞圆形/卵圆形,胞质丰富,核空泡状,嗜酸性核仁明显。免疫组化:A型和AB型CD20阳性,大部分表现为斑驳、斑片状或散在小灶状且强弱不等;而皮质上皮分化的B1型、B2型、B3型胸腺瘤为阴性。结论①丰富的淋巴组织背景、髓质分化、血管周围间隙、纤维间隔、腺样结构、胸腺小体、移行区域等结构,在胸腺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②细胞学上,皮质上皮分化与髓质上皮分化的胸腺瘤有明显不同,不可忽视;③免疫标记CD20特异性强,在区分A型、AB型与B1型、B2型、B3型胸腺瘤上,诊断价值较高;其他标记(如CD3、CD5、CD117、AE1/AE3、p63、p40、CK19、TdT)则可以帮助确定肿瘤细胞存在与否及分布模式。采用这种诊断思路和分析方法,可获得较高的可重复性和一致性。不同类型的胸腺瘤间均可按不同比例混合存在,可分别报告。  相似文献   

6.
胡丹  陈刚  郑雄伟  郑天荣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6,13(6):410-413,I0008
目的探讨胸腺上皮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96例胸腺瘤根据WHO(2004)胸腺肿瘤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并进行Masaoka分期,同时运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K、CD5、Syn、CgA、TdT,结合临床影像特征和病理组织形态进行研究。结果本组96例胸腺瘤中A型8例,AB型6例,B1型18例,舵型15例,B3型23例,C型26例。Masaoka分期Ⅰ期23例,Ⅱ期9例,Ⅲ期26例,Ⅳ期38例。96例胸腺瘤上皮细胞CK均(+),10例B3型和21例C型胸腺瘤上皮细胞CD5(+),9例B3型胸腺瘤和16例C型胸腺瘤上皮细胞Syn、CgA(+),A型、AB型、B1型、舵型胸腺瘤淋巴细胞均TdT(+),仅有3例B3型胸腺瘤淋巴细胞TdT(+)。随访资料结果显示,Masaoka临床分期中Ⅰ、Ⅱ期的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和66.3%,Ⅲ期为68.4%和39.9%,Ⅳ期为36.3%和19.4%;且患者生存率与Masaoka分期密切相关。结论结合组织病理形态、免疫组化染色和临床资料可对胸腺瘤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Masaoka分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电视胸腔镜胸腺切除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 0 0年 5月~ 2 0 0 2年 8月我院应用电视胸腔镜手术 (VATS)进行胸腺切除术共 8例 ,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本组 8例 ,男 4例 ,女 4例 ,年龄 3 1~ 77岁 ,平均年龄 48.4岁。重症肌无力 3例 ,其中两例合并胸腺瘤 ,按Ossermen分型Ⅰ型 1例 ,ⅡA 型 2例。病理类型 :胸腺瘤 6例 ,胸腺增殖 1例 ,恶性胸腺瘤 1例。经右胸入路手术 5例 ,经左胸 3例。1 .2 方法健侧 45°卧位 ,于腋中线第 6肋间作长约 1 .5cm小切口 ,置入胸腔镜探查 ,分别于腋前线第 4肋间及锁中线第 5肋间作 1 .5cm小切口插入套管作操作孔 ,必要时…  相似文献   

8.
胸腺瘤病理与重症肌无力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 进行胸腺瘤分类标准的临床研究,以探讨胸腺瘤最新WHO病理分型与重症肌无力(MG)发生率、Osserman分型及手术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1974/2000 105例因胸腺瘤行胸腺切除的患者。分别应用胸腺瘤的传统病理分类法、Levine-Roasi分类法及最新WHO分型标准对脾腺瘤分类,并在MG发生率、Osserman分型及手术预后等方面统计比较。结果 (1)A型+AB型良性例数较多,B型恶性例数较多,体现出A型及AB型胸腺瘤良性的特点。(2)B3型较A型及AB型易合并MG(X^2=3.2948,P=0.07),C型13例均未合并MG。B3型胸腺瘤合并MG的手术危象发生率比A型+AB型、B1+B2型高,但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3)手术危象与Massoka分期的良、恶性程度明显相关(X^2=4.2188,P=0.04),主要集中在Osserman改良分型Ⅱb型及Ⅲ型(X^2=13.0994,P&;lt;0.001)。结论 胸腺瘤最新WHO病理分型对于区别良恶性肿瘤有指导意义;不同类型的胸腺瘤MG易患性不同,并且结合Osserman临床分型、Massoka病理分期对提示术后危象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手术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随访11~46个月,未发现肿瘤复发的征象.完全缓解8例,部分缓解14例,稳定10例,进展4例,总有效率61.1%(22/36).Ⅰ型、Ⅱa型、Ⅱb型和Ⅲ型总有效率分别为66.7%(12/18)、55.6%(5/9)、50.0%(3/6)、66.7%(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患者,术前应明确诊断,选用适合的手术切口,尽量彻底切除胸腺瘤及纵隔脂肪组织,围手术期积极处理,积极防治肌无力危象及感染等并发症的出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胸腺上皮性肿瘤组织学分型特点及其对临床的指导作用。方法: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2015年胸腺上皮性肿瘤组织学分型标准对63例胸腺上皮性肿瘤分类并进行回顾性分析,使用卡方检验分析WHO组织学分型和Masaoka临床分期之间的关系。结果:根据WHO(2015)诊断标准对63例胸腺上皮性肿瘤进行组织学分型,A、AB、B1、B2、B3胸腺瘤分别有4例(6.35%)、15例(23.81%)、15例(23.81%)、16例(25.40%)和5例(7.93%),化生性胸腺瘤2例(3.17%),微结节性胸腺瘤伴淋巴样间质3例(4.76%),胸腺癌3例(4.76%),其中2例为鳞状细胞癌,1例为不典型类癌。63例胸腺上皮性肿瘤中19例伴有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所有患者的影像学均表现为纵隔占位。依照Masaoka临床分期,63例患者中Ⅰ期20例、Ⅱ期24例、Ⅲ期13例、Ⅳ期6例。卡方检验结果示组织学分型与临床分期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组织学分型靠后的胸腺上皮性肿瘤其Masaoka临床分期也较高。41例获5~47个月的随访,4例死亡。1例因胸腺瘤引发的MG而死亡,组织分型为B3型,Masaoka临床分期为Ⅲ期。1例死因不明,组织分型为B2型,Masaoka分期为Ⅱ期。另2例死于胸腺鳞状细胞癌,Masaoka临床分期为Ⅳ期。结论:不同组织学类型胸腺上皮性肿瘤的组织病理学形态各具特点;结合患者临床症状、胸部影像学检查、病理组织学形态改变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对胸腺上皮性肿瘤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WHO组织学分型可帮助评估胸腺上皮性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并指导肿瘤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提高对甲母痣恶变临床病理特征的认识.方法 报告2例甲母痣恶变患者,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2例恶性黑素瘤与甲母痣相关.结论 诊断为甲母痣的患者,应根据患者情况选择手术及病理活检,以防止甲母痣恶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的耳垂褶与冠状动脉(冠脉)病变程度间的关系.方法 分析373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耳垂褶与冠脉病变的相关性.结果 (1)冠心病组的耳垂褶积分高于非冠心病组(t=-9.47,P<0.01);(2)耳垂褶组冠脉病变积分高于非耳垂褶组(t=-5.41,P<0.01);(3)直线回归分析:耳垂褶与冠脉病变积分之间有直线正相关关系,随耳垂褶程度加重,病变积分增加;(4)多元回归分析:冠脉病变积分与年龄、耳垂褶积分呈正相关(t= 4.11,P<0.01;t= 4.39,P<0.01);耳垂褶积分与年龄、吸烟呈正相关(t= 6.64,P<0.01;t= 4.52,P<0.01).结论 冠心病患者的耳垂褶积分增高,耳垂褶组冠脉病变积分增高,二者具有相关性.在有其他易患因素存在的条件下,耳垂褶可以作为冠心病患者的体表征象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膀胱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方法 对2例膀胱副神经节瘤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及免疫组化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 2例大体肿物均有完整包膜.镜下肿瘤细胞排列呈巢状及条索状,其中1例伴有鳞状细胞或腺样分化的器官样结构.细胞大小不等,细胞核圆形、椭圆形、梭形,核分裂罕见.瘤细胞巢间有丰富的大、小血窦.免疫组化瘤细胞CgA、Syn、S-100阳性,CK、CK7、HMB45、CEA阴性.结论 膀胱副神经节瘤是较罕见的肿瘤,诊断依赖于组织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子宫内膜病变相关因素。方法用组织学方法检测109例P-COS患者子宫内膜病理状态,同时测量人体学指标,检测内分泌激素、胰岛素、血糖,60例正常妇女为对照组,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子宫内膜的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A组50例,以子宫内膜单纯型增生为主;B组59例,以增生期为主。LH/FSH值、TI、R者A组、B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BMI A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COS子宫内膜病理改变以单纯型增生为主,肥胖、胰岛素抵抗、高睾酮是子宫内膜异常增生及癌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明确CD44s和CD44v6在大肠病变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5例大肠癌和28例大肠腺瘤及36例癌旁正常肠黏膜中CD44s和CD44v6蛋白表达与分布和临床意义。结果:CD44s和CD44v6在大肠腺癌中表达率分别为67.1%和92.9%,在伴有不典型增生的大肠腺瘤组织中分别为66.7%和88.9%,两者与癌旁正常肠黏膜组织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CD44s和CD44v6蛋白阳性过度表达与大肠癌的临床Duke’s分期密切相关(P〈0.01),5a生存期不足5a组CD44v6阳性率明显增高(P〈0.05)但CD44s和CD44v6蛋白阳性表达均与大肠腺癌分化程度、有无淋巴转移及远处转移不相关(P〈0.01)。结论:CD44s和CD44v6蛋白阳性表达对大肠癌早期诊断有一定意义,尤以CD44v6意义更大。而且,CD44v6对大肠癌癌患者估计预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6.
胃肠道低分化恶性肿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胃肠道低分化恶性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 对 63例胃肠道低分化恶性肿瘤进行五种抗血清的免疫组化标记 ,部分病例行电镜检查。结果 原病理诊断为未分化癌者 2 5%应修正诊断为恶性淋巴瘤 ;原病理诊断为恶性淋巴瘤的病例 ,1 6.7%应修正诊断为未分化癌 ;原诊断恶性肿瘤来源难定的病例 52 %为未分化癌 ,36%证实为恶性淋巴瘤 ,4%考虑为低分化平滑肌肉瘤。结论 联合应用多个指标的免疫组化标记并辅以电镜超微结构观察 ,可明显提高胃肠道低分化恶性肿瘤的诊断准确率 ,对于治疗方案的制定及患者预后的估计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ADC(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值在腰椎间盘退变中的价值.方法 分析比较82例受试者腰椎间盘ADC值与椎间盘解剖位置及腰椎间盘退变Pfirrmann分级的相关性.结果 腰椎间盘ADC值与Pfirrmann分级有很好的相关性.在Pfirrmann分级1、2级椎间盘,ADC值与椎间盘位置有明显相关性,在Pfirrmann分级3、4级椎间盘ADC值与推间盘位置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腰椎间盘 ADC值可以很好的体现腰椎间盘退变的程度,并可以进行量化分析.  相似文献   

18.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36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组织变异的认识。方法:对36例DFSP临床病理资料总结分析及随访,其中13例加做免疫组化标记。结果:36例DFSP的组织形态均有经典的车辐状或席纹状结构,其中6例伴有纤维肉瘤区域、3例伴有黏液样区域、2例瘤细胞含有黑色素、1例可见肌样结节和肌样束。作免疫标记的13例DFSP瘤细胞CD34、VIM均阳性。结论:掌握DFSP各亚型组织形态变异的特点,并辅以CD34标记,有助DFSP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系统性硬化症肺部病变的临床特征及病理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系统性硬化症 (SSc)患者肺部病变的临床特征及病理特点。方法 :对确诊的 6 8例 SSc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 :5 7例 (83.8% )有程度不同的胸部 X线异常 ,4 4例 (6 4 .7% )有明显肺纤维化征象 ,5例无肺纤维化征象而以肺动脉高压和 (或 )心衰为突出表现。14例死亡主要原因为呼吸衰竭及心功能不全。6 8例中有 6例伴发恶性肿瘤。结论 :SSc肺损害发生率高 ,肺纤维化和肺功能不全进程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孤立性血尿患儿临床、病理及血红细胞膜电荷变化的意义。方法:总结78例孤立性血尿息儿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以红细胞膜Alcian蓝结合量为指标观测孤立性血尿患儿及26例正常儿童红细胞膜电荷量。结果:(1)发病年龄在5~10岁者占90.6%,9月~次年3月为高发病期,发病率占80.32%;感染仍是主要诱因(37.18%),临床上以急性肾炎最常见(34.62%);(2)IgA肾病是小儿孤立性血尿最常见的病理改变,占35.90%;(3)患儿红细胞膜Alcian蓝结合量及其表面主要阴离子涎酸含量较正常儿童明显降低。结论:(1)孤立性血尿患儿其病因、病理改变多样,需持续追踪观察,必要时需肾穿刺以明确诊断;(2)孤立性血尿患儿其血红细胞膜负电荷下降可能参与了血尿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