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回顾分析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收住的216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临床资料。ACI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高于186例体检者[(4.29±2.30)与(2.13±1.79)mmoVL,P〈0.01]。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8分的127例ACI患者血清hs—CRP水平高于NIHSS评分≤8分89例患者[(5.89±4.15)与(2.11±1.45)mg/L,P〈0.05)];98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患者的hs—CRP水平为(6.32±4.12)mv/L,hs.CRP阳性(〉3mg/L)率为85.7%(84/98),均高于穿支小动脉病变型[(1.97±0.86)mg/L,7/71]、心源性栓塞型[(3,70±2.76)mg/L,14/24]、不明病因型[(3.43±3.52)mg/L,5/11]和其他原因明确型[(3.41±3.25)mg/L,5/12](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病、糖尿病、房颤、吸烟、TC、高同型半胱氨酸及he—CRP与ACI呈正相关(OR值为1.17~3.08,均P〈0.01)。提示ACI患者hs.CRP水平明显增高,且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2.
吴勤英 《河北医学》2013,19(9):1374-1376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超敏c反应蛋白(ha—caP)和P-选择素(CD62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发病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8年8月至2012年8月入住我院的100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选择同期于我院参加体检的100例侧康者作为对照组,测定其血清中的hs-CRP及CD62p水平。ACI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为有颈动脉斑块形成组(ACI-P组)与无斑块形成组(ACI—NP组),对比其血清中的hs—CRP)及CD62p水平。结果:ACI组hs—CRP与CD62p水平均要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ACI—P组hs—CRP及CD62p水平均要明显高于ACI-NP组(P〈,0.05)。结论:hs—CRP及CD62p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以及ACI发生存在非常密切的联系,应对其予以及时监测与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3.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hs—CRP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病情监测和预后判定的临床价值及意义。方法对我院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血清hs—CRP检测。结果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为(8.46±1.37)mg/L,30例对照组hs—CRP为(1.26±1.47)mg/L,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不同部位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RP通过多种途径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过程,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水平的变化对判断病情和评价疗效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e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我院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2例,同时选择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同型半胱氨酸(Hcv)、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情况,以及治疗2周后脑梗死组Hey、hs—CRP的变化情况。结果3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Hey为(16.43±3.88)μmol/L,hs—CRP为(4.28±0.27)mg/L,130名健康对照组患者的Hey为(7.32±1.21)μmol/L,hs—CRP为(1.12±0.34)mg/L,病例组的Hey、Hs—CRP含量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两组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入院时Hcy为(17.34_+3.89)umol/L,hs—CRP为(3.61±0.35)mg/L,治疗2周后,病例组Hcy为(11.96±4.02)μmol/L,hs—CRP为(1.24±0.52)mg/L,上述治疗前后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型半胱氨酸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检测对于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治疗及病情监测与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ey)水平在脑梗死中的变化及其影响。方法选取来本院就诊的脑梗死患者985例及对照组813例(其中非脑梗死249例,健康体检者564例),分别用免疫散射比浊法、循环酶法检测hs-CRP、Hcy的含量并观察其结果。结果985例脑梗死患者lls-CRP含量为(12.62±41.75)mg/L,Hey含量为(18.52±11.34)ttmol/L;健康体检者hs—CRP含量为(6.20.4±8.79)mg/L;非脑梗死患者Hey含量为(14.40±7.64)p,mol/L。脑梗死组Hey、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O.01)。结论脑梗死患者hs—CRP、Hey增高,联合检测动态观察对脑梗死的病情及预后判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与相对危险预测量表、颈动脉斑块性质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166例,根据临床表现分为进展型脑卒中组(进展组,42例)和稳定型性脑卒中组(非进展组,124例),健康体检者70例作为对照组。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又将脑梗死患者分为无斑块、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进行比较。应用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浓度。根据国人相对危险预测量表评分标准分为高危组〉10分和低危组≤10分。结果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与相对危险预测量袁高危组、颈动脉斑块性质及hs—CRP水平的关系密切。相对危险预测量表评分越高,颈动脉斑块性质越不稳定,hs—CRP的水平越高,其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风险越高。其中进展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相对危险预测量表评分与非进展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与颈动脉斑块性质、hs—CRP的关系密切。进展组颈动脉斑块以不稳定斑块(45.23%)为主,且颈动脉溃疡斑块的发生率高于非进展组(P〈0.05)。进展组、非进展组、对照组血清hs—CRP分别为(11.5±4.6)mg/L、(7.0±4.1)mg/L、(1.8±1.0)mg/L,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相对危险预测量表评分高危患者,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和hs—CRP水平的升高有可能提示近期发生缺血性脑卒中不良事件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内皮素1(ET-1)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50例,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采用-般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予以静脉滴注。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改变(P〈0.05)。两组患者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症状。治疗2周时,两组患者血清hs—CRP、ET-1、TNF-α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且观察组血清hs—CRP、ET-1、TNF-α水平分别为(4.51±1.93)mg/L、(74.13±25.38)ng/L、(1.17±0.83)μg/L,分别低于对照组的(6.04±2.17)mg/L、(84.76±25.51)ng/L、(2.03±0.94)I.L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可以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hs—CRP、ET-1及TNF-α水平。  相似文献   

8.
王博  毛蕾  沈滔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3):39-41
目的观察血胆红素、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同型半胱氨酸(Hcy)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2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宝山分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98例,按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分为轻型(0~15分)82例,中型(16~30分)61例,重型(31~45分)55例,选取同期颈动脉粥样硬化(AS)的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分析两组胆红素、hs—CRP和Hey水平变化.观察胆红素、hs—CRP和Hcy水平与急性脑梗死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急性脑梗死组hs—CRP[(14.82±1.93)mg/L1和Hey[(23.76±8.59)μmol/L]水平较对照组[(1.24±0.47)mg/L、(7.23±3.82)μmol/L]明显升高,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脑梗死组TBIL[(11.91±3.82)μmol/L]和IBIL[(6.54±1.26)μmol/L]水平较对照组[(15.53±2.18)、(9.95±2.98)μmol/L]明显降低,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的DBIL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组患者hs—CRP和Hcy水平[(18.04±2.27)mg/L、(27.73±8.03)mg/L1高于中型组[(14.93±2.02)mg/L、(24.06±8.63)μmol/L]和轻型组[(12.58±1.18)mg/L、(20.87±7.52)μmol/L]患者,中型组hs—CRP和Hcy水平高于轻型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重型组患者TBIL和IBIL水平f(8.97±2.08)、(3.64±3.29)Wmol/L]低于中型组[(10.87±2.37)mg/L、(5.51±2.87)μmol/L]和轻型组[(14.65±3.98)mg/L、(9.25±2.25)μmol/L]患者,中型组TBIL和IBIL水平低于轻型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各组DBIL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红素、hs—CRP和Hcy水平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疾病发生发展,急性脑梗死的严重程度与血胆红素、hs—CRP和Hey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不同类型冠心病的关系。方法选择2005年1月~2008年12月已行冠脉造影确诊并住院的冠心病患者共148例,分成3组,其中稳定型心绞痛患者5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9例。测定患者血清hs—CRP浓度,比较各组间hs—CRP的浓度。结果冠心病患者各亚组中,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清hs—CRP的浓度(8.7±6.3)mg/L,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5.1±4.7)mg/L(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清hs—CRP的浓度(23.9±11.8)mg/L,显著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及稳定型心绞痛组(P〈0.01)。结论血清hs—CRP的浓度与冠心病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关,可作为临床冠心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及普伐他汀对其的影响。方法将40例UAP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20例,普伐他汀治疗组20例,观察治疗8周前后血清hs—CRP水平的变化。其中血清hs—CRP测定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血压、血糖、血脂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hs—CRP水平无显著性差异[(14.61±4.30)mg/LVS(14.23±6.21)mg/L,P〉0.051;治疗8周后常规治疗组与普伐他汀治疗组血清hs—CR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明显性差异[(12.01±5.10)mg/LVS(8.81±6.32)mg/L,P〈0.05]。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hs—CRP水平升高,表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存在易损斑块。作为易损斑块的血清学标志物,可能在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早期诊断和预测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常规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动脉斑块的稳定性,加用普伐他汀后可进一步稳定动脉斑块。  相似文献   

11.
荆义娣 《中外医疗》2011,30(8):82-8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颈动脉斑块性质的关系。方法观察组为急性脑梗死患者75例,对照组选同期在我院体检的健康人群60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2组患者的颈动脉内膜斑块性质,根据检查结果将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无斑块、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进行比较。应用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浓度。结果急性脑梗死组颈动脉内膜斑块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脑梗死组hs-CRP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脑梗死患者不稳定斑块、稳定斑块、无斑块间hs-CRP含量分别为:(9.85±2.56)mg/L、(8.75±2.43)mg/L及(6.87±1.86)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和hs-CRP水平的升高与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舒血宁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脑钠肽(BNP)、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10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用药: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式的基础上,加用舒血宁注射液治疗。结果治疗两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2.00%,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两周后,观察组的血清BNP及hs—CRP为(77.2±23.9)ng/L、(6.0±2.9)mg/L均低于对照组血清BNP(101.4±22.5)ng/L、hs—CRP(9.5±3.4)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两周后,观察组斑块大小、斑块厚度及IMT分别为(0.06±0.01)cm^2、(1.84±0.46)mm、(1.29±0.64)mm均低于对照组斑块大小(0.07±0.02)cm^2、斑块厚度(2.02_-q).41)mm及IMT(1.58±0.6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血宁注射液用于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疗效可靠,不但能有效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血清BNP、hs—CRP水平,还能明显改善患者的斑块大小及斑块厚度,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一定的阻断和逆转作用。  相似文献   

13.
陈三峰 《实用全科医学》2014,(3):407-408,444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痛风患者血清脂联素(APN)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杭州市拱墅区中医医院2009年2月-2011年2月门诊或住院治疗的高血压并发痛风患者(A组,n=30),单纯痛风患者(B组,n=30)和单纯高血压患者(C组,n=30),同期选择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D组)。详细测量、记录各组患者和健康体检者的血压、体质量、身高、腰围和臀围等资料,计算其腰臀围比和BMI等数据指标。各组患者及健康体检者抽取清晨空腹4ml肘静脉血液,离心吸取血清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各组血清APN和hs-CRP的表达水平。对各组血清APN和hs-CRP表达水平的相关性予以分析。结果各组腰臀围比、BMI、血脂、血糖等指标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I(7.41±1.20)mg/L,(2.83±0.88)mg/L]比较,A、B、C3组血清APN[(3.45±0.86)mg/L,(4.57±0.95)mg/L,(4.42±1.23)mg/L]明显降低,hs-CRP明显升高[(8.47±3.15)mg/L,(7.19±2.40)mg/L,(6.61±2.57)mg/L](P〈0.05);A、C2组血清APN表达水平与hs—CRP表达水平均呈负相关关系(P〈0.05),而对照组血清APN与hs—CRP表达水平之间不存在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并发痛风患者血清脂联素下降,而炎症标志物hs—CRP明显升高,提示血清hs—CRP与原发性高血压并发痛风的发病有着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川芎嗪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所有患者均采用西医常规方法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疗程为14d。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sCD40L和hs—CRP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31%和74.36%,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sCD40L及hs—CRP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且治疗组患者的血清sCD40L及hs—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降低(P〈0.01),且治疗组患者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较好的疗效,其机制可能与干扰脑缺血后血小板CD40/CD40L信号通路、抑制血小板活化、减轻炎症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同型半胱氨酸(Hcy)、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相关性。方法对1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110例健康体检者均进行颈动脉彩超多普勒检查,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观察有无颈动脉斑块形成,同时进行Hcy、hs—CRP、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测定。结果脑梗死组Hcy、hs—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健康体检者),两组浓度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颈动脉有无斑块将脑梗死组分为两个亚组:有斑块组、无斑块组,脑梗死有斑块组Hcy、hs—CRP浓度明显高于脑梗死无斑块组,两组浓度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cy、hs—CRP升高具有一致性。结论Hcy、hs—CRP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相关性,炎症反应参与了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且Hcv、hs—CRP之间亦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介入治疗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并评估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符合条件的158例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的UAP患者(UAP组)和91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患者(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术前、术后24h血清hs—CRP的变化;并对UAP患者进行术后1年随访,以评价术后24h血清hs—CRP水平与首次发生主要心血管病事件的关系。结果UAP组术后24h血清hs—cRP浓度与术前的差值高于对照组[(1.08±0.89)mg/L:(0.36±0.29)mg/L,t=7.483,P=0.000];PCI术后血清hs—CRP≥3.0mg/L的uAP患者1年内首次主要心血管病事件的发生率高于hs—CRP〈3.0mg/L者(χ^2=1.267,P=0.260)。结论PCI术后24h血清hs-CRP水平是影响UAP患者1年内首次发生主要心血管病事件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关系,进而了解他汀类药物对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方法进行研究,将4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和他汀组(辛伐他汀40mg/d,连续2周),治疗前后检测血清hs—CRP水平,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结果:他汀组血清hs—CRP水平降低明显,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他汀组下降较明显,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与预后相关,应用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脑梗死患者血清CRP水平,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hs—CRP)与急性心肌梗死(AMI)间的关系,并判断预后。方法:对2006年7月至2008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1例AMI患者血清hs—cRP进行分析,并跟踪随访患者的预后。结果:本组血清hs—CRP浓度显著升高者为70例(占76.92%),24h达到峰值(60.80±4.30)mg/L;随访3个月正常组死亡率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4.76%、28.57%,升高组分别为28.57%、62.8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多数AMI患者hs—CRP明显升高,且hs—CRP水平对AMI预后判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C反应蛋白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的含量在脑梗死发病中的变化和意义。方法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将急性脑梗死和对照组患者分别分为有斑块形成组和无斑块形成组,并检测血清高敏CRP水平。结果对照组中有颈动脉斑块形成者CRP水平与无颈动脉斑块形成者CRP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89±1.08)mg/L vs(1.82±0.88)mg/L,P〈0.05];脑梗死组中有颈动脉斑块形成者CRP水平与无颈动脉斑块形成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86±2.62)mg/L vs(6.87±2.84)mg/L,P〈0.05]。结论高水平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一定关系,可以做为预测脑梗死发生、发展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0.
张军涛  牛凡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8):70-71,74
目的检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并探讨其变化与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ACS患者29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1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13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20例,对照组20例,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血清hs—CRP和IL-10水平。结果ACS组患者血清hs—CRP和IL-10水平均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0.05),SAP组血清hs—CRP和IL-10水平虽高于对照组,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ACS组患者血清hs—CRP/IL-10比值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0.05),SAP组血清hs—CRP/IL-10比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ACS患者血清hs—CRP水平和IL-10水平呈正相关(r=0.73,P〈0.05)。结论ACS患者血清hs—CRP和IL-10水平均升高,hs—CRP/IL-10比值增大,示有炎症反应并参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炎症反应不平衡可能与ACS患者斑块的不稳定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