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观察30例HBV、HCV重叠感染患者血清病毒标志物的变化,并检测HBV前C区1896位点突变发生率。结果发现:HBV、HCV重叠感染患者HBeAg、HBV、DNA及HCVRNA阳性率明显低于单纯HBV或HCV感染患者;抗HBe阳性率明显高于单纯HBV感染者;HBsAg、抗HBcIgG及抗HCV平均几何滴度也较单纯感染者低,而HBV前C区1896位点突变发生率却高于单纯HBV感染患者。上述结果提示:HBV、HCV感染同一宿主时,存在相互干扰、抑制;HBeAg的消失及抗-HBe的阳转既与HCV对HBV复制的直接抑制有关,又与HBV的前C区1896位点突变有关,且HCV可能是导致HBV前C区变异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我国不同人群及各型肝炎病人庚型肝炎感染检测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应用酶联免疫试验(EIA)检测抗HGV、HBsAg、抗HBs、抗HBc和抗HCV,对抗HGV阳性的部分标本进一步用逆转录套式聚合酶链反应法(RTnPCR)检测HGVRNA。结果各类人群及肝炎病人抗HGV阳性率分别是:一般人群10%(4/395),献全血员36%(10/278),某单采浆点人群129%(70/541),静脉毒瘾者135%(22/162),血透析病人214%(12/56),HBsAg携带者120%(3/25),慢性乙型肝炎病人262%(11/40),慢性丙型肝炎病人125%(17/136),肝硬化病人364%(4/11),慢性非甲戊型肝炎病人188%(3/16)。提示献血员、静脉毒瘾者、血透析病人及HBV或HCV感染者是HGV感染的高危人群;HGV常与HBV或HCV重叠/联合感染,也可单独感染;HGV是非甲戊型肝炎的致病因子之一。抗HGV阳性者中HGVRNA检出率为66%(64/97),提示抗HGVEIA可用于HGV感染的检测。  相似文献   

3.
沈阳地区重型肝炎患者HBVDNA前C区变异研究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110003)刘沛窦晓光王静艳王兆荃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董亚珞以往认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宿主后,由于宿主的抗病毒免疫应答反应类型和程度不同,导致患者呈现复杂多样的临床表现。近...  相似文献   

4.
采用MutationspecificPCR方法,检测10例HBV家族聚集性感染的乙型肝炎病人及其配偶和家族成员HBV前C区1896位基因G→A突变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结果:病人及家族成员突变发生率分别为70%(7/10),66.6%(14/21);明显高于病人配偶10%(1/10)。且配偶中乙肝抗HBs阳性率为60%(6/10)。同时,这种突变在慢性乙型肝炎发生率较高,为85.7%(6/7),在HBV携带者为44.4%(8/18),慢性重症肝炎为33.3%(1/3)。提示这种突变的发生可能与HBV持续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5.
各型肝病患者中庚型肝炎病毒感染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逆转录套式聚合酶链反应法( R T- n P C R) 检测各型肝病患者血清中 H G V R N A。结果80 例各型肝病患者中, H G V R N A 阳性率为1625 % (13/80) ,其中乙型肝炎肝硬变、慢性乙型和慢性丙型肝炎的 H G V R N A 阳性率分别为3333 % 、2609 % 和2000 % ,均显著高于急性肝炎(833 % , P< 005) ;急性和慢性非甲~戊型肝炎的 H G V R N A 阳性率分别为2308 % 和3333 % ;各型肝病患者中, H G V R N A 阳性和阴性组的 A L T、 A S T 和 S B 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各型乙肝患者中, H G V R N A 阳性和阴性组的 H Bs Ag 、 H Be Ag 和 H B V D N A 的阳性率也无显著性差异,表明在宜昌地区存在 H G V 感染; H G V 与 H B V 和 H C V 合并感染较为常见,合并感染 H G V并不加重肝损害程度, H G V 合并感染 H B V 时,对 H B V 复制无影响。  相似文献   

6.
大剂量维生素E对脾脏T淋巴细胞亚类及MΦ诱生IL-1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4组初断奶小鼠饲以含VE0、50、150、1000mg/kg饲料8周后,观察VE诱导脾脏T淋巴细胞特定亚群表面抗原分化的作用及对腹腔M诱生IL1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补充VE可提高脾脏指数,提高脾脏T细胞总数、CD4阳性细胞数,降低CD8阳性细胞百分率;大剂量补充VE(20倍需要量)时,提高免疫反应的作用低于3倍需要量组,但未出现低于需要量组的反应。结果提示VE可提高CD4+/CD8+T细胞比值及诱导M产生IL  相似文献   

7.
三种危险因素的协同致肝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黄曲霉毒素B1(AFB1)、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在致人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时可能的协同作用,对同份人HCC组织分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嵌套式PCR及逆转录嵌套式PCR检测AFB1、HBVDNA和HCVRNA,检出率分别为67.7%(21/31)、88.2%(60/68)和13.2%(9/68)。其中,AFB1和HBVDNA重叠检出率为58.1%(18/31),HBVDNA和HCVRNA重叠检出率为8.8%(6/68),由4例HCC患者重叠检出AFB1、HBVDNA和HCVRNA;同步检测对照组,3种危险因素全部阴性。结果表明,3种危险因素均与人类肝癌直接相关,并且存在着协同致癌效应  相似文献   

8.
沈阳住院各型乙型肝炎患者HBV—DNA前C区变异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涛  刘沛 《中国公共卫生》1997,13(4):203-203
沈阳住院各型乙型肝炎患者HBV-DNA前C区变异调查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沈阳110003)张涛刘沛曹丽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PCR)方法对住院临床确诊HBVDNA阳性的111例各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进行扩增,并用限制片段长度多态(RF...  相似文献   

9.
HBV和HCV在原发性肝细胞癌发病中协同作用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配比多级暴露水平分析方法,在100例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及经11配比的非HCC患者中进行了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不同暴露水平与HCC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重点评价二者在HCC发病中的协同作用。结果为:血清HBsAg(-)、抗HCV(+)的OR值为3.403,HBsAg(+)、抗HCV(-)的OR值为9.078,HBsAg(+)、抗HCV(+)的OR值为30.87(P均<0.05)。提示HCV感染是HCC发生的危险因素。但比较起来,HBsAg(+)者的危险性要大于抗HCV(+)者的危险性。而HBV和HCV重叠感染的超额危险(30.87-1=29.87)大于HBV和HCV各独立感染时的超额危险之和(3.403-1)+(9.078-1)=10.481),说明二者在HCC发病中起协同作用。经对数线性趋势检验,各暴露水平与HCC的联系强度间存在有极显著的剂量反应关系(P<0.001)。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实验通过观察HBOT对烧伤患者血清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含量的影响,探讨其防治烧伤感染的意义。方法:选择烧伤总面积大于30%或Ⅲ度面积大于10%的烧伤患者42例,随机分为高压氧治疗组和非高压氧组,8个时相点抽取静脉血,以ELISA法测定其血清sIL-2R含量,同时比较两组患者脓毒症发生率。结果:非HBOT组患者伤后各时相点血清sIL-2R含量显著高于正常;与此相反,HBOT组伤后各时相点血清sIL-2R水平接近正常值,与非HBOT组相比,各时相点血清sIL-2R水平显著降低,与此同时,脓毒症发生率也明显低于非HBOT组。结论:HBOT可显著降低烧伤患者血清sIL-2R含量,故对防治烧伤感染可能有益。  相似文献   

11.
维生素A缺乏对大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马轶凡  陈荣华 《营养学报》1998,20(2):142-146
方法:初断乳SD大鼠24只,均分为严重VA缺乏(A)、轻度VA缺乏(B)和正常对照(C)三组,饲含VA0、400、600IU/kg饲料8周,测定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T细胞亚群及单个核细胞IL-2,TNF-α变化。结果:重度VA缺乏会导致大鼠胸腺和脾脏的萎缩,CD3、CD4亚群减少,CD4/CD8下降,淋巴细胞转化受抑,单个核细胞分泌IL-2、TNF-α明显减少;轻度VA缺乏时,虽无明显临床表现,但CD4、CD4/CD8有所降低,IL-2及TNF-α亦分泌减少。结论:轻度VA缺乏和严重VA缺乏均会使细胞免疫功能受损,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就本院收治的105例重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分布特点及其合并症作一分析。1 资料和方法1.1 对象 收集从1993年3月~1998年11月本院收治的重型肝炎病人资料105例。其中急性重型肝炎(ASH)8例,亚急性重型肝炎(SSH)28例,慢性重型肝炎(CSH)69例。年龄2~64岁;其中男性97例,女性8例。诊断符合1995年5月第五届全国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1]。本组病例均排除药物、毒素、代谢性疾病等非病毒因素引起的暴发性肝衰竭(FHF)。1.2 方法 抗HAV-…  相似文献   

13.
抗氧化剂对黄曲霉毒素染毒的转基因小鼠肝肿瘤的防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抗氧化剂2,3叔丁基4羟基茴香醚(BHA)对黄曲霉毒素(AFB1)染毒的乙型肝炎病毒(HBV)转基因小鼠肝肿瘤发生的防护作用。方法对AFB1染毒和未染毒的49只转基因小鼠与48只非转基因小鼠,测定肝醌还原酶(QR)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肝丙二醛(MDA)含量、肝氧自由基浓度(OFR)。结果染毒的转基因小鼠BHA组肝腺瘤发生率17%,癌变率0,显著低于普通饲料组的肝腺瘤发生率(67%)和癌变率(22%)。与普通饲料组比较,BHA使肝OFR和MDA含量显著降低;BHA组肝QR和GST活性平均升高3~7倍。结论BHA能显著诱导肝脏生物转化Ⅱ相酶活性,清除氧自由基,抑制变异肝细胞生长,可能与抑制或延缓小鼠肝癌的发生、发展进程有关  相似文献   

14.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66例乙型肝炎和20例健康献血员血清TNF-α、IFN-γ、IL-6和IL-8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各临床型乙型肝炎血清TNF-α、IL-6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献血员(P<0.05),除急性肝炎外,其它型肝炎血清IFN-γ、IL-8水平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重型肝炎组升高更为明显,与急性肝炎组比较,TNF-α、IFN-γ、IL-6、IL-8水平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差异显著(P<0.05);各型乙型肝炎患者TNF-α与IFN-γ、IL-6、IL-8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IFN=0.24,P<0.05,rIL-6=0.35、P<0.05,rIL-8=0.44、(P<0.05);TNF-α、IFN-γ、IL-6、IL-8与血清总胆红素(TBiL)呈正相关(P<0.05);动态观察急性肝炎和重型肝炎病程中诸因子的变化,发现IFN-γ在病程初和肝昏迷开始时水平最高,而TNF-α、IL-6、IL-8随病情加重而逐渐上升,肝损伤最重时达高峰,随病情好转逐渐下降。结果提示:细胞因子异常增高与肝脏炎症有关,可能是通过各种途径共同导致肝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 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s,COPD) 稳定期患者服用不 同剂量的维生素D 对患者肺泡灌洗液白细胞介素6、8、17 (IL 6、IL 8、IL 17)、肿瘤坏死因子 α (TNF α)的影响及其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COPD 稳定期患者100 例(COPD 组),分为A、B 两 组,每组50例,同期门诊体检无异常的中老年健康体检者50 例为对照(对照组)。以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治疗前后肺泡灌洗液IL 6、IL 8、IL 17、TNF α水平,肺功能的变化。使用SPSS18.0软 件,采用χ 2 检验和狋检验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治疗前, 试验组肺泡灌洗液中IL 6、IL 8、IL 17、 TNF α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犘<0.01)。试验组A 和试验组B,治疗后肺泡灌洗液中IL 6、 IL 8、IL 17、TNF α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犘<0.01),对照组治疗前后IL 6、IL 8、 IL 17、TNF 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犘>0.05)。同时,试验组A 与试验组B 比较,治疗后肺泡灌洗液中 IL 6、IL 8、IL 17、TNF 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犘>0.05)。试验组A 和试验组B治疗前后第1秒用力呼 气空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FVC 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犘<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肺功 能FEV1/FVC、FVC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犘>0.05)。结论 COPD 稳定期患者的气道仍然存在慢性炎症, 维生素D 能通过降低稳定期COPD 患者气道中的炎症因子IL 6、IL 8、IL 17 和TNF α等起到抗炎作用, 从而延缓COPD 患者的肺功能下降。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维生素D;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7;肿瘤坏死因子 α; 肺功能 中图分类号:R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6639 (2016)11 0817 04  相似文献   

16.
非乙非丙型慢性肝炎中的庚型肝炎病毒感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东辉  庄辉 《中国公共卫生》1997,13(10):589-590
为研究临床诊断为非乙非丙型慢性肝炎患者中的庚型肝炎病毒感染,应用逆转录套式多聚酶链反应法检测其血清中的HGV/GBVCRNA和HCVRNA,并用多聚酶链反应检测HBVDNA。采用合成肽抗原作为固相,以EIA法检测抗GBVC抗体;应用HCV不同功能区抗原,分片段检测抗HCV抗体。结果表明,临床诊断为非乙非丙慢性肝炎患者血清中,1.04%(1/96)为HBVDNA阳性;10.42%(10/96)为HCVRNA或抗HCV阳性;27.08%(26/96)为抗HGV/GBVC阳性或HGV/GBVCRNA阳性。研究提示庚型肝炎病毒是临床非乙非丙型慢性肝炎的重要致病因子;还可能存在非乙非丙非庚型慢性肝炎的致病因子;HCV感染的检测水平有必要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前C区基因变异在肝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探讨肝纤维化与一氧化氮的关系。方法:利用错配PCR限制片段多态性分析,检测HBV前C区1896位点突变,并检测慢性乙肝患者血清Ⅳ型胶原/层粘连蛋白(CⅣ/LN)和NO。结果:A组31例前C区变异或变异优势患者CⅣ(127.35±24.33)μg/L,LN(169.10±28.23)μg/L明显高于B组30例无前C区基因变异患者CⅣ(86.84±12.66)μg/L,LN(94.20±15.29)μg/L(P<0.001),且A组NO-2/NO-3(48.55±4.03)μmol/L明显高于B组NO-2/NO-3(36.60±4.02)μmol/L(P<0.001)。结论:HBV前C区变异与肝纤维化、肝硬化发生发展有关系,且血清NO随CⅣ和LN增高而增高。  相似文献   

18.
三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肝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探讨乙型、丙型和庚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肝癌的关系,应用酶联免疫法(EIA)对江苏海门市117例肝癌患者和145例健康对照的血清中HBV、HCV和HGV感染标志物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病例组HBsAg、抗-HCV和抗-HGV阳性率分别为71.8%、4.3%和21.4%,对照组分别为22.8%、2.1%和5.5%,HBV与HCV或HGV合并感染的OR值(16.67和24.69)大于它们单独阳性的OR值之和。表明海门市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肝癌关系密切,庚型肝炎病毒感染可能与肝癌发生有关;HBV与HCV或HGV合并感染可提高肝癌发生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预测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CHC)疗效的临床上适用、简便、易行的指标。方法:对采用干扰素(IFNα-1b)治疗32例CHC临床资料进行观察,包括治疗前后肝功能(ALT、SB、GGT)、抗-HCVOD水平、HCV基因型、HCVRNA、SIL-2R、β2-MG等,治疗结束时有效者为肝功能复常同时HCVRNA阴转,其余反应模式均为无效者。结果:HCV基因型为Ⅲ型患者疗效(5/10)明显高于Ⅱ型(2/19)(P<0.05),有效者治疗前血清抗—HCVOD明显低于无效者(P<0.05),治疗后有效者β2-MG升高水平(3.45±1.08)mg/L明显高于无效者(1.33±0.95)mg/L(P<0.05),而两者治疗前ALT、SB、GGT、IgM、β2-MG患者的年龄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感染HCV基因型,治疗前抗—HCVOD水平及治疗后β2-MG变化对预测IFN治疗CHC疗效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婴幼儿RSV感染的发病机理与机体的异常免疫病理有密切关系,其中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起着更重要的作用。RSV感染中最主要的保护性抗原是F和G粒蛋白。感染后辅助性T细胞中TH1,细胞克隆受抑制,故IL-2、IFN-r。活性降低,TH2细胞克隆优先被激活,致IL-4分泌增多,IL-2可促进B淋巴细胞分泌IgE和IgG4,而后两种抗体在RSV感染后喘息的发病机理中起重要作用。细胞毒性T细胞(CTU)在体内可直接杀伤RSV感染的靶细胞,从而抑制病毒的扩散。RSV感染后引起的T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及多种淋巴因子的反应在抗病和致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