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几丁糖抗实验性家兔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几丁糖对实验性家兔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高脂喂养的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实验分为普食组、高脂组、几丁糖高脂组、几丁糖普食组,第0、4、8周空腹采血测定血脂,第8周处死动物,制备主动脉标本,油红O染色测定降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升主动脉HE染色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β(PDG-FR-β)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第4、8周几丁糖高脂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低于高脂组,普食组与几丁糖普食组血脂水平相似;几丁糖高脂组的斑块面积显著小于高脂组;HE染色示几丁糖高脂组内膜增厚轻于高脂组;几丁糖高脂组内膜、中膜PDGFR-β表达较高脂组减弱。结论:几丁糖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与其降低血脂和抑制血管的PDGFR-β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高葡萄糖钳夹技术探讨高糖喂养小鼠胰岛B细胞功能。方法将16只4周龄C57BL/6J品系小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8只),分别用高糖与普通饲料喂养,8周后行腹腔葡萄糖耐量实验比较2组小鼠葡萄糖耐量,行胰岛素耐量实验比较2组小鼠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应用高葡萄糖钳夹技术比较模型小鼠在体胰岛β细胞第1时相和第2时相胰岛素分泌改变。钳夹实验结束3~4d后麻醉动物,取小鼠肝脏,利用庚烷-异丙醇-吐温的方法提取肝脏内甘油三酯及总胆固醇。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喂养10周时,高糖组小鼠体质量[(18.0±0.8)g]低于普食组[(23.6±0.5)g],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扭5.595,P〈0.05)。高糖组糖耐量曲线下面积为(103±3)mmol/L,显著高于普食组的(91±3)mmol/L(t=2.487,P〈0.05)。普食组葡萄糖利用指数(KITT)与高糖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0.53±0.08和0.54±0.14,t=2.360,P〉0.05)。高葡萄糖钳夹显示,高糖组第1时相胰岛素水平较普食组下降了49.6%[分别为(0.71±0.26)和(I.41±0.44)μg/L;t=2.943,P〈0.05];高糖组平均葡萄糖输注率为(6.8±2.2)mg·kg-1·min-1,也较普食组的(20.2±2.3)mg·kg-1·min-1降低了66.3%(t=4.206,P〈0.05)。结论高糖喂养早期(8周),小鼠发生葡萄糖耐量降低,主要为胰岛β细胞第1时相胰岛素分泌减弱所致,并非外周胰岛素敏感性改变引起。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脂及富含鱼油饮食对自发性高血压(SH)大鼠中心动脉弹性的影响。方法 36只8周龄SH大鼠饲喂至14 w时,随机分为普通饮食组、高脂饮食组和高脂加鱼油组,每组12只,分别给予普通正常饲料、高脂饲料和高脂加鱼油饲料,分别饲喂至36 w。测定饮食干预前后大鼠血压,干预后血清游离脂肪酸(FFA)谱,应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法测定中心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APWV),应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血管病理改变。结果喂养36 w后,高脂饮食组血压显著高于普食组和高脂加鱼油组(均P0.05);高脂饮食组饱和脂肪酸(SFA)高于普食组,n-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低于普食组(均P0.05);而高脂加鱼油组大鼠SFA较高脂饮食组下降,MUFA和n-3PUFA显著上升(P0.05);彩色超声多普勒显示,高脂饮食组大鼠脉搏波导速度(APWV)显著高于普食组(P0.05),高脂加鱼油组低于高脂饮食组(P0.05);HE染色显示,高脂饮食组主动中膜横截面积(MCSA)增加,高脂加鱼油组MCSA较高脂饮食组下降(均P0.05)。结论长期给予高脂饮食能显著刺激SH大鼠大动脉血管壁改变,导致血管弹性功能降低,动脉僵硬度增加,而鱼油可逆转该病变,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红菇对高糖高脂大鼠肝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红菇对高糖高脂大鼠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A、B、C、D、E、F组各10只。A组仅饲喂基础饲料,连续6周;其余5组则饲喂高糖高脂饲料3周建立高糖高脂大鼠模型,其后B组饲喂基础饲料,C组继续饲喂高糖高脂饲料3周,D、E、F组则分别饲喂含红菇粉0.3、0.4、0.5g/kg的高糖高脂饲料3周。6周后以心脏取血法采血检测各组肝功能各项指标。结果高糖高脂模型大鼠肝功能指标与A组比较均明显异常;饲喂红菇粉3周的D、E、F组肝功能明显改善,与C组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红菇粉能有效减轻肝损伤,改善肝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高脂饮食的SD大鼠胰腺第10号染色体同源丢失性磷酸酶-张力蛋白基因(PTEN)表达量的变化,以及liraglutide对胰岛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饮食(ND)组(n=6)、高脂饮食(HFD)组(n=6)和高脂饮食并给予liraglutide(HL)组(n=8)。ND组给予正常饮食,HFD组和HL组给予高脂饮食持续20周后行0GTT试验。随后ND组和HFD组给予生理盐水0.2mg/kg,HL组给予liraglutide0.2mg/kg,早晚各1次,持续4周,给药终点再次行OG-TT试验,评估β细胞功能。应用实时定量PCR检测各组大鼠胰腺PTENmRNA相对表达量,TUNEL染色观察大鼠胰岛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与ND组相比,HFD组和HL组大鼠体重增加(P〈0.05),血TG和TC升高(P〈0.01),OGTT中胰岛素曲线下面积(AUCIns)增大(P〈0.05或P〈0.01),且胰腺PTENmRNA表达量增多(P〈0.05)。与HFD组相比,HL组体重、进食量和血TC下降(P〈0.05或P〈0.01),OGTT中60min和120min时胰岛素和血糖降低(P〈O.01),胰岛细胞凋亡减少,β细胞功能得到一定改善,但胰腺PTENmRNA表达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脂饮食时SD大鼠胰腺PTENmRNA表达增加,liraglutide对高脂饮食大鼠胰腺PTENmRNA表达没有影响,但可能通过Akt信号通路减少其胰岛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成年大鼠给予高脂饮食(HFD)或能量限制饮食(CRD)干预至老年期,比较糖脂代谢指标及胰岛细胞内胰岛素,胰高糖素分泌功能的变化,探讨热量摄入在衰老伴胰岛素抵抗中的作用机制。方法14~16月龄雄性SD大鼠45只分别给予高脂饮食(热量为5.86kcal/kg,以脂肪供能为主,占总热量的43.27%),正常饮食(热量为3.2kcal/kg)及限制能量摄入(热量为1.6kcal/kg),分别在干预0,8,16周时检测大鼠的体质量,腹腔脂肪,体脂比,空腹血糖(FBG)、甘油三脂(TG)、胆固醇(TC)、血浆游离脂肪酸(FFA)及血浆胰岛素水平,并根据FBG和空腹胰岛素计算稳态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HOMA-β和胰岛素敏感性(ISI)。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胰岛内胰岛素及胰高血糖素分泌及表达量的变化。结果(1)成年大鼠衰老过程中,体质量、腹腔脂肪、体脂比、FFA、TG、FBG及胰岛素均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由此计算的HOMA—IR升高,ISI和HOMA-β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胰岛细胞内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的水平和胰岛D凤的面积未见明显变化。(2)HFD组大鼠16周时,HOMA—IR明显上升,ISI明显降低,体质量、腹腔脂肪、体脂比显著增加,FFA显著升高,血胰岛素、胰岛内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CRD干预时HOMA。IR显著降低,ISI和HOMA—p显著升高;体质量、腹腔脂肪显著降低(P〈0.05),空腹血糖及胰岛素降低、血浆FFA,TG,TC水平降低;胰岛内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表达水平亦显著性降低。结论SD大鼠出现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敏感性和胰岛13细胞分泌功能下降等增龄变化,因自成年期开始HFD干预而进一步恶化,因CRD干预显著改善;FFA是增龄过程中受HFD或CRD的影响早且变化最持久的因子;HFD以胰岛素分泌增高为主,作用靶点可能主要在胰岛D细胞,而CRD以降低胰高血糖素为主,作用靶点侧重于α细胞。  相似文献   

7.
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高糖组、高饱和脂肪酸组、高不饱和脂肪酸组,喂养24周后,各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葡萄糖输注率(GIR)明显减低(P〈0.01),大鼠骨骼肌葡萄糖转运体4(GluT4)mRNA的表达显著降低(P〈0.01),其表达与游离脂肪酸呈明显负相关,与GIR呈明显正相关。高糖、高饱和脂肪酸及高不饱和脂肪酸饮食均可造成大鼠骨骼肌GluT4 mRNA的表达降低,这可能是胰岛素抵抗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手术结扎或血管内栓塞技术,建立动脉粥样硬化兔锁骨下动脉盗血模型。方法取32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体质量3.0~3.5kg),随机分为普通饮食对照组、高脂饮食对照组、高脂饮食结扎组和高脂饮食栓塞组,每组8只。高脂饮食配方为89%基础饲料+1%胆固醇+5%蛋黄+5%猪油,持续喂养12周。确定动脉粥样硬化通过病理检查,显示高脂饮食兔的主动脉弓和颈总动脉分叉处动脉内膜明显增厚。通过结扎兔右侧锁骨下动脉或血管内栓塞左侧锁骨下动脉,模拟临床上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导致的锁骨下动脉盗血患者的前、后循环血流动力学状态。结果①高脂饮食结扎组造模前循环时间长于普通饮食组,左侧椎动脉造影显示循环时间分别为(6.68±0.07)、(6.56±0.07)S,t=3.429,P〈0.01;但与高脂饮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则长于普通饮食组,亦长于高脂饮食组,循环时间分别为(7.80±0.11)、(6.56±0.07)、(6.71±0.08)s,均P〈0.01。②右侧椎动脉造影显示高脂饮食栓塞组造模后,右侧椎动脉循环时间、普通饮食组及高脂饮食组循环时间分别为(7.83±0.10)、(6.60±0.08)、(6.75±0.05)S,均P〈0.01。结论该模型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模拟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锁骨下动脉盗血时的脑血流动力学状态。  相似文献   

9.
研究高胆固醇和高糖饮食对脑缺血后局部脑血流量和皮质脑电图的影响及与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的关系。对49只兔分别给予1%胆固醇110%糖水和标准食3饮食共5周,行颈总动脉结扎或颈内动脉栓塞,同时同点连续记录皮质EEG和每30分钟测1次rCBF,并提取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进行薄层层析和测定脂质过氧化物及血脂。(1)标准食兔较栓塞组rCBF及皮质EEG总能量和平均频率显著降低,糖水组与标准食组相似;(2)各组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高脂饮食对病毒性肝炎小鼠肝内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C3H/HeN小鼠共152只,随机分为标准饮食组(32只)、高脂饮食组(32只)、标准饮食感染组(44只)、高脂饮食感染组(44只)。标准饮食组及标准饮食感染组持续予以标准饮食喂养,高脂饮食组及高脂饮食感染组持续予以高脂饮食喂养。喂养第12周末,标准饮食感染组及高脂饮食感染组予以腹腔注射3型鼠肝炎病毒(MHV-3)诱导病毒性肝炎。于感染后不同时间点,采用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肝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1β、IL-6、IL-17A表达。结果:高脂饮食喂养12周诱导小鼠出现代谢异常。感染后第4天,标准饮食感染组小鼠肝内仅IL-6表达上调,而高脂饮食感染组TNF-α、IL-1β、IL-6、IL-17A表达上调(P均<0.05)。感染后第8天,标准饮食感染组及高脂饮食感染组小鼠肝内TNF-α、IL-1β、IL-6、IL-17A表达上调,且高脂饮食感染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标准饮食感染组(P均<0.05)。感染后第12天,标准饮食感染组小鼠肝内TNF-α、IL-17A表达回落至未感染...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小鼠肝脏胰岛素受体底物-2(insulin receptor substrate-2,IRS-2)的表达。方法于2002年1月至2003年3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内分泌科将30只6~8周龄的雌性SPF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3组饲养,其中正常饮食组10只、高脂高糖饮食8周组10只(实验过程中死亡5只)及高脂高糖食16周组10只。测定其血脂、血清胰岛素及空腹血糖、肝功能、肝脏重量、腹部瘦肉及瘦肉含量,肝脏脂质含量及IRS-2蛋白表达。并做肝脏病理检查。结果高脂高糖饮食16周的小鼠腹部脂肪量、血清甘油三酯、空腹血糖、碱性磷酸酶显著高于正常饮食小鼠(P<0.05~0.01);白蛋白及白蛋白球蛋白比值较正常饮食小鼠显著降低(P<0.05)。高脂高糖饮食小鼠肝脏有明显脂肪变性,16周的小鼠较8周的小鼠严重。高脂高糖饮食小鼠的肝脏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高于正常饮食小鼠,16周时达到正常饮食小鼠的2倍以上;IRS-2表达低于正常饮食小鼠,16周的小鼠高于8周的。结论高脂高糖饮食可使C57BL6J小鼠出现非酒精性脂肪肝,肝脏的IRS-2蛋白表达量低于正常饮食小鼠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间歇性低氧及高脂饮食通过上调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的表达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前瞻性动物实验和析因设计的方法,建立间歇性低氧和高脂饮食兔动物模型,将24只4月龄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间歇性低氧组(IH组)、高脂饮食组(HFD组)和间歇性低氧+高脂饮食组(IH+HFD组),每组6只。IH组和IH+HFD组置于间歇性低氧舱中,每天8 h,每循环5 min,舱内最低氧浓度8%,最高氧浓度21%,HFD组和IH+HFD组给予高脂饲料饲养,间歇性低氧和高脂饮食干预12周,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间歇性低氧和高脂饮食干预0、4、8和12周血浆中Lp-PLA2和ox-LDL含量的变化,在实验终点12周取主动脉弓和腹主动脉观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情况。结果在第8周和12周时,IH组、HFD组和IH+HFD组Lp-PLA2含量较对照组和第4周时升高(P<0.05);在第4、8和12周时IH+HFD组Lp-PLA2含量分别较对照组、IH组和HFD组升高(P<0.05);间歇性低氧和高脂饮食分别在第4、8和12周对Lp-PLA2的影响存在交互效应(P=0.000,P=0.001,P=0.000)。在第4、8和12周时,IH组、HFD组和IH+HFD组ox-LDL含量较对照组均升高(P<0.05),在第4周时明显高于第8周和12周(P<0.05);在第4、8和12周时IH+HFD组ox-LDL含量分别较对照组、IH组和HFD组升高(P<0.05);间歇性低氧和高脂饮食在第4周时对ox-LDL的影响存在交互效应(P=0.000),在第8周和12周时不存在交互效应(P=0.104和P=0.166)。间歇性低氧和高脂饮食干预下腹主动脉油红"O"染色及主动脉弓和腹主动脉组织HE染色后可观察到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结论间歇性低氧和高脂饮食可能通过上调血浆中Lp-PLA2和ox-LDL表达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脂饮食对大鼠脂肪肝胰岛素受体底物(IRS)1、IRS-2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对8周高脂饲养(n=7)和正常饲养(n=7)大鼠的胰岛素敏感性、脂质代谢、肿瘤坏死因子(TNF)α以及肝脏IRS-1、IRS-2的mRNA和蛋白表达进行检测。结果与正常组比,高脂组大鼠呈现胰岛素抵抗,游离脂肪酸(FFA)和TNF-α增高;肝脏的IRS-1 mRNA和蛋白含量分别降低了28%和32%(P〈0.01),IRS-2mRNA和蛋白含量分别降低了30%和27%(P〈0.01)。结论高脂饮食导致大鼠肝脏IRS-1、IRS-2的mRNA和蛋白含量明显降低,这可能是高脂饮食引起脂肪变肝脏胰岛素抵抗的重要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4.
将30只雄性Wistar大鼠分为三组各10只,对照组(NC组)基础饮食饲养,高饱和脂肪酸组(HSF组)高饱和脂肪酸饲养,高糖组(HS组)高糖饲养。喂养24周后,观察三组体重(BW),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游离脂肪酸(FFA),肝脏过氧化氢酶(CAT)、脂酰CoA氧化酶、过氧化物酶体脂肪酸β-氧化活性变化。结果 HSF组、HS组BW、TG、TC、FFA及肝脏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体脂肪酸β-氧化、脂酰CoA氧化酶活性较NC组明显升高(P〈0.05或P〈0.01)。提示长期高饱和脂肪酸、高糖饮食可导致大鼠脂质代谢紊乱,肝脏中的CAT、脂酰CoA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体脂肪酸β-氧化的活性升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低氧联合高脂饮食对SD大鼠心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一氧化氮(NO)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方法: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三组,常氧组(南京,海拔10米)、低氧组(低压氧舱,模拟海拔5000米)、低氧联合高脂饮食组(低压氧舱,模拟海拔5000米),经普通饮食或高脂饮食4周后,留取外周血和心肌标本,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静脉血血红蛋白浓度,TBA比色法检测血浆丙二醛含量,WST-1法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直接检测法和终点法检测血脂含量,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心肌eNOS mRNA水平,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eNOS蛋白水平,硝酸还原酶法检测心肌NO代谢产物硝酸盐/亚硝酸盐(NOX)水平。
  结果:低氧组及低氧联合高脂饮食组心肌eNOS mRNA及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常氧组(P<0.05),低氧联合高脂饮食组心肌NOx水平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5);与低氧组比较,低氧联合高脂饮食组血浆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升高(P<0.05),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及丙二醛含量明显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相对于单纯低氧,联合高脂饮食进一步降低大鼠心肌NOx水平,提示高脂饮食加重慢性重度低氧对心肌的损伤,其机制可能与血脂异常及抗氧化能力不足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雷洛昔芬(RAL)对高糖高脂饲料饮食小鼠主动脉瓣生物学功能影响。方法 C57小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10只。分别为:对照组(普通饲料喂养)、高糖高脂组(高糖高脂喂养)、RAL低剂量组(RAL 4.5 mg/kg+高糖高脂饮食)、RAL中剂量组(RAL 9.0 mg/kg+高糖高脂饮食)、RAL高剂量组(RAL 18.0 mg/kg+高糖高脂饮食),灌胃给药3个月。采用组织学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茜素红染色检测主动脉瓣脂肪化和钙化程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RT-qPCR定量检测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Caspase)-3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与高糖高脂组相比,RAL低、中、高剂量组小鼠的主动脉瓣脂肪化和钙化明显得到了改善,Ccaspase-3蛋白和mRNA表达在给RAL后均较高糖高脂组有显著降低。结论一定浓度的RAL具有抑制高糖高脂饮食小鼠主动脉瓣钙化凋亡病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高脂饮食对原发性高血压大鼠氧化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于2005年3~6月以高脂饮食喂饲原发性高血压大鼠(SHR),模拟人类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以探讨高血压并发高脂血症时,机体氧化损伤以及血压变化的机制。  相似文献   

18.
《高血压杂志》2005,13(9):577-577
ACEI加CCB对高血压糖尿病人治疗时,在血压水平相似情况下血管顺应性会不会改善的更多一些?最近公布的一项研究对此进行了评价(Preven-tiveCardiology,2005,8:87-92)。该研究进行12周,是一个双盲的,大型高血压并糖尿病人研究中的一个下属部分。20名病人随机分配苯那普利与氨氯地平固定剂量组或依那普利组,入选时及治疗12周后,测定血压、心率、大小血管顺应性,全身血管阻力与尿蛋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成年期追赶生长对大鼠胰岛素敏感性和应激水平的影响,并探讨其胰岛素抵抗形成的可能机制。方法 将7周龄雄性SD大鼠分为6组(共2个时间点),即4周时间点2组:热卡限制4周组(R4),正常饮食4周组(NC4)作为R4组对照;8周时间点4组:正常饮食追赶生长组(RN4)、高脂饮食追赶生长组(RH4)、持续高脂饮食8周组(HF8)、持续正常饮食8周组(NC8)。通过先热卡限制后恢复饮食的方法建立追赶生长大鼠模型。检测大鼠高胰岛素-正糖钳夹试验过程中葡萄糖输注率和骨骼肌2-脱氧葡萄糖摄取、胰岛素刺激后的骨骼肌胰岛素信号通路、血皮质酮、骨骼肌11β-羟类固醇脱氢酶1(11β-HSD1)表达水平。结果 热卡限制4周时,R4组大鼠血皮质酮和骨骼肌11β-HSD1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NC4组(P<0.05),骨骼肌蛋白激酶B( Akt) Ser473磷酸化和糖摄取与NC4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热卡限制后恢复饮食4周时,血皮质酮和骨骼肌11β-HSD1表达水平RN4组明显高于NC8组,RH4组明显高于NC8和HF8组,而骨骼肌Akt磷酸化和糖摄取RN4组明显低于NC8组,RH4组明显低于NC8组、HF8组和RN4组(均P<0.05)。结论正常饮食和高脂饮食追赶生长大鼠均可导致整体和骨骼肌应激水平上调及胰岛素抵抗,尤以高脂饮食追赶生长大鼠更为明显。应激和饮食状况的交互作用可能是追赶生长胰岛素抵抗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脂饲养SD大鼠脂肪分存的顺序及其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将8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2组:正常饲养组(NC,n=40)、高脂饲养组(HF,n=40)。在不同周龄测定血清、肝脏、肌肉组织中甘油三酯(TG)含量;进行正常血糖高胰岛素钳夹试验评估胰岛素的敏感性;并用定量PCR方法分析肝脏和肌肉中脂代谢调控基因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1)与NC组比较,高脂饲养4周、8周时血TG无明显变化,12周时明显增高[0.52(0.15-1.00)mmol/L vs 0.31(0.09-0.53)mmol/L,P〈0.01],持续至20周。(2)HF组肝脏TG含量从高脂饲养4周始便明显增高[(34.38±11.12)mg/g vs(1.65±0.37)mg/g,P〈0.01],一直持续至20周;肌肉TG在高脂饲养4、8、12周均无明显变化,高脂饲养20周时明显增高[(32.24±7.24)mg/g vs (2.77±0.76)mg/g,P〈0.01]。(3)正常血糖高胰岛素钳夹试验表明,HF组高脂饲养4周始葡萄糖输注率(GIR)呈下降趋势,高脂饲养8周时明显下降[(21.81±7.20)mg·kg^-1·min^-1 vs (8.44±1.77)mg·kg^-1·min^-1,P〈0.01],一直持续至20周。(4)脂代谢调控基因的检测表明,高脂饲养4周时肝脏中合成基因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1)的表达无明显增高而氧化基因肉毒碱酰基转移酶(CPT-1)的表达下降20.3%(P〈0.05),肌肉组织ACC2、CPT-1的表达均无明显变化(P〉0.05);高脂饲养8周时肝脏中ACC1的表达增高20.6%、CPT-1的表达下降27.1%(P〈0.05),肌肉组织ACC2的表达增高18.6%、CPT-1的表达下降19.2%(P〈0.05);高脂饲养20周时肝脏ACC1表达增高48.3%(P〈0.05)、CPT-1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肌肉ACC2表达增高101.1%、CPT-1的表达下降71%(P〈0.05)。结论高脂饲养SD大鼠脂肪分存过程中,肝脏早于肌肉,肝脏TG含量增加可能是胰岛素抵抗的早期标志之一。脂代谢调控基因的表达可能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