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谭振朝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1):3322-3323
目的:根据围绝经期妇女骨密度测量值与具有正常生育能力女性骨密度测量值对比进行分析。方法:采用超声骨强度测量仪对观察组(206例围绝经期妇女)与对照组(206例正常女性)进行骨密度测量,比较两组SOS值,T值和Z值。结果:观察组SOS值、T值和Z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诊断患有骨质疏松患者33例(16.02%),对照组诊断患有骨质疏松患者1例(0.49%),观察组骨质疏松症发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骨量流失从围绝经期开始,该阶段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关键时期,应适时进行骨密度测量,及时发现估量变化。  相似文献   

2.
207名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骨密度测量值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小华 《现代预防医学》2006,33(7):1184-1184
目的:了解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的骨质疏松(OP)情况。方法: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被试者的腰椎前后位骨密度(BMD)。以骨密度低于峰值-2.0S为骨质疏松的骨量诊断标准,推算杭州市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骨质疏松的发生率。结果:杭州市207位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骨质疏松的发作率为29.5%。结论: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的骨质疏松问题要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江苏省镇江地区围绝经期妇女的骨密度情况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48例进行健康体检的围绝经期妇女作为研究对象,测定入组对象的腰椎、髋关节骨密度以及身高、体质量、激素水平,并分析骨密度与相关因素的关系。结果受检者的骨密度平均值为(0.842±0.150)g/cm~2,骨质疏松60例(24.19%),骨量减少97例(39.11%),骨密度正常91例(36.69%)。按不同年龄段及不同体质指数(BMI)分组,围绝经期妇女的骨密度值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孕次、产次与骨质疏松的发生均无相关性(P>0.05);年龄、BMI、闭经、吸烟、运动、豆类摄入及促卵泡激素(FSH)、雌二醇(E_2)、促黄体激素(LH)水平与骨质疏松的发生均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LH及闭经为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BMI、运动及豆类摄入为骨质疏松的保护性因素。结论围绝经期妇女普遍存在骨密度降低问题,年龄增长、LH升高、BMI偏低、豆类摄入少、运动少及闭经均会增加围绝经期妇女罹患骨质疏松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人群骨质疏松状况,使用单光子骨矿分析仪,于1993年对广州两所高校676名教工的桡骨骨度,骨密度及40岁以上者OP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两性均在30-39岁获得骨量峰值;同年龄组男性比女性的骨宽,骨矿含量高;40岁以上男女性骨密度随年龄增长而降低。  相似文献   

5.
北京地区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围绝经期妇女骨密度(BMD)水平以及骨质疏松(OP)的患病率,分析影响OP的有关因素,评价OP的单光子筛查方法.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概率比率的方法在北京地区抽取10个群体,对2 429名40~65岁围绝经期妇女进行问卷调查和BMD测定.结果(1)OP患病率为37.9%.50岁以上各年龄组患病率明显高于40岁组(P<0.001).城市妇女OP患病率明显高于农村妇女(P<0.001).(2)绝经组BMD均值为0.591±0.110,未绝经组BMD均值为0.702±0.100(P<0.001).(3)骨折发生率为5.9%.骨折好发部位依次为下肢、手腕、腰椎.(4)与BMD呈显著正相关的因素有生育年龄、体重、喝牛奶、锻炼、居住地农村.呈显著负相关的因素有年龄、生育次数、哺乳时间、吸烟等.(5)单光子筛查方法的灵敏度为83.3%,特异度为70.7%.结论围绝经期妇女BMD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受年龄、绝经因素的影响.预防OP应提倡加强锻炼、不吸烟,妊娠期和哺乳期每日喝牛奶等.研究提示测量BMD有助于预测骨折发生的危险性.单光子骨密度测定适于在患OP的高危人群中作为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北京地区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了解北京地区围绝经期妇女骨密度 (BMD)水平以及骨质疏松 (OP)的患病率 ,分析影响 OP的有关因素 ,评价 OP的单光子筛查方法。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概率比率的方法在北京地区抽取 10个群体 ,对 2 4 2 9名 4 0~ 6 5岁围绝经期妇女进行问卷调查和 BMD测定。结果 :(1) OP患病率为 37.9%。 5 0岁以上各年龄组患病率明显高于 4 0岁组 (P<0 .0 0 1)。城市妇女 OP患病率明显高于农村妇女 (P<0 .0 0 1)。 (2 )绝经组 BMD均值为 0 .5 91± 0 .110 ,未绝经组 BMD均值为 0 .70 2± 0 .10 0 (P<0 .0 0 1)。(3)骨折发生率为 5 .9%。骨折好发部位依次为下肢、手腕、腰椎。 (4 )与 BMD呈显著正相关的因素有 :生育年龄、体重、喝牛奶、锻炼、居住地农村。呈显著负相关的因素有 :年龄、生育次数、哺乳时间、吸烟等。 (5 )单光子筛查方法的灵敏度为 83.3% ,特异度为70 .7%。结论 :围绝经期妇女 BMD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受年龄、绝经因素的影响。预防 OP应提倡加强锻炼、不吸烟 ,妊娠期和哺乳期每日喝牛奶等。研究提示测量 BMD有助于预测骨折发生的危险性。单光子骨密度测定适于在患 OP的高危人群中作为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不同部位骨密度(BMD)的特征及骨折情况。方法 2012—2015年青岛市城阳区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T2DM患者125例为观察组,健康体检者240例为对照组,收集一般临床资料;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腰椎(L)后前位1-4椎体和左侧股骨近端各部位(股骨颈、股骨干、大粗隆、Ward's三角和全髋部)的BMD。结果男性DM腰椎(L2)的BMD低于非糖尿病(N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DM的Ward's三角区和股骨颈BMD低于N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OP)患病率,女性DM(55.20%)和NDM(29.16%)均高于男性DM(28.80%)和NDM(21.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DM患者(28.80%)高于NDM患者(21.66%),其中L2和L1-4(5.40%和16.00%)高于NDM患者(1.66%和9.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DM患者(55.20%)高于NDM患者(29.16%),其中Ward's三角、股骨颈和股骨全部(20.00%、12.80%和42.40%)高于NDM患者(3.33%、5.00%和17.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和女性DM患者骨折人数最多部位为腰椎。结论 T2DM患者易伴发OP,其中L2和Ward's三角区可分别作为男性和女性患者早期诊断OP的首选检查部位。  相似文献   

8.
王阿姨三天前在家不慎跌倒,当时用左手掌撑地,感觉左手腕部突发疼痛,随后出现肿胀,不能活动,随即赶到医院就诊。左腕正侧位X光片显示左桡骨远端骨折。后来大夫给予急诊处理:左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复查X线以了解骨折复位情况,观察患肢末端稳定后,转入到康复科行康复治疗。王阿姨摔了个跟头怎么就骨折了呢?这个梭骨远端骨折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这么严重?  相似文献   

9.
160例中老年妇女骨密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60例中老年妇女骨密度分析江苏省老年医院卓铁军周一明申志祥原发性骨质疏松是中老年,尤其是老年妇女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极易导致骨折,使人致残、致瘫,已成为严重危害中老年妇女健康的疾病之一。为了解本病的发病情况,本院从1996年8月设骨质疏松专科门诊...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妇女年龄、月经情况、身高、体重与骨密度(BMD)的关系,筛选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高危人群。方法:随机选取148例2004年9~11月青岛市部分金融系统女职员健康查体中的围绝经期(40~60岁)妇女,加查双能X线BMD(已筛除影响骨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甲亢等及药物因素,如性激素补充),将BMD测定结果与其年龄、月经情况、体重、身高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48例围绝经期妇女平均腰椎低骨量发生率为26.35%。50~60岁妇女腰椎低骨量发生率为48.44%,明显高于40~50岁妇女(9.52%);绝经者腰椎低骨量发生率为61.70%,明显高于未绝经者(9.90%);体重低于60kg者腰椎低骨量发生率为36.92%,高于体重在60kg以上者(18.07%);身高在160cm以下者腰椎低骨量发生率为44.12%,高于身高在160cm以上者(21.05%),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年龄、绝经与否、身高、体重与左髋部BMDt值无相关性。结论:围绝经期妇女腰椎低骨量发生率与绝经、年龄及其身高体重有关,绝经、年龄50岁以上、体重60kg以下、身高160cm以下的妇女是发生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189例产后出血的原因。方法回顾总结近4年产后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①宫缩乏力是产后出血的最主要原因;②精神因素是宫缩乏力的重要诱因;③产后2h内是产后出血的高发期。结论减少产后出血的关键在于预防和纠正宫缩乏力。  相似文献   

12.
苏绍雄 《现代医院》2004,4(10):31-31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新生儿最常见的严重疾患 ,死亡率极高 ,存活儿部分有神经系统致残的后遗症 ,严重影响优生优育质量及人的素质 ,新生儿颅内出血主要表现有如下几种 :硬膜下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周围 -脑室内出血、脑实质出血、小脑出血。本院 2 0 0 1~ 2 0 0 3年共收治 6 5例新生儿颅内出血 ,总结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2 0 0 1年 1月~ 2 0 0 3年 12月共收住院治疗新生儿颅内出血 6 5例 ,发病年龄 :1~ 16 8小时 ,其中男性 4 4例 ,女性 2 1例。足月产 34例 ,早产 2 8例 ,过期产 3例。产时窒息 5 1例 ,难产 14例 ,脐…  相似文献   

13.
许海容 《现代医院》2013,13(3):143-144
目的了解本地区中老年妇女骨密度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年龄的相关性,探讨骨质疏松流行现状。方法应用超声骨密度测定仪Achilles Insight对女性右跟骨骨密度进行测定,以测定中的骨密度T值>-1为骨质正常,T值-1~-2为骨量减少,T值>-2为骨质疏松进行分析评估。结果河源地区中老年妇女人群骨密度值随年龄增加而逐渐降低,各年龄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01),平均骨量减少率为22.96%,骨质疏松症平均患病率为25.63%。结论骨密度测量能较客观地反映骨量,是评价骨量和诊断骨质疏松症的主要手段;40~49岁年龄段的女性开始出现骨量丢失,60~69岁年龄段的女性处于骨量快速丢失期,应作为重点关注对象,做到早发现早干预,降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张翠玲  徐建  程淑敏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4):2720-2721,2723
[目的]调查20~40岁女性骨密度(BMD)异常情况,为从青壮年时期预防骨质疏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570名20~40岁健康查体的女性,按照年龄将其分为20~30岁组和31~40岁组,20~30岁组204例,31~40岁组366例,分别观察其骨密度及异常检出率,并比较其骨密度与体重指数(BMI)的关系。[结果]股骨颈和腰椎(L1~L4)BMD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特别是腰椎BMD增加明显(P﹤0.01);20~30岁组和31~40岁组股骨颈及腰椎BMD异常(Z--score≤-1SD)分别检出43例和71例,检出率占21%和19%;两年龄组股骨颈和腰椎BMD正常组均明显高于异常组(P﹤0.01),但均与BMI关系不大(P﹥0.05)。[结论]异常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部分女性青壮年时期骨密度储备不足,尤其是20多岁的女性,低骨量现象不容忽视,要及时监测,适时干预,有利于预防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颌面部骨折患者心理状况,为今后的颌面部骨折患者心理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对2006~2007年在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50例颌面部骨折入院患者进行一般情况调查、简易应对方式、自我评价抑郁和自我评价焦虑的问卷调查. [结果]患者自评焦虑量表总分均值为48.64±13.05,自评抑郁量表总分均值为43.68±13.52,总体呈现负性精神状态.患者心理状态有显著性差异,与费用承担方式、受伤部位、应对方式和面容改变程度呈正相关性,与家庭收入与学历呈负相关性.[结论]当患者发生颌面部骨折后,普遍表现出一种负性精神状态,而且患者的心理状况表现为躯体症状,应该引起医务工作人员和患者家属的重视,并对患者的护理中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16.
115例骨折患者医院感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骨折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特点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2006~2008年骨科患者发生院内感染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骨折患者2 923例中发生医院感染115例,感染率为3.9%;感染部位依次为手术切口62例,下呼吸道15例,皮肤13例,泌尿道9例,胃肠道6例,上呼吸道4例,其他6例.结论 术后切口感染占主要分布部位,感染是多因素所致,病区环境、手术消毒措施、术者操作的熟练程度、手术时间的长短、合理应用抗生素等,均是防治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7.
42889例已婚妇女妇科普查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陈萍姣  赖利平  陈红 《现代医院》2006,6(11):153-154
目的探讨广州市白云区妇女妇科常见病发病率、主要病种及相关因素。方法由广州市白云区红十字会医院的普查队,按照广州统一制定的妇科普查卡片内容,对普查对象逐个询问病史填写卡片,常规进行妇科检查及辅助检查。结果1994~2005年白云区竹料、良田两个镇妇女普查共42889例,妇女常见病发病率为41·46%;发病率的前四位病种是:宫颈糜烂、阴道炎、乳腺小叶增生、子宫肌瘤;确诊为宫颈癌10例,乳腺癌2例;宫颈糜烂21~25岁发病率最高31.6%,50岁以上发病率最低6·5%,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p<0·01)。子宫颈癌、癌前病变的发生与宫颈糜烂、初产年龄、工作与生活环境有密切关系。结论定期进行妇女病普查普治,开展群防群治,努力降低妇科常见病发病率,可提高妇女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湿疹患者的心理状况、血清神经肤及二者的相关性. [方法]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作为心理状况调查问卷,测评126例湿疹患者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恐怖、抑郁、焦虑、敌对、偏执和精神病性等9个症状因子;并对湿疹患者血清及40例正常健康组血清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其P物质(SP)水平,并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检测其血管活性肠肤(VIP)水平.[结果]湿疹患者与正常常模的SCL-90评分比较,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恐怖、抑郁、焦虑、偏执等因子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疹患者血清SP及VIP水平均较正常健康组明显增高(P<0.001);上述因子评分与血清SP及VIP水平有正相关性.[结论]湿疹患者存在着较多的心理问题,并可能通过神经肽对漫疹的发生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运动对骨密度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朗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0):1886-1887,1889
[目的]研究运动对身体成分和骨密度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体育专业并有规律运动学生50名为运动组,非体育专业并无规律运动学生50名为对照组,检测研究对象身体成分和骨密度相关指标值。[结果]性别和运动分别是影响BMI、体脂百分比、腰臀比、骨强度值、t值和Z值的因素。并且运动对体脂百分比和骨密度各指标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规律的运动对人体骨密度有一定的影响,并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健康快车活动检测华中地区人群的骨密度情况,探讨骨质疏松的风险评估和预防措施。方法采用超声骨强度仪,测量华中地区3934名居民(其中男1338名,女2596名)桡骨远端1/3处骨骼内传导的声波速度(SOS),计算T-值和Z-值,分析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骨密度与骨健康关系。结果 SOS值:男性4096.94±143.11m/s;50~59岁组值最高,70岁以上最低。女性4080.18±179.39 m/s;30~49岁组最高,70岁以上组最低。T-值:男、女性分别为-0.35±1.24、-0.95±1.57。50岁以前,女性SOS值和T值高于男性,而50岁以后则是男性高于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人群增加,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结论超声骨强度仪测量桡骨远端1/3处骨骼内传导的声波速度SOS值可反映骨骼健康状况,不论男女都随着年龄增加,骨量丢失与骨质疏松发生的风险明显增加,其中男性60岁后和女性更年期后是重点防范人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