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吴务权  杨小锋 《浙江医学》1999,21(7):389-391
脑胶质瘤的发生、发展是多基因综合作用的结果,为了探讨星形细胞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癌基因C-erbB-1及抑癌基因p16的作用,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了55例Ⅰ~Ⅳ级星形细胞瘤标本的c-erbB-1的产物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及p16的产物p16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高级别星形细胞瘤EGFR阳性率明显高于低级别星细胞瘤(P<0.01)而p16蛋白阳性率则低于低级别星形细胞瘤(P<0.01)提示癌基因激活及抑癌基因的失活在胶质瘤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且与病理分级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胶质瘤中p16基因的缺失及免疫组化情况.方法 利用、PCR技术和免疫组化检测43例胶质瘤p16基因的缺失.结果 PCR组:12例脑星形细胞瘤p16E1和p16E2均缺失,占28名(12/43),2例仅缺失p16E1,占5%(2/43);p16E基因缺失多发生在Ⅲ-Ⅳ级脑星形细胞瘤中(Ⅲ级6/16,Ⅳ级8/14),Ⅰ、Ⅱ级与Ⅲ、Ⅳ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免疫组化组:p16表达缺失率为60.5%.P16表达缺失在Ⅲ级(43.6%)、Ⅳ级(85.7%)脑胶质瘤中显著高于Ⅰ-Ⅱ级(22.2%)(P<0.05).结论 p16基因失活可能与脑星形细胞瘤的分化程度有关,p16基因缺失是p16基因失活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3.
①目的探讨p16基因5'CpG岛高甲基化在妇科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②方法采用以PCR为基础的甲基化分析法,检测p16基因第1外显子5'CpG岛在34例子宫颈癌、40例子宫内膜癌和40例上皮性卵巢癌组织及其相应正常组织中的高甲基化情况.③结果正常组织中均未见p16基因第1外显子5'CpG岛的高甲基化,子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和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的高甲基化率分别为29.4%、30.0%和10.0%.子宫颈癌、子宫内膜癌的高甲基化率高于正常宫颈组织(χ2=5.40、4.33,P<0.05).子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组织的高甲基化与临床分期和组织学分级有关(χ2=4.29~9.78,P<0.05).④结论p16基因5'CpG岛的高甲基化在子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25例膀胱移性细胞癌(bladder 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简称膀胱癌)患者的p16基因第一、第二外显子纯合性缺失,第二外显子的点突变,第一外显子区5'CpG岛的甲基化情况及p16蛋白表达进行检测,探讨p16基因在膀胱癌中失活的方式及p16蛋白表达与膀胱癌之间的关系. 方法取患者膀胱癌组织,用酚/氯仿法提取癌组织基因组DNA,设计p16基因第一、二外显子引物,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PCR-单链构象多态性 (PCR-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al polymorphism, PCR-SSCP)、甲基化敏感限制性内切酶-PCR分析方法,对25例膀胱癌患者的癌组织基因组DNA的p16基因第一、二外显子的纯合性缺失、第二外显子点突变及第一外显子区5'CpG岛的甲基化情况进行分析.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5例膀胱癌和6例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中p16基因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意义. 结果在这25例膀胱癌患者中,发现p16基因第二外显子缺失者有4例,第一外显子和第二外显子共同缺失者有1例,第一外显子缺失者1例,p16基因的缺失率为24%(6/25);未发现p16基因第二外显子的点突变; p16基因第一外显子区5'CpG岛的甲基化率为69.6%(16/23).p16基因表达在膀胱癌组织中阳性率为52%(13/25),6例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中均阳性,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随病理分级、临床分期的上升和预后的不良,p16基因的阳性表达率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p16基因的失活方式主要有三种:纯合性缺失、点突变和5'CpG岛的甲基化,但外显子2的纯合性缺失在安徽区域发生的膀胱癌中可能不是一个较频繁发生的"事件";通过p16基因第一外显子区5'CpG岛异常甲基化失活可能是膀胱癌p16基因失活的主要机制.在这25例膀胱癌患者中,未发现p16基因的点突变,但仍不能排除这种失活机制,我们将通过扩大样本,进一步研究p16基因的点突变情况.p16基因表达产物与膀胱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可能有关系,也有待于扩大例数进一步研究.p16基因表达产物可作为诊断膀胱癌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脑星形胶质细胞瘤组织 p5 3和 p6 3蛋白的表达及其与星形细胞瘤的病理发生及组织分级的关系。方法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5 3例脑星形细胞瘤组织 (Ⅰ级 12例 ,Ⅱ级 15例 ,Ⅲ级 17例 ,Ⅳ级 9例 )及10例手术瘤旁正常脑组织 p5 3、p6 3蛋白表达。 结果  5 3例脑星形细胞瘤中 2 2例 p5 3蛋白过度表达 ,2 4例p6 3蛋白阳性表达。高病理级别的星形细胞瘤组织 (Ⅲ级和Ⅳ级 ) p5 3蛋白表达率明显高于低病理级别的星形细胞瘤组织(Ⅰ级和Ⅱ级 ) ,而高病理级别的星形细胞瘤组织p6 3蛋白表达率与低病理级别的星形细胞瘤组织相比无显著差异(P >0 .0 5 )。在 2 4例 p6 3蛋白阳性表达的星形细胞瘤中 ,12例呈 p5 3蛋白过度表达。 10例正常脑组织p5 3、p6 3蛋白均呈阴性表达。结论 p5 3蛋白表达异常可能参与脑星形细胞瘤的病理发生 ,与脑星形细胞瘤的病理分级有关 ,p5 3突变与p6 3表达水平无明显相关 ,p6 3表达水平对星形细胞瘤的组织学分级无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6.
膀胱癌细胞p16抑癌基因失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膀胱癌中p16基因失活情况。方法 采用PCR、PCR—SSCP和DNA甲基化分析技术等方法对25例膀胱癌组织中p16基因进行检测。结果 25例膀胱癌标本中有6例存在p16基因纯合性缺失,缺失率为24%;无1例出现点突变;16例出现异常甲基化,检出率为69.6%(16/23)。结论 外显子2的纯合性缺失在安徽区域发生的膀胱癌中可能不是一个较频繁发生的事件;通过CpG岛异常甲基化失活可能是膀胱癌p16基因失活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膀胱移行细胞癌中p16基因甲基化失活及其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应用DNA甲基化分析技术检测52例膀胱移行细胞癌中P16基因5'CPG岛的甲基化状态,应用RT-PCR检p16基因mRNA的表达.结果52例膀胱移行细胞癌中19例出现p16基因5'CPG岛的甲基化,甲基化率为36.54%,而发生甲基化的肿瘤均未检测p16mRNA表达.P16基因5'CPG岛甲基化多见于高期、高级肿瘤(P<0.05).结论P16基因5'CPG岛的甲基化引起的基因失活是膀胱肿瘤发展过程中的晚期所见.  相似文献   

8.
Survivin在人星形细胞瘤中表达的意义及其与p16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与抑癌基因p16在人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人星形细胞瘤Survivin及p16的表达,并对其表达与星形细胞瘤的病理学形态、组织学分级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随着星形细胞瘤病理级别的增高.Survivin的阳性表达率及阳性表达强度逐渐增高(P〈0.01),P16的阳性表达率及阳性表达强度逐渐降低(P〈0.05)。结论p16的失活和Survivin的表达可能在星形细胞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作用,可作为判断星形细胞瘤恶性程度和病理分级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p16基因的失活机制。方法 从29例患者外周血提取白细胞基因组DNA,采用PCR、PCR—SSCP、MSP分析方法,对p16基因第二外显子的纯合性缺失、点突变及启动子区CpG岛的甲基化变异进行分析。结果 p16基因第二外显子的缺失率为27.6%(8/29),未见其点突变;p16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的甲基化率为13.8%(4/29)。结论 p16基因的失活和ALL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P16、P15、P14基因5'CpG岛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甲基化状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specific PCR,MSP)方法检测4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P16、P15、P14基因甲基化程度,χ2检验分析其甲基化程度与膀胱癌病理分级分期间关系。结果膀胱移行细胞癌P16、P15、P14 5'CpG岛甲基化扩增阳性化率分别为27.5%、17.5%、35%,而正常膀胱组织中均未检测到三种基因5'CpG岛甲基化。P16、P14基因甲基化与膀胱癌病理分级分期有显著性差异(P<0.05),P15基因则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16、P15、P14基因在膀胱癌组织中的甲基化率较高,三种抑癌基因5'CpG岛异常高甲基化,在膀胱癌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165例恶性淋巴瘤中p16基因异常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检测恶性淋巴瘤(ML)中p16基因的缺失、甲基化及p16蛋白的表达,探讨p16基因异常在淋巴瘤中的意义。方法 收集淋巴瘤鹇组织标本50例,存档石蜡包埋组织标本115例,均包括T、B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及霍奇金淋巴瘤(HL)。用PCR、甲基化特异的PCR方法检测新鲜组织中的p16基因的等位缺失及5‘CgG岛异常甲基化;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石蜡标本中p16蛋白的表达情况。另外,分别选取9例反应性增生(RH)组织的标本作对照。结果 12/50例(24.0%)新鲜标本中检出p16基因纯合性缺失,16/50例(32.0%)检出p16基因异常高甲基化;石蜡包埋标本中p16蛋白的失表达率为41.6%,其中B-NHL为46.0%,T-NHL为54.5%,HL为31.6%。恶性程度较高的淋巴瘤类型中p16蛋白的失表达率也相应较高,各类型之间比较: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和滤泡性淋巴瘤(FL)的p16失表达率存在组间差异的显著性。所有RH标本均未见p16基因或蛋白表达的异常。结论 恶性淋巴瘤中p16基因的异常是一个频发事件,p16基因表达异常参与了淋巴瘤的发生及进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从分子水平上探索胶质瘤的发生机理。方法:应用复合PCR法,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分析及免疫组化的标记抗生蛋白连菌素法(LSAB)对脑胶质瘤p16基因的表达进行了检测。结果:27例胶质瘤中发现14例有p16基因不同程度的表达,但未发现纯合缺失点突变。结论:胶质瘤中未发现p16基因第3外显子的纯合缺失和点突变,说明其在胶质瘤的发病中不是主要因素。胶质瘤中存在p16基因的表达缺失,并且其表达的缺失与胶质瘤的恶性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3.
γ射线诱发小鼠白血病模型中p16基因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γ射线诱发小鼠白血病模型中p16基因的失活机制。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39例γ射线诱发的白血病和对照小鼠胸腺组织中p16基因第1、第2外显子,检测等位基因纯合性缺失;用限制性内切酶-PCR法检测p16基因的甲基化发生情况;并应用PCR-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银染方法检测p16基因碱基突变的发生。结果:在白血病模型中,外显子2的缺失率为33.3%,甲基化的发生率为23.1%。结论:γ射线诱发的小鼠白血病模型发生、发展过程中伴有p16基因的改变,其失活以纯合性缺失和甲基化为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p16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核酸原位杂交和多重PCR的方法,检测68例脑胶质瘤和10例正常脑组织标本中p16的表达。结果: p16和mRNA在胶质瘤Ⅰ~Ⅱ级和Ⅲ~Ⅳ级的阳性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05),而多重PCR检测p16在胶质瘤Ⅰ~Ⅱ级和Ⅲ~Ⅳ级的阳性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16基因缺失可能与胶质瘤的发生有关;p16低表达在人脑胶质瘤的恶性进展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预后评估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妇科恶性肿瘤中p16基因甲基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方法.检测不同病理类型和临床分期的206例妇科恶性肿瘤组织中p16基因启动子区域5‘CpG岛甲基化状态,其中包括84例卵巢上皮性癌,62例子宫内膜癌和60例宫颈癌。结果正常对照组织及癌旁p16基因无甲基化;在卵巢上皮性癌、子宫内膜癌和宫颈癌中,甲基化率分别为5.95%(5/84)、24.19%(15/62)和21.67%(13/60)。结论p16基因甲基化在妇科恶性肿瘤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p16基因纯合缺失和甲基化变化与其表达之间的关系,探讨其成人急性白血病发生发展中的生物学意义,方法:分别用多重聚合酶联反应(PCR)技术及甲基化敏感限制性内切酶-PCR技术检测了71例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DNA中p16基因纯合缺失及甲基情况;应用原位杂交及免疫技术检测p16基因mRNA及p16基蛋白表达,结果:71例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中,2例检测出p16基因纯合缺失,在无p16基因纯合缺失的病例中,5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5/26)和9例急性髓性白血病(9/43)患者测出p16基因甲基化,p16mRNA及p16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70.4%(50/71例)、61.9%(44/71例),结论:在成人急性白血病的发生发展中,p16基因甲基化比p16基因纯合缺失更具有意义;p16基因表达异常与成人急性白血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6种胰腺癌细胞株中SPARC基因启动子区5’CpG岛甲基化状况。方法以ASPC、BX-PC3、CFPAC、PANC1、SW 1990、PaTu8988等胰腺癌细胞株及正常人胚肾细胞AD293标本为研究对象,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方法检测细胞株SPARC基因启动子区5’CpG岛甲基化状况。结果6例胰腺癌细胞株中3例(ASPC、CFPAC-1、BxPC3)细胞株发生完全甲基化;3例(PANC-1、Patu8988、SW 1990)发生部分甲基化,正常人胚肾上皮细胞AD293未发生甲基化。结论SPARC基因启动子区5’CpG岛甲基化改变是胰腺癌SPARC基因的一种重要失活方式,SPARC基因启动子区的高甲基化是胰腺癌细胞区别于正常细胞的分子事件之一,可能在胰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检测SPARC基因高甲基化可能会成为一种新的诊断胰腺癌的肿瘤标志物。  相似文献   

18.
选择48例脑胶质瘤患者血浆及癌组织作为实验组,10例脑外伤患者坏死脑组织、血浆及10例健康者血浆作为对照组。应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 MSP)和亚硫酸氢盐处理后测序( BSP)法检测p16基因甲基化,显示实验组外周血浆、肿瘤组织中 p16基因甲基化率分别为37.5%(18/48)、43.8%(21/48),对照组均未发现甲基化现象。实验组基因甲基化与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MSP法检测胃癌的PTEN基因甲基化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胃癌中抑癌基因PTEN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状况,并探讨其甲基化改变的特点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的PCR法(MSP)检测胃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各35例)中PTEN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状态。结果:35例癌旁正常胃组织未发现有PTEN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16/35例胃癌组织检测到PTEN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癌组织PTEN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显著增高(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19例胃癌组织中,有12例PTEN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有淋巴结转移的PTEN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结论:PTEN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与胃癌的发生、转移相关。甲基化特异的PCR法(MSP)是检测胃癌抑癌基因PTEN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状况的一种较新且特异的实验方法,可用于胃癌的辅助诊断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