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辛伐他汀对高血压并颈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舒张功能与颈动脉硬化,hsCRP的关系以及辛伐他汀对其的影响。方法选取40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血压患者(研究组)和40例无颈动脉斑块的高血压患者(对照组),于给药前和给药3个月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粥样硬化斑块积分、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NMD)、测定血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水平和空腹血糖(FBG)等,研究组予以辛伐他汀20mg/晚口服。结果2组比较,研究组FMD低于对照组,而IMT,hsCRP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辛伐他汀治疗后FMD显著改善,IMT、粥样硬化斑块积分、hsCRP减低(P〈0.05);FMD与IMT,hsCRP、TG呈负相关(P〈0.05)。结论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存在内皮功能障碍,辛伐他汀可显著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稳定动脉斑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观察对象分为2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以下简称TIA组)57例,对照组为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50例,2组分别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检查项目包括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管腔狭窄程度、斑块位置、斑块类型及性质等。结果TIA组IM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TIA组颈动脉管腔狭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斑块发生率TIA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软斑占总斑块百分率,TIA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检查是一项可靠的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黄连素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干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黄连素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干预的效果及机制。方法将92例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及对照组;研究组口服黄连素,对照组口服氟伐他汀;于治疗前、治疗后2及4个月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TMT、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及数量,以及检查治疗前、治疗后2及4个月sICAM-1、sVCAM-1、sE-selectin数值。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4个月2组颈动脉IMT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数量减小,差异有显著性(P〈0.05),2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2组sICAM-1、sVCAM-1、sE-selectin均降低,有显著差异(P〈0.05),2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黄连素可用于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从而可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脑梗死患者82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分别于入院时、治疗第3个月、6个月、12个月动态监测2组患者的血脂水平,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2组间血脂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颈动脉斑块IMT在6个月后治疗组厚度缩小,对照组厚度增加,2组与初诊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除有良好的降脂作用外,还有稳定甚至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喹硫平与奋乃静治疗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研究组口服喹硫平,对照组口服奋乃静治疗,观察8周。于治疗前及治疗第2、4、8周末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及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8周末,研究组有效率86.7%,对照组为83.3%,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2周末起PANSS及ADL总分和各因子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或0.01),并随着治疗时间的延续呈持续性下降;同期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不良反应均较轻微,研究组主要表现为嗜睡、直立性低血压等,对照组主要表现为锥体外系反应、口干、便秘等。结论喹硫平治疗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疗效与奋乃静相当,安全性高,依从性好,可作为治疗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6.
雌激素对精神分裂症女性患者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雌激素对女性精神分裂症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影响。方法 将67例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2例)和对照组(35例)。研究组在利培酮(3.5—4.5mg/d)治疗的同时口服雌激素(妊马雌酮,0.625mg/d),疗程3个月。治疗前后对两组分别进行P300检查及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结果 (1)P300:治疗前两组各项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在Cz点,研究组靶刺激P2,P3,P4波潜伏期缩短,P3,P4波波幅升高;非靶刺激P2波波幅升高(均P〈0.05—0.01)。在Pz点,研究组靶刺激中潜伏期的5项指标(N1,P2,N2,P3,P4)均缩短,波幅的3项指标(P2,P3,P4)均升高;非靶刺激P2波潜伏期缩短,其波幅升高(均P〈0.05—0.01)。而对照组各项指标治疗前后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在Cz点,研究组靶刺激P2,N2,P3,P4波潜伏期短,P3,P4波波幅高;非靶刺激P2波潜伏期短,其波幅高(均P〈0.05—0.01)。在Pz点,研究组靶刺激中潜伏期的5项指标均短,3项指标的波幅均高;非靶刺激P:波潜伏期短,其波幅高(均P〈0.05—0.01)。(2)PANSS:治疗前,两组各因子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阴性症状、反应缺乏和抑郁因子分低于治疗前(均P〈0.01),亦低于对照组。对照组各因子治疗前后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雌激素治疗可使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P姗主要波幅升高,部分潜伏期缩短,精神症状部分改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应用他汀类药物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NO、NOS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探讨他汀类药物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机制。方法65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口服他汀类药物及阿司匹林肠溶片,对照组仅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于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进行血脂检测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 T )、斑块积分,并用分光光度法检测血液中NO和 NOS的含量。结果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6个月后颈动脉IM T变薄及斑块积分明显减少,血TC、TG、LDL水平显著下降,HDL水平显著升高,血NO及NOS含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各指标水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不仅有调整血脂的作用,而且能改善血液中NO、NOS的含量,调节内皮功能,消除或稳定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及阿司匹林干预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120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脂异常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阿司匹林组及辛伐他汀+阿司匹林组,分别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6个月;比较3组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脂水平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斑块面积的变化及脑血管事件复发率。结果3组治疗后血清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5);辛伐他汀组和辛伐他汀+阿司匹林组治疗后颈动脉IMT、斑块面积及血脂水平显著降低(均P<0.05);阿司匹林组治疗前后颈动脉IMT、斑块面积及血脂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辛伐他汀+阿司匹林组治疗后各项指标较另外两组改善更明显(均P<0.05);3组患者脑血管病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辛伐他汀和阿司匹林联合干预对降低CRP水平,延缓和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优于单一使用辛伐他汀或阿司匹林,并可预防脑血管病复发。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辛伐他汀对脑梗死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血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06-2014-03收治的58例脑梗死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平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非诺贝特胶囊治疗,观察组采用辛伐他汀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 TC、LDL、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 T )的变化及脑梗死复发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观察组治疗后3、6个月血 TC、LDL 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观察组治疗后3、6个月颈动脉IMT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无明显变化。观察组治疗后脑梗死未复发,对照组复发率10.3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采用辛伐他汀治疗脑梗死合并高脂血症患者,临床效果显著,不但能降低患者血TC、LDL水平,长时间治疗还能够降低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脑梗死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九味镇心颗粒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8例广泛性焦虑症患者随机分为九味镇心颗粒组(研究组)和丁螺环酮组(对照组),治疗6周,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与治疗中需处理的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定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6周后,研究组显效率为81.25%,对照组为77.14%,两组显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2周末HAMA评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第4、6周末HAMA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治疗后第4、6周末HAMA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两组在不良反应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九味镇心颗粒治疗广泛性焦虑症与丁螺环酮疗效相当,是安全有效的,且较丁螺环酮显效快。  相似文献   

11.
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126例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脑梗死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口服阿托伐他汀及抗血小板聚集等常规治疗,对照组仅予抗血小板聚集等常规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6个月进行血脂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和内-中膜厚度检测,比较治疗前后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颈动脉斑块性质和内-中膜厚度的变化情况。结果 在完成随访的120例病例中,治疗组治疗1个月及6个月后TC和LDL-C水平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组治疗6个月后颈动脉斑块内-中膜厚度变小,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后1个月与6个月时,低回声斑块与混合回声斑块所占比例均下降(P<0.01),高回声斑块所占比例均明显增高(P<0.01);在治疗组,服药后6个月与1个月相比较,高回声斑块所占比例显著增高(P<0.01);在对照组,治疗前后斑块性质变化不明显。结论 阿托伐他汀可有效降低TC和LDL-C水平,并有利于稳定、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单/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及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情况,明确血纤维蛋白原水平对颈动脉及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对17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单/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及下肢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记录颈动脉及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大小、数目、回声、动脉分叉处内膜中层厚度(inti ma-media thickness,I MT)及血管内径,并测量血压及纤维蛋白原测定。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最多(占58.3%)。I MT≥1.2mm组血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高于I MT〈1.2mm组(P〈0.05)。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位于股动脉最多(占49.6%),I MT≥1.2mm组血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高于I MT〈1.2mm组(P〈0.05)。高水平纤维蛋白原组(≥3.0g/L)易损斑块数量明显增多(P≤0.05)。颈动脉I MT与患者收缩压、舒张压以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呈正相关(r=4.89、5.37、6.47,P均〈0.05),下肢动脉I MT与血糖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呈正相关(r=4.83、5.38、6.68,P均〈0.05)。结论血纤维蛋白原水平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单/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及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AS)患者应用沙利度胺治疗对血清炎性因子及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经颈动脉彩色超声证实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沙利度胺50mg·d-1,两组均给予肠溶阿司匹林75mg·d-1,同时,均予生活方式干预。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测定血清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脂水平,并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斑块积分改变。结果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血清TNF-α、IL-6、hs-CRP水平较对照组及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P<0.01);治疗组IMT、斑块积分治疗后较对照组及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P<0.01),治疗组中29.6%不稳定斑块转变为稳定斑块;血脂治疗前后未见明显变化(P>0.05)。结论沙利度胺可能通过下调血清炎性因子表达而非降脂效应抑制AS的进展。  相似文献   

14.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死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114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为脑梗死组,同期选择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51例为对照组。根据颈动脉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结果将脑梗死组分为脑梗死有斑块组和脑梗死无斑块组,将对照组分为对照有斑块组和对照无斑块组;脑梗死有斑块组和对照有斑块组合称斑块组,脑梗死无斑块组和对照无斑块组合称无斑块组。所有研究对象均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应用颈动脉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l-medial wall thickness,IMT)。结果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均较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组血浆Hcy、IMT水平均高于无斑块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脑梗死有斑块组血浆Hcy、IMT水平高于对照有斑块组,脑梗死无斑块组血浆Hcy、IMT水平高于对照组有斑块组,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血浆Hcy水平与IMT呈正相关(r=0.70,P<0.05)。结论血浆HCY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但与脑梗死关系不明确。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研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血清细胞因子白介素-18(IL-18)水平的关系,探讨IMT增厚的发生机制。方法选择4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TIA组)、64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ACI组)作为研究对象,另选择30名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测量其颈动脉IMT值,并分为IMT<1.0mm亚组和IMT≥1.0mm亚组。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了3组的血清IL-18水平,并对IMT与IL-18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TIA组和ACI组所有IMT≥1.0mm患者血清IL-18含量均比正常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IA组、ACI组IMT≥1.0mm亚组患者血清IL-18含量比IMT(1.0mm亚组患者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分析,TIA组、ACI组IMT≥1.0mm亚组患者IMT与血清IL-18含量呈明显正相关(r=0.549,P(0.01)。结论TIA组、ACI组IMT增厚的患者血清IL-18的水平是升高的。IMT的增厚与血清IL-18含量呈明显正相关。IL-18可能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AS)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脂康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65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TIA患者随机分为血脂康组和对照组;血脂康组口服血脂康及阿司匹林6个月,对照组仅口服阿司匹林。治疗前后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粥样硬化斑块面积;检测血脂、血清一氧化氮(NO)及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浓度,比较治疗6个月内两组患者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血脂康组血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和oxLDL水平比治疗前明显下降,NO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均P<0.01);颈动脉IMT变薄及斑块面积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0.01)。血脂康组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为9.7%,对照组为20.6%,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脂康不仅有调整血脂的作用,还具有抗脂质氧化、保护血管内皮等多种作用,并能消除或稳定TIA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I( HMGB1)、骨保护素(OPG)及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水平的变化以及普罗布考、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PAS)三联疗法对其干预作用.方法 选择1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稳定斑块组(50例)和颈动脉易损斑块组(100例).将稳定斑块组作为对照组,易损斑块组抽血检查后按随机数字法分为AS组50例(阿司匹林100 mg/d,阿托伐他汀20 mg/d,口服)和PAS组50例(阿司匹林100 mg/d,阿托伐他汀20 mg/d,普罗布考0.25/次,2次/d,口服).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血清HMGB1、OPG和MIF水平.结果 治疗前,易损斑块组中两亚组血清HMGB1、OPG和MIF含量均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亚组中血清HMGB1、OPG和MIF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4周,PAS组中血清HMGB1,OPG和MIF含量均明显低于AS组,且各指标下降幅度均高于AS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血清HMGB1、OPG和MIF均参与脑梗死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可作为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的预测因子,PAS三联疗法可有效降低其血清浓度,具有更强的抗炎作用,可提高易损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调脂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18(IL-18)及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的影响,观察其对颈动脉斑块的干预作用.方法 14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稳定斑块组(n=72)和颈动脉易损斑块组(n=72),抽血检查后分别随机分为小剂量组36例(阿托伐他汀10mg/d,口服)和大剂量组36例(阿托伐他汀40mg/d,口服).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血清hs-CRP、IL-18和MMP-7水平;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值)、斑块面积及斑块回声变化.结果 治疗前,在同一种性质斑块中,两治疗组(小剂量和大剂量组)间血清hs-CRP、IL-18和MMP-7水平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对两种性质斑块间血清hs-CRP、IL-18和MMP-7水平进行比较,无论是小剂量组还是大剂量组,三项指标均以易损斑块组高于稳定斑块组(均P<0.05或P<0.01);在同性质斑块组中,无论是接受小剂量还是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治疗后血清hs-CRP、IL-18和MMP-7水平均明显下降,但大剂量组三项指标下降幅度均大于小剂量组(P均<0.01).治疗6个月后,小剂量组IMT值及斑块面积稍下降,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而大剂量组IMT值及斑块面积均明显下降,两项指标均低于小剂量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均<0.01).治疗后,小剂量组斑块回声信号无明显改善,而大剂量组低回声斑块回声增强例数高于小剂量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 血清hs-CRP、IL-18和MMP-7的水平可作为检测AS易损性的血清学生物指标;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调脂治疗能迅速降低脑梗死患者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具有更强的抗炎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逆转和稳定斑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钙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脂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 64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TI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在常规给予尼莫地平、阿司匹林、胞二磷胆碱等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口服瑞舒伐他汀10 mg/d 6个月。检测治疗前后血脂水平;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随访6个月,记录脑血管病发生率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血三酰甘油、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颈动脉IMT、斑块面积明显小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均P<0.05);对照组上述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随访期间脑血管病发生率(9.4%)明显低于对照组(37.5%)(χ2=7.108,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瑞舒伐他汀钙可以有效降低血脂水平,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降低脑血管病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