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疔疮是由火热之毒为病,有毒从内发;或外感染毒,蕴蒸肌肤导致气血凝滞而成。膏梁厚味,足生大疔,凡恣食辛辣醴醪,脏腑蕴热,火毒结聚,即成疗疮。疗毒因其毒发于脏腑,因而最为危急,如鸠尾穴处的半日疔,半日即要人之性命,可见其发病之速、病情之危急,若不及时救治,即可危及人之性命。笔者在20余年的临床工作中发现,在清热解毒方剂中加入大黄,其疗效优于单纯使用的清热解毒方。究其机制,疔疮多为火热之毒,凡患此病者多为内火炽盛,热伤阴液,津枯而便秘,以大黄急下,一可存阴,二可清热排毒,  相似文献   

2.
疔疮是由火热之毒为病,有毒从内发;或外感染毒,蕴蒸肌肤导致气血凝滞而成。膏梁厚味,足生大疔,凡恣食辛辣醴醪,脏腑蕴热,火毒结聚,即成疗疮。疗毒因其毒发于脏腑,因而最为危急,如鸠尾穴处的半日疔,半日即要人之性命,可见其发病之速、病情之危急,若不及时救治,即可危及人之性命。笔者在20余年的临床工作中发现,在清热解毒方剂中加入大黄,其疗效优于单纯使用的清热解毒方。究其机制,疔疮多为火热之毒,凡患此病者多为内火炽盛,热伤阴液,津枯而便秘,以大黄急下,一可存阴,二可清热排毒,  相似文献   

3.
疔疮是一种急性化脓性感染、发病迅速而危险性较大的疾病。疔的范围很广,按其发病部位和性质之不同,分为颜面疔、手足疔、红丝疔、烂疔、疫疔五种。手足疔又可分为蛇头疔、沿爪疔、蛇背疔,蛀节疔、蛇眼疔、螺疔、手足丫疔、托盘疔、足底疔等。病因:①感受火热时邪、风温湿毒,致使气血运行失常,毒邪凝聚肌肤之内而成。②恣食膏梁厚味、醇酒辛辣炙爆之物,以致脏腑蕴热,火毒结聚外发肌腠而成。③因针尖、竹、木、金属器具、鱼骨刺伤,昆虫咬伤,而感染毒  相似文献   

4.
1 半边莲治疗蛇腹疗(手部疗疮) 手部疔疮,是发生在手部的急性化脓性疾患;本病则是发生在手指中节前肿如蛇腹的叫蛇腹疔。多由脏腑火毒凝结,手厥阴心包与手少阴心两经火毒炽盛,加之外伤染毒,阻隔经络,气血凝滞而成。 1.1 处方,鲜半边莲,芒硝等量。  相似文献   

5.
千锤膏外治颜面部疔疮64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颜面疔疮是指发生在颜面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颜面部疖、痈。其特点是疮形如粟,坚硬根深,如钉丁之状,全身热毒症状明显,病情变化迅速。中医认为主要是火热之毒造成气血凝滞,脉络闭阻,热盛肉腐为脓。头面乃诸阳之首,火毒蕴结于此,则反应剧烈,变化迅速,毒邪容易扩散,有引起走黄的危险。西医认为疔疮是一种恶性疖肿,是一种常见多发病。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链球菌自毛囊或汗腺侵入引起。普通疖肿位置较浅没有并发症,所以无危险性,而疔疮多发生在面部、唇部、鼻前庭等处,该处静脉无静脉瓣,脓毒物可逆行引起颅内感染或败血症,危及生命,…  相似文献   

6.
五、清热解毒杀虫类中医所谓之“毒”含意甚广,除了包括火热壅盛所致的热毒、火毒之外,对外界的一些致病因素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感染亦称之为毒。所谓清热解毒杀虫类药物,一般都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多属一些寒凉性质的药物。1.金银花亦名忍冬花,双花,性味甘寒,入肺胃经,功能清热解毒,可治诸疮痈肿、疖毒,又可治时感发热咳嗽,炒炭可清血分毒热,亦可止血,一般用量15~30克。皮科临床配连翘、公英、赤芍,  相似文献   

7.
扈晓宇 《肝博士》2023,(2):22-23
<正>1.急性酒精中毒急性酒精中毒属祖国医学“酒毒”“酒病”“酒厥”等范畴。急性酒精中医按照疾病程度的轻、中、重,可分别辨证为:(1)毒热内蕴,上扰神明:酒病初期,酒性为火,其形似水,多饮则易伤脾胃,脾胃受损则运化失职,气机升降失调,因而内生痰湿,酒毒蕴而化火可挟痰,痰火上扰心神。(2)热毒炽盛,热极生风:酒病中期,酒毒痰热之邪蕴而化火,火热之毒炽盛,煎灼津液而耗伤营血,燔灼肝经,筋脉失去滋养,  相似文献   

8.
活血化瘀法在外科临床上的运用颇为广泛。笔者根据中医基本理论,针对外科瘀血病证的具体情况配合其它治则,取得较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一、配伍清热解毒法《灵枢·痈疽篇》说:“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热。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说:“痈疽原是火毒生,经络阻隔气血凝。”凡由火毒或经络痹阻、气滞血瘀,瘀热凝结,肉腐成脓,如痈(包括内外痈)、疽、疖、疔、流注、丹毒、烧伤(早、中期)、脱疽(急性感染期)等,均宜配合清  相似文献   

9.
王烈教授认为小儿感冒以风热型感冒居多,临证多表现为发热,恶风,咽红肿痛,咳嗽,少痰,有浊涕,哭闹或烦躁不安,小便黄。病因是小儿内有蕴热,久积成毒,外感风热邪气或风寒邪气入里化热,热、毒胶结,互为影响。王烈教授将其总结为"热毒理论":热因毒起,无毒不发热,毒随邪入,热因毒生,变因毒起。病机关键是热、毒,故以疏风解表,清热解毒为主要治法,善用清热解毒之品以治之,创立中药汤剂清感方治疗,临证时灵活加减,使热去、毒解,减少发热次数,缩短病程,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正颜面疔疮是感受火热之毒,或因昆虫咬伤,皮肤破损染毒,蕴蒸肌肤,气血凝滞而发生的病变迅速、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颜面部疖和痈。1诊断依据(1)多发于唇、鼻、眉、颧等处。(2)局部开始为一个脓头,肿块坚硬根深,如钉丁之状,或麻或痒。继之红肿高突,可发展为数个脓头,焮热疼痛。(3)有恶寒发热,头痛等症状。如有神昏谵语,皮肤瘀点应考虑"疔疮走黄"。(4)颈颌部多有臖核肿大疼痛。(5)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症状严重者应作血细菌培养。  相似文献   

11.
198 7年内科医生斯蒂尔首先报道了首例全身发病型类风湿关节炎 ,即成人斯蒂尔病。该病以弛张热、关节炎、皮疹、肝脾淋巴结肿大及白细胞增高为临床表现 ,属祖国医学热痹、历节病的辨证范围。笔者认为本病应属风湿热毒壅盛 ,主要为热毒蕴结 ,充斥三焦 ,故试从毒的角度来阐述本病。1 病因病机1.1 脏腑积热蕴毒 ,攻于手足患者先天为阴虚血热、阳气亢盛之体 ,或后天过食醇酒厚味、辛辣肥甘 ,致脏腑积热蕴毒 ,复感外邪 ,引动内毒 ,发病过程如《诸病源候论》所言 :“热毒气从脏腑出 ,攻于手足 ,手足则热 ,赤、肿、痛也。”可见 ,脏腑积热蕴毒…  相似文献   

12.
四、清热解毒清热解毒法,主治急性火热症。热火病之病势发展急骤,如疮疡疔毒,暴发红肿热痛等。常用药物有黄连、黄芩、栀子、黄柏、连翘、地丁、金银花、生石膏、公英等。代表方剂有黄连解毒汤、普济消毒饮等。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引崔氏方) 〔方剂组成〕黄连、栀子各9克,黄芩、黄柏各6g,水煎服。〔方解〕本方为大泻实火,清热解毒之峻剂。方中黄芩泻肺火于上焦;黄连泻脾火于中焦;黄柏泻肾火于下焦;更有栀子通泻三焦之火并导热从膀胱排出,热邪去则火症除,真乃良方。〔临床应用〕凡三焦实热,邪火妄行,毒火炽盛之症,皆可采用。因火症发展迅速,热毒往往波  相似文献   

13.
中医理论认为,射线为热毒、火毒之邪,核辐射属于电离辐射范畴,起病急骤,病势危重,变化多端。由于辐射作用的特点,其毒邪兼具火热邪气的特点,热毒蕴于体内,充斥三焦。邪犯上焦,肺受邪乘,肺失宣降,耗伤津液;邪陷心包,机窍阻闭,逼迫神明;邪犯中焦,邪热入胃,阳明热炽,里热蒸迫;邪结肠腑,损伤肠络,血溢肠间;邪犯下焦,肾精耗损,阴虚内热。从肾论治,以六味地黄丸加减治之,常获显效。  相似文献   

14.
广东、贵州、福建、海南和台湾等地的居民,一年之中有春夏季节要清热,而冬季要进补的风俗,因而民间便有"春夏解热冬进补"的饮食习惯。"火热炽盛即为毒",其意是指火(或湿)热病邪郁结而成毒。临床常同于热毒内蕴所致的内痼、斑疹、高热及疔疮疖肿等内外科疾患。现推荐两个食疗方供选用,以助春夏季清热解毒,疗疾保健。  相似文献   

15.
试论毒与白塞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塞病属湿热火毒为患 ,以毒邪为主要病因。饮食不节、脏腑失调、日久滞而生毒。毒邪内伏不发可如常人 ,若遇外邪引动 ,毒邪上蒸下注而发为本病 :上攻则口舌咽喉溃烂、目赤肿痛 ;下注则外阴溃烂 ;外浸肌肤则红斑结节 ;流注骨节 ,则骨节肿痛 ,甚至攻及脏腑 ,引发重症。白塞病的治疗当分期进行 ,发作期重用清解之剂 ,一可阻断毒邪对机体的损害 ,二可开前后二阴 ,使毒去正安。缓解期应健脾益肾 ,使脏腑协调 ,毒无以生  相似文献   

16.
顽固性失眠主要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等脏腑关系密切,属本虚标实之证,脏腑气血亏虚为其本,痰毒、火毒、瘀毒、郁毒等邪为其标,毒聚络损、神机不宁为其病理过程。治疗应标本兼治,根据主次缓急不同或以攻毒为主,或以扶正为主,铲剔浊毒,使邪祛神自安。  相似文献   

17.
黄连解毒汤是唐代医家王焘引录前人崔氏的名方,载于其所编著的《外台秘要》一书中。 中医学认为,火热之邪盛极即为毒,故有热毒、火毒之称。本方名  相似文献   

18.
正温病治毒法是用于毒邪引起的温热疾病的治疗大法,据毒邪的特点将毒邪分为六淫化火之毒、疫疠之毒、温毒以及脏腑失调、内生热毒。根据其致病的病因病机将温病治毒法分为解毒法(包括清热解毒、清营解毒、凉血解毒、滋阴解毒、辟秽解毒)、泄热排毒法、开郁化毒法、扶正抗毒法。1毒在温病发病中的病因病机毒,通常亦被称作毒邪。常富业等~([1])在诠释毒的概念时指出毒与邪有所不同,邪气蕴结不解是成毒的重要环节。在温病学中毒有不同的涵义,它可指病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中医“毒邪致病”的内涵、高血压的传统病机及现代医学发病机制等,探讨高血压的“毒邪致病”病机。认为在高血压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机体阴阳失调、气血失和而产生的肝阳、肝风、肝火、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蕴久稽留不去,可酿生“风毒”“火毒”“痰毒”“浊毒”“瘀毒”等毒邪,这些毒邪可损伤脉络,进而对机体各脏腑器官造成损害,并介导各种临床并发症的发生。基于“毒损脉络”病机,临床防治高血压时可以从“毒邪”着手,紧扣“毒损脉络”之病机,以“未病防毒,已病祛毒,祛毒护脉并重”为治疗原则,采用“解毒或祛毒”“活血与护脉”治法。基于“毒损脉络”病机防治高血压,可为中医药防治高血压及其并发症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急性脑梗死毒损脑络机制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脑梗死毒损脑络机制是对中风病传统病因病机认识的提升。毒有外内之别,毒损脑络之毒多为内毒,且内毒为病,易损络脉,并可进一步败坏脏腑,使病情加重恶化,难治难愈。络脉为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着眼于气络与血络,则可从功能与结构上对络脉进行整体概括并开展相关生物学基础研究。立足于络脉功能障碍与结构损伤,围绕邪蕴成毒,毒成络损来论述病气络、病血络的动态病理过程,并结合急性脑梗死缺血级联反应,试从急性脑梗死病理损害过程阐述毒损脑络机制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