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隔药灸经筋结点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疗效。方法:9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8例,两组均行传统针刺治疗,观察组加用隔药灸经筋结点法治疗。结果:治疗组中医症候积分、神经缺损、生活能力、肌张力、上肢运动能力、痉挛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隔药灸经筋结点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隔药灸经筋结点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 105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3例和对照组5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隔药灸经筋结点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改良Ashworth量表(MAS)、Fugl-Meyer评估法(FMA)、Barthel指数(BI)、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和肌电图F波波幅、阈值及时限变化,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7%(P0.05)。观察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M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FMA、BI及SF-36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肌电图F波波幅、阈值及时限变化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隔药灸经筋结点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疗效确切,对于改善机体痉挛状态,促进肌力及患肢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针刺经筋结点结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针刺经筋结点结合Bobath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治疗作用与单纯应用Bobath疗法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治疗作用的疗效对比。方法:将60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针刺经筋结点结合Bobath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Bobath疗法治疗。分别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时改良Ashworth评级的变化。结果:治疗4周时,两组患者痉挛程度均减轻,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针刺经筋结点结合Bobath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优于单纯Bobath疗法。针刺经筋结点结合Bobath疗法能有效地改善中风后痉挛状态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降低肌张力,减少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经筋结点恢刺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75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针刺组、恢刺常规穴位组和恢刺经筋结点组各25例,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FMA (上肢部分)、中医中风病诊断疗效评价法(上肢部分)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法(上肢部分),观察并比较各组对偏瘫侧上肢的肌张力降低程度、运动功能的改善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中医中风病临床疗效和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程度。结果:各组治疗后各项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恢刺经筋结点组明显优于恢刺常规穴位组和常规针刺组(均P﹤0.05);常规针刺组总有效率为60.71%,恢刺常规穴位组总有效率为80.00%,恢刺经筋结点组总有效率为88.00%,各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恢刺经筋结点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和恢刺常规穴位。  相似文献   

5.
<正>中风所致上肢痉挛性瘫是常见的中风后并发症,其导致的上肢运动功能异常严重影响病人的日常生活,也是康复治疗中的一大难题。笔者通过针刺结合隔药灸经筋结点,改善了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状态,提高了上肢的运动功能,共治疗30例患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针灸经筋结点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电针与艾灸(艾灸为使用电子艾灸仪)结合刺激经筋结点对中风痉挛性瘫痪的治疗作用与针刺传统穴位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治疗作用的对比。方法:针灸经筋结点组30例,针刺传统穴位组30例,观察病人治疗前后肢体肌张力的状态。结果:针灸经筋结点组的总有效率为83.33%,针刺传统穴位组为56.67%,差异有显著性(P(0.05),表明针刺经筋结点治疗脑卒中痉挛状态患者的总有效率优于常规针刺。针灸经筋结点能有效地改善中风后痉挛状态,降低肌张力,减少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电针针刺经筋结点和电针针刺常规腧穴两种治疗方案治疗中风后痉挛期上肢肘关节痉挛性瘫痪的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0例肘关节痉挛的患者,按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成电针针刺经筋结点组和电针针刺常规腧穴组,各20例,记录两组治疗前及治疗7、14、21、28 d后的肘关节活动度(ROM)、肌张力等级(MAS)、上肢F...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采用恢刺经筋结点对其肌张力障碍及躯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汕头市中医医院2016年9月至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参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方法,观察组予恢刺经筋结点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改良Ashworth评分及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3周时改良Ashworth评分较低,FMA评分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恢刺经筋结点治疗可有效减轻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肌张力障碍,改善躯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9.
马健芸  纪哲 《天津中医药》2014,31(9):542-544
[目的]观察经筋疗法联合神经功能重建系统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诊断及纳入标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经筋疗法及神经功能重建系统,以Ashworth、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巴氏指数(Barthel)以及美国国产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度评分标准(CSS)为评价指标,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肌张力、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以及神经功能的变化。[结果]两种治疗方案均获得一定疗效,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经筋疗法联合神经功能重建治疗系统的综合方案,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后患者在针刺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经筋推拿改善上肢痉挛性瘫痪的效果观察。[方法]收集2018年1—6月在院的缺血性卒中后并伴有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每日采用经筋推拿,6 d为1个疗程,休息1 d,8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上肢痉挛改善的程度;对照组采取中风病一般护理常规及针刺治疗,疗程与观察组相同。[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临床痉挛量表(CSI)评分、Ashworth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MBI)评分、平衡评估量表(Fugl-Meyer)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CSI评分、Ashworth评分、NIHSS评分、MBI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患者Fugl-Meyer评分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针刺治疗配合经筋推拿可以有效地改善缺血性卒中患者上肢痉挛,同时降低了肌张力,提高了日常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刺经筋结点结合中频药物导入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针刺经筋结点结合中频药物导入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针刺经筋结点结合中频药物导入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傍次上肢经筋结点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上肢偏瘫的临床疗效,探讨电针傍次经筋结点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肢体瘫痪的作用机制。方法60例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偏瘫的患者采用SPSS软件随机数字生成器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电针傍刺上肢经筋结点治疗,对照组采用电针上肢常规经穴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评价两组上肢的肌力(MMT徒手肌力评定法)、关节活动度(ROM关节活动度评定法)、运动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ARAT上肢动作研究量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量表)确定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ROM评分下降,Barthel指数、Fugl-Meyer评分、ARAT评分均上升。治疗组较对照组ROM评分、Barthel指数、Fugl-Meyer评分、ARAT评分改善更优(P<0.05);疗程结束后治疗组肌力经MMT评定后有效率为90%,高于对照组的76.67%(P<0.05);治疗组疗效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价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76.67%(P<0.05)。结论电针傍刺经筋结点与常规针刺治疗都可以改善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上肢瘫痪,但电针傍刺经筋结点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3.
经筋排刺法配合皮肤针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经筋排刺法配合皮肤针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在必要的康复治疗基础上,治疗组采用经筋排刺法配合皮肤针循经叩刺法治疗;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评价两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评分、肌张力、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7%和6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症状评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肌张力(MAS)、运动功能(FMA)及日常生活能力(AD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治疗组更为明显。结论经筋排刺法配合皮肤针循经叩刺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疗效优于常规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百笑灸经筋结点联合常规康复对痉挛型偏瘫患儿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0例痉挛型偏瘫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5例。对照组给予患侧上下肢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百笑灸患侧上肢经筋结点治疗,均每天1次,每周5次,连续治疗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12周,采用改良Ashworth评分检测患儿患侧上肢肌张力,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88(GMFM-88)和Carroll上肢功能测试(UEFT)评定患儿患侧上肢运动功能。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4周、治疗12周后两组改良Ashworth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GMFM-88和UEFT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与治疗4周比较,治疗12周后两组改良Ashworth、GMFM-88和UEFT评分改善更显著(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12周后试验组改良Ashworth评分显著降低(P<0.05),GMFM-88和UEFT评分显著升高(P<0.05)。结论:百笑灸干预经筋结点能显著改善痉挛型偏瘫患儿患侧上肢肌张力及运动功能,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筋骨针治疗缺血性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缺血性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应用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筋骨三针疗法治疗,对照组应用单纯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对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肌张力、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改良Ashworth量表MAS分级、上肢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有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两组间比较,MAS分级、上肢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醒脑开窍结合筋骨针疗法与单纯醒脑开窍针刺法相比,可更有效地减轻缺血性中风患者痉挛上肢的肌张力、改善运动能力并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6.
电针经筋结点为主治疗中风后肘关节痉挛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电针刺激经筋结点对中风后肘关节痉挛性瘫痪的治疗作用与针刺传统穴位对中风后肘关节痉挛性瘫痪治疗作用的对比.方法:将60例中风后肘关节痉挛性瘫痪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电针针刺经筋结点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穴位针刺治疗.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肘关节痉挛程度均较治疗前减轻,但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电针针刺经筋结点治疗中风后肘关节痉挛的疗效优于针刺传统穴位.  相似文献   

17.
《山东中医杂志》2016,(7):623-625
目的 :观察头部运动区滞针法配合运动针刺经筋结点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 :治疗组60例,采用头部运动区滞针法配合运动针刺经筋结点针刺法;对照组60例,采用常规针刺法。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肢体痉挛程度,分别使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进行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1.67%,对照组总有效率6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部运动区滞针法配合运动针刺经筋结点能有效改善中风后痉挛状态,减少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针刺联合化痰通络解痉汤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19年6月—2021年4月鞍山市中心医院收治的74例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7例。2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针刺疗法,研究组给予针刺联合化痰通络解痉汤,持续4周。比较2组的中医症状积分、阿什沃思(Ashworth)量表评分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结果 治疗4周后,2组中医症状积分低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中医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2组Ashworth量表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和FMA总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Ashworth量表评分、FMA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刺联合化痰通络解痉汤能明显降低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减轻痉挛程度和改善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9.
电针针刺经筋结点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电针刺激经筋结点对中风痉挛性瘫痪的治疗作用并与临床常用针刺方法进行对比.方法经筋组法24例,常规针刺组24例,观察病人治疗前后肢体肌张力的状态.结果经筋治疗组的疗效与常规针刺组的总有效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经筋治疗组的疗效较优,有效地改善中风后肌肉的痉挛状态,降低肌肉张力,帮助患者恢复肢体活动,减少致残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芍药甘草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81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41例和对照组40例。所有患者都按常规方式进行治疗,同时对研究组患者使用芍药甘草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对比两组治疗后肌张力恢复情况、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都无不良反应发生,但研究组治疗后肌张力恢复的总有效率较高,肢体运动功能更好,日常生活能力更强。结论:芍药甘草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可有效促进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肌张力的恢复,并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和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疗效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