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冷圈套切除术治疗老年结直肠息肉的临床效果,为治疗老年结直肠息肉提供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住院治疗的211例老年结直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n=110)和对照组(n=101)。观察组息肉回收样本238粒,对照组息肉回收样本221粒。观察组接受冷圈套切除术(CSP)治疗,对照组接受热圈套术(HSP)治疗。评估并比较2组患者的疗效、并发症、手术指标值、术后病理分型及黏膜下小动脉损伤情况。结果观察组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术后息肉切除处肠壁黏膜下小动脉损伤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内镜操作时间、息肉切除时间及手术操作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短(P<0.05)。2组息肉病理分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SP术治疗老年结直肠息肉,疗效显著,缩短手术时间,提高切除率,降低周围组织损伤,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肠镜下切除的结直肠息肉绝大多数为微小息肉(≤5 mm)或小息肉(6~10 mm),对于此类息肉的最佳切除方法目前缺乏统一指南。本研究旨在探究冷圈套息肉切除术联合黏膜下注射治疗结直肠息肉(直径≤10 mm)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方法本研究前瞻性随机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经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消化内科行结肠镜检查发现结直肠息肉(直径≤10 mm)的300例患者进行对照研究,按1∶1随机分配接受冷圈套息肉切除术联合黏膜下注射(CSPI)或冷圈套息肉切除术(CSP)治疗。其中CSPI组在切除息肉之前先进行黏膜下注射,再行息肉切除,而CSP组则套取息肉后直接切除,然后在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引导下对息肉切除部位底部及侧切缘活检2~3块,用于病理组织学评估切除完整率。术中记录息肉切除时间、息肉回收情况和并发症。 结果纳入研究的300例患者,CSPI组(n =150)和CSP组(n=150)病灶平均大小分别为7.7 mm和6.7 mm。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及息肉部位、大小、形态、分型在组间均衡。CSPI与CSP相比完全切除率为96.7% vs 76.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所有息肉均回收,其中9例CSP患者出现术中出血,CSPI组无术中出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无迟发性出血、穿孔等并发症。 结论尽管CSPI较单纯采用冷圈套的治疗时间长,但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息肉切除术,尤其对于6~10 mm息肉其全切除率高达98.9%,并且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镜下采用冷圈套息肉切除术(cold snare polypectomy, CSP)与热圈套息肉切除术(hot snare polypectomy, HSP)治疗10~15 mm结直肠息肉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集2019年12月—2020年12月间接受结肠镜检查、发现至少1枚10~15 mm息肉、并行结肠镜下切除患者资料154例,息肉173枚,形态表现为巴黎分型Ⅰsp、Ⅰs或Ⅱa。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息肉随机分成CSP组(息肉85枚)和HSP组(息肉88枚)。比较两组手术方式在息肉大小、位置、形态、组织学分类、完全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切除时间、金属夹使用数量等方面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肠镜指征、回肠末端插管成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息肉在大小、位置、形态、组织学分类上具有可比性。CSP组在息肉完全切除率、术中出血率、术后延迟出血、穿孔等方面与HSP组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但CSP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HSP组[(63.5±23.6)s比(184.3±62.4)s,P<0.05],使用金属夹亦明显少于HSP组[(0.8±0.5)枚比(1.4±0.7)枚,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SP与HSP在切除10~15 mm结直肠无蒂息肉上有相似的完全切除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但CSP手术时间更短,金属夹使用数量更少。  相似文献   

4.
背景冷圈套器息肉切除术(cold snare polypectomy,CSP)已逐步应用于结直肠小息肉(6-9 mm)的治疗.冷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是在CSP技术基础上结合了黏膜下注射水垫,有研究报道冷EMR切除6-9 mm结直肠腺瘤的组织学完全切除率明显优...  相似文献   

5.
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大肠广基大息肉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对肠道广基大息肉样病变的治疗价值。方法采用结肠镜下大肠黏膜切除术治疗135例共157个结直肠广基大息肉。病灶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后,一次圈套整块切除或分次圈套切除病变,回收全部标本送病理检查,术后结肠镜随访。结果全部息肉EMR一次切除,除3个位于直肠黏膜下的病灶小于1 cm外,其余均大于1.5 cm,最大的13 cm×12 cm,无手术并发症。术后病理:腺瘤123个,其中有异型增生80个;黏膜内癌11个;增生性息肉20个;直肠类癌3个。随访中,有2例大于7 cm的直肠腺瘤分别于术后1个月及3个月复查时复发,均给予热活检钳完整钳除,病理分别为增生性息肉和绒毛状腺瘤,再复查6-12个月无复发。结论EMR是治疗大肠癌前病变及黏膜内癌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直径10 mm以下无蒂结直肠息肉行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后,留置金属夹对于预防息肉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delayed post-polypectomy bleeding,DPPB)的价值。方法将2017年1月—2019年12月于黑龙江省医院消化病院因直径10 mm以下无蒂结直肠息肉拟行EMR的患者,根据计算机产生的随机序列表分为术后留置金属夹组(A组)和未留置金属夹组(B组),对比两组术后迟发性出血的相关情况。结果共纳入1 838例患者,A组912例,B组926例。两组术后迟发性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00%(9/912)和1.10%(10/926),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9,P>0.05)。两组出血息肉个数比例为 0.44%(9/2 029)和0.49%(10/2 02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5,P>0.05)。6~9 mm息肉(OR=11.032,95%CI:2.545~47.821,P<0.05)是无蒂结直肠息肉EMR术后迟发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0 mm以下无蒂结直肠息肉EMR治疗后,留置金属夹并未显著降低术后迟发性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Peutz-Jeghers综合征(PJS)巨大十二指肠息肉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收集2013年2月至2020年8月在空军特色医学中心确诊为PJS十二指肠息肉并经EMR治疗的病例资料,统计EMR治疗PJS十二指肠巨大息肉的完整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巨大息肉组(直径≥3 cm)与普通息肉组(直径<3 cm)患者EMR手术完整切除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分析EMR治疗PJS十二指肠息肉手术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共71例患者纳入研究,男44例,女27例,中位年龄为26岁(5~58岁)。内镜下切除息肉最大中位直径为2.0 cm(0.6~13.0 cm),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EMR手术,63例患者EMR治疗PJS十二指肠息肉实现完整切除(63/71,88.7%),巨大息肉组EMR手术完整切除率低于普通息肉组(77.4%比9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EMR手术相关并发症总发生率5.6%(4/71),1例患者同时存在术中创面渗血和术后胰腺炎。巨大息肉组与普通息肉组间并发症发生率(9.7%比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下EMR切除十二指肠息肉有无并发症发生在患者性别、年龄、有无PJS家族史、手术史、息肉数量、切除方式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息肉位于乳头部位者并发症发生率(50%,3/6)显著高于非乳头部位者(1.5%,1/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EMR治疗PJS巨大十二指肠息肉总体安全有效的,可作为PJS十二指肠息肉的首选治疗方案。息肉部位是EMR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冷圈套器切除与传统热切除治疗结直肠息肉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取2018年1月到2020年1月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收治的结肠息肉(<1 cm)患者374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87例。对照组患者行与传统热圈套器切除治疗,观察组患者行冷圈套器切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息肉完整切除率、单个息肉切除时间、钛夹使用率、息肉回收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的息肉完整切除率和息肉回收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单个息肉切除时间和钛夹使用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术中即刻出血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迟发性出血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迟发性穿孔及感染,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冷圈套器切除与传统热切除对<1 cm的结直肠息肉的完整切除效果均较好,但冷圈套器切除操作更为简便,且安全性更高,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结直肠小息肉应用冷切割,以及预防性使用止血夹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青海省人民医院符合纳排标准的260例结肠小息肉患者,分层随机分为冷圈套切除术(cold snare polypectomy,CSP)治疗的CSP组、CSP+预防性使用止血夹治疗的CSP+止血夹组、热圈套切除术(hot snare polypectomy,HSP)治疗的HSP组及HSP+预防性使用止血夹治疗的HSP+止血夹组,每组各65例。比较治疗情况、出血发生率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患者基本特征和息肉病变特征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出现的并发症,术中即时出血发生率[5例(7.69%)、4例(6.15%)、3例(4.62%)、3例(4.62%)],以及术后迟发性出血发生率[0例(0.00%)、0例(0.00%)、1例(1.54%)、0例(0.00%)],4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778,P=0.855;χ2=3.012,P=0.390);术后腹痛发生率,HSP组[7例(10.77%)]最高,与CSP组[1例(1.54%)]及CSP+止血夹组[1例(1.54%)]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个息肉治疗时间,CSP组最短[(2.18±1.07)min],HSP组次之[(2.83±0.82)min],CSP组+止血夹组再次之[(3.15±1.16)min],HSP组+止血夹组用时最长[(4.88±1.85)min],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397,P<0.001)。结论 推荐使用冷切割治疗结直肠小息肉,如术中判断无出血及穿孔风险,无须预防性使用止血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改良内镜黏膜切除术(M-EMR)治疗结肠扁平息肉疗效。方法 将276例297枚结肠扁平息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EMR组136例共152枚息肉,M-EMR组140例共145枚息肉。病灶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后,EMR组一次性切除病灶,M-EMR组在病灶周边用圈套器头端切开周边黏膜后一次性切除病灶,回收全部标本送病理检查。比较术后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完整切除率,术后复发率。结果 全部息肉一次性切除。EMR组1例迟发出血,1例穿孔,1例电凝综合征,并发症发生率2.0%(3/152);M-EMR组1例迟发出血,1例电凝综合征,并发症发生率1.4%(2/145)。EMR组息肉切除时间平均(5.6±2.0)min;M-EMR组息肉切除时间平均(5.7±2.1)min,2组无显著差异(p>0.05)。EMR组息肉完整切除率92.1%(140/152),M-EMR组息肉完整切除率100%(145/145),2组显著差异(p<0.05)。术后病理:管状腺瘤135例,绒毛状腺瘤40例,绒毛管状腺瘤57例,增生性息肉29例,炎性息肉34例。腺瘤伴高级别类瘤变8例,其中EMR组1例息肉残留,后行肠段切除,6个月后8例复查无复发。M-EMR组2例黏膜内癌,完整切除,6个月后复查无复发。EMR组12例术后残留,1例手术,11例APC处理后,1例6个月复发,复发率0.66%(1/152),M-EMR组无复发。结论 M-EMR组较EMR组治疗结肠扁平息肉更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环周早癌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转铁蛋白(TRF)水平变化及其与疗效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食管环周早癌患者87例,其中以ESD治疗的45例患者为ESD组,以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的42例患者为EMR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术前、术后1 d及12个月随访时血清CRP、PCT、TRF、中性淋巴细胞比值(NLR)水平,分析患者手术及术后、病灶切除效果、并发症、复发及预后情况。同时分析手术前后血清CRP、PCT、TRF、NLR水平变化及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与EMR组,ESD组手术时长、术后禁食天数及最大病灶直径明显更长,出现并发症的概率明显更大,复发人数明显更少(P<0.05)。ESD组肿瘤切除效果明显优于EMR组(P<0.05);与预后良好的患者比较,预后不佳的患者CRP、PCT、NLR明显升高,TRF明显降低(P<0.05);血清中CRP、PCT、NLR升高,TRF降低对食管环周早癌患者预后极为不利(P<0.05)。结论 ESD治疗食管环周早癌患者肿瘤有比较好的疗效。CRP...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二氧化碳(CO2)作为灌注气体在结直肠息肉黏膜切除术(EMR)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行结直肠息肉EMR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空气组(42例)和CO2组(42例),灌注气体分别采用空气和CO2,记录每组患者EMR成功率、操作时间及出血、穿孔等并发症;记录术前、术中、术后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经皮CO2分压(PtcCO2)的变化;记录术中、结束时、术后1 h、6 h和24 h患者的腹痛程度。[结果](1)空气组与CO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BMI、手术成功率、操作时间、肠道评分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CO2组术中、结束时、术后1 h、6 h和24 h腹痛评分分别为(41.2±8.3)、(26.8±6.6)、(14.5±5.4)、(4.5±1.2)和(0.7±0.3),明显低于空气组的评分[(56.2±9.3)、(44.7±7.9)、(33.1±6.7)、(10.2±2.5)、(4.8±1.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2组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HR、MAP、SpO2、PtcCO2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术后均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CO2替代空气作为结直肠息肉EMR中的灌注气体安全性高,能明显减轻患者腹部不适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传统内镜下黏膜切除术(CEMR)和水下内镜下黏膜切除术(UEMR)治疗结直肠息肉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0年12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接受CEMR和UEMR治疗的结直肠息肉共40例,CEMR组21例,UEMR组1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变情况(病变部位、病变大小、病变形态)、手术操作情况(操作时间、整块切除率、标本回收率、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时间。结果 UEMR组的操作时间短于CEMR组(P<0.05),UEMR组的整块切除率(97.37%)高于CEMR组(80.00%)(P<0.05),UEMR组的标本回收率(94.74%)较CEMR组(72.00%)高(P<0.05),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相比无差异性(P>0.05),两组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 与CEMR相比,UEMR治疗结直肠息肉具有更高的整块切除率及标本回收率,操作时间更短,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内镜下3种术式[内镜下高频电切术、内镜下氩离子束凝固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结肠息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9年5月杭州市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50例结肠息肉患者,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B组、C组,各50例。A组采用内镜下高频电切术,B组采用内镜下氩离子束凝固术,C组采用EMR,比较3组患者手术情况、临床疗效、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结果:B、C组手术时间、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P<0.05),且B、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术后住院时间、平均息肉个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P<0.05),B、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随访时间、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内镜下高频电切术,内镜下氩离子束凝固术、EMR治疗结肠息肉患者手术效果更佳,有效率及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老年急性阑尾炎患者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后采用不同结扎方式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8月至2022年2月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180例老年急性阑尾炎患者,随机分为夹闭组和线扎组各90例,均拟接受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治疗,夹闭组术后采用Hem-o-lok夹闭法,线扎组术后采用丝线结扎法。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术后恢复指标、疼痛情况[采用数字评定量表(NRS)评估]、手术前后炎症指标[白细胞介素(IL)-6、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结扎材料费用。结果 夹闭组术中出血量比线扎组少,且术中处理阑尾根部时间、手术时间均比线扎组短(P<0.05);两组术后恢复各指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24、48 h,患者NRS评分较术后12 h降低,但组间各时点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1个月,两组血清IL-6、PCT、CRP水平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但术后两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线扎组结扎材料费用少于夹闭组;两组住院总费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结肠息肉的临床病理特点以及应用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结肠广基息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8月到2014年1月由结肠镜诊断经内镜黏膜切除术(EMR)进行息肉切除的324例结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所切除息肉均符合EMR指征。观察手术并发症、处理措施和术后病理结果,分析EMR治疗结肠息肉的完整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共切除463枚息肉,直径6~45 mm,大于20 mm的息肉共65枚;息肉最易发生部位为直肠;病理类型以管状腺瘤最为多见。除2例不完全切除外均完整切除,标本完整切除率为99.6%。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6%,其中消化道出血7例(1.5%),以腹痛为主要表现的息肉切除术后综合征5例(1.1%),无消化道穿孔。直径大于20 mm的息肉EMR术后12个月复查肠镜,无复发。结论采用EMR治疗即使是直径大于20 mm的结肠息肉也是安全、有效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结直肠息肉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5月行内镜下结直肠息肉切除术的459例患者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迟发性出血分为出血组与未出血组,比较两组相关因素的差异,分析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459例患者中发生迟发性出血者27例;共切除息肉572枚,发生迟发性出血息肉42枚。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性别(男性85.2%)、切除息肉数量(≥3枚者59.3%)、合并高脂血症(29.6%),息肉直径(≥10 mm者66.7%)、形态(有蒂81.0%)、病理类型(腺瘤型95.2%)、切除方式(EMR者90.5%)与迟发性出血显著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性别、合并高脂血症,息肉数目、大小、形态为迟发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男性患者、合并高脂血症、切除≥3枚息肉、息肉直径≥10 mm、息肉有蒂为迟发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背景: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是结肠镜检查中常见的肿瘤性病变之一,癌变率较高。目的:比较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结直肠LS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6年10月—2018年12月在上海市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确诊的88例结直肠LST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EMR(病灶直径大于2 cm者采用分片EMR)和ESD治疗,比较两组操作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整块切除率和1年随访期内复发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整切除病灶。EMR组操作时间优于ESD组[(23.73±6.19) min对(65.13±13.76) min],ESD组整块切除率(97.7%对59.1%)和复发率(11.4%对31.8%)优于EM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中穿孔、术后出血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 0.05)。EMR组复发患者多为病灶直径大于2 cm者。结论:对于结直肠LST的内镜治疗,应根据具体临床情况选择治疗方式。EMR操作时间较短,但直径大于2 cm的病灶更适合采用ESD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黏膜下预注射联合水下内镜黏膜切除术(EMR)与传统EMR在整块切除结直肠无蒂/扁平肿瘤的可行性与效果差异。 方法 120例5~30 mm结直肠无蒂/扁平肿瘤分别采取预注射水下EMR或传统EMR切除,比较两组内镜整块切除率。 结果 53例预注射水下EMR与67例传统EMR,两组肿瘤中位大小可比,均为22 mm。前者总内镜下整块切除率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1.1%比59.7%,P=0.012)。亚组分析中,预注射水下EMR组在Paris 0-Ⅱa肿瘤(76.7%比50.0%,P=0.035)及困难部位肿瘤(100.0%比42.9%,P=0.004)的整块切除率高于传统EMR组。两组均无出血、穿孔并发症发生。术后残留,水下EMR组1例,传统EMR组2例(P=0.712)。 结论 预注射水下EMR切除<3 cm结直肠Paris 0-Ⅰs/Ⅱa肿瘤,比传统EMR,更易实现内镜下整块切除及创面封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对老年广基息肉病变的治疗价值及安全性。方法采用结肠镜下大肠黏膜切除术治疗117例共157枚大肠广基息肉。病灶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后,一次圈套整块切除或分次圈套切除病变,回收标本送病理检查,术后结肠镜随访。结果全部息肉通过EMR一次切除,切除息肉大小在1~5cm范围;腺瘤性息肉141枚,增生性息肉13枚;局灶癌变3例(病理证实)。4例出现腹痛,3例少量便血,发烧4例,不需要特殊处理。复查患者未有息肉残留者。腺瘤息肉异型增生程度与息肉大小密切相关(P〈0.05)。结论老年大肠广基息肉通过EMR切除完全,安全;腺瘤息肉的大小与异型增生密切相关,提示腺瘤息肉需要早期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