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究口腔颌面肿瘤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口腔颌面肿瘤患者86例。收集患者所有临床资料,依据术后下肢是否发生DVT将患者分为DVT组(23例)及非DVT组(63例),分析影响口腔颌面肿瘤患者术后发生下肢DVT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DVT组年龄大于非DVT组,恶性肿瘤、高血压发生率均高于非DVT组,住院时间长于非DVT组,术后D-二聚体水平高于非DV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恶性肿瘤病史、高血压病史及术后D-二聚体水平是口腔颌面肿瘤患者术后发生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1,P<0.05)。结论 口腔颌面肿瘤患者术后发生下肢DVT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恶性肿瘤病史、高血压病史,D-二聚体水平在术后下肢DVT中具有较好的预警作用,临床在制定手术方案及围术期护理时需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头颈肿瘤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头颈肿瘤术后发生DVT患者53例作为发生组,并以1∶1配比选择同期头颈肿瘤术后未发生DVT患者53例作为未发生组,采用自制调查问卷收集2组性别、年龄、有无高血压、有无糖尿病、术中体位等信息,分析头颈肿瘤患者术后发生DVT的影响因素。结果 年龄、高血压、糖尿病、术中体位、术后肌力、高脂血症、肢体肿胀、吸烟、术后感染是影响头颈肿瘤患者术后发生DVT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肢体肿胀、吸烟、术后感染是头颈肿瘤患者术后发生DVT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头颈肿瘤患者术后发生DVT影响因素较多,临床应根据上述因素及早实施干预措施,以降低术后DVT发生风险,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52例作为发生组,并以1:1配比选取同期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52例作为未发生组,收集2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是否超重、术后D-二聚体、术后纤维蛋白原(FIB)等临床信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乳腺癌晚期化疗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以及相关康复护理措施。方法选择2010年2月至2012年12月住院治疗的乳腺癌患者380例,其中20例化疗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根据干预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1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与护理,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积极综合护理干预措施,主要包括行为干预、饮食干预与心理干预。两组患者干预周期均为2个月。结果 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BMI、合并感染和激素应用是导致乳腺癌晚期化疗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有效率分别为100.0%和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治疗组患者的疼痛管理、躯体功能与症状应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与环境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肥胖、合并感染、激素应用是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积极的综合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从而提高预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蒋秋玲  袁媛  郑婧 《实用癌症杂志》2022,(10):1646-1648+1652
目的 分析胸部恶性肿瘤胸腔镜手术后肺栓塞发生的危险因素与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胸部恶性肿瘤胸腔镜手术后发生肺栓塞的67例患者作为发生组,并以1∶1配比选取同期胸部恶性肿瘤胸腔镜手术后未发生肺栓塞的67例患者作为未发生组。收集两组性别、年龄、病理分期、D-二聚体(DD)、氧分压(PO2)白细胞(WBC)、术后卧床时间等信息,分析手术后肺栓塞的危险因素,并观察发生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年龄、DD水平、PO2水平、WBC水平、有无糖尿病、术后卧床时间、有无深静脉血栓是胸部恶性肿瘤患者胸腔镜手术后发生肺栓塞的影响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DD高表达、PO2低表达、WBC高表达、合并糖尿病、术后卧床时间>3 d、合并深静脉血栓是胸部恶性肿瘤患者胸腔镜手术后发生肺栓塞的危险因素(P<0.05);67例胸部恶性肿瘤胸腔镜手术后发生肺栓塞患者,在确诊1 h内均及时予以抗凝治疗,临床症状逐渐缓解,血气水平恢复症状,复查肺动脉CTA显示原肺动脉栓子消失,无出血现象。结论 胸部恶性肿...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肺癌术后呼吸功能衰竭(RF)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84例肺癌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肺癌手术治疗。术后按照是否发生RF分为RF组和非RF组。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肺癌术后RF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84例患者术后有33例发生RF。2组性别、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灶长度、肿瘤部位、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F组年龄≥60岁、吸烟、全肺切除比率高于非RF组,术中出血量、术中液体输入量高于非RF组,第1秒用力呼气肺容积(FEV1)、第1分钟最大呼吸量(MVV)、用力肺活量(FVC)低于非R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60岁、吸烟、全肺切除、术中出血量多、术中液体输入量多、肺功能低下是肺癌术后RF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60岁、吸烟、全肺切除、术中出血量多、术中液体输入量多、肺功能低下是肺癌术后RF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重视术前危险因素评估,选择合适手术方式,采取有效的预防手段降低RF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甲状腺癌(TC)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建立Logistic回归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确诊的TC术后患者120例,根据是否出现术后感染分为感染组(n=21)和未感染组(n=99)。采集所有患者血液标本,分离培养鉴定。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TC患者术后感染的因素,并建立风险预测模型,Hosmer-Lemeshow检验评估模型拟合度,ROC检测该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21例TC术后感染患者共分离出37株病原菌,分离菌株以革兰阴性菌铜绿假单胞菌(29.73%)为主;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病理类型为低分化癌和住院时间≥14 d均为TC患者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建立TC患者术后感染的Logistic回归风险预测模型模型预测概率P=1/[1+e(-0.783+0.925×(年龄)+0.891×(糖尿病)+1.039×(病理类型)+0.857×(住院时间))],Hosmer-Lemeshow 7.906,P=0.091;ROC分析显示,Logistic回归风险预测模型预测VAP的AUC为0.79...  相似文献   

8.
巩玉亮  牛小康  郭勇 《癌症进展》2021,19(21):2218-2220
目的 分析胃癌根治术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180例胃癌根治术患者的病历资料,胃癌根治术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80例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90例,手术部位未感染90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NRS 2002评分﹥3分、合并糖尿病、合并术前梗阻、手术时间﹥210 min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率均明显高于年龄≤60岁、NRS 2002评分≤3分、未合并糖尿病、未合并术前梗阻、手术时间≤210 min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RS 2002评分﹥3分、年龄﹥60岁、手术时间﹥210 min、术前梗阻、合并糖尿病均是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胃癌根治术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NRS 2002评分﹥3分、年龄﹥60岁、手术时间﹥210 min、术前梗阻、合并糖尿病,可针对高危因素进行干预,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胶质瘤术后早期癫痫发作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改善脑胶质瘤患者手术预后,提高术后生活质量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回顾性病例对照设计,连续收集2017年3月至2018年2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行开颅脑胶质瘤切除手术的322例患者,进一步按照是否合并早期癫痛发作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收集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多因素 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脑胶质瘤术后早期癫痫发作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癫痫发作频率、术前运动障碍、手术切除程度、病理分级、肿瘤位置、肿瘤大小、术后瘤腔出血、手术前后预防性抗癫痫用药是脑胶质瘤术后早期癫痫发作的危险因素(均P<0.05);多因素L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癫痫发作频率(≥1次/d)、术前有运动障碍、病理分级(Ⅱ级),肿瘤大小(≥5cm),手术前无预防性抗癫痫用药、手术后无预防性抗癫痫用药是脑胶质瘤术后早期癫痫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临床治疗应针对脑胶质瘤术后早期癫痫发作的危险因素,采取合理预防对策,进行个体化评估与治疗,以降低术后早期癫痫发作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的影响因素,建立列线图预警模型。方法 将683例子宫内膜癌手术患者按照7∶3比例分为建模队列与验证队列,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术后下肢DVT发生的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警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 建模队列术后下肢DVT发生率为7.95%(38/478),验证队列术后下肢DVT发生率为8.29%(17/2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体重指数﹥28 kg/m2、合并糖尿病+高血压、肿瘤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为Ⅲ期、血小板计数﹥300×109/L、D-二聚体升高值﹥1 mg/L均是术后下肢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建立预测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下肢DVT风险的列线图模型,列线图预测术后下肢DVT发生风险的C-index为0.866,建模队列与验证队列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59、0.810,校准曲线斜率均接近1,决策曲线分析(DCA)阈概率范围分别为0.08~0.60、0.10~0.48,模型表现为正的净收益。结论 本研究构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乳腺癌早期骨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乳腺癌患者196例,所有患者均进行乳腺癌根治术治疗,术后随访18个月,统计骨转移发生情况,根据骨转移情况将患者分为骨转移组与未转移组,统计2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月经状态、病理类型、临床分期、是否合并基础疾病、病灶直径、手术方式、腋窝淋巴结清扫数目,分析乳腺癌早期骨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 随访18个月,196例乳腺癌患者中,有28例发生骨转移,发生率为14.29%(28/196)。骨转移组年龄>60岁、临床分期为Ⅲ期、病灶直径>5 cm、腋窝淋巴结清扫数目>10个的患者占比均高于未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月经状态、病理类型、是否合并基础疾病、手术方式等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60岁、临床分期为Ⅲ期、病灶直径>5 cm、腋窝淋巴结清扫数目>10个是乳腺癌早期骨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且OR≥1)。结论 乳腺癌根治术后早期骨转移发生率较高,年龄>60岁、临床分期为Ⅲ期、病灶直径>5 cm、腋窝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肺癌患者术后住院期间发生恶心呕吐的危险因素。方法 根据是否发生术后恶心呕吐(PONV)将103例接受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分为PONV组(n=30,发生PONV)和对照组(n=73,未发生PONV)。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基本信息、血液检查结果、辅助检查结果、病史、手术资料、麻醉资料及术后24 h病历记录。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肺癌患者术后住院期间发生恶心呕吐的危险因素。结果 术后住院期间,30例(29.1%)患者发生恶心呕吐,均发生于术后24 h内。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ONV组中年龄﹤65岁、女性、体重指数﹤18.5 kg/m2、C反应蛋白﹥5 mg/L、手术时间≥3 h、有慢性胃病史、临床分期Ⅲ~Ⅳ期的患者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女性、手术时间≥3 h以及慢性胃病史均是肺癌患者术后住院期间发生恶心呕吐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年龄﹤65岁、女性、手术时间≥3 h以及慢性胃病史均是肺癌患者术后住院期间发生恶心呕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崔嬿嬿  贾波  王晓东 《实用癌症杂志》2022,(11):1842-1844+1854
目的 探讨Ⅰ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胸腔镜手术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例Ⅰ期NSCLC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胸腔镜手术。术后根据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将其分为发生组与未发生组,统计2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合并基础疾病、发病侧、吸烟史、术中淋巴结清扫、手术切除范围、失血量,分析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198例Ⅰ期NSCLC患者术后有36例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18.18%(36/198)。发生组年龄>65岁、有吸烟史、术中有淋巴结清扫、全肺切除、失血量>150 ml患者占比均高于未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性别、合并基础疾病、发病侧等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65岁、有吸烟史、术中有淋巴结清扫、全肺切除、失血量>150 ml是Ⅰ期NSCLC患者胸腔镜手术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且OR≥1)。结论 Ⅰ期NSCLC患者胸腔镜手术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年龄>65岁、有吸烟史、术中有淋巴结清扫、全肺切除、失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胃结直肠癌患者(GC)术后下肢静脉栓塞(LDVT)的危险因素及列线图模型的建立.方法 选取120例胃结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LDVT将患者分为发生组(n=10)和未发生组(n=110),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使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GC患者发生LDVT的独立危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人工关节置换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 (deep vein thrombosis,DVT) 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2008 年2月至 2012 年9月,114 例关节置换患者术前和术后第7天进行双下肢静脉 Duplex 彩色超声检查,观察 DVT 的形成情况,根据是否形成 DVT,分为 DVT 组和非 DVT 组,记录患者的相关临床因素,分析患者的临床因素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 的发生有无相关性。术后采用标准计量的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本组男 46 例,女 68 例;年龄 24~85 岁,平均 (59.64±8.63) 岁。结果 术后发生血栓的患者 32 例,发生概率为 28%,其中 THA (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 15 例,发生概率为 18.9%,TKA (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 17 例,发生概率为 48.6%。进行多因素的 logistic 回归分析表明:年龄≥65 岁、TG ≥1.7 mmol/L、全身麻醉、膝关节置换是关节置换术后 DVT 发生的危险因素 (P<0.05)。结论 年龄高、体重大、TG 水平升高、膝关节置换、全身麻醉、有家族性 VTE 史、饮酒史等的患者发生 DVT 的风险较高。而年龄高、膝关节置换、全身麻醉及 TG ≥1.7 mmol/L 则是关节患者术后发生 DVT 的危险因素,需要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乳腺癌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危险因素,分析血栓风险评估模型的临床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703例术后发生血栓的患者为血栓组,通过系统抽样法选取对照组706例,分析乳腺癌患者术后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并比较Khorana及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模型的预测价值。  结果  比较血栓组与对照组的年龄、BMI≥30 kg/m2、手术切除活检确诊、接受新辅助化疗、手术时间>2 h、治疗前脂蛋白a(Lpa)>475.5 mg/L、血浆蛋白C(PC) < 102.5%、血浆凝血因子Ⅷ(FⅧ)>129.8%及D-二聚体(D-D)>289.99 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的Khorana风险评估模型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207);两组患者的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  结论   年龄、BMI≥30 kg/m2、手术切除活检确诊、接受新辅助化疗、手术时间>2 h、治疗前Lpa>475.5 mg/L、PC < 102.5%、FⅧ>129.8%及D-D>289.99 ng/mL是乳腺癌术后发生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Caprini评估模型可能导致乳腺癌患者血栓风险评估偏高,应进一步探究更加适合乳腺癌患者血栓的风险评估模型。   相似文献   

17.
严亿军  杜战锋  曾海燕  梁珂  谢军 《癌症进展》2023,(4):414-416+423
目的 分析脑胶质瘤术后放化疗复发再手术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86例脑胶质瘤术后放化疗复发再手术患者的病历资料,采用卡氏功能状态(KPS)评分评估再手术治疗前及术后6个月的生活质量。脑胶质瘤术后放化疗复发再手术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再手术后6个月,脑胶质瘤术后放化疗复发再手术患者的KPS评分为(77.16±6.91)分,明显高于再手术前的(58.15±8.3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Ⅰ~Ⅱ级脑胶质瘤术后放化疗复发再手术患者的KPS评分为(81.51±6.31)分,高于Ⅲ~Ⅳ级患者的(71.74±8.3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结束后,86例脑胶质瘤术后放化疗复发再手术患者中,生存56例,死亡30例,生存与死亡脑胶质瘤术后放化疗复发再手术患者年龄、合并基础疾病、饮酒情况、再手术前KPS评分、与初次手术间隔时间、病理分级、肿瘤体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合并基础疾病、再手术前KPS评分﹤70分、与初次手术间隔时间﹤1年、病理分级为Ⅲ~Ⅳ级、肿瘤...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全程健康教育联合气压辅助治疗对膀胱癌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 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110例膀胱癌术后患者分为观察组(n=55)和对照组(n=55),对照组患者予以气压辅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全程健康教育,两组患者均干预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凝血指标[D-...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冠心病(CHD)合并消化道肿瘤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出血与缺血的风险。方法 选取行PCI治疗的CHD合并消化道肿瘤患者90例,按照术后是否发生出血与缺血分为发生组(n=27)和未发生组(n=63),采用自制调查问卷收集2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吸烟史、外周血管病变、手术支架个数等临床资料,分析CHD合并消化道肿瘤患者行PCI术后出血与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吸烟史、外周血管病史、鞘管型号、球囊扩张次数是CHD合并消化道肿瘤患者行PCI术后出血与缺血的影响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有吸烟史、有外周血管病变史、>6F鞘管、球囊扩张次数>3次是CHD合并消化道肿瘤患者行PCI术后发生出血与缺血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影响CHD合并消化道肿瘤患者行PCI术后出血与缺血的因素较多,临床应密切观察伴有危险因素患者的临床指标,并及时采取预防措施,降低术后出血与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发生率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1月至2014年6月,我院创伤骨科经治的资料完整的336例(男235例;女101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前下肢DVT发生情况,336例患者的平均年龄(47.5±13.6)岁。分析可能影响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发生下肢DVT的因素包括以下五类:基本影响因素,合并基础疾病,胫骨平台骨折相关因素,凝血系列实验室指标,合并损伤。连续变量、分类变量类因素同DVT的相关性,分别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卡方检验方式确定。独立影响因素采用多重Logistic回归对可能影响DVT形成的单一因素进一步分析,以确定影响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前DVT形成的高危因素。结果 58例(17.3%)通过下肢深静脉彩超或静脉造影确诊下肢DVT形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受伤原因、合并多发骨折、合并骨盆髋臼脊柱骨折、Schatzker分型、D-Dimer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水平几项因素,可能影响急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前下肢DVT的形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致伤原因中高处坠落伤、高水平D-Dimer和APTT时间延长是影响其术前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前下肢DVT发生率并不低;高处坠落伤、D-D二聚体水平升高、APTT延长是其独立影响因素;临床工作中对具有高危因素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应当警惕下肢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