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规范驱梅治疗后RPR持续阳性的孕妇是否需要终止妊娠和血清固定孕妇是否需要接受孕期驱梅治疗。方法按RPR持续阳性时间将154例梅毒孕妇分为3组,6个月~1年为I组,(1~2)年为Ⅱ组,2年以上为Ⅲ组(血清固定),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例孕妇终止妊娠,继续妊娠孕妇分娩新生儿137例。所有新生儿经过随访,均未出现梅毒临床表现,RPR随访2年均可转阴,其中先天梅毒2例,出生时19s-IgM阳性1例,用苄星青霉素规范治疗后随访11月转阴;2年后随访TPPA仍阳性1例,用苄星青霉素规范治疗,现仍在随访中。10例低滴度血清固定孕妇,孕期未接受驱梅治疗,均成功分娩正常新生儿。结论规范驱梅治疗后RPR持续阳性梅毒孕妇可不终止妊娠,低滴度血清固定孕妇可以在密切监测的情况下不进行妊娠期内驱梅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梅毒孕妇不同孕期开始驱梅治疗对新生儿血清RPR结果的影响。方法结构式问卷收集孕妇人口学资料,妊娠早、中、晚期首诊者检测血清梅毒抗体,TPPA和RPR双阳性者,以RPR 1∶4为界,将孕妇分为A(孕妇RPR≤1∶4)、B(RPR≥1∶8)两组,按方案统一给予苄星青霉素规范驱梅治疗,新生儿出生后进行血清RPR检测。结果共有梅毒孕产妇201例及其新生儿202例,其中A组180例,B组21例。治疗结果显示:同样孕早期起始治疗者,A组新生儿RPR阳性率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孕中期、孕晚期开始治疗者,A、B两组新生儿RPR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PR≤1∶4的孕产妇,孕早期、孕中期起始治疗,其新生儿RPR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低于晚期起始治疗者(P0.05)。而RPR≥1∶8的孕产妇,不同孕期起始治疗,其新生儿RPR阳性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RPR≤1∶4的梅毒孕妇,影响新生儿RPR阳性率的是起始治疗时间,而不是孕妇RPR滴度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妊娠合并梅毒孕期规范治疗后新生儿梅毒血清学的变化特点及转归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间经孕期规范治疗的妊娠合并梅毒孕产妇150例,于孕妇产前l周进行RPR及TPPA试验,并对新生儿娩出3d后及以后定期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查,对不同时间血清学转阴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150例新生儿中106例RPR、TPPA双阳性,44例单TPPA阳性。与TPPA单阳性母亲新生儿相比,RPR、TPPA双阳性母亲的新生儿RPR阳性比例较高(P〈0.05)。(2)随访中RPR、TPPA双阳性新生儿转阴高峰在出生后2个月,而TPPA单阳性新生儿转阴高峰为出生后6~12个月间。(3)孕妇产前RPR滴度越高,新生儿血清RPR转阴时间越长(P〈0.05),而孕妇产前RPR滴度与新生儿TPPA转阴时间无关(P〈0.05)。新生儿出生时RPR滴度越高则新生儿转阴时间越长,滴度于1:1~1:4间的新生儿,TPPA转阴时间更长(P〈0.05)。结论:妊娠合并梅毒孕期规范治疗后所分娩新生儿的梅毒血清检查结果多呈阳性,且母亲RPR滴度越高的新生儿,其梅毒血清检测呈阳性的时间越长,但RPR均能转阴。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头孢曲松钠联合苄星青霉素治疗潜伏梅毒患者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RPR)的转归.方法 88例潜伏梅毒患者被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早期潜伏梅毒23例,晚期潜伏梅毒22例)和对照组43例(早期潜伏梅毒22例,晚期潜伏梅毒21例).观察组采用头孢曲松钠2g/d,连用14d,休息1周后苄星青霉素240万U,1次/周,连续3次;对照组应用苄星青霉素240万U,1次/周,连续3次;治疗后的第3、6,9,12,18,24个月复查梅毒RPR试验和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PA).结果 随访至治疗后的第24个月时,观察组中早期潜伏梅毒患者有16例血清RPR转阴,痊愈率为69.57%,晚期潜伏梅毒患者有6例血清RPR转阴,痊愈率27.27%;对照组中早期潜伏梅毒患者有8例血清RPR转阴,痊愈率为36.36%,晚期潜伏梅毒患者有2例血清RPR转阴,痊愈率为9.52%.2组中的早期潜伏梅毒痊愈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潜伏梅毒痊愈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头孢曲松钠联合苄星青霉素治疗早期潜伏梅毒的效果较单一使用苄星青霉素显著,表现在血清RPR阴转时间缩短,转阴率高,血清固定率降低,对晚期潜伏梅毒患者的治疗效果与单纯使用苄星青霉素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头孢曲松钠联合苄星青霉素治疗老年晚期潜伏梅毒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将我科治疗的176例老年晚期潜伏梅毒患者分观察组(头孢曲松钠联合苄星青霉素)85例和对照组(单纯苄星青霉素)91例,比较两组患者1年后血清RPR及脑脊液检测结果转归情况。结果:观察组1年后21.18%患者血清RPR转阴,48.24%血清RPR下降≥2个滴度,30.59%血清RPR不变;对照组1年后12.09%患者血清RPR转阴,36.26%血清RPR下降≥2个滴度,51.54%血清RPR不变。两组治疗前后脑脊液检测结果均无明显差异。结论:头孢曲松钠联合苄星青霉素治疗老年晚期潜伏梅毒患者血清RPR转阴率与单用苄星青霉素无差异,但总有效率优于后者,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不同阶段驱梅治疗的妊娠结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在不同阶段驱梅治疗后的妊娠结局,以及其对新生儿的影响。方法根据注射首剂青霉素时的孕期,将261例妊娠梅毒患者分为3组:早孕组(妊娠≤12周)92例,中孕组(妊娠13~28周)94例,晚孕组(妊娠≥29周)75例。各组均予以规范青霉素驱梅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三组梅毒孕妇的妊娠结局、围产儿预后及先天性梅毒的发病率,同时根据孕妇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滴度高低,分为RPR≤1:4组和RPR≥1:8组,观察血清RPR滴度与围产儿预后的关系。结果早孕组、中孕组和晚孕组三组梅毒孕妇的足月分娩率分别为92.83%,89.36%和53.33%;先天性梅毒发病率分别为2.17%,5.32%和28.00%。早孕组及中孕组梅毒孕妇的妊娠结局和围产儿预后均明显优于晚孕组,先天性梅毒发病率明显低于晚孕组。RPR≤1:4组159例,先天性梅毒发病率为1.26%;RPR≥1:8组102例,先天性梅毒发病率为25.49%,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妊娠合并梅毒时,首剂青霉素治疗早晚和其妊娠结局、围产儿预后及先天性梅毒发病率密切相关,早期进行正规青霉素治疗可以有效防止胎儿感染梅毒,且梅毒孕妇血清RPR滴度高低是影响其妊娠结局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以苄星青霉素G为阳性对照,对阿奇霉素阻断梅毒母婴垂直传播临床疗效进行非劣效性分析,寻找青霉素的替代方案。方法:完成临床观察的96例梅毒孕妇,青霉素皮试阴性的进入苄星青霉素G组(53例),青霉素皮试验阳性的进入阿奇霉素组(43例),随访妊娠梅毒孕妇的婴儿,以婴儿结局为参照,评价阿奇霉素对比苄星青霉素G的非劣效性。结果:组间资料均衡,非劣效性检验的界值取对照组的10%时,u=2.58,单侧P<0.05,阿奇霉素治疗妊娠梅毒、阻断梅毒垂直传播的有效率非劣效于苄星青霉素G。结论:阿奇霉素治疗妊娠梅毒阻断梅毒垂直传播非劣效于苄星青霉素G(P<0.05),可以作为苄星青霉素G治疗妊娠梅毒的替代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8.
阿奇霉素治疗妊娠梅毒预防先天性梅毒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照苄星青霉素G,探讨阿奇霉素治疗妊娠梅毒、预防先天性梅毒的效果。方法根据妊娠期血清学检查确诊的96例梅毒孕妇,53例青霉素皮试阴性者进入苄星青霉素组,采用240万u肌肉注射,每周1次连续3周为1疗程,43例青霉素皮试阳性者进入阿奇霉素组,口服阿奇霉素1g/d,10天为1疗程。结果组间资料均衡、可比(P>0.05),先天性梅毒的发生率在苄星青霉素G组为3.77%,阿奇霉素组为4.65%,两组间疗效无统计学意义(P=0.765)。结论阿奇霉素治疗妊娠梅毒、预防先天性梅毒的效果与苄星青霉素G相同,对于青霉素皮试阳性的妊娠妇女可以作为青霉素的替代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隐性梅毒孕妇所产新生儿的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及其转归.方法:收集深圳市福田区2004~2011年妊娠隐性梅毒患者的新生儿567例,分别于出生后第1月、第3月、第6月、第9月、第12月、第18月检测其血清RPR/TPPA/19SIgM,对其结果及转阴情况进行分析,并按母亲不同RPR滴度、不同孕期接受治疗以及新生儿出生后是否接受治疗分别讨论对新生儿梅毒血清学试验转阴的影响.结果:隐性梅毒孕妇分娩的567例新生儿中,发现先天梅毒10例、梅毒血清学试验全阴性新生儿23例、仅TPPA阳性新生儿102例,RPR/TPPA双阳性新生儿432例,RPR平均转阴时间为(2.68±2.08)月、TPPA的平均转阴时间为(5.25±1.86)月;母亲RPR低滴度(≤1:8)组与高滴度(≥1∶16)组的新生儿比较,RPR、TPPA平均转阴时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不同孕期治疗组相比较、新生儿出生后治疗组与非治疗组比较,对疑似先天梅毒的新生儿梅毒血清学试验转阴的影响都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隐性梅毒孕妇可致胎传梅毒,孕期及新生儿期的干预可有效防治先天梅毒的发生及发展;排除了先天梅毒的新生儿梅毒血清学试验阳性可自行转阴,与不同孕期治疗无明显相关性;母亲RPR低滴度可能是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盐酸多西环素与苄星青霉素治疗梅毒的临床疗效。方法 216例梅毒患者被随机分成A组(106例)和B组(110例)。A组采用苄星青霉素240万U,1次/周,连用3次,B组采用盐酸多西环素100mg,2次/d,口服,连续30天。结果为期一年的随访,A组血清阴转97例,血清阴转率为91.51%,有效104例,有效率为98.11%;B组血清阴转96例,血清阴转率87.27%,有效107例,有效率为97.27%,苄星青霉素与盐酸多西环素治疗梅毒血清阴转率、有效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盐酸多西环素治疗梅毒疗效与苄星青霉素无统计学差异,可以作为青霉素过敏患者和不愿意接受注射治疗患者的有效替代药物,显性梅毒治疗后血清RPR转阴率较潜伏梅毒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有梅毒血清试验阳性史的女性不孕症患者对其妊娠和胎儿的影响。方法:分析2006年1月-2012年6月在我院生殖中心就诊的女性不孕症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有梅毒血清试验阳性史患者的妊娠及新生儿情况。结果:梅毒血清试验阳性者169例(1.40%):RPR阳性/TPPA阴性4例,RPR阴性/TPPA阳性19例,RPR、TPPA均阳性146例;经驱梅治疗后,梅毒血清试验阳性者42例:RPR阳性/TPPA阴性2例。RPR阴性/TPPA阳性13例,RPR、TPPA均阳性27例。98例患者通过辅助生殖成功怀孕,83例分娩出正常新生儿,16例在孕期;12例新生儿梅毒血清试验阳性,经驱梅治疗后10月内均转阴性,所有新生儿均无明显异常。结论:女性不孕症患者中梅毒血清试验阳性的检出较高;有梅毒血清试验阳性的女性不孕症患者,通过规范驱梅或实验性治疗后,可进行辅助生殖且娩出健康的新生儿。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母婴规范诊治对于先天性梅毒患儿RPR转变的影响。方法:对我院收治的72例梅毒孕妇及所产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按照孕妇梅毒诊治是否规范将新生儿分为A组(规范诊治组)和B组(非规范诊治组),比较两组孕妇的妊娠结局及新生儿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阳性率,比较两组新生儿的临床表现,观察两组患儿的RPR的转变情况。结果:A组孕妇的足月分娩率(92.5%)、新生儿的RPR阳性率(55.0%)与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新生儿,出现皮肤损伤、病理性黄疸等临床症状的比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A组患儿的转阴时间更短,治疗到12个月,两组患儿全部转阴。结论:梅毒孕妇进行规范化诊治后,所产先天性梅毒患儿几率下降,且先天性梅毒患儿RPR转阴更快。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孕期治疗妊娠期梅毒对妊娠结局及新生儿梅毒感染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院诊治的妊娠期梅毒患者80例,根据患者的治疗时间分为A组(孕期≤12周)、B组(孕期12~27周)、C组(孕期≥28周),三组患者均给予规范、足量的抗梅毒治疗。观察并记录三组患者妊娠结局、新生儿Apgar评分、母婴梅毒RPR滴度情况。结果:A组梅毒孕产妇的足月分娩率88.5%显著高于B组的55.6%及C组的55.6%(P0.05);A组梅毒孕产妇的早产率是11.5%显著低于B组33.3%及C组的37.0%(P0.05);三组孕产妇的流产、死胎、低体重儿发生率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新生儿Apgar评分显著高于B组、C组新生儿(P0.05);A组母婴梅毒RPR滴度均显著低于B组、C组母婴梅毒RPR滴度(P0.05)。结论:妊娠期梅毒孕产妇及早给予抗梅毒治疗,可以显著的提高患者的足月分娩率、降低早产率、改善妊娠结局,提高新生儿Apgar评分,降低先天性梅毒的发生几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妊娠期梅毒危险因素及不同治疗时机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皮肤性病科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就诊的妊娠合并梅毒病例62例进行观察,回顾本组患者病例资料,其中38例在妊娠≤12周予以青霉素抗梅毒治疗(A组)、24例在妊娠12周行抗梅毒治疗(B组)。分析两组妊娠结局及新生儿情况,并分析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结果:A组孕妇足月分娩率为89.47%,高于B组(66.67%),组间数据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孕妇不良妊娠结局较B组低(10.53%vs 33.33%),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86.84%)正常新生儿率高于B组(57.89%);且A组(2.63%)先天梅毒儿发生率明显较B组(21.05%)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文化程度低、抗梅毒治疗时间晚和高RPR滴度均是导致妊娠期梅毒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结论:妊娠期梅毒不良妊娠结局危险因素主要有文化程度低、抗梅毒治疗时间晚和高RPR滴度等。早期足量规则的抗梅毒治疗能有效避免不良妊娠结局,提高新生儿存活率,避免先天梅毒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苄星青霉素与普鲁卡因青霉素治疗妊娠梅毒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5月至2017年5月榆林市第一医院诊治的60例妊娠梅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苄星青霉素组和普鲁卡因青霉素组,每组30例患者。苄星青霉素组患者接受苄星青霉素治疗,普鲁卡因青霉素组患者接受普鲁卡因青霉素治疗,然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妊娠结局、正常出生、梅毒垂直传播有效阻断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3.3%(25/30)、76.7%(23/30),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分别为26.7%(8/30)和26.7%(8/30),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正常出生率、梅毒垂直传播有效阻断率分别为83.3%(25/30)、86.7%(26/30)和76.7%(23/30)、83.3%(25/30),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苄星青霉素与普鲁卡因青霉素治疗妊娠梅毒的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乌灵胶囊联合苄星青霉素对妊振合并梅毒患者血清RPR滴度变化及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西安高新医院2014年10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81例妊娠合并梅毒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41例给予苄星青霉素+乌灵胶囊治疗,对照组40例予以苄星青霉素治疗,观察比较两组血清RPR滴度、母体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结局,并统计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生活质量各维度(社会、躯体、心理功能、物质生活)评分。结果:观察组血清RPR滴度1∶8者所占比例为95.12%(39/41),高于对照组62.50%(25/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为7.32%(3/41),低于对照组25.00%(10/40);足月儿所占比例为92.68%(38/41),高于对照组75.00%(30/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为12.20%(5/41),低于对照组30.00%(12/40);正常新生儿所占比例为87.80%(36/41),高于对照组70.00%(28/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07%(7/41),对照组为10.00%(4/4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社会、躯体、心理功能及物质生活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妊振合并梅毒患者给予苄星青霉素与乌灵胶囊联合治疗,可改善患者血清RPR滴度、生活质量及母婴结局,用药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快速血浆反应素(RPR)高滴度(≥1:16)的妊娠梅毒患者治疗后的妊娠结局,以便选择更好的治疗时机与方案。方法:根据孕妇孕周,将116例妊娠梅毒患者分为3组,即早孕组(63例),中孕组(36例)和晚孕组(17例)。各组均予规范苄星青霉素驱梅治疗,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的妊娠结局。结果:63例早孕组患者接受治疗后未发生先天梅毒、早产、死胎、低体重儿及新生儿死亡;36例中孕组患者经治疗后未发生先天梅毒、早产、低体重儿及新生儿死亡,出现死胎1例,死胎发生率2.78%;17例晚孕组患者接受治疗后未发生先天梅毒、早产、低体重儿及新生儿死亡,出现死胎2例,死胎发生率11.76%;早孕组与中孕组妊娠结局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孕组死胎率明显高于早、中孕两组,妊娠结局与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尽早对孕妇行产前梅毒筛查并积极治疗,即使是RPR高滴度患者也可得到理想的治疗结果,能很好地改善不良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8.
研究旨在判断采用1993年美国CDC推荐的苄星青霉素G 240万U一次注射治疗妊娠期早期梅毒是否足量。212例HIV血清阴性黑人妇女妊娠期梅毒患者来自南非比勒陀利亚Kalafong医院,首次未作产前检查者,在确诊为梅毒后给予苄星青霉素G 240万U一次注射或每周注射一次,连续2周或3周治疗,对其中180例患者的妊娠结局作前瞻性分析。 结果:108例接受苄星青霉素G 240万U肌注每周一次,连续2周或3周治疗的妊娠期梅毒患者有满意的妊娠结局。但在仅接受一次注射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 系统评价苄星青霉素联合头孢曲松治疗早期梅毒对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RPR/TRUST)转阴率的疗效。方法 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中关于苄星青霉素联合头孢曲松治疗早期梅毒的病例对照研究。使用Newcastle-Ottawa量表(NOS)评估纳入研究文献的质量,使用RevMan5.3软件分析患者RPR/TRUST转阴率。结果 共纳入14个病例对照研究1 160例梅毒患者,联合组585例,单用组575例。结果显示,联合组血清RPR/TRUST转阴率明显高于单用组[OR = 3.70,95% CI(2.71,5.06),P < 0.001]。按随访时间进行亚组分析,联合治疗组在治疗后3个月[OR = 3.68,95% CI(2.26,5.98),P < 0.001]、6个月[OR = 3.11,95% CI(2.26,4.27),P < 0.001]及12个月时[OR = 4.35,95% CI(2.81,6.73),P < 0.001]RPR/TRUST转阴率均高于单用组。结论 与苄星青霉素相比,苄星青霉素联合头孢曲松治疗早期梅毒能更有效地促进血清RPR/TRUST转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孕早期抗梅毒治疗对妊娠期梅毒孕妇妊娠结局及新生儿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诊治的妊娠期梅毒孕妇15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抗梅毒治疗时机不同分为观察组(n=75)、对照组(n=75),两组均予以苄星青霉素治疗,观察组孕早期(孕周13周)行抗梅毒治疗,对照组孕中晚期(孕周≥13周)行抗梅毒治疗,对两组孕妇妊娠结局、新生儿娩出时情况、新生儿预后情况、不同RPR滴度下新生儿梅毒感染情况进行观察。结果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观察组为6.67%,低于对照组(17.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Apgar评分及出生体重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呼吸和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低体重儿、新生儿死亡、新生儿窒息、新生儿梅毒感染占比与对照组比均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妇RPR滴度≤1∶8时,新生儿梅毒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孕妇RPR滴度1∶8时,观察组新生儿梅毒感染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早期抗梅毒治疗可减少妊娠期梅毒孕妇不良妊娠结局,阻断梅毒垂直传播,改善新生儿预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