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镜下醋酸联合靛胭脂染色对胃黏膜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高危患者356例,常规胃镜检查后行醋酸联合靛胭脂染色,分别观察并记录染色前后可疑病变的形态及色泽变化并进行活检。结果①染色检查的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早期胃癌检出率均高于常规检查,正常及炎症检出率低于常规检查(P 〈0.05)。②常规检查检出的隆起型病灶占染色检查检出的44.9%,检出正确的平坦型病灶占染色检查检出的55.6%,检出凹陷型病灶占染色检查检出的63.0%;合计检出正确病灶率占染色检查检出的48.7%。结论内镜下醋酸联合靛胭脂染色可显著提高早期胃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检出率。  相似文献   

2.
邓巍  奚锦要  梁冬生  黄乔  邓世伟  黄国珅  苏夏  黄玉耀  钟珊 《广西医学》2022,(13):1449-1452+1461
目的 比较窄带成像内镜下结直肠病变的毛细血管分型(Sano分型)联合靛胭脂染色检查与普通高清白光内镜检查在结直肠肿瘤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86例结直肠息肉样病变患者(共216个病灶),对其进行窄带成像内镜下Sano分型联合靛胭脂染色检查和普通高清白光内镜检查。将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二者诊断结直肠肿瘤性病变的价值。结果 窄带成像内镜下Sano分型联合靛胭脂染色检查诊断结直肠肿瘤性病变的准确率为97.69%、灵敏度为99.00%、阴性预测值为86.67%,均高于普通高清白光内镜诊断的准确率79.63%、灵敏度81.50%、阴性预测值19.57%(均P<0.05)。结论 与普通高清白光内镜检查相比,窄带成像内镜下Sano分型联合靛胭脂染色检查可提高直肠肿瘤性病变的诊断准确率和灵敏度,降低漏诊率,可为制定临床诊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靛胭脂-醋酸染色对胃黏膜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内镜下胃黏膜表现异常的118例患者行内镜检查,随机分为白光内镜组57例和染色内镜组61例,于病变处取活检并送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染色内镜组患者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检出率24.59%(15例)及肠上皮化生检出率36.07%(22例)高于白光内镜组患者的10.53%(6例)及17.54%(10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染色内镜组胃黏膜不着色患者中其早期胃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诊断的灵敏度为84.62%,胃黏膜着色不良患者中其低别内瘤变、肠上皮化生的诊断灵敏度为91.18%;不同的胃黏膜着色结果提示不同的病理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靛胭脂-醋酸染色可明显提高胃早癌及癌前病变诊断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胃镜检查中,醋酸-靛胭脂染色对诊断及指导准确活检的价值,提高残胃早癌和癌前病变的检出率。方法:收集江汉大学附属医院310例胃大部切除术后行胃镜复查患者,随机选取156例为染色组,行醋酸-靛胭脂染色,记录染色情况,并予以电子放大内镜观察,然后取活检。154例为对照组,普通内镜检查及常规取活检,分析普通内镜、染色内镜检查与组织学之间的关系。比较染色组及对照组对病变检出率有无差异,分析染色情况与放大内镜观察胃小凹与微血管改变的关系。结果:染色组中,7例黏膜退色,早期胃癌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检出率为85.7%(6/7),74例黏膜染色不均,肠上皮化生和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检出率为90.5%(67/74)。与对照组比,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和肠化检出率高(45.5%vs 23.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早期胃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3.8%vs 1.2%,P>0.05)。黏膜退色或染色不均对病变的检出率之和达到90.1%(73/81)。染色后,黏膜色泽变化与病变性质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经醋酸-靛胭脂染色,观察胃黏膜色泽的变化,显示病变,指导靶向活检,可提高残胃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5.
醋酸联合靛胭脂染色对胃平坦型病变的辅助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下醋酸联合靛胭脂染色对胃黏膜平坦型病变的临床辅助诊断价值。方法:就诊患者行常规内镜检查,有胃黏膜平坦型病变者随机分为2组,染色组行内镜下醋酸联合靛胭脂染色后活检;对照组不染色,肉眼判断病灶,常规活检。结果:共入选240例,染色组和对照组各120例。染色组中18例出现喷洒染色剂后黏膜退色,其早期胃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发现率之和为94.4%(17/18);79例出现喷洒染色剂后黏膜着色不良,其肠上皮化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发现率之和为91.1%(72/79)。染色组共检出早期胃癌10例(8.3%)、上皮内瘤变25例(20.8%)、肠上皮化生58例(48.3%);对照组共检出早期胃癌2例(1.7%)、上皮内瘤变6例(5.0%)、肠上皮化生32例(26.7%)。结论:内镜下醋酸联合靛胭脂染色可提高胃平坦型病变患者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现率,黏膜退色对于早期胃癌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黏膜着色不良对于肠上皮化生和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诊断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电子肠镜结合靛胭脂黏膜染色在判断大肠息肉性质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46例大肠息肉患者进行电子肠镜结合靛胭脂黏膜染色检查,比较单用电子肠镜与加用靛胭脂黏膜染色对鉴别大肠息肉性质的准确率.结果:电子肠镜结合靛胭脂黏膜染色检查鉴别大肠腺瘤性息肉与非腺瘤性息肉的准确率(电子肠镜结合靛胭脂黏膜染色在诊断大肠息肉中的临床应用85%)显著高于单用电子肠镜检查的准确率(70.5%),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子肠镜的敏感度70.6%、特异度56.3%;电子肠镜结合靛胭脂黏膜染色的敏感度85.3%、特异度84.5%,以上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在行电子肠镜检查时结合靛胭脂黏膜染色可明显提高判断大肠息肉性质的准确率,对下一步处理方式的选择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醋酸-靛胭脂染色放大内镜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有上腹部不适症状的患者行常规内镜检查,并于病灶处进行醋酸-靛胭脂染色后活检。167例胃黏膜有可疑病灶的患者进一步行放大内镜检查后活检。常规内镜和色素内镜下取材部位选择病灶边界。经放大胃镜检查后取材部位选择病灶边缘胃小凹变化明显处。结果 167例胃黏膜可疑病灶醋酸-靛胭脂染色后活检,病理学检查发现早期胃癌5例(检出率3.00%),异型增生18例(检出率10.78%),肠上皮化生26例(检出率15.57%),分别高于常规胃镜检查活检的病理检查结果,其中早期胃癌为3例(检出率1.80%),异型增生为11例(检出率6.59%),肠上皮化生为19例(检出率11.38%),但差异不显著(P>0.05)。而染色放大胃镜检查后活检病理检查发现,早期胃癌10例(检出率5.99%),异型增生29例(检出率17.37%),肠上皮化生36例(检出率21.56%),分别高于染色胃镜检查结果,明显高于常规胃镜检出率。与常规胃镜检查结果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醋酸-靛胭脂染色放大胃镜能够指导内镜下胃黏膜病变的活检,早期胃癌、异型增生及肠上皮化生的检出率高,对早期胃癌的诊断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8.
屈健 《吉林医学》2013,34(4):664-665
目的:内镜下靛胭脂染色对早期胃癌和胃癌前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将内镜下胃黏膜有异常表现患者92例分为两组,各46例,染色组内镜下喷洒0.2%靛胭脂染色,发现可疑病灶后,在染色异常部位给予活检并送病理组织学检查;对照组不作染色,按肉眼判断,常规活检。结果:染色组中检出早期胃癌5例,不典型增生11例,肠化生或萎缩17例,黏膜慢性炎性反应13例,总染色阳性率71.74%,其中早期癌阳性率10.87%;对照组中分别检出0例、4例、11例、31例;染色组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总检出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临床检查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内镜下靛胭脂染色可明显提高早期胃癌和胃癌前病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内镜下美兰-靛胭脂双重染色法在胃癌及癌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经胃内镜检查发现可疑病灶的4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组患者先在不染色的情况下进行常规活检,然后再在内镜下进行美兰-靛胭脂双重染色,在进行组织活检,对比两种方法对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准确性。结果双重染色后活检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检出率为73.33%,常规活检的检出率为51.11%,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进行内镜下双重染色后,29例有明显的染色分界区,14例无明显的染色分界区,有染色分界区患者的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检出率为89.66%,显著高于无明显染色分界区患者中(50.00%),P0.05。结论内镜下美兰-靛胭脂双重染色,可有效提高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为临床诊断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朱学鹰 《当代医学》2016,(10):54-55
目的:探讨内镜下靛胭脂联合美蓝染色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疑似胃癌的患者97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9例。对照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内镜检查,并行活检,均无进展期胃癌、胃息肉、消化道出血等情况。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内镜检查的基础上,采取内镜下靛胭脂联合美蓝染色诊断。比较2组患者病检结果。结果观察组48例患者中,早期胃癌3例,3例胃癌术后证实,病变位置仅限于黏膜层,未出现淋巴结转移。观察组检出率为56.25%(27/48),对照组检出率为30.61%(15/49),2组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92,P<0.05);观察组患者诊断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敏感度及准确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95,P<0.05,χ2=6.571,P<0.05)。结论内镜下靛胭脂联合美蓝染色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可作出准确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醋酸联合靛胭脂色素内镜在上消化道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16例患者行常规内镜检查,对60例患者胃黏膜可疑病灶的病变中央及周边进行多处活检;然后进行醋酸-靛胭脂染色,比较常规内镜和色素内镜下病灶边界清晰程度,并于染色病变周边活检。另外17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78例行常规胃镜检查,于病变边缘活检行病理检查;78例行胃镜下醋酸-靛胭脂染色,于病变染色边缘活检行病理学检查。结果60例患者胃黏膜活检醋酸-靛胭脂染色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检出率分别为25.00%和31.67%,分别高于常规胃镜检查病灶边缘活检病例(13.33%和18.33%),差异有显著性( P<0.05)。78例行胃镜下醋酸-靛胭脂染色患者,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检出率分别为24.36%和30.77%,分别高于常规胃镜检查病灶边缘活检病例(11.54%和16.67%),差异有显著性( P<0.05)。结论醋酸联合靛胭脂色素内镜能够指导内镜下胃黏膜病变的活检,对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检出要优于常规胃镜检查。  相似文献   

12.
黄永华  邱纯  王琳 《西部医学》2015,27(1):50-51,54
目的探讨内镜下靛胭脂-美兰双重染色法诊断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就诊病人行常规内镜检查,发现可疑病灶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行内镜下靛胭脂-美蓝染色后活检,对照组不染色,肉眼判断病灶,常规活检。结果观察组(83例)分别检出早期胃癌25例、不典型增生14例和萎缩性或肠化生21例,对照组(75例)分别检出12、11例和16例,观察组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为72.29%。对照组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检出率为52.00%,两组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明显染色分界区的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无明显染色分界区(P<0.05)。结论内镜下靛胭脂-美兰双重染色能显著提高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的检出率,对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诊断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放大内镜对大肠黏膜平坦型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放大内镜结合黏膜染色技术在诊断大肠黏膜平坦型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在放大内镜检查中,发现病灶后,对病灶喷洒靛胭脂,采用放大内镜观察病灶表面腺管开口形态,根据Kudo分型作出放大内镜诊断。结果 在342处病灶中,发现侧向发育型肿瘤(LST)13个,平坦隆起型病变(Ⅱa)10个,表面平坦型病变(Ⅱb)5个,单纯凹陷型病变(Ⅱc)1个,检出率分别为3.80%,2.92%,1.46%,0.30%。其中Ⅱa,Ⅱb和Ⅱc病变共16个,占4.68%,如将13例LST计算在内.则占8.48%。结论 放大内镜诊断平坦型病变有重要价值,能有效提高平坦型肿瘤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靛胭脂染色内镜在大肠微小息肉和腺瘤中的检测价值。方法将109例患者分为常规结肠镜阴性组(A组)、常规结肠镜阳性组(B组)、染色结肠镜阴性组(C组)、染色结肠镜阳性组(D组),分别行普通内镜及靛胭脂染色内镜诊断,并与组织学结果比较。比较2种内镜诊断方法对大肠微小息肉和腺瘤的诊断准确率。结果靛胭脂染色内镜对微小息肉和腺瘤的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普通内镜,D组与B组比较,P〈0.05。结论靛胭脂染色内镜可提高大肠微小息肉和腺瘤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普通内镜结合染色内镜对结肠平坦型新生物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常规肠镜配合0.4%靛胭脂溶液直接对肠道内可疑病灶喷洒行镜下黏膜染色。结果:30例患者中,共摘除结肠平坦型新生物45枚。结论:普通内镜结合染色内镜检查,大大提高了早期大肠癌尤其是平坦型新生物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智能染色内镜(i-Scan)、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胃泌素-17(G-17)对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4月—2019年3月于我院经胃镜加病理活检明确诊断的162例胃黏膜病变患者作为病例组,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组(CSG组)53例、胃溃疡组(GU组)41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组(CAG组)28例、早期胃癌组(EGC组)16例、进展期胃癌组(AGC组)24例,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测定病例组及50例健康者(对照组)血清PGⅠ水平、PGⅡ水平、计算PGR(PGⅠ/PGⅡ)值,应用酶联免疫法测定病例组及对照组血清G-17水平。将病例组162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白光胃镜检查组(白光组)54例、i-Scan胃镜检查组(i-Scan组)54例、白光胃镜+靛胭脂染色组(靛胭脂组)54例,所有患者再次进行胃镜检查,其中白光组按肉眼判断常规活检,靛胭脂组在白光胃镜下对可疑病灶行靛胭脂染色并活检,i-Scan组操作过程中开启i-Scan模式并根据电子染色对可疑病灶行活检。比较病例组及对照组各组间PG、PGR及G-17数值之间的差异;比较病例组PG、PGR及G-17异常检出例数。并比较病例组病理结果中胃癌及癌前病变(萎缩、肠化、不典型增生)的检出率。结果:CAG组、EGC组、AGC组患者的血清PGⅠ水平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CSG组、EGC组、AGC组、GU组患者的血清PGⅡ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CAG、EGC组、AGC组患者的血清PGR值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CAG组患者的血清G-17水平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EGC组、AGC组患者的血清G-17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与CSG组比较,EGC组、AGC组PGⅠ<60g/L、PGR值≤6及G-17>7患者出现概率增高(P<0.05)。i-Scan组中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为88.9%,靛胭脂组检出率为75.9%,白光组检出率为53.7%,三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Scan内镜联合血清PG、G17检测有助于提高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电子染色技术对大肠息肉样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在该院进行结肠镜检查发现大肠息肉样病变患者228例,随机分为电子染色组及白光内镜组,将内镜诊断结果与病理组织学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电子染色组对大肠息肉样病变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分别为84.94%、89.54%和87.15%,白光内镜组对大肠息肉样病变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分别为82.39%、78.13%和73.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子染色组的息肉样病变漏诊率低于白光内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息肉样病灶增大,电子染色技术对于息肉诊断的准确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窄带成像技术(NBI)放大内镜、染色内镜及白光内镜在结直肠微小息肉中的诊断差异。方法选择结直肠微小息肉患者126例,分别行NBI放大内镜(46例)、染色内镜(40例)和白光内镜(40例)。比较各组结直肠微小息肉检出率、病理结果、微小息肉的诊断效能。结果NBI组对微小息肉的检出显著高于染色内镜组和白光内镜组(P=0.031);各组微小息肉病理诊断结果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NBI放大内镜对于微小息肉的诊断灵敏度和ROC曲线下面积显著高于其他两种诊断方法。结论NBI放大内镜在结直肠微小息肉中的诊断灵敏度明显高于染色内镜和白光内镜,便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内镜下美蓝-靛胭脂双重染色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意义。方法将116例胃黏膜异常改变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58例。染色组内镜下先喷洒0.2%靛胭脂染色,发现可疑病灶后再喷洒0.4%美蓝染色,并在可疑病灶处活检;对照组不作染色按肉眼判断常规活检。结果染色组中检出原位癌1例,早期胃癌4例,不典型增生15例,萎缩或肠化生11例,慢性炎症27例,总染色阳性率53.4%,其中早期癌阳性率8.62%;对照组中分别检出0、0、2、14、42例。两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内镜下美蓝-靛胭脂双重染色可显著提高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20.
宋群容   《四川医学》2018,39(6):674-676
目的比较口服磷酸钠盐溶液与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溶液在经内镜结肠息肉电凝电切术中患者肠道准备的清洁效果、检查时间、息肉检出率的影响。方法对在我院行肠镜检查发现结直肠良性息肉并要求住院进行经内镜结肠息肉电切术的200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为磷酸钠盐组100例和聚乙二醇电解质散组100例。由内镜室同一经验丰富的内镜医师行肠镜检查操作,判断肠道清洁效果、检查时间(肠镜发现息肉并到达回盲部的时间)、息肉检出率。结果聚乙二醇组肠道气泡少于磷酸钠盐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聚乙二醇电解质散组患者肠道清洁度优于磷酸钠盐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聚乙二醇电解质散组检查时间少于磷酸钠盐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聚乙二醇电解质散组结肠息肉检出率(98%)大于磷酸钠盐组(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内镜结肠息肉电凝电切术患者口服磷酸钠盐与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清洁肠道准备效果相比较,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是更有效的肠道洗肠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