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与肝微循环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脏缺血再灌注见于许多临床疾病和手术过程中。肝缺血再灌注时,肝脏组织细胞发生一系列代谢、结构和功能的损伤,甚至导致肝功能衰竭,是影响疾病预后、手术成败和病人存活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研究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和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有关常温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与肝微循环变化的关系有待研究,本实验对此进行初步观察,为防治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理论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 动物模型与分组健康Wistar大鼠,雌雄兼用,体重200~250g。禁食12h后,腹腔注射3%戊巴比妥钠300mg/kg(体重)施行麻…  相似文献   

2.
L-肉毒碱抗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肉毒碱是一种类维生素,能够促进脂肪代谢,具有抗氧化和促进造血功能。临床主要用于调节血脂和抗贫血治疗。近来大量文献报道,L肉毒碱能够减轻组织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主要机制为:抗氧自由基损伤、促进血流灌注和能量代谢、抗凋亡作用。因此,L肉毒碱可能在防治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疾病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就L肉毒碱抗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元损伤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吴伟  史继新 《中国微循环》2003,7(6):391-394
近年来 ,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对脑损害的机制是非常复杂的 ,本文就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相关病理生理机制及治疗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1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因机制1.1兴奋性氨基酸 (EAA)与缺血再灌注损伤EAA是一种神经递质 ,神经系统内EAA主要是谷氨酸(Glutamate) ,EAA受体有三种亚型 :N -甲基 -D -天门冬氨酸受体 (NMDA)、α -氨基羟甲基恶唑丙酸受体 (AMPA)、亲代谢受体。其中NMDA受体是受配基调节的离子通道 ,对Ca2 + 具有通透性 ,可被Mg2 + 电压依赖性阻断。EAA造成的…  相似文献   

4.
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RIR)是造成视神经损害和致盲的常见眼科临床疾病病理过程。大量学者通过建立不同的实验模型研究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发现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与兴奋性氨基酸、氧自由基、一氧化氮、基因调控、钙超载、炎症因子等因素密切相关。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的深入研究对临床治疗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造成的眼科疾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葛根素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 ,有关葛根素改善心脑循环和免疫调节作用的临床研究较多。但葛根素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 (hepaticischemi a reperfusioninjury ,HIRI)的保护作用的研究 ,国内外未见报道。本研究测定家兔肝缺血前 ,缺血 4 5min ,再灌 4 5min的血清及肝组织中乳酸脱氢酶 (LDH)活性的变化 ,并观察了葛根素对其影响 ,从而了解葛根素对HIRI的保护作用 ,为HIRI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1 材料和方法1 1 材料 :葛根素注射液 ,陕西安康济仁制药公司产品 ,批号0 10 914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日本日立 70 6 …  相似文献   

6.
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临床新技术开展。缺血器官恢复灌流成为现实。然而恢复灌流器官往往不仅功能未恢复,反而使结构损伤和功能障碍更加重了,故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IRI)。IRI的机制至今未能完全阐明,但从近来的大量研究看,IRI与自由基、钙代谢紊乱、血管内皮损伤及白细胞浸润等现象密切相关。 一、自由基的作用机制 自由基的产生:正常情况下,ATP代谢产物次黄嘌呤能迅速被黄嘌呤氧化酶(XOD)转变为黄嘌呤,进而  相似文献   

7.
<正>局部组织器官可因血液灌注量减少发生缺血性损伤,尽早恢复血液再灌注有利于减轻缺血性损伤,但近年来发现,恢复血液再灌注后,某些情况下会进一步导致组织结构破坏和功能障碍,这种现象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又称再灌注损伤(Reperfusion Injury,RI)[1]。IRI是创伤、扩血管药物治疗、溶栓治  相似文献   

8.
氧自由基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川芎嗪的影响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目的:探讨氧自由基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中的作用及川芎嗪的防护作用。方法:应用HIRI家兔及肝癌手术患者,观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黄嘌呤氧化酶(XO)、谷丙转氨酶(ALT)活性、丙二醛(MDA)含量、肝细胞形态学变化及川芎嗪对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HIRI时SOD、GSH-PX活性显著下降(P〈0.05和P〈0.01),XO、ALT活性及MDA含是  相似文献   

9.
许险艳  郑鸣 《解剖与临床》2009,14(6):446-449
目的:探讨内耳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病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查阅近年国内外有关内耳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病机制的相关文献,并做进一步综合分析。结果:内耳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病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这个级联反应包括许多环节,如能量障碍、细胞酸中毒、兴奋性氨基酸释放增加、钙超载、自由基生成、炎性因子释放、线粒体损伤等。结论:内耳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早期发现、全面干预是治疗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0.
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微血管损伤防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随着肾移植、血管外科的建立和发展,使许多严重疾病的治疗,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而这些新方法所涉及的肾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更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近年研究表明微血管损伤是IRI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本文拟从微血管角度针对微血管血液流变性、微血管舒缩功能及通透性诸环节对肾  相似文献   

11.
普鲁卡因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肝缺血/再灌流损伤的程度直接影响到肝脏手术的预后,因而寻找一种能减轻肝缺血/再灌流损伤的方法。方法肝门阻断45min,通过对大鼠在活体显微镜下不同时间点肝血窦血流速度及血管管径变化的观察及肝组织的病理切片检查,观察普鲁卡因对大鼠肝脏血管支配神经的控制。结果肝门结扎前用2%普鲁卡因封闭,白细胞的浸润程度明显减轻,血流速度得到改善。结论普鲁卡因对控制改善肝缺血/再灌流损伤起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肺移植缺血再灌注的过程中,从供体肺的保存到移植后再灌注造成严重的移植损伤是造成肺移植术后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之一.因肺容易造成病理损伤,所以任何造成肺泡血氧交换和肺血管循环障碍均会导致肺缺血,在长达几小时的肺移植过程中,由于肺通气血流障碍而造成严重的肺缺血是不可避免的.而单个器官血液供需失衡会导致严重的组织缺氧和微血管功能障碍,后续再灌注又进一步增强了激活的固有免疫反应和适应性免疫反应以及细胞死亡程序,这些途径均对肺移植病人的预后造成不良影响.因而研究和探讨肺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免疫途径及其保护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锌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对抗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外源性锌对缺血再灌注肝脏(HIR)的防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包括对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复制大鼠HIRI模型,灌胃给锌,观察实验动物肝组织形态、血清转氨酶活性、血清丙二醛(MDA)含量及粘附分子表达的改变。结果:在肝脏缺血30min,再灌注90min时,大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增高,肝细胞结构受损,血清MDA含量升高,肝组织中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两种粘附分子表达增强;锌+缺血再灌注组大鼠血清GPT、GOT活性及血清MDA含量均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组,肝组织粘附分子表达亦较弱,肝细胞的结构基本正常。结论:外源给锌可以明显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抗脂质过氧化和抑制粘附分子表达是其作用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4.
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视网膜作为神经组织,在缺血缺氧环境中易受损伤。而视网膜中央动脉是终末动脉,极易发生缺血事件,并可迅速导致视网膜的严重损伤。所以缺血性视网膜损伤在眼科疾病中较为常见,其常见的原因包括视网膜血管阻塞性疾病、高眼压以及影响视网膜血流量的眼科手术等。有效挽救缺血视网膜组织的措施是早期恢复血液再灌注。然而临床上发现,经历了一段时间缺血的视网膜可能并未出现明显的功能改变,但在再灌注时,却出现明显功能障碍,例如引起视力下降和客观反应视网膜功能状态的视网膜电图(electroretinogram,ERG)改变,这些功能障碍有时候甚至是不可逆;或者视网膜组织在缺血时已发生了功能受损,但再灌注并不使功能障碍减轻,反而加重了组织损伤。这两种情况都说明视网膜组织与心肌、脑组织等一样会发生再灌注损伤,即视网膜缺血再灌注(retinal ischemia reperfusion,aia)损伤。由于能造成永久失明等严重后果,RIR成为近年来引起广泛关注的眼科课题。本文拟就RIR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研究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过程中骨桥蛋白(OPN)的作用。方法 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ham)和缺血/再灌注(I/R) 6、12和24 h组,每组6只。苏木精-伊红染色(HE染色)观察肝组织的形态学变化;比色法检测大鼠血浆中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及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RT-qPCR测定肝组织OPN mRNA表达;ELISA测定肝组织OPN含量。结果 与sham组相比,HE染色提示I/R后肝细胞有明显的变性和坏死,以I/R 24 h组最为明显;血浆中AST和ALT水平增高,I/R 12 h时最显著(P<0.01);肝组织中MDA含量升高、SOD活力降低,I/R 24 h最显著(P<0.01);肝组织OPN mRNA表达量在I/R各组均有显著升高(P<0.01),OPN含量在I/R 24 h组显著增加(P<0.05)。结论 OPN参与了大鼠HI/RI的发生,它可能是评价肝脏损伤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视网膜缺血再灌注(retinal ischemia reperfusion,RIR)损伤即缺血性眼病患者的视网膜在恢复供血后,出现明显的功能障碍,甚至发生不可逆性损伤,再灌注并不缓解视网膜细胞的损伤,反而加剧了细胞的死亡。目前对于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害的发病机制研究较多,包括氧自由基学说、一氧化氮学说、钙通道学说、炎症反应学说、兴奋性氨基酸学说、基因调控学说、细胞凋亡学说等。针对不同学说,对RIR损伤的治疗研究在国内外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在皮瓣移植术后常常会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引起皮瓣部分或全部坏死的重要原因.目前对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大多数学者认为可能与细胞凋亡、炎性反应、组织微循环障碍、细胞氧化损伤等有关.学者们提出用缺血预处理,药物干预,减少炎性反应,移植干细胞或干细胞联合基因疗法,体外冲击波,抗氧化反应和抑制细...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肝移植术中,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氨酸脱氢酶(GLD)和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 HA)的变化规律及此变化与供肝缺血保存/再灌注损伤的关系,对20例行原位肝移植术的病人进行手术期ALT、AST、GLD、HA的连续监测,即从门静脉阻断至术毕每半小时一次连续测定ALT、AST、GLD、HA的浓度.其中8例供肝植入前常规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提示供肝植入前病理有轻度器官保存性损伤.血清HA在门静脉阻断后呈明显的上升,无肝期结束前达最高峰(945±455μg/L),当供肝血流开放后,立即逐步下降;受体血清肝酶(ALT、AST、GLD)浓度在无肝期结束前都无明显的变化,直至供肝植入血流开放后出现明显上升.血清HA的水平与肝酶的水平呈负相关.肝移植术中,在供肝植入后,患者血清肝酶的上升反映了供肝细胞的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而HA下降的变化反映了供肝窦状内皮细胞冷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程度.  相似文献   

20.
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是存在于真核生物细胞内一类典型的非组蛋白染色体结合蛋白,参与基因转录、DNA修复、细胞分化及细胞外信号传导,当其释放到细胞外时,可导致一系列的炎症级联反应。缺血再灌注是肝切除术和肝移植过程中无法避免的环节,是导致术后炎症反应、肝细胞坏死、移植肝无功能和急、慢性排斥反应的重要原因。已有研究表明HMGB1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损伤过程中与HMGB1相关的环节研究,将成为预防和治疗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途径,充分的了解HMGB1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已经成为目前研究的焦点之一。因此本文就此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