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日益升高,而祖国医学没有"代谢综合征"的病名,根据其症状可归为"肥胖""脾瘅"等范畴,气络学说以形气转化异常阐述代谢综合征的发病原因,以气络学说核心——"承制调平"理论为指导,以"运脾津"为治则,提出治疗代谢综合征的新思路.文章基于气络学说对代谢综合征进行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2.
<正>气络学说研究气络病变发生发展规律、基本病理变化、临床证候特征及辨证治疗用药,从气的哲学属性、医学内涵、气的功能实现形式——气络不同层面展开。气论哲学向医学领域的延伸及应用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事件,搭建起气论哲学与医学科学之间系统思维的桥梁,以气—阴阳—五行为核心的气分阴阳、列布五行、精气为灵、元气为始的气论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络脉学说起源于《黄帝内经》,治法萌芽于《伤寒杂病论》,病证论治体系于《临证指南医案》初步形成,如今在许多学科中得到广泛应用。络脉学说在皮肤病领域的应用仍有待发展。皮肤络脉分为气络、津络、血络。血络主内守,气络主卫外,津络主充润。皮肤血络为皮肤腠理所属的有形络道,是脏腑病变传化到皮肤的必由之路。血络调和,则气络条达,津络畅通,皮肤络脉病变以皮肤血络为关键枢纽,也是皮肤病变的前提。邪气伏藏于皮肤血络,是慢性皮肤病的病机特点。笔者总结了络脉学说的渊源和现代发展,提出皮肤血络理论,并就其内涵、理论意义和临床价值进行了阐述,旨在推进络脉学说在皮肤病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一种衰老的新理论———生命熵增加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衰老的学说有很多种,但由于生命现象的极其复杂性,迄今为止,还没有普遍承认的统一的衰老理论。我们通过对生命现象的理化本质进行探讨,认识到衰老的一些规律,提出了衰老的生命熵增加学说。对生物体的衰老作出新的阐释。1基本观点1.1生物体属于热力学系统中的...  相似文献   

5.
气与气络学说的研究是中医学术研究的焦点和难点,也是中医药学术向现代整体医学体系发展的突破口。《易经·系辞》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乃保持整体系统思维指导作用,"形而下者谓之器"乃借鉴现代科学技术格物致知。将"形而上"的哲学整体系统思维与"形而下"的医学格物致知相结合,形成中医学以"气—阴阳—五行"为主导思想,以天人相应、整体观念为思维特色。"形而上"与"形而下"的有机结合不仅是中医学术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内在规律,而且是气络学说传承创新研究必须遵循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6.
近10年中医衰老学说研究述评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本文综述了近10年有关中医衰老学说文献,概括为主虚说和主虚实说两大类。在对7种衰老学说评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脾肾两虚、胃肠郁滞致衰的观点,并强调了延衰应以补益脾肾、通腑降浊之通补兼施为法。  相似文献   

7.
梅健  王艳丽  雷莹  张宣怡  崔媛媛  邱忠营 《海南医学》2020,31(15):2014-2017
衰老(Aging)是机体发育过程中一种自然、复杂、不可避免的生理现象。人体衰老会使大脑功能发生改变,引发认知障碍。目前对衰老引起的认知障碍机制研究并不透彻,因此本文拟从氧化应激、炎性衰老、突触可塑性和表观遗传修饰等方面进行探讨,为了解衰老相关认知障碍的机制和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9.
既往以中医络病理论为指导提出从“脾”论治2型糖尿病(消渴症),随着近年络病学科形成气络学说和脉络学说两大分支方向研究,并在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多种临床重大疾病防治中的研究不断深入,文章从气络学说核心理论“承制调平”出发,探讨“形气转化—气血津液精—物质能量代谢”异常与该病的关系;从脉络学说切入,探讨脉络末端的孙络与胰岛微血管之间关系及其在糖尿病并发症中的影响,据此提出2型糖尿病“运脾津,通脾络”的治疗原则,以期为中医原创理论指导2型糖尿病研究开拓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络病多以络脉损伤为基础,气血瘀阻为特征,脏腑功能失调为临床表现。其基本病理变化多是络脉郁滞,并伴有痰、湿、瘀、毒等病邪的聚集。络脉是络病的中心环节,痰瘀互结是络脉损伤的基本演变过程。任何原因导致的络脉损伤均可引起气血运行障碍,从而加重痰浊、瘀血痹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1.
旨在深化络脉研究,在络脉分为气络与血络的基础上,首次提出津络学说.认为津络是经络的一部分,与气络、血络相伴而行,以流通和渗灌津液为主要功能的、密布于全身的网络.气络以运行气机为主,血络以运输血液为主,气络、血络、津络三者功能上互补,结构上相伴,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络脉网络系统.本学说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2.
通过探讨中医的养生原则,认为无论是强调天人合一,形、气、神三位一体,抑或强调正气,均不能忽视"气".气作为人体生命要素之一,充斥形体并弥散于身体周围,成为与天地自然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中介.气作为人体生命活性物质之一,不仅可以维持生命,亦可以通过气功锻炼、饮食药物等进行补充与强化,从而提升生命状态与质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以现代视角观之,养气是养生的根本所在,是中医养生原则与各种方法的核心关键.  相似文献   

13.
变应性鼻炎是一种小儿常见的多发病,久病可能会增加哮喘等相关疾病的风险,甚至影响患儿心理健康、加重家庭负担。“气络-血络”理论是基于络病学说发展而来的一门应用理论。从络损角度认识小儿鼻鼽病机,肺脾肾三脏气络虚损为儿童变应性鼻炎发生发展的基础,气血失调是其发生发展的核心病机,风、寒、痰、瘀为重要病理因素,久病入血,发展为血络损伤。疾病病机虚实夹杂,以“实则通络,虚则补络”为治疗原则,为儿童变应性鼻炎的中医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了张锡纯倡导的“冲气学说”的病因病机并治法与方药。逾过自己的临床应用经验,在预防为主、临证救治、善后调理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对中风的认识体会。  相似文献   

15.
从络病学说论治糖尿病肾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医古籍中并无关于糖尿病肾病(DN)独立病名记载,多在消渴病中依据其病机、症状描述为“肾消”、“消肾”、“下消”、“水肿”、“尿浊”、“关格”等。古人在描述该病的同时亦指出其为消渴病延日久,五脏所伤,穷必及肾的结果,故明代楼英在《医学纲目》中谓:“下消者,经谓之‘肾消’,肾消者,饮一溲二,其溲如膏油,即膈消、消中之传变。”中医学认为“久病入络”,肾脏作为络脉聚集之所,其病变往往表现为肾络的结构及功能的异常,故DN属肾络病变。1肾络及其功能西医学认为肾单位是肾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肾小体中的毛…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通心络联合奥拉西坦在轻度认知障碍(MCI)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对48例老年MCI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3例采用奥拉西坦治疗方案,联合组25例在奥拉西坦基础上加用通心络,分析2组治疗前后综合认知功能及计算能力、空间功能、单纯语言功能、单纯注意或执行功能等的变化,并观察阿尔茨海默病(AD)发生率。结果 2组治疗前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综合认知功能及计算能力、空间功能、单纯语言功能等均明显提高(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1年,联合组发生AD 1例(4.0%),对照组发生AD 3例(13.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联合应用通心络及奥拉西坦治疗轻度认知障碍,可改善MCI患者的认知障碍,并能降低MCI向AD的几率。  相似文献   

17.
从络病学说论治糖尿病肾病及相关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依据络病学说探讨糖尿病肾病中医病机,指出气阴两虚是糖尿病肾病的发病基础,络脉瘀阻、津凝痰聚是其主要病理环节,络息成积为主要病理改变。依据"益气养阴、祛瘀化痰、通络消积"法制定的通肾络胶囊组方,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功能有明显保护作用,对细胞外基质成分及调控机制有明显的影响。理论及实验研究初步阐明,络息成积的病理改变与糖尿病肾病肾脏细胞外基质成分及其调控机制具有内在相关性,佐证了络病学说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肠道菌群在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研究表明,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可以改善痴呆症状.中医脾胃与肠道菌群在生理、病理上均相类似,从脾胃治疗痴呆已被证明有效.目前,中医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以防治痴呆的研究还处于初起阶段.本研究旨在以调节肠道微生态为靶点,探讨从脾胃论治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作用机制,为血管性认知障...  相似文献   

19.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是新时代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以“络病证治”为总纲,以“脉络学说”“气络学说”为两翼的中医络病理论体系就是传承了历代医家关于络病的学术思想、理论观点、临证经验并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系统构建的创新理论,开辟了临床重大疾病防治的新途径。以络病理论为指导,以现代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为基石,将临床有效组方转化为系列中药创新药物,在病毒类呼吸系统传染病、微血管病变、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疾病防治及抗衰老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20.
本文浅述中医络病学说中脉络、气络的认识,络脉是维持内环境平衡、生命活动与运行气血之通道。气络、脉络相互关联转化,二络功能与机体所患疾病互相影响。 文章由对络病学说的认识出发,引申临床应用方法,旨在提升对络病学说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