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建设创伤救治体系对创伤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湖州 市中心医院创伤救治体系建设前后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救治情况,2020 年 1~4 月收治的患者纳入对照组(135 例),2021 年 4~8 月收治的患者纳入研究组(158 例)。比较两组患者在到达院内至抢救室时间,完成全身 快速 CT、胸片及骨盆片检查时间,专科医生会诊到达时间,创伤患者在急诊抢救室时间及病死率。结果 研 究组患者的到达院内至抢救室时间、完成全身快速 CT、胸片及骨盆片检查时间、专科医生会诊到达时间、 创伤患者的急诊抢救室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均 P<0.05)。研究组患者的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 =4.728, P=0.028)。结论 建设创伤救治体系能有效缩短创伤患者的救治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提升 患者的救治效果  相似文献   

2.
[背景]通过分析178例严重创伤死亡病例高危因素及临床特点,探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策略.[病例报告]对178例急诊严重创伤死亡病例进行多因素回顾性分析,见受伤到达医院急诊室时间为15min~2h,平均为31min;死亡时间:现场死亡(伤后1h内死亡)96例(53.9%),早期死亡(伤后2~4h内死亡)75例(42.1%),伤后4~24h死亡7例(14.0%).[讨论]普及公众急救意识,提高医务人员对创伤患者的救治水平的同时应建立完整的急诊抢救室-手术室-急诊监护室-急诊病房的中心一体化模式,提高创伤救治效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了解急诊患者流行病学特征,为急诊科人员配置、抢救器材的准备提供依据,提高救治成功率.方法 采用描述性方法对我院2014年急诊科抢救室患者的性别、年龄、就诊时间、就诊月份、抢救室滞留时间、疾病谱等资料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结果 随着急诊患者增多抢救室患者也同步增多,尤其是6,7,8月是急诊患者高峰;抢救室接诊患者人数与滞留时间呈显著正相关;急诊入抢救室人数随年龄增高比例逐渐增多,90岁以上组入抢救室比例达43.49%;60岁以下患者滞留时间中位数无差异,60岁以上随着年龄的增长,滞留时间延长;晚期肿瘤患者滞留时间较非晚期者时间长;多发伤患者滞留时间明显长于非多发伤患者;抢救室疾病谱分析前5位分别是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创伤、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结论 急诊医学专业应根据急诊主要人群、高发年龄、不同就诊时间、主要疾病谱、滞留时间较长的疾病等因素合理安排急诊人员配备,进行重点培训,保持急诊工作有序安全进行.  相似文献   

4.
急诊救治严重创伤314例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对严重创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城市中常见的创伤急救提出建设性意见.方法对2000-08/2005-07急诊危重病例中筛选出急需抢救的严重创伤314例进行分析.结果男性236,女性78例,年龄33.8(8~77)岁;创伤评分(TS)13.4±3.5;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12.4±3.6;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SS)20.1±11.7;多发伤152例(48.4%).病因交通伤163例(52%);斗殴、工伤93例(30%);坠落伤58例(18%).休克253例,脱险率94%,抢救成功率89%.实施确定性抢救手术261例.急诊滞留时间抢救脱险组(54±28)min,死亡组(121±48)min,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交通伤、斗殴、工伤、坠落伤是城市严重创伤的主要原因,缩短急诊滞留时间,早期实施确定性治疗,可以有效地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严重多发伤的早期急诊救治及院内转运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严重多发伤的早期救治方法 及院内转运对策,提高多发伤急救水平及抢救成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2002~2009年救治的123例严重多发伤急诊救治方法 及院内转运对策.结果 经过综合救治,抢救成功104例(84.6%),死亡19例(15.4%),其中院内转运过程中死亡2例,需急诊住院手术治疗91例,发生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17例.结论 创伤的救治关键在于早期,建立健全的急诊抢救机制,为患者开辟一条绿色生命通道,尽量减少危重患者搬运,强调遵循一定的检查程序(以"CRASH2PLAN"为指导检查),最大限度地减少误漏诊,对严重多发伤积极进行抗休克及Ⅰ期手术治疗,同时采取改良的院内运送策略,以降低转运途中病死率,可显著提高多发伤的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部创伤为主严重多发伤的一体化急诊救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10月一体化急诊救治136例严重腹部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院外急救时间0.5~1.0h,院内急诊0.5h之内;1次急诊完成手术112例,实施了分阶段的创伤控制外科24例.临床治愈112例(82.4%),残疾21例(15.4%),死亡3例(2.2%).结论:院外急救以优先处理致命性创伤为主,院内急救尽早确定是1次急诊完成手术还是实施分阶段的创伤控制性外科是提高治愈率、减少伤残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诊绿色通道模式下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方法回顾分析了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进入"严重创伤急救绿色通道"的102例患者资料,记录了各环节的救治情况。结果伤后至入院时间平均为207min,入院至确定性治疗时间为64.34min;死亡19例,抢救成功率92.87%。结论急诊绿色通道加快严重创伤患者确定性治疗前的院内通过时间,使急救工作更加规范、合理,对提高严重创伤救治成功率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综合医院多学科协作诊疗(multidisciplinary team, MDT)模式对重症创伤患者的救治效果.方法: 选择2017年3月至2019年4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救治中心启动MDT流程收治的严重创伤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讨论MDT组成和严重创伤者启动MDT的指标,并分析MDT救治模式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共收集启动MDT团队进行创伤救治的病例112例,患者入院GCS(Glasgow coma scale)评分13.0±2.9,TI(trauma index)评分13.0±2.8,ISS(injury severity score)评分21.5±11.9.启动MDT团队呼叫用时(3.7±0.8) min,MDT人员抵达急诊抢救区时间(6.1±0.9) min,完成快速CT时间(23.8±3.0) min,开始损伤控制手术时间(92.6±15.4) min.所有入院患者均得以有效救治,ICU住院时间(12.6±6.7) d,治愈出院患者55例,死亡病例5例,转康复医院患者52例.结论: 综合医院创伤救治中心以MDT模式进行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能够明显提高严重创伤患者救治能力和水平,弥补了大型综合医院分科过细对严重创伤及多发伤患者治疗的欠缺,提高了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效果,为大型综合医院救治严重创伤及多发伤患者以及创伤救治中心建设提供了一种可参考模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综合医院多学科协作诊疗(multidisciplinary team, MDT)模式对重症创伤患者的救治效果.方法: 选择2017年3月至2019年4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救治中心启动MDT流程收治的严重创伤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讨论MDT组成和严重创伤者启动MDT的指标,并分析MDT救治模式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共收集启动MDT团队进行创伤救治的病例112例,患者入院GCS(Glasgow coma scale)评分13.0±2.9,TI(trauma index)评分13.0±2.8,ISS(injury severity score)评分21.5±11.9.启动MDT团队呼叫用时(3.7±0.8) min,MDT人员抵达急诊抢救区时间(6.1±0.9) min,完成快速CT时间(23.8±3.0) min,开始损伤控制手术时间(92.6±15.4) min.所有入院患者均得以有效救治,ICU住院时间(12.6±6.7) d,治愈出院患者55例,死亡病例5例,转康复医院患者52例.结论: 综合医院创伤救治中心以MDT模式进行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能够明显提高严重创伤患者救治能力和水平,弥补了大型综合医院分科过细对严重创伤及多发伤患者治疗的欠缺,提高了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效果,为大型综合医院救治严重创伤及多发伤患者以及创伤救治中心建设提供了一种可参考模式.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医学》2017,(9):832-834
目的总结206例严重创伤患者临床资料、救治方法、救治效果。方法选取高州市人民医院2014-01—2016-12间急诊科收治的206例严重创伤患者,按照年龄分为<20岁组、20~39岁组、40~59岁组、≥60岁组,比较不同组别的多发伤、ISS评分及死亡情况;按照预后分为死亡组、伤残组、治愈组,比较急诊滞留时间、休克比例、抢救次数、重型颅脑损伤及胸腹外伤比例。结果≥60岁组的严重创伤患者多发伤、ISS评分及死亡率显著高于<20岁组、20~39岁组、40~59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伤残组、治愈组的急诊滞留时间、休克比例、抢救次数、重型颅脑损伤比例均依次降低,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残组与死亡组合并胸腹外伤比例显著高于治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严重创伤患者伤情严重、死亡率高;死亡及伤残严重创伤患者以急诊滞留时间长、休克比例、重型颅脑损伤比例及合并胸腹外伤比例高为特点,急诊救治关键应加强病情检查,抓住"黄金1小时"和"白金10分钟",早期实施手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在急诊多发伤救治中的应用。方法:按随机数表法86例多发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方式抢救,研究组患者应用损伤控制外科技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乳酸恢复时间与体温恢复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等临床指标。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乳酸恢复时间、体温恢复时间、出血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在急诊多发伤救治中可提高严重创伤患者的生存率,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商志远 《广西医学》2020,(2):220-221+237
目的观察创伤救治团队在救治闭合性腹部创伤为主的严重多发伤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以闭合性腹部创伤为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救治程序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17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创伤救治团队的形式进行急救诊治,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式进行急救诊治。比较两组患者的有效救治时间、住院时间、漏诊率、误诊率、住院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死亡率。结果观察组有效救治时间、住院时间、漏诊率、住院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而两组误诊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立创伤救治团队有利于闭合性腹部创伤为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救治,提高救治的时效性,可减少漏诊,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并发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严重创伤患者在基层医院的一体化救治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严重创伤患者具有涉及学科多、救治难度大、时间紧迫等特点,而基层医院各个临床科室无法单独承担严重创伤的救治,面对严重多发伤时往往无法及时组建多学科抢救单元进行抢救,最终导致严重创伤患者往往失去救治机会.因此,找到一种能够对严重创伤患者救治的多学科合作模式至关重要,从患者院前急救到院内抢救,从控制性手术到抢救过程的监护治疗等良好的合作救治模式能够挽救大量多发伤患者的生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模式对多发伤患者的救治效果。方法结合院前急救、院内抢救、损伤控制外科手术、外科ICU重症监护治疗,完成对多发伤的一体化治疗。结果救治多发伤126例,治愈104例(82.54%),死亡22例(17.46%)。90例行急诊手术治疗(包括48例行损伤控制外科手术),死亡13例(14.44%)。结论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模式是有效治疗多发伤患者的先进模式,能够提高抢救的成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外科技术(DCS)在严重多发伤合并腹部创伤患者救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83例严重多发伤合并腹部创伤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急诊常规救治,观察组采用DCS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相关临床指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体温恢复时间、乳酸清除时间、凝血酶原时间(PT)及部分促凝血酶原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绿色通道流程信息化急诊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抢救室滞留时间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98例AMI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急诊护理,研究组采用绿色通道流程信息化急诊护理,比较两组心内科会诊时间、抢救室滞留时间、开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时间、抢救成功率、复发率和患者家属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心内科会诊时间、抢救室滞留时间和开始PCI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家属护理满意度为95.92%,高于对照组的77.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绿色通道流程信息化急诊护理应用于AMI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可缩短心内科会诊时间、抢救室滞留时间和开始PCI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患者家属护理满意度,以及降低复发率,效果优于常规急诊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我院近4年救治的85例严重多发伤患者进行分析,探讨完善多发伤的救治对策。方法通过查阅现场记录和病历资料的方法收集研究资料。结果抢救成功组受伤至呼救时间、急诊处置时间明显短于死亡组。结论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在多发伤救治中有重要作用,提高院前急救能力,尽量缩短伤后呼救时间和急诊处置时间,可明显提高多发伤患者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柯迪  范腾阳  喻安永  肖雪 《海南医学》2020,31(4):519-522
多发伤作为急诊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发生率高且并发症致命。已成为当前创伤性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45岁以下人群的首要致死原因。多发伤的诊断应根据其定义,具体到损伤部位、损伤性质的诊断、损伤并发症诊断及并存疾病诊断。对于多发伤患者伤情严重程度的评估,目前主要依靠简明损伤定级标准(abbreviated injury scale,AIS)和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随着对多发伤的认识不断加深,分科分诊救治模式、创伤一体化救治模式、以创伤中心为主导的多学科协助救治模式、由急诊科(含创伤中心)独立承担绝大多数多发伤手术及术后监护治疗的开展,为多发伤患者的救治争取了宝贵时间。  相似文献   

19.
多发伤早期救治中64层螺旋CT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在多发伤早期救治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7年10月间救治的284例多发伤,男性232例,女性52 例;平均年龄34.5岁.头颈伤54例,面部伤35例,胸部伤125例,腹部伤112例,骨盆及四肢伤104例,体表伤254例.合并休克103例.ISS 10~54分,平均16.3分.37例因伤情过重直接送入手术室,247例到院后3 h内64层螺旋CT检查.结果 螺旋CT检查时间8.4 min.21例初检时有漏诊.急诊手术154例,其中启动绿色通道74例,非手术治疗130例.治愈272例(95.8%);死亡12例(4.2%).结论 多发伤早期救治中应用64层螺旋CT有助于缩短院内术前时间,提高早期确诊率和救治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发伤发生的规律、临床特点及急诊救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该院急诊科出动“120”接诊的835例多发伤患者,记录其院前阶段(包括年龄、职业、性别、致伤原因、创伤部位、院前时间等)及院内阶段(包括院内创伤评分、急救措施、手术、输血、收住科室、住院时间及费用等)等诸多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该院“120”接诊的多发伤患者共835例,平均年龄42.30岁,高发年龄段为31~50岁(48.74%);多发伤患者男女比值约为3.28∶1.00;致伤原因主要以交通事故为主,其次为高处坠落伤;涉及的创伤部位主要为胸部、头颅和脑及四肢;在835例多发伤患者中,救治成功704例(84.31%),死亡131例,而死亡患者中主要以重度颅脑损伤和(或)胸腹部联合伤为主,集中分布在ISS值大于26分区间。结论通过合理组织医护人员进行专项培训和分配急救资源,重视和加强多发伤的急诊救治,可有效的挽救急危重患者的生命,降低患者的致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