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高血压合并糖耐量异常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缬沙坦治疗后血浆Hcy水平和内皮细胞功能的变化.方法 高血压合并糖耐量异常患者56例,随机分为缬沙坦组32例和常规治疗组24例,另设单纯高血压组36例作为对照,3组均低盐低脂饮食、适当锻炼、控制体重,血压不达标者加用氢氯噻嗪12.5 mg,1次/d,口服,治疗8周.测定治疗前后血浆Hcy水平和血浆一氧化氮 (NO)、内皮素(ET)的变化.结果 缬沙坦组和常规治疗组治疗前血浆Hcy均显著高于单纯高血压组,3组治疗8周后的血压均显著下降(P<0.05);与治疗前比较,缬沙坦组治疗后血浆Hcy、ET显著下降(P<0.05),血浆NO显著上升(P<0.05).结论 高血压合并糖耐量异常患者血浆Hcy显著高于单纯高血压患者,缬沙坦可降低高血压合并糖耐量异常患者血浆Hcy、ET水平和升高NO水平,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缬沙坦治疗老年高血压伴糖耐量异常患者的疗效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将我院74例老年高血压伴糖耐量异常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7例患者以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观察组37例患者以缬沙坦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白昼DBP及SBP、夜间DBP及SBP均得到明显降低,但观察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FINS、2h PG、ISI及2h INS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均得到明显降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11%,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81%,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老年高血压伴糖耐量异常患者采用缬沙坦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探讨咪达普利对高血压合并糖耐量减低(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 咪达普利5~10 mg/d治疗高血压合并IGT患者50例,疗程3个月,分析治疗前后血压、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糖负荷后2h血糖(2-hour plasma glucose,2hPG)、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nsulin resistance index,HOMA-IR)、血浆一氧化氮(NO)的变化,利用高频超声血管技术检测咪达普利治疗前后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endothelium-dependent diastolic,EDD)功能,计算其舒张内径的变化率(flow mediated dilation,FMD).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患者的收缩压显著下降(P<0.01),舒张压、FINS、HOMA-IR均下降(P<0.05),血浆NO水平、FMD升高(P<0.05).治疗前后FMD变化值(ΔD)分别与FINS、HOMA-IR、NO及其相应变化值ΔFINS、ΔHOMA-IR、ΔNO相关.结论 咪达普利对高血压合并IGT患者在有效降压的同时,能明显改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糖耐量减低(IGT)合并原发性高血压(EH)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38例IGT合并EH患者,分别测定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水平,并应用高分辨率超声测量不同情况下右侧肱动脉舒张末期内径,包括静息时肱动脉的基础内径(D0)、流量介导血管舒张时肱动脉内径(D1)和含服硝酸甘油介导血管舒张时肱动脉内径(D2),并分别计算流量介导血管舒张时肱动脉内径较基础内径的变化率(即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D1)和含服硝酸甘油介导血管舒张时肱动脉内径较基础内径的变化率(即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D2)。选择32例单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EH对照组和38例查体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结果三组ET值比较,IGT合并EH组〉EH对照组〉健康对照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NO值比较,IGT合并EH组〈EH对照组〈健康对照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D1)比较,IGT合并EH组〈EH对照组〈健康对照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D2)无明显差异。结论IGT和EH均为血管内皮损伤的独立危险因子,而且两者有明显的协同破坏作用,IGT合并EH时血管内皮功能损伤更加明显,此时更应该提早干预,以更好地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维生素D联合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EH)的临床疗效及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年6月—2017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148例EH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4例和治疗组74例,对照组患者应用缬沙坦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维生素D(阿法骨化醇胶丸),比较两组缬沙坦的用量、临床治疗效果及血管内皮功能,包括内皮素(ET)及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MD)的变化水平。结果 (1)治疗组89%的患者、对照组70%的患者用缬沙坦80 mg/次,1次/d,口服,血压可降至正常(P=0.001);(2)治疗组治疗有效率(98.6%)高于对照组(8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前两组ET、FM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在应用缬沙坦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ET水平显著下降(P<0.01),而FMD水平和治疗前略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接受维生素D与缬沙坦联合治疗后ET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显著下降(P<0.01),FMD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升高(P<0.01)。在接受不同治疗后两组患者ET和FMD水平组间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维生素D联合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北京市景山社区高血压患者合并糖耐量异常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霖 《中国基层医药》2009,16(8):1430-1431
目的调查北京市景山社区高血压患者合并糖耐量异常(IGT)状况,为高血压患者健康生活方式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对北京市东城区景山社区326例高血压患者进行空腹、餐后2h血糖测定。结果326例高血压患者,按血糖正常与否分为:血糖正常组115例(35.3%),男59例(51.3%),女56例(48.7%),平均体重指数(24.99±3.03)、运动时间(61.25±29.35)h/d、饮酒(18.21±9.27)ml/d、吸烟(10.23±5.11)支/d;IGT组211例(64.7%),男107例(50.7%),女性104例(49.3%)平均体重指数(26.04±4.35)、运动时间(33.13±15.23)h/d、饮酒(41.04±23.27)ml/d、吸烟(19.81±9.90)支/d,两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372,P〉0.05),两组在体重指数、每天运动时间、饮酒、吸烟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01、11.393、10.088、18.798,P〈0.05)。结论北京市景山社区高血压患者合并IGT多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早期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朱军 《首都医药》2021,(24):71-72
目的 探究阿司匹林联合缬沙坦治疗对高血压伴冠心病(CHD)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南京市六合区人民医院于2018年10月-2020年10月收治的100例高血压伴CHD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n=50)给予缬沙坦治疗,观察组(n=50)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总...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粥样硬化动脉形态及功能的影响。方法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89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并按照IMT值将89例患者分为三组(A、B、C组),连续服用缬沙坦36个月后检测颈动脉IMT和未受干预状态下、肱动脉反应性充血时以及含服硝酸甘油后颈动脉内径,与治疗前进行比较。结果使用缬沙坦8周后血压能控制在140/90mmHg以下且保持平稳。治疗前A、B、C三组的颈动脉IMT值分别为(1.04±0.06)、(1.23±0.04)、(1.33±0.05)mm,治疗36个月后,三组的颈动脉IMT值分别为(0.95±0.03)、(1.08±0.10)、(1.19±0.19)mm,各组治疗前后比较,均P〈0.01.A组IMT值恢复达正常,B组IMT值接近正常。A、B、C三组治疗前肱动脉反应性充血时颈动脉内径的变化率分别为(6.9±2.3)%、(6.1±2.1)%、(5.9±1.2)%,治疗后分别为(24.7±7.0)%、(20.6±4.7)%、(14.3±3.8)%,各组治疗前后比较,均P〈0.01,A组疗效优于B组(P〈0.05)、C组(P〈0.01),B组疗效优于C组(P〈0.01),含服硝酸甘油后颈动脉内径在治疗前后无显著变化。结论缬沙坦在平稳降压的同时,能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改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延缓甚至逆转IMT的进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出现心血管并发症主要与动脉硬化有关。他汀类药物防治心血管病的临床疗效可能与其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有关。方法 120例合并颈动脉斑块的高血压患者(研究组)和80例无颈动脉斑块的高血压患者(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斑块积分、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测定血超敏C反应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FBG)等。研究组予以辛伐他汀(山德士制药有限公司)10 mg每晚口服1次,24周后复查上述指标。结果两组比较,研究组FMD低于对照组(7.6±1.9%VS 9.7±2.2%),而IMT[(1.32±0.51)mm VS(0.62±0.42)mm]、hsCRP[(5.81±1.62)mg/L VS(2.42±1.32)mg/L]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辛伐他汀治疗后显著改善FMD[(7.6±1.9)%VS(10.5±2.6)%],减低IMT、颈动脉斑块积分和hsCRP分别为[(1.32±0.51)mm VS(1.13±0.32)mm]、[(6.85±0.61)mm VS(4.67±0.62)mm]和[(5.81±1.62)mg/L VS(3.03±1.41)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提示FMD与IMT(r=-0.53)、hsCRP(r=-0.45)、SBP(r=-0.36)、TC(r=-0.29)呈负相关(P〈0.05)。结论合并动脉硬化的高血压患者内皮功能障碍较重。辛伐他汀类药物可显著改善内皮功能,稳定动脉斑块。  相似文献   

11.
缬沙坦胶囊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玉兰  孟翠娟 《河北医药》2006,28(6):449-450
目的探讨缬沙坦(valsarta)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以及对老年高血压(EH)的疗效.方法 64例EH患者(EH组),给予缬沙坦治疗4周,剂量80~160 mg/d,60例健康老年人作为对照组,测量2组治疗前后血压及血浆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和内皮素(endothelin,ET-1)水平.结果治疗前,EH组血浆NO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而血浆ET-1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EH组血压变化与血浆NO浓度呈负相关而与ET-1浓度呈正相关.经缬沙坦治疗4周后,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明显下降(P<0.01),但心率变化不显著(P>0.05),治疗总有效率为87.5%.治疗4周后血浆NO水平显著升高(P<0.05),且分级越高,血浆NO及ET-1浓度变化越显著.结论缬沙坦有显著的降压疗效,可以显著修复和改善EH不良的血管内皮结构及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 (EH)时对纤溶活性、内皮素、一氧化氮、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影响。 方法 4 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 ,6 2例EH患者用缬沙坦治疗 8周 ,观察用药前后血 t-PA、PAI活性 ,ET、NO、CGRP浓度的变化。 结果 EH患者t -PA活性、CGRP和NO浓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P<0 0 1) ,而PAI活性、ET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缬沙坦治疗后 ,血t -PA活性、NO、CGRP浓度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 (P <0 0 1) ,血PAI活性血ET浓度显著下降 (P <0 0 1)。 结论 EH患者纤溶活性和内皮功能异常 ,缬沙坦可改善EH患者纤溶性和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与观察缬沙坦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管功能状态的影响情况。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6年6月本院诊治的7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硝苯地平组)35例和观察组(缬沙坦组)35例,然后检测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2、4、8周时的血管功能相关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管功能相关指标ET-1、vWF及NO血清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而治疗后2、4、8周时观察组的ET-1及vWF血清水平均低于对照组,NO血清水平则高于对照组,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缬沙坦可显著地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功能状态相关指标,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罗晓波  伍建红  陈卿 《中国药房》2007,18(23):1797-1799
目的:探讨长期服用缬沙坦对高血压患者动脉形态及功能的影响。方法: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测定未受干预状态下、肱动脉反应性充血时及含服硝酸甘油后颈动脉内径。按血清总胆红素(TBil)水平将89例患者分为低血清胆红素水平组(A组,n=58)和高血清胆红素水平组(B组,n=31),比较2组IMT和颈动脉内径的变化。连续服用缬沙坦36mo后检测颈动脉IMT和3种状态下的颈动脉内径,并与治疗前比较。结果:89例患者血清TBil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内,A组TBil水平显著低于B组,A组IMT值显著高于B组。服用缬沙坦8wk后血压能控制在140/90mmHg以下且保持平稳。治疗36mo后,A、B组的颈动脉IMT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A组治疗前肱动脉反应性充血时颈动脉内径的变化率显著低于B组,治疗后均显著升高;含服硝酸甘油后颈动脉内径的变化在治疗前后无显著意义。结论:血清胆红素对动脉形态与功能具有保护作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缬沙坦在平稳降压的同时,能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改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延缓甚至逆转IMT的进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缬沙坦联合不同时间服用阿司匹林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内皮及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 60例老年原发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4组,每组15例;常规治疗组(缬沙坦80160 mg)、阿司匹林1组(缬沙坦+阿司匹林100 mg,早晨顿服)、阿司匹林2组(缬沙坦+阿司匹林100 mg,睡前顿服),疗程4周。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压、血中NO含量;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水平。结果①血压变化:3组EH患者经4周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平均较治疗前有较大下降(P<0.01),治疗前后心率的变化差别不显著(P>0.05)阿司匹林2组与其他三组相比降压幅度较大,但三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②血浆NO及GMP-140的浓度变化:3组EH患者经4周治疗后,血浆NO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1),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阿司匹林1、2组,治疗后血浆GMP-140的浓度较治疗前下降(P<0.01),与常规治疗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常规治疗GMP-140的浓度较治疗前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不同时间服用阿司匹林治疗后,各组对老年EH患者降压幅度及治疗效果较好,同时可抑制血小板活化,改善内皮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16.
缬沙坦对高血压病的疗效及其对肱动脉内皮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 :观察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降压疗效及其对肱动脉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35例高血压病病人 (治疗组 )应用缬沙坦 80mg ,po ,qd× 30wk。 2 2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采用多普勒超声血管显象法测定 2组肱动脉血流调节的扩血管反应 (FMD)和硝酸甘油诱发的扩血管反应 (NMD)。结果 :治疗组应用缬沙坦后 2wk显著降压 (P <0 .0 1) ,4~ 6wk进一步降压 ,至 30wk持续平稳降压 (P <0 .0 1) ,降压总有效率 2wk为 5 1% ,30wk达 80 % ;治疗组FMD和NMD显著低于对照组[(6±s 5 ) %vs(18± 7) % ,(17± 9) %vs (2 8±11) % ,P <0 .0 1],治疗组应用缬沙坦后FMD与用药前比较显著提高 (P <0 .0 1) ,但仍低于对照组(P <0 .0 1)。结论 :缬沙坦具有降压和改善FMD ,恢复动脉内皮功能 ,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王静怡  郑香  吴寿岭 《河北医药》2013,35(11):1681-1682
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长期或持续的高血压状态可引起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之一。高血压合并糖代谢异常会加快靶器官损害的进展,由于原发性高血压与糖代谢异常常交叉存在,且相互促进,加重各自的病理进程[1],故提示对二者的治疗亦可能存在某些重叠作用。血压变异性(BPV)反应血压在一段时间内的波动程度,又称为血压的波动性,是影响EH患者心脑血管预后的重要量化指标[2]。本文通过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  相似文献   

18.
<正>已有研究发现,血管内皮不仅是血液与血管腔组织之间的一层屏障,同时是人体内最大的内分泌器官,可通过分泌血管活性物质来发挥生物学作用[1],如血管舒张因子一氧化氮(NO)、血管收缩因子内皮素-1(ET-1)。内皮功能损伤与高血压的发展密切相关,大部分报告已经证实在原发性和继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已存在血管内皮功能障碍[2-4],若高血压患者合并内皮功能障碍则预后较差,因此如何逆转这种异常已成为目前研究热点。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类药物缬沙  相似文献   

19.
在肾脏疾病的进展阶段中,心血管疾病与慢性肾脏病之间的关系已有明确的阐述,心血管疾病是慢性肾脏病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而早期肾脏损害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的研究甚少。微量白蛋白尿(CMA)不仅是慢性肾脏病的早期征象,同时可见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糖耐量异常者,甚至正常人群,是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早期表现。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别嘌呤醇对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65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 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在对照组减少钠盐摄入、适当锻炼、减轻体重等非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别嘌呤醇 100mg,2次/d,治疗4wk。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尿酸水平、肱动脉血流依赖性舒张功能(FMD)、基础状态下肱动脉内径、一氧化氮 (NO)、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后血清尿酸水平降低,vWF水平降低,NO浓度升 高,FMD明显升高,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础状态下肱动脉内径有减小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各 项检测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别嘌呤醇可改善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