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7 毫秒
1.
二、独立守神的无为正修当修道的前行修炼差不多了就必须进入正式的大道修为中来。《黄帝内经》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老子曰:"无为而无不为",释迦牟尼曰:"一切有相皆是虚妄"。真正的修道必须在无为的修炼中才能成功。南怀瑾曰:"气脉打通,自然可定。一切神通,皆从定发,定久光明并生",只有进入空定中,人天才能相应,人道才能相合,"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于心"  相似文献   

2.
道德经     
《家庭医学》2015,(3):1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求学的人,其情欲文饰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饰则一天比一天减少。一直减少到最后,达到"无为"的境地。如果能够做到无为,即不妄为,任何事情都可以有所作为。治理国家的人,要经常以不骚扰人民为治国之本,如果经常以繁苛之政扰害民众,那就不配治理国家了。  相似文献   

3.
《长寿》1996,(7)
《道德经·洪德四十五》云:“清静为天下正。” 《庄子·至乐第十八》云:“吾以无为诚乐矣。”又云:“至乐活身,唯无为几存。” “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  相似文献   

4.
医与儒     
有关祖国医学的起源,有"医易相通"的说法,较少提及儒家的影响.但如《黄帝内经》中"法天参地而象人"的思想,或者"医人—医国—究人天"的价值追求,不能说是出自儒家思想,但至少其根本追求与儒相似;著作中有关疾病治法的思想不外乎"和",这与儒家的方法论也是不谋而合的.  相似文献   

5.
古代养生家极力提倡"静神",要求人们保持精神情志的淡泊和宁静,通过神气的清净、杂念的去除来内存真气、清静养神。老子根据"清静无为"的思想,极力主张"致虚极、安静笃",排除杂念,始终如一地坚守清静,以使神气静而不躁;庄子继承了老子的静神思想,认为静和无为能使人达到长寿的境界。《黄帝内经》提出了静神防病的思想,如"静则神藏、躁则消亡"、"恬憺虚无,真  相似文献   

6.
正孔子提出的"德润身""大德必得其寿""仁者寿"的中庸养生之道,是儒家"静以修身养性"的总纲和方法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由;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盖言君子动以中和为节,至于饮食起居,咸得其宜。则阴阳不能病,天地不能夭,虽不导引服饵,不失其寿也。"(《中庸》)"心和平而不失中正",正是儒家所提倡仁者在精神修养方面  相似文献   

7.
一天,惠施与庄子在闲聊世间万物. "你主为世界的至美之道是什么?"惠施问庄子. "万物该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这就是至美之道."庄子答曰. "此话怎讲?" "植物该长绿叶的时候就长绿叶,该开花结果的时候就开花结果,该落叶的时候就落叶,这就是至美之道."庄子说.  相似文献   

8.
"中庸"作为儒家的经纶大道,德行的最高原则,在东方文化中有巨大的影响.中庸行为若只限于养生疗病,调理保健于心身健康的范围内,则是十分正确的道理,几乎可以视为保健的永恒真理.通过对儒家中庸的中行性、道德性、和谐性、绝对性等几方面的原则概括.进而阐发中庸思想为中医学立论的基础,认为适当的环境是心身健康的前提,失中是疾病发生的根本,调中是康复疾病的大法,和中是养心长寿的要领.  相似文献   

9.
中医古方常有许多寓意,"逍遥散"便是千年古方中的一个。"逍遥"二字,最早见于《庄子·逍遥游》。逍遥又作"消摇",它是指悠然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自由自在、没有任何约束的活动。人之所以不"逍遥",病在"有为",是为功、为名、更是为己,这样就不可能逍遥。而"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一个人如果能达到"无名"、"无功"甚至"无己"的境界,自然就无为了,也就可以逍遥了。"逍遥譬之于医,为在消散其  相似文献   

10.
<正>受我国传统文化道德思想方面的影响,太极拳也具有了德性的特征和风格,形成了自身的道德思想观念。道家的道德修养从自然无为的"道"出发,反对人为,否定创造,只求物各自然、浑然为一。练习太极拳要求"松静自然"、"动静相兼",与道家所提倡的"道法自然"、"虚静"、"心斋"、"坐忘"的修养心态一脉相承,带人渐入是如镜子般被动的自然无为状态。  相似文献   

11.
清代养生学家石成金有一首《知福歌》,"人生尽受福,何苦不知足;思量愚昧苦,聪明就是福;思量饥寒苦,饱暖就是福;思量负累苦,逍遥就是福;思量离别苦,团圆就是福……奉劝世间人,不要不知足。"石老先生的这些格言平实质朴,耐人寻味。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庄子,活了83岁。他在《庄子·天道》中写道:"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意思是说,对  相似文献   

12.
东汉的哲学家王充认为,延年益寿势在可行,益寿之道贵在顺乎自然,所谓“无为”者是也。他在《论衡》中说:“人生皆当受天长命”,“人生于天地,天地无为,人禀天性者,亦当无为”,“人本于天,天本于道,道本其然,顺乎其然,即是最上养生之道”。《内经》云:“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关  相似文献   

13.
水:顺流水为最佳 在李时珍之前,不少养生家已研究过饮用水,并普遍认为:天是一,地是二,水生于天,谷成于地,人之先天只是一滴水,所以要以水和谷食为主,以菜肴为佐.水谷中,水滋阳而谷滋阴,因此水最重要.《管子》一书还说:"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流通者也",并将水分为"经水"、"枝水"、"谷水"、"川水"和"渊水".南宋学者贾铭在其《饮食须知》中,又对种种天降水作了界定.如"天雨水,味甘淡,性冷","露水,味甘,性凉","冰,味甘,性大寒",而"冰雹水,味成,性冷,有毒"等等.  相似文献   

14.
虽说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但看惯了清淡,感官总渴望浓烈的撞击。无为而"妆",吸引变得若有若无。刻意而"妆",带点企图,即使是功利,只要吸引的目的达到了,谁又会怪罪这一季你的"故意"呢?就像洛丽塔抑或猫女,是蛊惑,也是忘不了的。  相似文献   

15.
我们已经多次讨论过少思、节思虑与养生长寿这个话题.但怎样才能做到少思、节思虑,有些老年朋友仍然感到困惑.其实,古人对此早有定论且已经深入民心.比如有一句老话说"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就不应当是你思考的问题.一个是自然规律,你改变不了;一个是你的长辈,按《礼记》的要求,你只能顺从她.所以庄子说:知道哪些事情是你无可奈何的...  相似文献   

16.
先秦文献中,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后世道教和中医中的很多养生思想和修练方法,都可以从《庄子》中找到源头. 在庄子看来,个体生命的价值远高于世俗的功名,养生、尊生在《庄子》各篇章中频繁出现.但他又反对刻意追求长寿,讲究顺应自然的养生,对生死亦淡然处之.庄子的养生之道格外强调养神,并提出了"心斋"、 "坐忘"的养神方法,以养神为核心也在日后成为东方养生哲学的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古代,道家比儒家更注重养生,道家的经典著作《道德经》和《庄子》中,都留下了不少谈养生的至理名言。庄子认为,只有一个不为名利所羁绊的人,才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身心上的健康。人生苦短,名利只是过眼云烟。我国古代的很多文人雅士,就是从庄子这里得到启发,不为物累,从而求得了人生的真正旨趣和意义。有个鲁国人名叫单豹,他是有名的隐士,远离市井,在深山中隐居多年。单豹一直过着"岩居而水  相似文献   

18.
庄子是我国战国时代杰出的哲学家,他对人的精神、情操、养性、养心颇有研究,他主张"少私、寡欲、清静、超然"的养生之道。少私庄子认为"私"是"万恶之源,百病之根"。一个人如果私心缠身,处处以自我为中心,整天打个人的"小九九",斤斤计较个人得失,他必定是事事患得患失,日夜不得其安,必然会导致形劳精亏,积虑成疾。人们应当做到心胸开阔,性格开朗,不图名利,排除私心,从而达到长寿之目的。  相似文献   

19.
我国战国时代杰出的哲学家庄子,他对人的精神、情操、养性、养心颇有研究,他主张"少私、寡欲、清静、超然"的养生之道。少私庄子认为"私"是"万恶之源,百病之根"。一个人如果经常私心缠身,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整天打个人的"小九九",斤斤计较个人得失,他必定是事事患得患失,鬼迷心窍,  相似文献   

20.
<正>有人说,儒家让人"拿得起",道家让人"放得下",佛家让人"想得开",斯言有理。儒家讲"入世",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道家讲"离俗",即远离喧嚣嘈杂的世俗社会,才能潜心修真养性;佛家讲"解脱",即只有看淡红尘中的一切得失,才能超越生死,获得永恒的真理和智慧。发四无量心(慈、悲、喜、舍),摒弃贪、嗔、痴三毒,修戒、定、慧三学,明四谛之理,知五蕴之法,立菩提之心,修八正真之道,证般若之觉悟。这是佛医养生获得超越时空、超越生死的智慧。修身养性通过身、心、灵修炼,以期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