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低场磁共振成像 (MRI)对脊柱转移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经临床病理证实的 33例脊柱转移瘤作为研究对象 ,常规行T1WI、T2 WI矢状位扫描 ,必要时行横断、冠状位扫描或增强扫描。结果 :33例中 ,多椎体转移 2 7例 ( 81 8% ) ,病灶大都呈跳跃式分布 ( 2 5/ 2 7,92 5% ) ,不累及椎间盘 ;单椎体转移 6例 ( 18 2 % )。病变侵及椎体全部或部分受累 ,部分受累者多数边界清楚 ,呈结节状或不规则形。在T1WI为低信号 ,T2 WI为高信号。合并病理骨折 14例 ,计 2 7个椎体 ;椎体破坏伴附件破坏 16例 ;伴椎体旁软组织肿块 9例。注射Gd DTPA后呈中等度增强或明显增强。结论 :低场MRI对脊柱转移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全脊柱MRI成像在转移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007年10月至2010年4月经临床证实的19例脊柱转移瘤患者行MRI成像,序列包括矢状位T1WI、T2WI扫描,在病变部位做横断位T2WI扫描.结果 19例脊柱转移瘤中累及单个椎体2例,多个椎体受累17例;受累椎体部位颈段1例,胸段13例,腰段7例,骶段1例;转移瘤骨质异常表现包括溶骨性破坏、成骨性改变、混合型改变等.结论 全脊柱MRI成像是脊柱转移瘤重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X线平片、CT及MRI在脊椎转移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X线平片、CT及MRI在脊椎转移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30例经临床证实的脊椎转移瘤患者的X线平片、CT及MRI检查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脊椎转移瘤共发现81个椎体异常,48处椎管受累,31处椎旁软组织肿块,36处病理性骨折。X线平片检出33个椎体异常,CT检出51个椎体异常,MRI检出81个椎体异常。在X线平片和CT上,脊椎转移瘤大多数表现为溶骨型骨质破坏(66.7%,34/51),少数表现为成骨型(23.5%,12/51)和混合型(9.8%,5/51)骨质异常。MRI表现为T1WI低信号74.1%(60/81);T2WI表现为高信号61.7%(50/81);脂肪抑制T2WI表现为高信号86.4%(70/81)。结论:常规优质的X线平片能发现多数脊椎转移瘤并能做出正确诊断,CT能显示普通X线平片难以发现的早期轻微骨质破坏,敏感性高于X线平片。MRI则能较X平片、CT更早地发现脊椎转移瘤,成为诊断脊椎转移瘤最敏感和最特异的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骨孤立性浆细胞瘤(SBP)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20年9月山西省原平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8例不同部位SBP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影像学检查包括CT、磁共振成像(MRI)平扫及MRI增强扫描。结果:8例患者病变部位包括胸椎3例、腰椎2例、颅骨2例、肋骨1例,其中影像学检查误诊为胸椎转移瘤、胸椎结核、腰椎淋巴瘤、颅骨脑膜瘤各1例。所有患者均呈溶骨型骨质破坏,可伴有骨质膨胀性改变及软组织肿块。5例椎体病灶均表现为椎体压缩变扁,CT呈等/低密度,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低/稍高信号,其中2例呈典型"微脑征"。2例颅骨病灶CT呈稍高密度,T1WI呈等信号,T2WI呈等/混杂高信号。肋骨病灶CT呈等密度,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4例MRI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均匀强化。结论:不同部位SBP均表现为溶骨型骨质破坏,病灶及软组织肿块均一强化。"微脑征"为脊柱SBP特异性影像学征象。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脊柱转移瘤放疗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收集30例脊柱转移瘤患者放疗前、后2个月的磁共振图像,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MRI及DWI序列。比较常规MRI序列与DWI序列对病灶的检出率。同时对照分析30例患者放疗前、后的DWI信号、ADC值。[结果]放疗前常规MRI扫描共发现病灶48个,累及42个椎体。DWI序列发现病灶56个,累及48个椎体。放疗结束后2个月复查MRI,SET1WI上脊柱转移瘤信号不变或略有下降。FSET2WI上20例信号轻度下降,10例不变。而在临床症状有改善的26例病例中,相对于放疗前,转移瘤DWI信号明显降低。在b=650s/mm2的DWI中,脊柱转移瘤放疗前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为(0.72±0.21)×10-3mm2/s,放疗后ADC值升高到(1.32±0.22)×10-3mm2/s;相邻正常椎体骨髓的ADC值较转移瘤低,且放疗前后没有变化。f结论]DWI序列既可以提高MRI对脊柱转移瘤的检出率,也可以用于监测和评估脊柱转移瘤的放疗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肺癌合并垂体转移瘤的cT、MRI表现特征,以提高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对6例确诊为肺癌并伴有垂体转移的患者,其中5例进行颅脑cT扫描,3例进行颅脑MRI扫描.结果: CT平扫表现为鞍区高、略高或等密度占位病灶.MRI表现为转移灶位于垂体后叶和(或)垂体柄,呈浸润性生长,T1WI以低信号为主,T2WI呈等、略高信号,信号可不均匀;多层螺旋CT(muhipleslice spiral CT,MSCT)矢状位重建及MRI矢状位显示病灶为典型的"哑铃状"表现,增强扫描病灶呈中度及明显的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结论: 垂体转移瘤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cT和(或)MRI检查对垂体转移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丁建辉  彭卫军  唐峰  毛健 《中国癌症杂志》2006,16(12):1060-1063
背景与目的:肝脏是血源性转移癌最好发的器官,正确判断富血供肝转移瘤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本研究探讨富血供肝转移瘤的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22例有明确原发肿瘤病史并伴有肝脏转移的病例。根据强化程度,当病灶显示出明显的早期强化(强化程度与胰腺或肾皮质相仿)时,肝转移瘤被认为是富血供的,据此,共有31例符合人选标准,其中男性8例,女性23例,年龄29~77岁,平均年龄51.9岁。所有31例均行上腹部MRI检查(采用1.5T超导MR扫描仪),扫描序列包括T2WIFSE序列,T1WISPGR序列(用于增强前后扫描)。对比剂为钆喷酸葡胺注射液(Gd—DTPA),注射剂量为0.1mmol/kg,注射速率为2ml/s,注射后行Ⅲ期扫描,扫描时间分别为:20、45、90S。所有MR图像由两位有经验的放射科高年主治医师分析并达成一致。结果:31例患者共发现239个肝转移灶,分布于两叶,无特别好发肝段。其中21例转移灶为多发,其余10例为单发转移灶。病灶小于9.5cm。MR图像显示所有病灶于T1WI均为低信号。在T2WI图像上,127个病灶(53%)显示为中等高信号,65个病灶(27%)为中等高信号伴病灶中央更高信号区。增强动脉期显示183个病灶(77%)呈明显的边缘强化,41个病灶(17%)呈弥漫均匀的结节样强化,15个病灶(6%)呈弥漫不均匀强化。增强门脉期,131个病灶表现为与动脉期相仿的强化方式与程度,其中33个病灶表现为较动脉期稍增厚的强化环。结论:根据富血供肝转移瘤的主要特征.大多数病灶可以和肝脏其他富血供病变(如HCC.血管瘤,FNH等)能正确鉴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磁共振改良DIXON定量技术(mDIXON Quant)在椎体转移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52例经病理确诊为恶性肿瘤并椎体转移患者的MRI图像.扫描序列包括T1WI、STIR、mDIXON Quant及T1 WI压脂增强.分析T1WI、FF图像在椎体转移瘤中的诊断效能;比较正常椎体与椎体转移瘤FF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在肝脏炎性假瘤(IPL)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11例肝脏炎性假瘤的MRI表现,并与病理进行对照。结果:术前诊断良性病变10例,1例误诊为恶性肿瘤,其中诊断为炎性假瘤者7例。T1WI上5例为等信号。6例为低信号。T2WI上3例呈低信号,5例呈略高信号。3例呈等信号。多期动态扫描:动脉期未见明显强化,仅1例见轻度强化,在静脉期及平衡期见强化,强化方式基本一致,只是强化程度平衡期较静脉期略轻。强化方式多样,偏心性或周边不均匀环行强化。或呈间隔样强化,强化持续时间较长。结论.MRI诊断IPL具有一定的特异性,结合病史,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能对肝脏炎性假瘤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10.
脊柱胚胎性横纹肌肉瘤1例MRI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邝菲  聂枚 《实用癌症杂志》2010,25(2):185-186
目的探讨脊柱胚胎性横纹肌肉瘤(ERMS)的磁共振成像(MRI)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提高对横纹肌肉瘤的影像学认识。方法对1例经病理检查证实为成人脊柱胚胎性横纹肌肉瘤的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胸10~11椎体及附件、腰3椎体呈T1WI略低、T2WI高信号,伴胸10~11椎体层面脊髓明显增粗移位,胸10~11椎体周围及髓外硬膜内可见不规则软组织影,增强后上述部位呈明显不均匀强化。结论成人ERMS发生于脊柱及周围软组织罕见,MRI检查可提高其诊断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软组织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的MRI影像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于软组织的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15例患者均行MRI检查,有7例行CT检查,8例行增强扫描。结果:原发于软组织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5例,肿瘤形态多样,以卵圆形、分叶状多见。病变于T1WI呈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或等信号为主混杂信号影,7例病变内可见低信号之分隔影。13例病变内见坏死或黏液样改变,2例伴出血。明确有包膜3例。增强扫描均呈显著不均匀强化。结论:MRI对原发性软组织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胃癌MRI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着重阐述了胃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的价值、具体操作、影像学表现、术前分期及限度。动态增强T1加权像(T1WI)快速扫描序列是胃癌的基本成像方法。胃癌的MRI主要表现为胃壁增厚、局部软组织肿块、癌性溃疡。胃癌在T1WI呈等或低信号,T2加权像(T2WI)上呈高信号、稍高信号或低信号,增强后表现为不规则强化及分层强化两种类型。MRI对胃癌术前分期的总体准确率为65%-100%。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 ,40岁。因颈部疼痛、双上肢肌力逐渐减退、行路困难 45d入院。入院后行MRI检查 ,发现颈 6,7椎体形态尚正常 ,椎间隙变窄 ,间盘信号异常 ;病变椎体T1WI呈稍低信号 ,T2WI呈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 ;椎旁和椎体后方有软组织影 ,T1WI呈低信号 ,T2WI呈高信号 ,向后突入椎管使同平面脊髓受压。Gd DTPA增强扫描病变椎体及软组织影明显强化。MRI考虑为颈 6,7椎体恶性肿瘤。临床上诊断为颈6,7椎体结核并不全瘫。行抗结核治疗 ,并行颈 6,7病灶清除及内固定术。术中见颈 6椎体大部分破坏 ,颈 7椎体基本全部破坏 ,椎间盘髓核破坏消失 ,可…  相似文献   

14.
累及臂丛神经的肿瘤MRI诊断(附13例病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Li XC  Liang BL  Chen JY  Shen J 《癌症》2002,21(9):998-1001
背景与目的:臂丛肿瘤较少见,临床诊断困难。国外有关报道称MRI是诊断臂丛肿瘤的最佳影像学方法,但国内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探讨MRI在臂丛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累及臂丛的肿瘤的MRI表现,主要观察肿瘤MRI特征及与臂丛的关系。其中神经纤维瘤病累及臂丛3例,肺上沟瘤侵犯臂丛神经4例,转移瘤侵犯臂丛神经6例,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2例经组织活检证实,3例神经纤维瘤病由临床证实。结果:在3例臂丛神经纤维瘤病中,2例沿臂丛走行生长,呈梭形;1例呈球形,挤压,包绕臂丛;在T1WI上呈中等均匀或不均匀信号,T2WI上为明显高或高低混杂信号,增强后均匀或不均匀强化,4例肺上沟瘤均浸润壁丛祁是经,6例转移瘤中5例表现为局限性肿块包绕,浸润臂丛,1例表现为肿瘤组织弥漫浸润臂丛,肺上沟瘤和转移瘤的MRI表现无特异性,在T1WI上肿瘤均呈等或稍低信号,T2W小为高信号,增强后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结论:T1WI冠状位可以清晰显示臂丛神经与肿瘤的关系。及臂丛神经受累程度,因此MRI是诊断臂丛神经原发及继发肿瘤的有效影像学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直肠癌术后复发MRI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8例直肠癌Mile’s术后可疑复发患者,采用常规SE序列行轴位T1WI、T2WI、DWI,矢状位T2WI及冠状位T2压脂盆腔平扫,其中25例行Gd-DTPA增强扫描。MRI检查诊断结果与再次手术、穿刺活检病理或临床随访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32例经再次手术(切除、探查)或穿刺活检病理学检查证实为复发,MRI表现为骶前及会阴部软组织肿块,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稍高混杂信号(抑脂序列显示好),DWI呈高亮信号。复发肿瘤侵犯前列腺8例、精囊腺5例、膀胱7例、骶椎6例,腹股沟及盆腔淋巴结转移18例。另16例随访8个月~2年证实为术后纤维瘢痕,T1WI、T2WI及DWI均表现为低信号,且骶前脂肪间隙清晰。结论 MRI检查在鉴别直肠癌术后复发与纤维瘢痕、明确肿瘤侵犯范围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大鼠脾脏VX2肿瘤模型,研究大鼠脾VX2肿瘤超顺磁性氧化铁(SP10)增强MRI上信号强度变化与病理学改变之间的关系。探讨SPIO在大鼠脾脏转移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只脾脏荷VX2肿瘤模型鼠;静脉注射SP10后行MRI扫描,扫描序列采用T1WI(450/12ms)和T2WI(4000/128ms)。结果:平扫SET1WI上肿瘤-脾脏的对比噪声比极差,所有病灶均不能很好显示。SP10增强T2WI上正常脾实质信号强度明显降低,信号强度下降百分比(PSIL)为55.04%;脾脏VX2肿瘤信号强度无明显下降,PSIL为0.87%,与正常脾实质信号强度下降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79,P〈0.001。脾VX2肿瘤的CNR较增强前显著提高,t=6.963,P〈0.001。结论:SP10增强T1WI上正常脾实质与VX2肿瘤组织的对比差,病灶的检出率低,不利于描述病灶的特征。SPIO增强T2wI上脾脏-肿瘤的对比显著,提高了病灶的检出率,改善了病灶影像学特征的描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黏蛋白性乳头状瘤CT、MRI表现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6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胰腺导管内黏蛋白性乳头状瘤均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4例行MRI检查,其中2例行MRI增强扫描。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及CT、MRI征象表现。结果:本组患者主胰管型5例,混合型1例。CT表现:主要表现为胰腺主胰管或分支胰管不规则扩张,呈分叶状囊性表现,其中4例显示壁结节。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轻度强化。MRI扫描:胰腺导管不规则扩张,T1WI扩张胰管呈均匀低信号,2例扩张囊壁上见结节样隆起呈等信号。T2WI扩张胰管呈高信号,壁结节显示不清。压脂T1WI扫描肿瘤结节显示清楚。增强扫描肿瘤结节中度强化。结论:CT、MRI对胰腺导管内黏蛋白性乳头状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鼻咽癌海绵窦侵犯的MRI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Ding JH  Hu CS  Peng WJ  Zhou ZR  Tang F  Mao J 《中华肿瘤杂志》2006,28(7):530-532
目的探讨鼻咽癌侵犯海绵窦的发生率、主要侵犯途径及MRI特点。方法经病理证实并经MRI检查的鼻咽癌患者141例,使用1.5T超导MR机进行检查,增强扫描前行快速自旋回波(FSE)序列横断面T1WI、T2WI扫描,增强后采用快速扰相梯度回波(FSPGR)脂肪抑制序列横断面及冠状面扫描。由两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师读片。结果141例患者中,有39例(49侧)海绵窦受侵犯,发生率为27.7%。卵圆孔为最常见的单一侵犯途径,有18侧仅通过卵圆孔侵犯海绵窦,占36.7%;多途径侵犯海绵窦的患者中,有6侧(12.2%)经卵圆孔与破裂孔侵犯海绵窦,为最常见共同途径。最常见的MRI表现为海绵窦增大伴异常强化(22侧),其次为海绵窦壁局限性或弥漫性增厚和(或)海绵窦内血管、神经结构紊乱或模糊不清(18侧),海绵窦局部形成肿块者9侧。结论卵圆孔是鼻咽癌侵犯海绵窦的主要途径。MRI能有效、准确地判断鼻咽癌侵犯海绵窦的情况,对指导临床采取正确治疗措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背景与目的:颅内血管周细胞瘤影像表现易与脑膜瘤混淆,本文探讨颅内血管周细胞瘤(hemangiopericytoma。HPC)的影像学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的颅内HPC12例。12例均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12例颅内HPC的MRI特征:肿瘤呈不规则形或分叶状(9例,75%),肿瘤呈窄基底附着于硬膜(7例,58-3%),瘤内迂曲血管流空影(7例,58-3%),瘤内见囊泡状T1低信号和孔高信号(8例,66.7%);DWI呈高信号(8例,66.7%);肿瘤强化呈不均匀明显强化(8例,66.7%)。结论:颅内血管周细胞瘤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肿瘤呈不规则形或分叶状、瘤内血管流空信号、DWI呈高信号、明显不均匀强化及肿瘤以窄基底附着于硬膜是诊断颅内HPC重要征象。  相似文献   

20.
沈袆  徐新运  陈锦 《现代肿瘤医学》2016,(19):3049-3053
目的:复习文献,探讨中枢神经系统黑色素细胞瘤(melanocytoma,MC)的MRI及病理学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4年收治的4例中枢神经黑色素细胞瘤患者的病史、MRI特点/病理诊断及免疫组化结果。结果:4例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1例,年龄41~64岁,平均53岁。4例患者中,3例随访6~36个月,均健在,另外1例失访。MRI表现为稍短T1WI信号,T2WI短信号。大体观察肿瘤均为单发,呈结节状生长。组织学上肿瘤细胞呈束状排列,梭形或上皮样,核圆形或卵圆形,异型不明显,核分裂象罕见,少数伴有出血坏死或局部浸润。免疫组化示瘤细胞HMB45(+)、S-100(+)、MART-1(melan-A)、Vimentin(+)、CK(+)、Ki-67(约2%~10%+)、EMA(-)、PR(-)、GFAP(-)、Syn(-)、NSE(-)、NF(-)及A103(-)。结论:MC较为少见,在MRI上需要与神经鞘瘤、脊膜瘤、脂肪瘤及血管瘤等鉴别。MC通常在MRI T1WI上与灰质信号相等或稍高,而在T2WI上呈低信号,其他肿瘤则各有其不同特点。MC多为交界性或低度恶性,倾向局部复发,主要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病灶。容易与恶性黑色素瘤以及伴有黑色素细胞分化的其他肿瘤混淆,诊断依赖于影像学、病理组织学、免疫组化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