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黄元鲁 《右江医学》1997,25(3):142-144
温血灌注的心肌保护作用概况广西百色地区人民医院胸心外科(533000)黄元鲁体外循环应用于心内直视手术以来,体外循环技术在不断的提高,对心肌保护的研究也很多。认为冷晶体停跳液对心肌的保护存在许多缺点。目前温血停跳液正在逐渐代替冷晶体停跳液(1)。下面...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温血逆行灌注对瓣膜置换冠脉搭桥术患者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2020年1月52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两组均行瓣膜置换冠脉搭桥术.对照组26例术中给予常规灌注,研究组26例术中给予温血逆行灌注.对比两组各项临床指标(呼吸机支持时间、体外循环、主动脉阻断时间与住院时间),术前与术后12 h时心肌损伤标志物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cTnT)、心肌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水平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呼吸机支持时间(22.60±13.30)h、体外循环(118.65±15.38)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15.69±15.66)h、住院时间(17.02±4.23)d与对照组(23.62±15.22)h、(120.33±15.02)min、(118.65±16.83)h、(18.24±3.02)d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57,t=0.398,t=0.657,t=1.197,P>0.05).术后12 h,研究组cTnT(6.30±1.20)ng/mL、CK(655.65±86.53)U/L、CK-MB(75.20±10.52)U/L均低于对照组(8.65±1.28)ng/mL、(815.65±80.62)U/L、(92.54±12.05)U/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830,t=6.898,t=5.257,P<0.01).对照组未出现并发症病例,研究组术后出现低心排1例,在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中,研究组与对照组无差异性(χ2=1.020,P>0.05).〔结论〕温血逆行灌注对瓣膜置换冠脉搭桥术患者心肌具有理想的保护作用,适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温血高钾间断灌注心肌保护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浅低温体外循环 (CPB)温血间断灌注心肌保护的临床效果。方法 全组随机分为对照组 (A组 )6 8例 ,采用浅低温CPB温血高钾持续灌注心肌保护。实验组 (B组 ) 91例 ,采用浅低温CPB温血高钾间断灌注心肌保护。观察两组术中心肌保护效果的差别。结果 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B组明显小于A组 (P <0 .0 5 ) ;库血用量和 2 4h胸腔引流量B组明显少于A组 (P <0 .0 5 ) ;主动脉开放前血钾浓度B组明显低于A组 (P <0 .0 5 ) ;主动脉开放后心脏自动复跳率B组明显高于A组 (P <0 .0 5 ) ;术后心功能临床观察两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浅低温CPB温血高钾间断灌注保护心肌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温血停跳液间断灌注心肌保护在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阳世雄  曾建业  韦涌初  黄思光 《广西医学》2008,30(12):1846-1847
目的 探讨温血停跳液间断灌注心肌保护方法在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64例,用温血停跳液间断灌注组(Ⅰ组)34例,传统冷晶体停跣液间断灌注组(Ⅱ组)30例,观察比较两组的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主动脉开放后心脏自动复跳率、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低心排发生率、术后住院天数和多巴胺使用情况.结果 两组病人在年龄、心胸比率、心功能及手术类型方面基本类同.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Ⅰ组主动脉开放后心脏自动复跳率高,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低心排发生率、术后住院天数、多巴胺用量及使用时间明显低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手术顺利,痊愈出院.随访3个月至2年,心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温血停跳液间断灌注心肌保护方法临床应用效果好,且温血停跳液间断灌注比冷晶体停跳液间断灌注具有更好的心肌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温血停跳液间断灌注心肌保护方法在心内直视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65例心内直视手术中应用温血停跳液间断灌注的心肌保护方法,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全组病人无死亡,无低心排综合症,无严重的心律失常,脑、肺,肾等器官并发症,均痊愈出院。结论温血停跳液间断灌注的心肌保护方法临床应用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温血灌注在瓣膜置换术中的心肌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肌保护技术是心脏围手术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是手术成功与否的关键 ,也是术后患者度过危险期的关键。因此 ,中外众多学者都十分重视。近年来 ,有学者认为在体外循环中应用温血灌注技术 ,即用温血高钾停跳液诱导心脏停跳 ,冷血高钾停跳液维持及温血低钾停跳液再灌注 ,较单纯的冷血高钾停跳液对心肌具有更加有效的保护作用。本文拟在其临床应用方面做进一步的探讨。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随机选择 4 8例单纯瓣膜置换术患者 ,其中男 30例 ,女 18例 ,年龄 38~ 6 5岁。将 4 8例患者随机分成二组 ,即温血组和冷血组。二组的心…  相似文献   

8.
本文总结了30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用氧合温血在开放升主动脉前持续低压灌注以保护心肌的临床观察。结果表明,心脏自动复苏率达80%(24例),术后循环稳定,未用强心药物支持率达73%(22例)。只有1例发生低心排出量。  相似文献   

9.
冠脉搭桥术主动脉开放前不同温血灌注方法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升主动脉开放前不同方法的终末温血灌注在冠脉搭桥手术(CABG)中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将40例首次体外循环(CPB)下CABG患者随机分为终末低钾温血灌注组(Ⅰ组)和终末CPB温血灌注组(Ⅱ组),每组各20例。升主动脉开放前3~5min,Ⅰ组用4:1温血低钾停搏液、Ⅱ组用不含停搏液的CPB温血行主动脉根部加血管桥灌注。结果两组升主动脉开放后的心脏复跳率,术后正性肌力药物的应用、机械通气时间和ICU停留时间以及术后24h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水平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温血低钾停搏液和CPB温血终末灌注均有利于CABG患者的心肌保护。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对比体外循环下及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治疗冠心病的结果。方法 回顾分析82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I临床资料。应用体外循环47例(体外组),非体外循环35例(非体外组),对手术方法、主要并发症和围手术期治疗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医院内死亡2例,其中体外组1例,术后第14天死于肺部感染、急性肾功能衰竭;非体外组1例,术后第3天死于围手术期心肌梗死,余80例顺利出院,1例复发心绞痛,药物治疗有效,疗效满意。结论 体外循环及非体外循环组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在近期疗效、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方面无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12.
冠状动脉搭桥温血心肌保护的代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代谢角度了解冠状动脉搭桥温血心肌保护的效果.方法52例冠状动脉搭桥患者于阻断升主动脉前后不同时间点抽取心肌灌注血及灌注后流出血,观察心肌代谢指标动态变化及心肌损伤特异性标志物释放量.结果升主动脉阻断末期顺灌组心肌氧摄取率为26.7%±10.6%,逆灌组为32.4%±12.4%.心肌无显著酸性产物或乳酸释放.开放升主动脉后组内及组间比较,心肌氧摄取率、酸性产物及乳酸释放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即刻显著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肌钙蛋白T释放.结论冠状动脉搭桥术中温血心肌保护维护了心肌有氧代谢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13.
刘刚  董穗欣  解基严 《北京医学》2008,30(10):592-595
目的分析影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术后撤离呼吸机的术前及术中危险因素。方法对703例连续CABG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为24h内拔管组(组Ⅰ)与24h内未拔管组(组Ⅱ)。利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筛选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术后延长机械通气时间与年龄(P=0.006)、左室射血分数(P〈0.0011、术前心功能(P=0.009)、是否术前3个月内有心肌梗死(P〈0.0011、是否急诊手术(P〈0.001),术前、术中、术后是否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P〈0.001,P=0.001.P〈0.001)有关。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术前肌酐水平增加(P-0.044)、女性(P=0.003)、左室射血分数下降(P=0.018),术前、术中、术后应用IABP(P〈0.001,P=0.010,P〈0.001)是术后延长机械通气的预测因子。结论性别、心肾功能及围术期应用IABP是影响CABG术后撤离呼吸机的危险闲素。  相似文献   

14.
高龄冠心病患者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总结63例高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早、中期疗效。方法:对63例70岁以上高龄患者行CABG,左前降支冠状动脉(LAD)病变3例,2支冠状动脉(CA)病变10例,3支CA病变50例,合并左主干狭窄(≥50%)14例。CA支架置入后心绞痛再发作者11例,二次行CABG者1例。结果:择期手术59例,急诊手术4例,均采用不停跳CABG(OPCAB)。心肺转流术(CPB)下行CABG38例、OPCAB25例。CPB平均移植3.4支,OPCAB为2.4支(LAD病变3例)。胸廊内动脉(ITA)作为血管桥使用率为98.4%(62/63),桡动脉(RA)为83.9%(52/62)。围术期使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9例,8例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患者均接受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治愈5例(62.5%)。术后早期死亡4例(病死率6.3%)。存活59例,随访5~20个月,除1例仍有心绞痛症状需服用硝酸酯类药物控制症状外,其余心绞痛症状完全消失,心功能及活动能力明显改善。结论:高龄患者CABG早、中期疗效满意,CPB仍是其主要术式,OPCAB应酌情选用;LAD病变首选ITA为血管桥,RA用于重度狭窄靶血管效果满意,可弥补高龄患者血管桥的不足;术后出现ARF时应早期、积极行CRRT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下冠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ABG)后血管麻痹综合征(vasoplegic syndrome, VS)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总结1999年12月至2013年12月253例CABG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体外循环(on-pump-CABG)和非体外循环下手术(off-pump-CABG)患者VS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9例患者出现VS,发生率为3.6%。应用去甲肾上腺素峰值剂量为0.05~0.2μg/(kg·min),平均0.098μg/(kg·min);应用时间72~264 h,平均151 h;入住ICU 5~12 d,平均7.7 d;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3例。存活6例,死亡3例,死亡率为33.3%。其中体外循环下手术97例中出现VS 7例,发生率为7.2%;非体外循环下手术156例中出现VS 2例,发生率为1.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BG后VS治疗上需要较大剂量的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时间较长,虽然发生率低,但死亡率较高。非体外循环下CABG VS发生率比体外循环下发生率较低,应尽量选择非体外循环下CABG以减少VS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旁路手术的临床特点,以及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和手术死亡率的情况.方法分析2001年9月~2003年1月我院心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内冠状动脉旁路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年龄≥70岁106例(高龄组),<70岁231例(低龄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高龄组术前合并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及肾功能异常者所占比例显著高于低龄组(P<0.05).两组间其他各种围术期并发症如再次气管插管、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再次开胸探查、透析与否、术后房颤,心肌梗死、神经系统并发症等指标的差异无显著性,两组手术死亡率的差异亦无显著性.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低左室射血分数、再次开胸探查与手术死亡率有关.结论高龄组与低龄组围术期并发症及手术死亡率相当,年龄并非是影响手术死亡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刘文东  潘楚雄 《北京医学》2009,31(10):594-595
目的比较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中氟比洛芬酯联合芬太尼与单纯芬太尼的镇痛效果与不良反应。方法选择冠状动脉搭桥术后行PCIA患者共4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芬太尼10μg/kg+托烷司琼5mg+生理盐水至100ml;B组:氟比洛芬酯100mg+芬太尼5μg/kg+托烷司琼5mg+生理盐水至100ml。PCIA泵的设置均为维持量2ml/h,单次负荷剂量0.5ml,锁定时间15min。观察两组术后24、48h的镇痛、镇静、舒适度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后24、48h镇痛评分及舒适度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A组术后24h镇静评分为3.59±0.48,B组为2.12±0.33,有显著性差异。B组(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A组(19例)。结论氟比洛芬酯联合芬太尼用于冠状动脉搭桥术后PCIA的镇痛效果良好,能明显降低芬太尼的用量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如何提高重症冠心病人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46例重症冠心病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资料。男性95例,女性51例;搭桥数3~6(4.21±0.89)支/人。对手术方法、主要并发症和术后处理进行分析总结。结果:2次开胸2例(1.4%),低心排综合征6例(4.1%),应用IABP 6例(4.1%),反复发作房颤12例(8.2%),肺功能不全8例(5.5%),死亡1例(0.7%),其余患者康复出院。结论:合理地选择患者,成熟的手术技术,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的尽早应用及术后处理的加强是提高重症冠心病人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疗效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冠脉搭桥术,CABG)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0例有症状、内科药物治疗无效的冠心病患者经冠脉造影确诊后进行CABG手术。所有病人均有陈旧性心梗,心功能(NYHA)I~IV级,术前预计平均死亡率(ParsonnetScore)8.4%(2%~18%)。采用大隐静脉(SVs)及左内乳动脉(LIMAs)作为移植物材料。结果本组病人手术后全部存活,无重大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发生。术中平均搭桥2.8根,平均应用LIMA0.5根,平均体外循环(CPB)时间137.6min,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95.0min,术后辅助通气时间平均14.0h,ICU监护平均5.5d。所有病人术后心绞痛症状消失,不再服用抗心绞痛药物,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CABG治疗冠心病有着非常好的临床效果,手术安全性高,可被绝大多数CABG病人所耐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心病的经验并探讨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117例患者中男92例 ,女 2 5例 ;年龄 3 8~ 78岁 ,平均 64 .5岁 ;3支血管病变 79例 ,2支病变 3 1例 ,单支病变 7例 ;左主干病变 15例 ;曾行支架术者 12例。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75例 ,非体外循环下 42例。均经胸骨正中切口 ,平均搭桥 3 .1支 ( 1~ 6支 )。心肌保护采用冷血含钾停搏液。体外循环时间 ( 12 0± 3 1)min ,主动脉阻断时间 ( 75± 2 7)min。非体外循环搭桥手术时间 ( 15 8± 2 6)min。结果 死亡 2例。随访中除 4例出现心绞痛症状、需服抗心绞痛药物治疗外 ,其余心绞痛症状均消失 ,心功能显著改善 ,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 ,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提高围术期处理水平是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