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已成为目前肝胆胰疾病极其重要的诊疗方法。治疗性ERCP虽然属于微创治疗,但仍有一些并发症,常见的有出血、穿孔、急性胰腺炎和急性胆管炎,出血居所有并发症首位,多表现为术中切口渗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奥曲肽联合吲哚美辛栓剂对预防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胰腺炎和高淀粉酶血症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拟行ERCP诊断和治疗的患者10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5例及对照组50例,对照组仅行禁食、抗炎、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同时给予奥曲肽联合吲哚美辛栓剂治疗。测定术前、术后2、12及24 h血清淀粉酶值,比较两组胰腺炎和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术后2、12及24 h血清淀粉酶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胰腺炎、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曲肽联合吲哚美辛栓剂可以明显减少ERCP术后患者胰腺炎和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率,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针状切开刀乳头开窗术(NKF)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中的经验,分析其价值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08年12月施行NKF 98例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98例中,一次性乳头开窗插管成功96例,2例行二次ERCP术;术后发生急性胰腺炎6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急性胆管炎1例;本组无肠穿孔等并发症发生,无操作后死亡病例.结论 NKF是安全、迅速完成ERCP操作的重要方法之一,熟练应用可减少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EST)危险性,提高ERCP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口服生大黄防治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 (ERCP)后并发症的效果。方法 :ER CP 31例 ,术前血淀粉酶均正常。随机分为服生大黄组 15例 ,术后即服用生大黄 ,对照组 16例未服用生大黄。两组均于ERCP术后 4h、2 4h检测血、尿淀粉酶水平及观察腹痛、呕吐等症状 ,并记录发生胰腺炎例数。结果 :服生大黄组 15例 ,术后 4h出现高淀粉酶血症 3例 ,2 4h后均降至正常 ;对照组 16例 ,术后 4h出现高淀粉酶血症 8例 ,2 4h后降至正常仅 2例 ,并发急性胰腺炎 1例。两组比较 ,差异显著 (P <0 0 5 ) ;术后4h时两组尿淀粉酶无显著差异 ,但血中淀粉酶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1) ;术后 2 4h两组血中淀粉酶差异显著 (P <0 0 5 ) ,尿中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1)。结论 :生大黄可防治RECP术后胰胆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的配合与护理经验.方法 通过110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的护理配合,总结术中护理经验与护理的注意事项.结果 术后胆红素下降明显,未出现胰腺炎、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充分细致的术前准备、准确迅速的术中配合及完善的术后护理,可显著提高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的成功率和疗效.  相似文献   

6.
ENBD 预防治疗性ERCP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及胰腺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BD)预防治疗性ERCP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及胰腺炎的应用价值。方法98例治疗性ERCP术后有高淀粉酶血症及胰腺炎可能的病人。50例高危病人术后置鼻胆管引流,与48例非引流病人术后静脉滴注5%GS500ml+法莫替丁20mg,1次/d进行对照研究。观察术后2h和24h血清淀粉酶值、高淀粉酶血症和急性胰腺炎发生率。结果预防组ERCP术后2h,24h血淀粉酶分别为(271.12±228.86)U/L和(308.31±249.83)U/L;明显低于对照组(736.98±421.36)U/L和(722.10±396.42)U/L,(P<0.01);预防组发生胰腺炎2例,占4%,对照组发生8例,占14.6%(P<0.05);两组基础数据如年龄、操作过程(诊断和治疗)、造影剂的使用量、胰胆管显影次数等基本相似。结论ENBO对治疗性ERCP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及胰腺炎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治疗高龄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价值及安全性。方法收集444例行ERCP治疗的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年龄分组,其中126例年龄≥70岁者为高龄组,318例年龄<70岁者为非高龄组,分析患者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高龄组1、2次取石成功率分别为78.6%、88.1%,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结石最大直径、取出结石数量分别为(58.23±14.59)min、(23.04±14.38)ml、(1.39±0.28)cm、(2.38±0.11)个;非高龄组1、2次取石成功率分别为84.0%、91.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结石最大直径、取出结石数量分别为(54.58±13.87)min、(20.90±14.51)ml、(1.41±0.25)cm、(2.34±0.13)个,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结石最大直径、取出结石数量、1次与2次取石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8.6%,其中胰腺炎、高淀粉酶血症、胆管炎发生率分别为7.1%、16.7%、4.8%;非高龄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0.8%,其中胰腺炎、高淀粉酶血症、胆管炎发生率分别为5.7%、11.3%、3.8%,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胆总管结石患者行ERCP治疗取石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陈娜  黄安宁  丁莉莉  刘丽萍 《武警医学》2017,28(12):1213-1215
 目的 观察氟比洛芬酯对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术后胰腺炎的预防作用。方法 选择2014-01至2016-12收治的胰胆管疾病行ERCP患者110例,随机均分为氟比洛芬酯组(56例)和对照组(54例)。氟比洛芬酯组麻醉前给予氟比洛芬酯1.5 mg/kg,对照组给予同等剂量生理盐水。术前,术后6 h、12 h抽取患者静脉血,检测血中胰淀粉酶含量,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6 h、24 h发生高淀粉酶血症和术后发生胰腺炎的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血清胰淀粉酶水平在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 h氟比洛芬酯组血清胰淀粉酶水平(225±67.83) U/L相较对照组(379±112.61)U/L明显降低(P<0.05); 术后24 h氟比洛芬酯组血清胰淀粉酶水平减少(127±92.77) U/L相较对照组(186±97.28) U/L降低(P<0.05)。术后6 h氟比洛芬酯组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为14.9%(8/56例),低于对照组的35.19%,术后24 h氟比洛芬酯组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为5.36%(3/56例),低于对照组的20.37%(P<0.05);两组患者胰腺炎的发生情况氟比洛芬酯组为0,相较对照组的11.1%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氟比洛芬酯可降低ERCP术后血清胰淀粉酶血水平,减少ERCP术后胰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内镜下胆管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 全部病例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确定胆管狭窄部位及程度,选择合适的支架,在透视引导下置入支架.塑料支架组16例,金属支架组12例.观察其操作成功率、黄疸消退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及6~12个月生存率.结果 首次置管成功率83.3%,总置管成功率93.3%,置管成功28例均达到降黄疸目的,临床症状缓解.早期并发症主要为ERCP术后胰腺炎及胆管炎,其中胰腺炎2例,发生率7.1%;胆管炎3例,发生率10.7%;晚期并发症主要为支架堵塞.6个月、12个月生存率分别达78.6 %及39.3 %.结论 内镜下胆管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胆道梗阻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诊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治疗急性胆管炎的时机、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6年12月确诊或疑诊急性胆管炎或胆源性胰腺炎的90例患者临床资料,分别于术前及术后3~10 d观察腹痛、发热、皮肤黄染等症状,比较血压、血常规、肝功、血淀粉酶及脂肪酶等指标,评价感染控制、梗阻性黄疸缓解情况以及疗效。结果 90例患者中,术中诊断胆总管结石78例(86.0%);Mirrizz综合征1例(1.0%);胆道、胰腺肿瘤5例(6.0%);胆管造影未见充盈缺损6例(7.0%)。急诊ERCP手术均成功行胆管引流,单纯行鼻胆管引流61例,塑料支架引流12例,金属支架引流1例,取石16例。90例患者,腹痛缓解率100%,感染缓解率90.7%,黄疸缓解率85.2%。治疗后痊愈出院76例(84.4%);好转9例(10.0%);病死5例(5.6%)。结论诊断中、重度急性梗阻性胆管炎或胆源性胰腺炎患者,如预计其可通过积极的内镜治疗获益,尽早行急诊ERCP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