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肺癌继发侵袭性肺真菌病(IPM)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2年1月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收治的10例肺癌继发IPM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微生物学检查、治疗及预后资料。结果10例肺癌继发IPM患者,平均年龄(64.5±14.7)岁,7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5例。其中非小细胞肺癌8例,小细胞肺癌2例,均为临床分期Ⅳ期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过抗肿瘤治疗。IPM临床诊断7例,拟诊3例,以曲霉菌和念珠菌感染较多见。肺癌继发IPM时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8/10)、发热(8/10)、咯血(5/10)及胸痛(5/10)。胸部CT主要表现为斑片状渗出影和(或)实变影(10/10),2例伴空洞形成。10例患者均接受抗真菌治疗,7例治疗显效,3例老年患者死亡。结论老年晚期肺癌患者接受抗肿瘤治疗后易继发IPM,且死亡率高。应早期诊断并及早应用有效的抗真菌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肺真菌病的病原学分布和影像学特征。方法收集肺真菌病59例,均经支气管镜、经皮肺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送病理学确诊,分析其病原学分布和影像学特征。结果59例病理学确诊肺真菌病患者中,肺曲霉病24例(40.7%),肺隐球菌病24例(40.7%),肺毛霉病5例(8.5%),肺念珠菌病4例(6.8%),组织胞浆菌病2例(3.4%),合并放线菌肺炎1例(1.7%)。胸部影像学改变包括肺部肿块23例(39.0%),渗出性病变23例(39.0%),结节8例(13.6%),支气管肿物3例(5.1%),空洞病变1例(1.7%),弥漫性病变1例(1.7%)。误诊为肺炎12例(20.3%),肺结核7例(11.9%),肺癌4例(6.8%)。结论病理学确诊的肺真菌病以肺曲霉病和肺隐球菌病为多见,影像学表现主要以肺部肿块影和渗出性病变为主。肺真菌病影像学表现多种多样、缺乏特征性,诊断应尽早取得病理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隐球菌脑膜炎14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新型隐球菌脑膜炎(隐脑)患者的临床特征、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我院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146例隐脑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诊断与误诊、实验室和病原学检查、治疗与预后等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146例患者中合并其他疾病者78例,占53.4%。首诊误诊106例,占72.6%。87例患者脑脊液墨汁染色发现隐球菌,占59.6%,63例隐球菌培养阳性,占43.2%,134例乳胶凝集试验(LAT)抗原阳性,占91.7%。两性霉素B(AmpB)或其脂质体和氟胞嘧啶(5-FC)联合治疗者98例,其中62例在疾病早期联合氟康唑治疗,单用氟康唑13例,脑室扩大植入Ommaya储液囊经侧脑室引流者53例,囊内或鞘内注射AmpB者53例。AmpB平均用量3.06g,疗程12周至20个月。治愈104例,占71.2%;好转27例,占18.5%;死亡15例,占10.3%;复发34例,占23.3%。结论隐脑误诊率高;各种原因所致的免疫缺陷是引发隐脑的主要危险因素;脑脊液LAT是诊断最敏感的指标;尽早明确诊断、联合AmpB与5-FC抗真菌治疗、积极控制颅内压是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董亚琼  杜娟 《山东医药》2011,51(32):101-102
隐球菌病是由新型隐球菌感染引起的亚急性或慢性深部真菌病,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和肺,也可侵犯骨髓、皮肤、黏膜和其他内脏。慢性消耗性疾病及长期应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剂与细胞毒药物患者为其易感人群。单独侵犯肺部或其他器官者较少见,临床易漏诊,为提高对本病少见部位感染者的诊治,特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3例患者诊治情况报道如下。临床资料:病例1:患者女,59岁,因"反复腹胀、呕吐1+月,加重7 d"于2008年1月25日入院。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 对21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例患者均经病源学确诊,21例均使用联合抗真菌治疗,6例患者行侧脑室外引流术,治愈率52.4%,好转率28.6%,病死率14.3%.结论 脑脊液中找到隐球菌病原体是确诊依据,联合抗真菌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效果较好,早期侧脑室外引流能迅速缓解症状,明显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病原真菌及新生隐球菌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使临床系统性真菌病的诊断提高到分子水平。方法首先应用一对外侧的基于rDNA的真菌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此后应用新生隐球菌种特异性内侧引物对首轮扩增产物进行第二轮扩增鉴定。结果应用外侧引物对能对代表8属17种的25株医学重要真菌进行扩增,而对所有细菌和人DNA均为扩增阴性,内侧引物对仅对新生隐球菌获得扩增。应用两轮PCR扩增(通用PCR和随后的种特异性PCR)方法从获得临床标本到鉴定病原菌仅需8小时。结论这种依据PCR的检测和鉴定系统为临床快速诊断系统性真菌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实验方法并可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卡泊芬净治疗高龄患者侵袭性真菌病(IFD)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老年病房接受过卡泊芬净治疗的IFD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2007年1月至2009年8月共有29例患者接受卡泊芬净治疗,且均为80岁以上高龄患者.除1例于用药当天死亡外,28例可评价疗效的患者中,痊愈13例(46.4%),显效6例(21.4%),进步3例(10.8%),无效6例(21.4%),总有效率为67.8%.13例痊愈者中,12例为念珠菌菌血症患者,1例为拟诊肺白念珠菌病患者.无效6例患者中,2例为念珠菌菌血症患者,1例为拟诊肺念珠菌病患者,3例为疑诊肺IFD患者.治疗过程中1例患者出现谷丙转氨酶升高,考虑为与用药有关的肝功能受损. 结论 卡泊芬净是治疗高龄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安全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总结肺隐球菌病的临床资料,提高其诊疗水平。方法收集确诊的21例原发性肺隐球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及治疗进行回顾。结果男性15例,女性6例。有基础疾病4例,无基础疾病17例。肺部症状不典型,有咳嗽、咳痰、发热、咯血、胸痛等;其影像学表现常见结节影、块影、片影等,可伴有空洞、毛刺等;孤立结节影6例,病灶累及双肺15例。初期误诊为肺癌行手术切除7例,误诊为结核4例,误诊为普通肺炎7例。17例抗真菌治疗有效,4例抗真菌治疗后行肺叶切除。结论肺隐球菌病临床及影像学表现不特异,无明显免疫缺陷者也可发病,常误诊为肺癌、肺结核、肺炎,确诊多依赖病理活检。多数患者抗真菌治疗有效,少数需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白血病(AL)患者发生侵袭性真菌病(IFD)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12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肿瘤中心收治的老年AL患者IFD的发生情况,分析其临床特征、高危因素、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筛选25例接受系统治疗的老年AL患者,共治疗80例次,人均IFD发生率与同期非老年AL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4%(11/25)vs 28.67%(43/150),P>0.05〕,但每疗程IFD发生率显著高于同期非老年AL患者〔16.25%(13/80)vs 7.41%(56/756),P=0.010〕。诱导治疗阶段IFD发生率高于巩固治疗阶段〔37.04%(10/27)vs5.66%(3/53),P=0.001〕。前期应用广谱抗生素(92.3%)及粒细胞缺乏(84.6%)是主要危险因素。初始治疗有效率为61.54%,除外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发生IFD的老年AL患者较非老年IFD组中位生存期显著缩短(4.5个月vs 17.5个月,P=0.002)。结论老年AL患者IFD发生率高且对预后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1.
15例真菌败血症的回顾性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探讨真菌败血症的治疗及早期诊断,以改善预后。方法:结合文献复习,回顾性研究1992年8月-2000年月间的15例真菌败血症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及预后,结果:15例中,除1例为社区获得性感染外,14例为医院获得性感染,后者首次阳性血培养前的住院时间7d-12个月,中位数为1.5个月。易感危险因素中,以严重基础疾病(10例/15例)使用广谱抗生素(14例/15例)、应用糖皮质激素或化疗药物(11例/15例)的因素最为突出,少数(4例/15例)有中性粒细胞减少。而具有上述两种以上易感危险因素者达11例。主要致病菌为念珠菌属包括白色念珠菌和非白色念珠菌属(如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等)。病死率为53.3%(8/15),对抗真菌治疗有效的7例中,合并心内膜炎的2例成功地施行了瓣膜赘生物(直径均>1cm)清除术,结论:本组败血症多发生在机体防御功能明显降低的患者中,主要致病菌为白色念珠菌和非白色念珠菌属,尽可能及早明确诊断和治疗有助于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叶枫  )  谢佳星  )  李少强  )  曾庆思  陈国勤  顾莹莹  )  苏丹虹  钟南山  ) 《国际呼吸杂志》2014,34(2):81-86
目的探讨非免疫缺陷患者肺隐球菌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诊断和治疗,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对1995年1月至2012年6月本所确诊的110例非免疫缺陷肺隐球菌病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肺部隐球菌病以中青年(62例.56.4%)男性(82例,72.7%)多见。临床表现主要为咳嗽(67例,60.9%)、咳痰(43例。39.1%)、发热(21例.19.1%)、胸痛(21例,19.1%)、气促(21例,19.1%)、消瘦(11例,10.0%),亦可无症状(28例.25.5%)。胸部影像学表现为孤立性肿块影(26例,23.6%)、多发结节影(20例,18.204)、斑片实变影(33例,30.0%)、结节影与斑片影共存(31例,28.2%)。病变分布晕下肺多于中上肺(60.0%vs18.2%)、右肺多于左肺(39.1%vs32.7%)的特点.31例(28.2%)双肺均有病变。45例行血清隐球菌抗原乳胶凝集试验,阳性29例(64.4%),弱阳性2例(4.4%),阴性14例(31.1%)。全部病例均经病理确诊。手术切除病灶或足疗程抗真菌治疗可取得理想的疗效。结论肺隐球菌病多发生于无基础肺疾患的男性中青年.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影像学改变多样性,易被漏诊、误诊。疑似病例应行血清乳胶凝集试验、经纤维支气管镜或经皮肺穿刺活检确诊,手术切除及足疗程的抗真菌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复发性多软骨炎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提高对复发性多软骨炎的认识。方法:收集并分析20例复发性多软骨炎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资料。结果:发病年龄35-86岁,平均53.4岁,平均病程1.1年。90%的患者均有耳软骨炎;80%有呼吸系统受累,其中75%有鼻软骨炎,4例出现严重的气管、支气管软骨炎;部分患者有关节、皮肤、心脏、血管和神经系统受累;20%合并有其他风湿性疾病或自身免疫病。结论:气管、支气管软骨受累是病情严重的信号。早期诊断,给予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23例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23例血液病患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宿主因素、临床特点、抗真菌治疗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资料。结果: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是导致IFI的重要因素之一。IFI中肺部感染最多见,占82.6%(19/23例)。发热、呼吸困难、低氧血症、肺部影像学变化是IFI最常见的临床特征,也是临床观察及判断疗效的重要指标。所有IFI患者发热占87.0%(20/23例),19例肺部真菌感染病例几乎均伴有发热、呼吸困难,并发低氧血症占84.2%(16/19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均出现肺部影像学改变,其中典型的光晕征或新月征占63.2%(12/19例)。上述临床特点不具备特征性,尽快获得病原学证据比较困难。目前综合上述临床特点、按照中国IFI诊断指南是临床诊断IFI的主要方法。本研究中抗真菌治疗总有效率(痊愈加显效)66.7%,抗真菌治疗药物安全性良好。结论:免疫功能状态与IFI发生及治疗疗效相关,早期诊断IFI困难。对真菌感染进行临床分层诊治是血液病发生IFI的重要诊治模式。  相似文献   

15.
自身免疫性疾病并发肺动脉高压8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目的分析自身免疫性疾病(AID)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特点、诊断以及治疗方法,提高对继发性肺动脉高压的认识。方法对83例诊断明确、资料完整的AID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年间收治的2016例AID患者中合并肺动脉高压83例(4.1%),年龄10~67岁,平均(33±13)岁,其中男性7例(8.4%),女性76例(91.6%),占同期入院收治的肺动脉高压患者(350例)的31.1%。本组病例中易合并肺动脉高压的AID包括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系统性硬化症(SSc),合并概率最低的为皮肌炎/多发性肌炎(DM/PM)。合并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PS)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出现肺动脉高压的概率增加。合并肺动脉高压的AID患者出现雷诺现象的比例很高(P=0),二者存在相关性。出现雷诺现象的患者多有弥散性肺通气障碍,而且病情容易恶化。抗u1RNP阳性的AID患者出现肺动脉高压的可能明显升高(P=0)。结论肺动脉高压是一组以肺小动脉受累的疾病,AID是其常见合并疾病,其中MCTD、SSc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概率最高,DM/PM合并的概率最低。合并APS可以增加SLE出现肺动脉高压的概率。对于出现雷诺现象、抗u1RNP的AID患者应警惕肺动脉高压的可能,早期行超声心动图及相关检查,早期诊断,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用药的基本情况,探讨规范化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的重要性,为改善SLE患者预后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现况调查的研究方法,随机调查252例SLE患者,记录患者自发病以来的用药情况,并分析用药以及就诊情况等因素与肾脏损害之间的关系.结果 在252例SLE患者中药物治疗以糖皮质激素(99.2%)、免疫抑制剂(75.8%)、羟氯喹(61.5%)为主.免疫抑制剂以环磷酰胺为常用药(75.9%).应用免疫抑制剂6个月以上的患者仅有128例(50.8%).因惧怕不良反应而擅自停药仍为患者停用免疫抑制剂、羟氯喹的主要原因.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规范应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羟氯喹治疗可以显著降低狼疮肾脏损害的发生率;并且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时间超过3个月,其肾损害以及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明显降低(χ2=3.996,P<0.05;χ2=13.196,P<0.01),尤其是达到6个月以上的患者,这种差异更加明显(χ2=4.505,P<0.05;χ2=8.453,P<0.01).结论 SLE患者治疗主要是应用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羟氯喹.尽早及规范应用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或羟氯喹治疗,可以显著降低狼疮肾脏损害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治疗疗程对疾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脑脊液新型隐球菌培养转阴时间,进一步分析两性霉素B(AmB)鞘内注射与非鞘内注射的疗效差异.数据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新型隐球菌转阴时间在11例AmB鞘内注射的患者为(22.73士10.00)d,在13例非鞘内注射的患者为(18.92士7.26)d,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72,P>0.05).在评价疗程对疾病预后影响的分析中,抗真菌治疗2周的有效率为45.8%,治疗6周的有效率达100.0%,治愈率为0;治疗结柬(治疗3~4个月)的10例患者均有效.结论 规范、足疗程的抗真菌治疗是提高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伏立康唑治疗血液病患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06—2008年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住院的93例血液病患者并发IFI的临床表现及使用伏立康唑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93例IFI患者中确诊4例(4.3%)、临床诊断76例(81.7%)、拟诊13例(14.0%)。感染部位以肺部为主(87例,占93.5%),鼻腔感染2例(2.2%),血流感染2例(2.2%)、中枢神经系统和肝脏感染各1例。G试验阳性者74例(80.0%)。22例有真菌学依据,其中念珠菌12例(54.5%),曲霉菌7例(32.0%),隐球菌1例(4.5%),其他2例(9.0%)。出现影像学改变者71例(76.3%),以磨玻璃影最多(44例),其次为多发斑片状阴影(13例),不规则多发结节高密度影5例,有晕轮征者4例,有空洞形成者2例,其他改变3例。伏立康唑静脉用药时间平均14d,序贯伏立康唑口服平均20d,总疗程约34d。93例IFI患者治疗有效71例(76.4%),疗效不佳11例(11.8%),死亡11例(11.8%)。其中拟诊组有效率84.6%,临床诊断组有效率77.6%,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