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房间隔缺损(ASD)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1],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0%~20%.目前,绝大多数医院以胸骨正中切口径路体外循环下行房缺修补术为主.随着心血管外科技术的发展,在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引导下,经胸非体外循环微创ASD封堵术是近年来兴起的治疗先天性房间隔缺损心脏病的新技术[2],该手术创伤小,时间短,不需体外循环,具有操作简单、手术成功率高、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我院于2006年6至2007年2月顺利进行了11例经胸微创ASD封堵术,获得满意疗效.现将护理配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外科修补术与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房室间隔缺损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6年2月暨南大学附属河源医院收治的单一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ASD)或室间隔缺损(VSD)患者5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修补术组29例和封堵术组29例。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下床时间、术后应用呼吸机时间、术后疼痛评分、手术费用、心功能指标(LVEF、LVEDP、LVEDD、C/T)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封堵术组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下床时间、术后应用呼吸机时间、术后疼痛评分情况及手术费用等方面均优于修补术组(t=15.997、7.460、9.058、10.122、9.367、4.807,P均<0.05);治疗后2组间比较,LVEF、LVEDP、LVEDD、C/T水平均无明显变化(t=0.759、0.430、1.1 16、0.689,P均>0.05);2组患者术后出现胸腔积液、心包少量积气、右束支传导阻滞、动静脉瘘等并发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20.7%vs.13.8%,x~2=1.668,P=0.197);2组患者治疗后随访1~3个月,封堵术组成功率96.6%(28/29),修补术组成功率100%(29/29),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介入封堵术与外科修补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房室间隔缺损疗效确切,无明显差异;由于介入封堵术具有微创、安全、痛昔小、费用低的特点,具有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室间隔缺损(VSD)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占先天性心脏病的20%~30%,以往主要采取全麻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修补,但是存在手术时间长、创伤大、刀口长、需要体外循环、风险大、住院时间长等缺点。我院于2006年3月至2010年10月对188例室间隔缺损患者实施微创经胸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收到良好效果。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正>室间隔缺损(室缺,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发育畸形,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20%,以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erimembranous VSD,pmVSD)最常见,约占70%。外科修补术是闭合VSD的“金标准”,但创伤大、恢复时间长、术后瘢痕明显。2002年,HIJAZI等[1]首次使用Amplatzer pmVSD封堵器进行经皮介入VSD封堵治疗,但后续的临床试验发现,使用该封堵器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omplete atrioventricular block,CAVB)发生率高达2.0%~5.7%[2-5],因而未获FDA批准[6]。国产封堵器针对其缺陷进行了改良,临床实践发现,应用国产室缺封堵器,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CAVB发生率为1%左右。然而,CAVB对心功能以及远期预后的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本研究将综述pmVSD封堵术后发生CAVB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丁守良  张磊  张宝宁  张华  何勇  杨星昌 《医学争鸣》2007,28(10):931-931
0 引言 室间隔缺损(VSD)是目前发病率最高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约占先心病的20%,其中膜部室间隔缺损约占75%.我院近两年来使用国产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385例,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许莲芳 《当代医学》2008,(1):144-145
房间隔缺损(ASD)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20%左右.传统的治疗方法是体外循环下行直视修补术,手术疗效确切,但创伤大,术后恢复时间长.  相似文献   

7.
室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是临床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VSD)约占先心病构成比的20%~25%,动脉导管未闭(PDA)占10%~15%[1-2],以往外科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近年来介入术已成为首选治疗方法。笔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两病的术后心脏改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国产封堵器用于245例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先天性心脏病患者, 分别包括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经超声心动图检查局部解剖结构满足封堵条件。在局麻或全麻下对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患者行经导管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手术中经胸超声心动图和X线监测。术后随访13个月。[结果]堵闭操作技术成功率98.3%。有2例患者手术后3-7 d 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发生心源性晕厥;安装临时起搏器3 d后心率正常。3例患者术后发生溶血,对症处理后消失。[结论]超声心动图是筛选先心病患者进行介入治疗的有效手段。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操作简单,疗效确切,并发症低,恢复快,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理想手段之一。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介入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房室间隔缺损的效果。方法:选取65例先天性心脏病房室间隔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2例和研究组33例,对照组予以外科修补术治疗,研究组予以介入封堵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相关指标水平、心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水平、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视觉模拟(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间LVEF、LV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LVEF明显高于治疗前,LVDd明显小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两组皆无死亡病例。结论:相较于外科修补术,介入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房室间隔缺损具有手术时间短、恢复快、疼痛程度轻、可改善心功能等优点,且安全性强。  相似文献   

10.
0 引言 先天性心脏病中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外科修补为人熟知 ,但手术带来的开胸 ,体外循环的创伤仍然给患者带来巨大精神和生理的伤痛 .人们已尝试了多种装置以期替代外科经导管关闭这类缺损 ,但因先前的一些装置递送鞘大 ,膜部再定位困难 ,残余分流率高 ,术后并发症多 ,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Am platzer膜部和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专为经导管关闭膜周及肌部室间隔缺损而设计 ,国内外肌部室缺也已有成功应用的个例报道 [1 ,2 ] ,但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在国内外尚无报道 .我科在西北率先完成首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 ,目前总例数达 2 4…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国产封堵器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经验。 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7月104例无锡儿童医院住院适合用介入方法封堵治疗的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男49例,女55例,年龄10个月5天~15岁,平均年龄(3.8±2.9)岁;体重8.5~68.0 kg,平均(16.25±9.3) kg。其中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54例,动脉导管未闭(PDA)21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VSD)26例,肌部室间隔缺损(MVSD)1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合并房间隔缺损1例,房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1例,均行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及室间隔缺损患儿术后口服阿司匹林3~5 mg/(kg·d)(最大量100 mg/d),疗程6个月。同时术后24 h复查胸片、心电图、心脏彩超,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术后第1、3、6、12个月予心脏超声、心电图追踪及随访,以后每年常规复查心电图、心脏彩超。 结果 共植入国产封堵器106个,同时植入2个封堵器患儿4例。介入封堵成功102例,2例封堵失败,封堵成功率为98.08%。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0.96%,其他并发症17例。所有患者均无心包填塞,无封堵器移位,无溶血,无血栓或气栓形成。 结论 国产封堵器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临床疗效肯定,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在治疗过程中应严格把握介入治疗的适应证及禁忌证,术后坚持长期随访心电图及心脏超声。   相似文献   

12.
房间隔缺损(ASD)约占先天性心脏病发病总数的20%--30%,多年治疗ASD方法为体外循环下行修补术,开胸及体外循环双重打击,给采用此种手术方法的病人带来了风险大,创伤重,术后恢复时间长的缺点,很多病人因担忧手术风险而错过治疗时机.近几年临床采用DSA射线下内科介入治疗,即通过股静脉穿刺插管送入特定型封堵器行ASD封堵取得较满意疗效,优点是不手术,损伤小,术后恢复时间短,但对非中央型ASD及较大缺损(超过38mm)效果差,成功率仅为60%左右.非体外循环下微创ASD封堵术是近2年开展的ASD治疗新技术,国内仅有2~3家医院开展了此项手术.我科自2004年10月~2007年12月共行微创ASD封堵术192例,其中36例为内科介入封堵失败转入我科行微创ASD封堵,均达到1次封堵成功.本文重点介绍微创ASD封堵术优越性和临床护理要点,以探取此种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经验,使其进一步提高治疗护理水平.  相似文献   

13.
报道日前,该院儿科中心成功为一例患先天性膜部室间隔缺损的6岁女孩进行了非开胸经导管封堵手术。此前,该院曾在国外专家指导下成功施行了5例同类手术。 先天性室间隔缺损为常见先天性心脏病,占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的  相似文献   

14.
房间隔缺损(ASD)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以往开胸手术是唯一的治疗方法.1974年King等首先应用介入技术治疗闭合继发孔型先天性房间隔缺损获得成功[1].随着介入医学的发展,经导管法封堵房间隔缺损已成为一种心脏病介入治疗技术,它具有并发症少,创伤小,恢复快,患者痛苦小及住院时间短等优点[2].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介入封堵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VSD)特别是膜部缺损,具有疗效确切、创伤小、并发症少、不需用体外循环等优点,已成为治疗的首选[1-2],但对于嵴内型VSD,因其解部位置特殊,邻近瓣膜组织,部分病例可因缺乏支撑而致主动脉瓣脱垂于缺损内并伴有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而封堵后也有可能引起瓣膜功能不全[3],是否行介入封堵尚有争议.我们应用国产零偏心封堵器成功封堵7例嵴内型VSD,近期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小儿室间隔缺损的疗效。方法:将接受治疗的小儿室间隔缺损患儿65例纳入到本次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上述小儿室间隔缺损患儿分为两组,分别为封堵术组33例和传统组32例。传统组采用体外循环直视修补手术;封堵术组采用微创经胸微创封堵术。就两组患儿手术全程时间、输血量、术后住院的时间、住院费用和手术成功率、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0%,但封堵术组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封堵术组患儿手术全程时间、输血量、术后住院的时间、住院费用均少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循环直视修补手术和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小儿室间隔缺损的疗效确切,但相对来说,经胸微创封堵术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失血和并发症,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减轻医疗费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成人先天性心脏病膜部室间隔缺损病例经导管Amplatzer法封堵治疗,随访3~6月,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术前所有病例经胸超声心动图初筛选,左室造影最终筛选确定具有适应症的10例成人膜部室缺病例,其中5例伴室间隔膜部瘤,男性8例,女性2例,年龄18~49岁(37±12),身高153~170cm(132±40),术中所有病例均使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监测,封堵器均选用Amplatzer封堵伞.封堵术后1、2、3、6月随访TTE,X线观察疗效和安全性.结果:10例封堵手术成功,即刻手术成功率100%,无残余分流,主动脉瓣及房屋瓣未累及,未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房屋传导阻滞等并发症,封堵伞位置良好.结论:对具有适应症的成人膜部室缺(伴或不伴有膜部瘤),选择Amplatzer封堵介入治疗认为是有效、安全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分析超声引导下经胸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与常规开胸修补手术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7月本院收治的150例室间隔缺损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对患者实施的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7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开胸修补手术治疗,而观察组实施超声引导下经胸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术后指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开胸时间以及关胸时间等各项手术指标均短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呼吸机支持时间、ICU停留时间、切口长度、心纵引流量以及住院时间等术后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 67%)低于对照组(13. 33%)(P<0. 05)。结论:超声引导下经胸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相较于常规开胸修补手术具有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创伤小以及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在治疗室间隔缺损患者中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2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房间隔缺损35例,室间隔缺损30例,动脉导管未闭17例)介入封堵术中经胸超声心动图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结果:82例中77例封堵成功(房间隔缺损32例,室间隔缺损28例,动脉导管未闭17例),成功率为93.9%。并发症2例。结论:经胸超声心动图引导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简便易行,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20.
刘安全  徐岩 《安徽医学》2009,30(8):985-987
先天性室间隔缺损(VSD)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CHD),占CHD的20%-30%,其中膜部室间隔缺损(PMVSD)约为75%。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但是外科手术有需要体外循环、创伤大、痛苦大、留下瘢痕及其恢复时间长等缺点。1988年Lock首先应用Rashkind双伞闭合器关闭室间隔缺损成功。1990年国内任森根等也报道应用Rashkind双伞闭合器封堵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日,但是由于该闭合器只能封闭8mm以下的室间隔缺损,且有导致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报道,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