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探讨改良负压引流装置在气胸患者胸腔闭式引流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3年6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经胸腔闭式引流治疗后肺复张不满意的气胸患者116例,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将两只单腔胸腔闭式引流瓶与一条一次性膀胱冲洗管改装组合成负压胸腔闭式引流装置行胸腔闭式引流,对照组采用医疗器械公司生产的胸腔引流贮液瓶行负压胸腔闭式引流,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引流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肺复张例数、肺复张时间、疼痛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支出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改良负压引流装置在气胸患者胸腔闭式引流中的效果与商家出售的负压胸腔闭式引流装置效果同等,但其价格低廉,经济实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胸腔闭式引流是用于引流胸腔内积液、积气 ,促进肺复张的治疗措施。胸腔闭式引流瓶有单瓶、双瓶及三瓶 ,双瓶及三瓶可用来接负压吸引 ,瓶盖上分别有连接胸管接口及接吸引接口。2 0 0 1年 1月及 10月我们在为 2例更换引流瓶时将引流管接于吸引接口 ,幸亏及时发现未发生严重后果。为接受教训 ,现报告如下。1 病例简介例 1,男 ,76岁。左侧恶性胸腔积液 ,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后 15d ,胸腔内顺铂化疗后 9d ,当时胸腔引流管水柱波动不明显 ,于晨 6时更换引流瓶时 ,将引流管接于吸引接口 ,7时 30分于床头交接班时发现 ,当时患者无自觉症状。例 2 ,男 …  相似文献   

3.
Ⅱ型胸腔闭式引流瓶是由储液瓶及水封瓶两部分组成,胸腔引流管通过连接管直接连接于储液瓶瓶盖的一接孔上使引流液直接流人储液瓶内,储液瓶盖口另一接孔通过长10cm的连接管与水封瓶的长管连接,水封瓶内倒入无菌生理盐水使长管在水面下4cm-5cm而与外界空气隔绝。I型胸腔闭式引流瓶引流液直接引人水封瓶内,随着引流液的增加,液面上升,  相似文献   

4.
为排除开胸术后胸腔内液体、气体 ,恢复和保持胸膜腔负压 ,维持纵隔的正常位置 ,促使术侧肺迅速膨胀 ,防止感染 ,需行闭式引流 ,又称水封式引流[1] ,胸腔内插入引流管 ,管的下方置于引流瓶水中 ,利用水的作用 ,保持引流的单一方向。传统方法是将引流瓶置于地面 ,易致引流瓶撞翻或破碎 ,导致引流失败 ,并且不利于患者起卧等活动 ,为此 ,我们研制了胸腔闭式引流瓶固定升降架 ,保证了胸腔闭式引流的安全。1 材料及制作1 1 材料 长 31cm ,直径 15mm铁管 1根 ,长 2 4cm ,直径 2 5mm铁管 3根 ,长 4cm ,外径 8mm丝柱 1根 ,长4cm ,直径 4mm铁条 1…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2种胸腔闭式引流管固定方法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 将术前、术后需放置胸腔引流管的病人376例,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19例,将胸腔引流瓶挂钩固定于床沿下,不用别针同时把引流瓶上的连接管固定于床单上;对照组186例,按常规把胸腔引流瓶挂钩固定于床沿下,同时用别针将引流瓶上的连接管固定于床单上.比较2组病人的引流管固定效果及病人的舒适影响度.结果 实验组胸腔闭式引流管折叠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胸腔引流管脱出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对胸腔引流管固定的舒适影响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胸腔引流管连接不用别针固定于床单上的效果优于传统固定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型胸腔闭式引流瓶的制作与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2010年8月至2012年1月襄阳市中心医院380例行胸腔闭式引流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190例,观察组采用管道小组设计的胸腔闭式引流瓶,对照组采用胸腔闭式引流瓶(苏州市晶乐高分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两组均每天更换引流液,分别在一次性胸腔引流管上端和下端2—3cm处采样进行细菌培养,比较两组引流操作时间及细菌培养结果。结果观察组引流操作时间为2.1min,引流管细菌培养结果阳性4例;对照组引流操作时间10.3min,引流管细菌培养结果阳性16例。两组操作时间及引流管细菌培养结果阳性例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12,x2=9.40;P〈0.05)。两组在置管时间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院管道小组自行设计的胸腔闭式引流瓶,操作时间短,减少了胸腔闭式引流患者感染几率,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术中使用血液回收机的效率,减轻术的负担,我科采用胸腔引流瓶暂时回收储存血液,然后根据出血情况再决定是否使用血液回收机。现介绍如下:1 材料无菌胸腔引流瓶1个,吸引器皮管套。2 操作方法(1)将无菌引流瓶、1套吸引器备于无菌台上。器械护士洗手上台后,先将引流瓶内的吸管折断,将两根吸引器管(其中1根是胸腔引流瓶内自带的)的一端接在引流瓶的两个接口上,把其中1根  相似文献   

8.
胸腔闭式引流装置在治疗脓胸、外伤性血胸、气胸、自发性气胸中应用广泛,其根据胸膜腔的生理特点设计,目的在于引流胸腔内的积液、积气,促进肺复张。此装置由引流连接管和水封瓶组成。通常引流连接管采用外径约0.8 cm 的透明塑料管。水封瓶一般分为单瓶、双瓶、三瓶式。我科单瓶式闭式引流装置较常用,在胸腔闭式引流临床护理中,很多情况下需要夹闭引流管。在引流术中,若过快排气或排液,病人可出现呼吸浅快、剧烈咳嗽、口唇发绀等急性肺水肿症状。通过将普通引流连接管改装成可调节式引流管后即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正>胸腔闭式引流装置在治疗脓胸、外伤性血胸、气胸、自发性气胸中应用广泛,其根据胸膜腔的生理特点设计,目的在于引流胸腔内的积液、积气,促进肺复张。此装置由引流连接管和水封瓶组成。通常引流连接管采用外径约0.8cm的透明塑料管。水封瓶一般分为单瓶、双瓶、三瓶式。我科单瓶式闭式引流装置较常用,在胸腔闭式引流临床护理中,很多情况下需要夹闭引流管。在引流术中,若过快排气或排液,病人可出现呼吸浅快、剧  相似文献   

10.
胸腔闭式引流一次性水封瓶更换时间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研究胸腔闭式引流一次性水封瓶更换时间与胸腔感染是否相关,以确定更换一次性水封瓶的时间.方法对196例行胸腔闭式引流且排除胸腔感染者,使用随机数字表分为4组,即每天更换水封瓶(A组)、每3d更换(B组)、每周更换(C组)、使用超过1周至拔管(D组),追踪监测一次性水封瓶内生理盐水和胸腔引流液,有细菌生长则对该病例停止实验,同时对此196例病人的胸腔积液或胸腔引流管前端2cm进行细菌培养,最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一次性水封瓶生理盐水的细菌培养均为阴性,4组水封瓶中胸腔引流液的细菌培养结果阳性共13例,共检出细菌8种,各组培养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此196例病人的胸腔积液和胸腔引流管前端2cm进行细菌培养,194例无菌生长,2例细菌培养阳性.结论在严格无菌操作下,对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较长的病人,每周更换1次水封瓶并不会增加胸腔内感染及水封瓶内细菌定植的机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一次性胸腔闭式引流时引流瓶、引流液更换方法对胸腔感染的影响。方法:将210例行胸腔闭式引流且排除胸腔感染患者随机分为A组101例和B组109例,A组每天更换引流液,B组每天更换引流瓶及引流管。分别在两组一次性胸腔引流管上端及下端2~3 cm处采样进行细菌培养,并比较培养结果。结果:A组引流管下端细菌培养结果阳性10例,上端阳性2例;B组引流管下端细菌培养结果均为阴性,上端阳性2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严格无菌条件下,每天只更换引流液,不会增加胸腔内感染率,且可减少护士工作量及患者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2.
黄仁慧  王发明 《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1):1042-1042
胸腔闭式引流是胸科常用术式,传统胸腔闭式引流装置有以下不足:不易准确计量,排气差;若胸腔内负压较大或水封瓶距胸腔平面小于60cm时,瓶中积液有吸人胸腔的可能;水封瓶倾倒后会产生类似开放性气胸的后果,限制了患者的活动,不利于患者康复。为了克服以上不足,笔者制作了一种实用新型引流阀,并已获国家专利。现介绍其简易制作方法,以供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2种胸腔闭式引流管固定方法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将术前、术后需放置胸腔引流管的病人376例,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190例,将胸腔引流瓶挂钩固定于床沿下,不用别针同时把引流瓶上的连接管固定于床单上;对照组186例,按常规把胸腔引流瓶挂钩固定于床沿下,同时用别针将引流瓶上的连接管固定于床单上。比较2组病人的引流管固定效果及病人的舒适影响度。结果实验组胸腔闭式引流管折叠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胸腔引流管脱出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对胸腔引流管固定的舒适影响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胸腔引流管连接不用别针固定于床单上的效果优于传统固定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持续低负压吸引在肺叶切除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行肺叶切除术的86例患者,按入院日期的单双号分组,单号为对照组41例,双号为负压吸引组45例。对照组术后胸腔闭式引流管连接三腔的胸腔闭式引流瓶(以下简称胸腔引流瓶)进行引流,未进行负压吸引;负压吸引组术后胸腔闭式引流管除连接胸腔引流瓶外,患者术后回病房时立即在胸腔引流瓶的调压阀上连接中心负压持续吸引,压力设定为-5~-10 cmH2O(1 cmH2O=0.098 kPa)。观察比较两组24 h肺复张率、气体消失的时间、拔管时间、住院时间、肺不张及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结果负压吸引组24 h肺复张率高于对照组(P<0.01);气体消失时间、拔管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肺部感染及肺不张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肺叶切除术后采用低负压持续吸引能促进患者肺复张,预防肺不张、肺部感染的发生,缩短胸腔引流管的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护理中应严密观察压力的大小,避免压力波动影响吸引的效果和产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崔丽萍  崔秀梅  李晓坤 《护理研究》2005,19(13):1209-1209
胸腹主动脉手术、宫外孕破裂大出血、肝脾破裂等手术时,为节省用血,将手术野的大量失血收集到装有抗凝剂的特殊引流瓶内,经过滤后输给病人。以前自体血回收是用卵圆钳夹住麻醉药碗一点一点地收,此法费时、费力,且易浪费,新式自体血回收器可避免以上缺点。1用物2条无菌一次性吸引器管道,1个无菌一次性胸腔闭式引流瓶。2操作方法手术巾铺好后,将一条吸引器管道的一头固定在手术台上,一头连接胸腔闭式引流瓶的长管;另一条吸引器管道的一头连接引流瓶的短管,一头连接吸引器装置。引流瓶内装入适量的枸橼酸钠,若回收血量多,再适量添加枸橼酸钠。…  相似文献   

16.
新生儿气胸是因肺泡过度膨胀至破裂,气体逸入胸膜腔,造成积气状态。胸腔闭式引流是将引流管一端放入被切开皮肤和组织的胸腔内,而另一端接入低于穿刺部位60 cm水封瓶,将胸腔内的气体或脓液排出,使压缩后的肺组织得以放松并恢复其功能。胸腔引流能够有效治疗新生儿气胸、脓胸等,在新生儿科通常应用于肺组织被压缩30%的患儿,对于疾病的治疗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胸腔闭式引流一次性水封瓶更换时间与胸腔感染的相关性,探讨一次性水封瓶的最佳更换时间.方法:对240例行胸腔闭式引流且排除胸腔感染病人,使用随机数字表分为A、B、C、D 4组,每组60例,A组每天更换水封瓶1次,B组每3 d更换1次,C组每周更换1次,D组为使用超过1周至拔管.追踪监测一次性水封瓶内生理盐水和胸腔引流液,有细菌生长则对该病例停止实验,同时对此240例病人的胸腔积液或胸腔引流管前端2 cm进行细菌培养,最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一次性水封瓶生理盐水的细菌培养均为阴性,4组水封瓶中胸腔引流液的细菌培养结果阳性16例,共检出细菌6种,各组培养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此240例病人的胸腔积液和胸腔引流管前端2 cm进行细菌培养,234例无细菌生长,6例细菌培养阳性.结论:在严格无菌操作下,对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较长的病人,每周更换1次水封瓶并不会增加胸腔内感染及水封瓶内细菌定植的机会.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胸腔闭式引流术后发生开放性气胸的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 对我院2例胸腔闭式引流术后发生开放性气胸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2例均因气胸行胸腔闭式引流术,术后3 d内气胸症状控制良好,肺已逐渐膨胀。但2例分别于第4天和第3天引流气体再次增多,复查X线胸片肺压缩50%以上。结果经检查,例1引流瓶接口处导管破裂,例2导管与引流瓶瓶盖下方接口处部分脱落,形成开放性气胸。更换引流管及引流瓶后均气胸治愈。结论在使用一次性胸腔闭式引流装置前及使用过程中应反复检查有无导管破损及接口脱落,以免形成开放性气胸。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水柱深度对自发性气胸病人胸腔闭式引流效果的影响.[方法]将36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自发性气胸病人按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18例.常规组采用玻璃管浸没在液面下3cm~4cm,观察组采用玻璃管浸没在液面下1cm~2cm,水封瓶保持直立,比较两组病人胸腔闭式引流管留置时间及住院天数.[结果]观察组病人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及住院天数明显短于常规组.[结论]在护理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自发性气胸病人胸腔闭式引流时采用长玻璃管浸没在液面下1cm~2cm,能有效地加快气体排出,缩短胸腔闭式引流管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20.
张勇  吴萍 《浙江临床医学》2011,13(12):1383-1385
自发性气胸以往采用胸腔穿刺抽气、胸腔闭式引流、胸腔内注射粘连剂等保守治疗,住院时间长,且疗效不确切、复发率高[1].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电视胸腔镜技术(VATS)作为新近崛起的微创手术方式,已用于自发性气胸的治疗,但内镜切开缝合器(Endo-G1A)和钛夹等一次性器械费用高.本科采用电视胸腔镜联合小切口手术(VAMT)治疗自发性气胸,效果满意,费用亦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