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男性酒精依赖患者渴求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3月—2019年7月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住院的66例男性酒依赖患者。患者经急性期苯二氮卓类药物替代治疗后,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中等剂量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药治疗,研究组另加用rTMS治疗。患者在治疗前后采用渴求自评量表及认知功能评估,后者包括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数字广度测验、词语流畅性测验及霍普金斯词语学习,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改变。结果 两组年龄、受教育年限、首次饮酒年龄、累计饮酒时间及每日饮用白酒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前渴求自评及认知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对照组治疗后的渴求自评及认知功能较治疗前有改善(P <0.05)。研究组渴求自评较对照组高(P <0.05),认知功能较对照组低(P <0.05)。结论 rTMS可以降低酒依赖患者的渴求,改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2.
杨昌霞 《西部医学》2017,29(4):530-534
【摘要】 目的 研究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对缺血性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及其功能影像学变化。方法 纳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例,分为rTMS治疗组8例和传统康复治疗组(Conventional Therapy,CT)7例;rTMS组除接受10天高频rTMS治疗外,其他治疗措施与CT组相同。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对两组的临床评分进行评估,并进行功能磁共振图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采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及组间临床评分及神经活动低频振幅(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 ALFF)的变化情况。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的神经功能明显改善。rTMS组患者的FMA和BI评分改善优于CT组。另外,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LF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LFF值增加的脑区包括:右侧壳核、左侧小脑;ALFF值降低的脑区有:双侧M1区、双侧SMA区、右侧丘脑、右侧小脑。结论 高频rTMS可以用于缺血性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治疗,且高频rTMS可能通过影响大脑内相关区域的神经活动强度达到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认知疗法(CBT)治疗首发抑郁障碍的儿童的疗效。方法 选取首发抑郁障碍且未接受过药物治疗的儿童90例,随机分为rTMS+CBP组30例、rTMS组30例及对照组(帕罗西汀组)30例,评价治疗期间儿童抑郁量表(CDI)及不良反应量表(TESS)的变化,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4、8周末患儿抑郁情况的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3组患儿经治疗后CDI评分较治疗前都有所下降(F=7.759,P<0.05),下降的幅度呈现rTMS+CBT组>rTMS组>对照组(F=12.815,P<0.01)。rTMS+CBT组及rTMS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265、4.336, P<0.05),TESS评分也明显低于对照组(t=6.620、6.547,P<0.05)。结论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认知疗法较单纯重复经颅磁刺激及帕罗西汀治疗对抑郁症患儿更有效,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临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陈静  钟士江  张蒙  云晨  沈静 《武警医学院学报》2013,(10):876-879,F0003
【目的】探讨fMRI指导下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transcranialmagneticstimulation,rTMS)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作用。【方法】选取急性期右侧放射冠区脑梗死患者50例,男28例,女22例,随机分为5组,每组lO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改善循环、营养神经等同样的基础治疗方案。治疗组rTMS治疗前、后及90d时接受Fugl—Meyerscale(FMA)评定手运动功能,同时各组患者还分别进行NIHss(nationalinstituteofhealthstrokescale)和BI(barthelindex)评分来评价其整体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和日常生活能力情况。对照组在入院时、14d时及90d时也进行FMA、NIHSS、BI评分。【结果】各组于治疗14d及90d时FMA,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NIHSS评分在90d时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fMRI指导下的低频rTMS刺激健侧大脑半球的M1区对脑梗死患者的早期手运动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对患者的整体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有远期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高-低频交互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中期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9月至2022年3月到榆林市第二医院就诊的128例PD中期患者,随机分为高频组、低频组、高-低频交互组及对照组,各3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PD常规药物治疗,高频组采用高频rTMS(10 Hz)治疗,低频组采用低频rTMS(1 Hz)治疗,高-低频交互组采用高-低频rTMS结合治疗,对照组接受rTMS假刺激干预。比较各组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情况、认知功能、运动功能、睡眠质量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结果 各组治疗4周后的PD自主神经症状量表(the scales for outcomes in Parkinson’s disease-autonomic,SCOPA-AUT)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且高-低频交互组的SCOPA-AUT评分显著低于...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局部运动皮层刺激对帕金森病(PD)患者运动功能及皮质兴奋性的影响。方法:对12例未行药物治疗的PD患者对应于右手的左侧运动皮质区进行反复经颅磁刺激(rTMS),比较阈下rTMS(0.5Hz,600脉冲或10Hz,2000脉冲;由“真”或“假”线圈产生)与单剂量左旋多巴治疗的效果。评估指标包括使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及限时运动任务进行临床评估,使用单一或配对脉冲TMS技术对皮质兴奋性进行神经生理学测定。结果:10或0.5Hz的真rTMS可改善运动功能,假rTMS对运动功能的改善无作用。高频rTMS可改善刺激区对侧上肢的僵硬和运动迟缓,而低频rTM…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前额叶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是否能提高健康大鼠认知功能,以及认知功能与运动皮质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LTP)样可塑性的相关性。方法:24只SD健康成年大鼠,随机分为control组和rTMS组(n=12),rTMS组接受为期4周的高频(10 Hz)rTMS,control组接受4周假刺激。使用水迷宫检测干预前后认知功能的改变;通过TMS结合肌电图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评价干预前后运动皮质(M1区)LTP样可塑性的改变;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干预后大鼠M1区NR1、NR2A、NR2B的蛋白表达改变。结果:前额叶高频rTMS可以提高健康大鼠空间情景记忆能力(P<0.05);前额叶高频rTMS可以增强M1区可塑性,表现为M1区LTP样可塑性增高及NR1和NR2A蛋白表达上调(P<0.05);且M1区LTP样可塑性的改变与空间情景记忆能力成正相关(P < 0.05)。结论:高频rTMS可改善健康大鼠的空间情景记忆及运动皮质LTP样可塑性,且认知功能与运动皮质LTP样可塑性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结合上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基础上进行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观察组对健侧大脑皮质M1区进行1 Hz的rTMS,对照组予假刺激。治疗前后采用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Hong Kong edition of functional test for the hemiplegic upper extremity, FTHUE-HK)、Fugl-Meyer评定法(Fugl-Meyer assessment, FMA)进行上肢运动功能评估。结果:治疗后两组FTHUE-HK、FMA评分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低频rTMS作用于健侧半球M1区结合上肢康复机器人可明显提高脑卒中患者患侧上肢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5 Hz、10 Hz不同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 TMS)对急性脑梗死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单盲法,完全随机分为三组(各20例):5 Hz高频治疗组、10 Hz高频治疗组和对照组。三组均予药物、康复等常规治疗,5 Hz高频组、10 Hz高频组于患侧脑M1区给分别予5 Hz、10 Hz高频r TMS刺激,对照组于患侧给予假刺激。于治疗前、后分析患侧脑M1区的MEP潜伏期、NIHSS评分、Fugl-Meyer(FMA)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指数。结果:1治疗前三组患者MEP潜伏期、NIHSS、FMA、B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MEP潜伏期、NIHSS、FMA、BI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5 Hz、10 Hz高频组的运动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MEP潜伏期、FMA、BI、NIHSS评分与假刺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 Hz高频组与10 Hz高频组两组间MEP潜伏期、FMA、BI、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患侧M1区5 Hz、10 Hz高频r TMS,均有利于脑梗死患者对运动功能恢复,临床上可进行推广,但两组间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系统评价真针与假针对无先兆偏头痛患者脑功能活动的影响。[方法] 检索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检索各数据库建库至2022年4月7日针刺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文献,以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为观察指标,收集针刺对无先兆偏头痛患者脑功能影响的文献,汇总真针与假针对无先兆偏头痛患者的脑功能影像数据并进行体素Meta分析,得出真针与假针引起无先兆偏头痛患者脑功能变化的一般规律。[结果] 共检索到文献640篇,其中8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共纳入425例受试者,对8项研究进行体素Meta分析,结果显示真针升高左前扣带回/旁扣带回、左小脑半球小叶、右脑岛、左额下回眶部、右侧辅助运动区、右中央前回、左角回、右角回、左颞上回的脑功能,降低小脑蚓的脑功能(P<0.05)。真针组与假针组比较,显著改变的共性脑区定位于脑功能降低的右枕中回。[结论] 初步认为真针与假针对无先兆偏头痛患者脑功能活动的影响不同,引出的中枢响应特征不同,真针激活脑区更多。假针影响的脑区需要更多高质量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12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入rTMS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4例。两组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rTMS组加经颅磁刺激。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运动诱发电位(MEP)、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中风量表(NIHSS)、Fugl-Meyer评分(FMA)、Barthel指数(BI)。结果:治疗后两组MEP、CMCT、NIHSS、FMA、BI较治疗前改善(均P〈0.05),rTMS组治疗后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rTMS可以提高运动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缩短患者中枢运动传导时间;有助于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舍曲林对青少年抑郁症(DD)患者自伤行为的疗效。方法 选取皖西卫生职业学院附属医院精神科在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收治的152例伴有自伤行为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高频rTMS+舍曲林,n=76)和对照组(舍曲林,n=76)。观察组在左侧前额叶背外侧皮质区(DLPFC)给予高频rTMS(10Hz)治疗,在相同刺激部位给予对照组假刺激治疗。rTMS每周治疗5次,持续治疗4周。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HAMD-24)评分、自伤行为种类及频率、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 组内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前后HAMD-24评分、自伤行为种类、自伤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改善;组间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前后的HAMD-24评分、自伤行为种类、自伤频率差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结论 舍曲林联合高频rTMS可显著改善患者抑郁症状和自伤行为。  相似文献   

13.
重复经颅磁刺激在脑梗塞运动功能康复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miulation,rTMS)在脑梗塞运动功能康复中的作用。方法:选取40例急性脑梗塞住院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在常规药物治疗及功能训练治疗相同的情况下,治疗组给予10次的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运动诱发电位(MEP)、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和简易的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MEP、CMCT及FM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MEP、CMCT及FM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运动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rTMS有利于脑梗塞运动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的作用途径并观察rTMS和加兰他敏联合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的效果.方法 :43例AD病人随机分成加兰他敏组(21例)和加兰他敏+rTMS组(22例).治疗前后用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临床痴呆量表(CDR)、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进行评分.结果 :2组治疗6个月后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MMSE、ADL、CDR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2组MMSE评分均较均线值增加(P<0.01),ADL、CDR评分均降低(P<0.01).治疗6个月后,加兰他敏组MMSE评分低于加兰他敏+rTMS组(P<0.01),ADL、CDR评分均高于加兰他敏+rTMS组(P<0.01).双侧高频及左侧高频+右侧低频组其治疗前N1、N2、P3潜伏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N1、N2潜伏期和P3波幅在治疗前后均无显著变化(P>0.05),P3潜伏期在治疗后缩短(P<0.01).与左侧高频+右侧低频组比较,双侧高频组P3潜伏期在治疗后缩短(P<0.01).结论 :rTMS+加兰他敏与单用加兰他敏治疗AD均有较高的总有效率,通过MMSE、ADL、CDR评分显示,rTMS+加兰他敏治疗对AD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用加兰他敏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超低频与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治疗脑卒中后血 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vascular Parkinson’s syndrome,VP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0.1 Hz超低频(n=21)、5 Hz高频 (n=21)rTMS分别治疗VPS患者,设立假刺激组作为对照组(n=18)。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nifi ed Parkinson Disease Rating Scale, UPDRS)、帕金森病生活质量评分量表(Parkinson's Disease Questionnaire,PDQ)进行疗效评价。治疗期间 患者继续口服抗帕金森病药物。结果:超低频与高频组治疗后患者的UPDRS总分及I、II和III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 低(均P<0.05),随访3个月仍低于治疗前(P<0.05),但两组治疗前后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 治疗前后UPDRS各项指标未见明显变化 (P>0.05)。超低频与高频组治疗后第3个月时 PDQ降低 (P<0.05)。结论:超低 频与高频rTMS均可以改善VPS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临床诊断为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2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2例和对照组10例。对照组予以假刺激治疗;治疗组予以真刺激治疗。r TMS治疗方法:频率10 Hz、强度为运动阈值100%、部位为左侧额叶背外侧,刺激时间5 s,间隔25 s,每序列50次脉冲、每天30个序列,共两周。两组在治疗前和治疗后(r TMS治疗后两周)均行MMSE、NPI、DST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前MMSE评分、NPI、DST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MMSE评分、NPI、DST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0 Hz r TMS刺激左侧额叶背外侧皮层对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及注意执行有一定的康复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产后轻中度抑郁患者的效果及对脑血流动力学及初级运动区激活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2月—2023年2月深圳市中医院收治的84例产后轻中度抑郁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2例。对照组给予抗抑郁药物,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rTMS,治疗后8周评价疗效。对比两组抑郁病情、临床疗效、脑血流动力学指标、脑功能初级运动区激活情况、脑神经因子及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4、8周的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比较,结果:(1)不同时间点HAMD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013,P=0.000);(2)两组HAMD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429,P=0.000);(3)两组HAMD评分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005,P=0.000)。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治疗前后的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血流速度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治疗前后的左、右手握拳对侧初级运动区激活体积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治疗前后的脑源性神经...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对小鼠不同频率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的抗抑郁作用,并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的安全性。方法昆明种小鼠分为高频组、低频组、模型组及对照组。高频组和和低频组分别接受连续5天的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10Hz)和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2Hz)处理,模型组与对照组不接受rTMS处理。以开场实验研究rTMS的安全性,以强迫游泳实验研究不同频率rTMS对小鼠抗抑郁样作用,同时通过海马肾上腺素受体对其机制进行探讨。结果研究发现在开场实验中,高频组、低频组和对照组小鼠的行为指标,包括:穿越格数,直立数,理毛数和排泄数差异均无显著性。在强迫游泳实验中,与模型组相比,低频组的潜伏期延长,悬浮时间缩短,同时不同频率的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小鼠海马肾上腺素受体的表达产生不同的影响。结论不同频率的重复经颅磁刺激的抗抑郁样作用不同,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具有一定的抗抑郁样作用。而高频和低频的重复经颅磁刺激均具有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精神分裂症顽固性幻听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2组患者均采用以原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不变,研究组患者给予经左侧颞顶叶低频rTMS刺激;对照组患者给予伪刺激。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末,应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各有39例完成治疗。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ANSS各因子中幻听及一般精神病理症状两项明显下降(P<0.05,P<0.01)。阳性症状两组患者均无明显改善。阴性症状研究组患者下降明显(P<0.05),而对照组患者改善不明显(P>0.05)。治疗后幻听、阴性症状和一般精神病症状研究组患者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频rTMS能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顽固性幻听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