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刃针结合Mulligan手法及微波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Mulligan手法及微波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刃针治疗。结果:愈显率治疗组为84.9%,对照组为60.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ESCV)评分、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刃针结合Mulligan手法、微波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强力定眩片联合前列地尔治疗脑供血不足性眩晕症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198例脑供血不足性眩晕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9例。对照组给予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强力定眩片口服,2组疗程均为2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以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分、椎动脉型颈椎病功能评定量表(FS-CSA)评分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91%,高于对照组80.81%(P<0.05)。治疗后,2组各项中医证候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各项中医证候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ESCV评分较治疗前升高,FS-CSA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ESCV评分高于对照组,FS-CSA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椎动脉和基底动脉血流速度(Vm)升高,脉动指数(PI)下降(P<0.05);且观察组椎动脉和基底动脉Vm高于对照组,PI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力定眩片联合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杜氏牵旋手法配合内热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杜氏骨伤科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治疗组、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选用杜氏牵旋手法配合内热针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敏使朗治疗。共计治疗2疗程(2周),2周后比较两组疗效及改良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ESCV)、左右椎动脉以及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治疗组为98%,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ESCV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并且治疗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Vm均高于治疗前,并且治疗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杜氏牵旋手法配合内热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确切,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风池穴不同刺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4月—2019年1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针灸科门诊就诊的84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43例、对照组41例。观察组采用短刺法针刺风池穴治疗,对照组采用平补平泻法针刺风池穴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的ESCV、颈椎病症状分级量化表评分以及TCD相关指标,TCD指标观察基底动脉和双侧椎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Vm)、收缩期血流速度峰值(Vs)、血管搏动指数(PI)和血管阻力指数(RI)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后两组ESCV、颈椎病症状分级量化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椎动脉、基底动脉的Vs、Vm较治疗前明显减慢,且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风池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效果显著,且短刺法优于平补平泻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针刺配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36名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8例,均采用扩血管药物、颈椎牵引,治疗组加百会穴压灸,两组均治疗Ⅰ疗程.采用颈性眩晕评估量表(ESCV)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在治疗前后进行测评.结果:治疗后的ESCV评分、推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但治疗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压灸百会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电热针联合中药离子导入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试验组给予电热针联合中药离子导入法治疗,对照组给予普通针刺联合口服中药汤剂治疗,2组均以10 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观察2组临床疗效,评估2组治疗前后眩晕症状评分、JOA评分、VAS评分,检测2组治疗前后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血清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眩晕症状评分、JOA评分、VAS评分、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CRP、ESR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均0.05),且试验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电热针联合中药离子导入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优于普通针刺联合中药汤剂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间歇式角度松调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疗效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60例CSA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采用间歇式角度松调手法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颈椎牵引治疗。2组均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比较2组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分及椎动脉和基底动脉舒张末期峰值流速(Vd)、收缩末期峰值流速(Vs)、峰值平均血流速度(Vm)变化情况,统计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 2组治疗后ESCV各项评分及总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下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Vs、Vd、Vm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加快(P0.05),且治疗组快于对照组(P0.05)。经秩和检验,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370.05)。结论间歇式角度松调手法治疗CSA疗效优于牵引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刺颈针八宫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124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2例给予针刺颈针八宫穴治疗,对照组62例给予普通针刺治疗。治疗1个疗程后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量表(ESCV)、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椎动脉平均流速(Vm)、中医症候总积分进行效果评价,统计其临床有效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在ESCV评分、CASCS评分、椎动脉Vm情况、中医症候总积分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照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3.54%,79.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颈针八宫穴可以明显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椎动脉平均流速及中医症候,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督脉揿针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颈性眩晕(CV)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CV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予以盐酸氟桂利嗪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督脉揿针治疗,两组均治疗2周。观察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分,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4%,高于对照组的7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ESCV评分及椎-基底动脉Vm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ESCV评分及椎-基底动脉Vm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督脉揿针联合盐酸氟桂利嗪在减轻CV患者眩晕症状、加强颈部活动功能及改善颈部血流运行方面具有良好效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秦氏针药结合法治疗青年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青年CSA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针药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安慰剂假针刺和秦氏药茶方治疗,针药组给予秦氏头八针及秦氏益气活血汤治疗,治疗3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及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的变化,评价临床疗效及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过程中,对照组脱落4例,针药组脱落3例。治疗后,两组患者DH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Vm均快于治疗前(P<0.05),且针药组DH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Vm快于对照组(P<0.05)。针药组总有效率为94.6%(35/37),高于对照组的66.7%(24/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针药组有2例患者针刺后酸胀感明显,休息后缓解;对照组有3例患者有胃胀纳差感,暂停服药后缓解。结论:秦氏针药结合法能改善青年CSA患者的症状、体征,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其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有关。  相似文献   

11.
胡秋生  周顺林  焦永波 《河北中医》2009,31(11):1674-1676
目的观察低幅低频松解手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椎一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治疗组50例采用低幅低频松解手法治疗,对照纽50例采用传统弹拨手法治疗。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后行经颅彩色多普勒(TCD)及彩色超声检查,探查基底动脉(BA)、椎动脉(VA),观测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及椎动脉血管内径。结果治疗组治疗后BA、VA的Vm、RI、PI及椎动脉血管内径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P〈0.01);对照组治疗后BA、VA的Vm、RI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2组治疗后BA、VA的Vm、PI、RI及椎动脉血管内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低幅低频松解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可明显改善Vm、PI、RI、榷动脉血管内径等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推拿罐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08例,运用简单随机法分为两组各54例,治疗组予推拿罐治疗4次,对照组予针刺治疗10天,两组均治疗1个疗程。评估两组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分情况及脑供血指标,并判断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7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1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ESCV总分均改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组颈性眩晕症状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BA、LVA、RVA的Vm测值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BA的Vm测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BA、LVA、RVA的PI、RI变化均不明显(P﹥0.05)。结论:推拿罐干预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确切,能改善临床症状及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3.
韦汉容  谢维  张齐娟  谭先健  刘正茂  段婉娥 《河北中医》2023,(7):1147-1149+1155
目的 观察浮针配合首尾穴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颈源性眩晕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30例予浮针配合首尾穴治疗,对照组30例予常规针刺治疗,2组均每日治疗1次,治疗10次后统计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分变化情况,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及椎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29/30),对照组总有效率80.00%(24/30),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ESCV评分均升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ESCV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LAV、RVA及BA平均血流速度均增快(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LAV、RVA及BA平均血流速度快于对照组(P<0.05)。结论 浮针配合首尾穴治疗颈源性眩晕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眩晕症状,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且取穴少,操作简单方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温针督脉联合归脾汤对气血虚型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108例气血虚型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4例。对照组采用归脾汤治疗,观察组采用温针督脉联合归脾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眩晕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中医证候积分、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眩晕发作频率降低(P<0.05),持续时间缩短(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更显著(P<0.05);两组患者各项中医证候积分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椎动脉、基底动脉Vm增快(P<0.05),PI降低(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针督脉联合归脾汤治疗气血虚型眩晕效果显著,能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增加脑供血量,有效控制眩晕发作,减轻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穴位(风池、风府、肩井、翳风、百会、太阳)手法推拿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选择诊断明确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穴位手法推拿治疗组(治疗组)60例和口服西比灵组(对照组)60例,连续3周,观察治疗前后眩晕、颈肩痛、头痛和TCD变化.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后颈肩痛、头痛计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基底动脉、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的PS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表明穴位手法可明显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眩晕、颈肩痛和头痛等症状,明显提高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其疗效与穴位手法推拿治疗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有关.  相似文献   

16.
李勇  郑敏  蒋帅 《河南中医》2020,40(5):784-787
目的:观察针刺颅底组穴联合热敏灸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针刺颅底组穴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热敏灸疗法。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采用经颅多普勒TCD监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velocity,Vm)和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有效率为80.00%,两组患者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椎动脉、基底动脉Vm高于治疗前,PI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椎动脉、基底动脉Vm高于对照组,PI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颅底组穴联合热敏灸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变化及血流阻力指数。  相似文献   

17.
刘天宇  王泽宇  唐志杰  付磊 《光明中医》2022,(17):3122-3125
目的 探求针刀结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CSA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针刀治疗。观察组给予针刀结合补阳还五汤加减。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左、右椎动脉(LVA、RVA)、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改变、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并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ESCV评分和LVA、RVA、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均有显著改善(P <0.05),且观察组改善更为明显(P <0.05)。结论 针刀结合补阳还五汤加减可以改善椎动脉供血状况,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热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CSA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予内热针治疗(取穴为风池、风府、天柱、颈夹脊、颈部阿是穴等),1次/周;对照组予温针治疗(取穴同观察组),1次/天,1周治疗5次,休息2天。两组疗程均为2周。观察治疗前后改良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各项评分,检测患者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血管搏动指数(PI)及阻力指数(RI),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两组治疗后改良ESCV各项评分均下降(P0.05),观察组在眩晕、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等方面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而在颈肩痛、心理及社会适应等方面的改善与对照组效果相当(P0.05);治疗后两组Vm较治疗前上升,PI、RI较治疗前下降(P0.05),观察组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内热针能改善CSA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并能增加血流量,改善供血,是治疗CSA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医针灸与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将2016年3月-2017年3月在我院针推科治疗的114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中医针灸与推拿手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症状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74%,较对照组的68.42%明显提升,两组间差异统计学意义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后TMFV、PSV、PI、RI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眩晕、头痛、恶心呕吐、肩颈痛等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中医针灸与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效果确切,有效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利于症状的缓解,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平衡针刀联合温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CSA患者随机分为温针灸组、平衡针刀组及联合组,每组30例。温针灸组以温针灸风府、风池、完骨、天柱治疗,1次/d,连续5 d后休息2 d, 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平衡针刀组使用平衡针刀治疗,每周治疗1次,连续治疗3周;联合组在温针灸组的基础上使用平衡针刀治疗,连续治疗3周。比较3组患者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及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的变化情况,对比治疗前后3组患者眩晕症状与功能(ESCV)评分,观察3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3组治疗后ESCV评分及BA、LVA、RVA平均血流速度均升高(P<0.05),PI、RI均下降(P<0.05)。与温针灸组、平衡针刀组比较,联合组ESCV评分及BA、LVA、RVA平均血流速度均升高(P<0.05),PI、RI均下降(P<0.05)。与平衡针刀组比较,温针灸组LVA、RVA、BA平均血流速度均升高(P<0.05),PI、RI均下降(P<0.05)。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