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阳东升  沈雄杰 《中国医刊》2022,(10):1105-1108
目的 比较单边双通道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discectomy,UBE)与显微镜下髓核摘除术(microsurgery lumbar discectomy,MS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腰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1年6月湖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7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腰椎管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UBE组(31例)和MSLD组(42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总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d、3个月、1年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腰腿痛评分及椎间隙高度。结果 UBE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MSLD组,术中出血量少于MSLD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术前两组VAS评分、ODI、JOA评分比较差...  相似文献   

2.
张智  郑佳壮  刘丹  蔡奇霖 《西部医学》2013,(12):1862-1864
目的 探讨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原因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及椎间融合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6年12月~2012年12月对35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用后路椎板扩大切除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其中30例得到随访,手术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14天与末次随访的疼痛程度.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6~36个月,所有患者腰腿病症状均得到有效缓解.术前腰腿痛VAS评分为(8.34±1.56)分,术后VAS评分第1天为(4.12±1.26)分,14天为(2.23±1.12)分,末次随访为(1.56±1.13)分.所有患者的VAS评分术后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4天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明显低于术后第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4天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术技术不当,术后锻炼不当,术后病变节段的退变,是复发的主要原因.再次手术减压联合椎间固定融合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肯定,可作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3.
张兵 《当代医学》2011,17(20):58-59
目的探讨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技术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08年1月间共收治40例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内窥镜直视下行突出髓核组织切除术。结果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平均手术时间70min,出血5ml~20ml,平均术后下床时间36h,平均住院时间5(d3~10d)。随访时间12个月,下肢坐骨神经痛VAS评分术前为(8.5±1.2)分,术后3d时为(3.5±1.4)分,末次随访时为(1.5±1.1)分;术前、术后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1)。MacNab标准临床效果评定结果为优30例,良6例,可4例,优良率90%。结论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创伤小、出血少、视野清晰、操作精细、术后恢复快、手术效果优良,是治疗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的优选术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方法 通过回顾2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的围手术期护理。结果29例患者恢复良好,无l例出现并发症。结论 做好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围手术期护理,包括心理护理、术前准备、术后正确的护理方法,对确保手术成功,取得预期临床疗效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5.
都凤丽  高婷婷 《当代医学》2014,(23):122-123
目的:总结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选取宝鸡市中医医院60例采用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加强手术前的心理护理和疼痛评估;手术后进行病情观察,健康指导,功能锻炼,积极预防并发症,个体化的镇痛模式;建立随访机制。结果本组60例患者,通过及时有效的术前、术后护理干预,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无1例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围手术期采取及时、有效、全程的护理是手术疗效和远期愈后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椎间盘切除腰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对2007年1月~2010年11月经TLIF治疗的19例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并且采用Macnab标准进行临床疗效的评定。结果 19例患者随访12~60个月,平均38个月,融合率为100%,无本节段椎间盘突出症状再发;ODI评分术前为(38.2±4.80)分,术后即刻为(14.3±2.8)分,末次随访为(12.8±2.9)分,术前与术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与末次随访无差别(P〉0.05);采用Macnab标准评估,优14例,良4例,可1例,差0例,优良率为94.7%。结论 TLIF是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能有效防止术后慢性腰痛、腰椎失稳及椎间盘突出症状再发。  相似文献   

7.
巩源  张宁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6):3663-3664
目的:总结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方法:回顾4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结果:460例患者恢复良好,无一例并发症。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手术期的护理配合,保证了治疗与康复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椎间减压融合术对单节段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8例单节段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显微镜下椎间融合术,术后规律随访至术后2年,随访时采用ODI(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评分及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对比手术疗效。结果:28例平均随访至术后2年,所有病例在术中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症状缓解满意,术前ODI评分(82.22 ± 17.02)分,术后3个月ODI评分(23.37 ± 17.42)分;术前JOA评分(13.32 ± 4.09)分,术后3个月JOA评分(23.20 ± 2.43)分。结论:显微镜下椎间减压融合手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文分析和研究了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手术期的护理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取了我院6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经皮椎间孔镜下摘除椎间盘髓核术前及术后标准化护理方法,并且开展了康复指导。结果此次给患者标准化围手术期间使用的护理方法非常科学、合理,取得的护理效果非常显著,患者住院时间5-7 d。术后分别对患者进行了随访,其中有37例为优,21例为良,6例为可,1例为差,优良率占比是89.2%。对其进行了VAS评分,术前和术后7 d分别为(8.7±1.0)分、(2.6±1.2)分,术后统计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此次护理患者满意度占比为95.0%。结论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标准化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案能够帮助患者提升恢复康复能力,临床效果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10.
陈芳  陶娟 《海南医学》2010,21(21):154-155
目的通过分析65例行腰椎后路椎间融合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探讨最佳护理方法。方法对患者术前进行心理、体位、疼痛护理,术后进行常规、预防并发症、康复护理。结果术后两周时,60例患者症状完全消失,5例患者症状基本消失。结论腰椎后路椎间融合(PLIF)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良好的围手术期护理能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针对中青年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别采用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单节段责任病灶切除与双节段病灶全部切除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选择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0月应用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中青年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单节段责任病灶治疗组(单节段组)18例,双节段病灶治疗组(双节段组)14例。临床评价采用腰腿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和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转归,同时采用Macnab标准评价患者术后总体满意度;影像学参数包括X线片的腰椎前凸角、病灶节段椎间高度、病灶节段终板角,以及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的腰椎间盘突出程度密歇根州立大学(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MSU)分级和T2序列上椎间盘退变程度的Pfirrmann分级;围手术期参数包括手术医师、麻醉方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术后支具佩戴时间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结果: 最终纳入患者平均随访(26.78±10.64)个月,两组之间随访时间和基线信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症状评估方面,双节段组在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的ODI相比于单节段组明显更低(P<0.05),同时双节段组末次随访ODI相较于术前缓解强于单节段组(P<0.05);影像学方面,术前两组X线和MRI影像学参数在主要病灶和次要病灶上均无明显差异。两组主要病灶的MSU突出分级在术后分别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次要病灶的MSU突出分级双节段组术后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 而单节段组次要病灶MSU突出分级术后较术前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围术期参数方面,单节段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双节段组(P<0.001),两组均未发现围手术期并发症,但单节段组术后随访期间内3例患者接受了二次腰椎手术治疗。结论: 对于中青年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双节段病灶同期切除在中长期可能有更好的功能改善而不增加相关手术并发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近期疗效.方法 选择2015年3月至10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合肥医院收治的LDH患者40例,均实施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改良MacNab标准评定入院时和术后不同时间点疗效.结果 40例患者随访1~6个月,腰腿痛VAS评分由术前(6.69±1.25)、(8.58±1.47)分下降到术后6个月的(2.28 ±0.46)和(1.41-±0.32)分,术后随访与术前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改良Mac-Nab疗效评定为优29例、良6例、可5例,优良率为87.50%.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可作为治疗LDH的微创方法,且近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腰椎再手术的治疗效果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来我院进行治疗的13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腰椎再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再手术前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下肢痛VAS评分、腰痛VAS评分及患者的主观满意度。结果患者再次手术前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下肢痛VAS评分、腰痛VA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手术效果的影响因素包括再手术前神经损害、本次病程(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腰椎再手术的临床效果较好,其影响因素为再手术前神经损害、本次病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无痛护理对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围术期疼痛的作用。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6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住院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64例,随机分为无痛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每组各82例。常规护理组采用常规优质护理,无痛护理组在常规护理上采用无痛护理。两组患者均在术前24 h及术后6、12、24、48 h进行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并在出院时对患者分别进行疼痛治疗方式满意度调查、疼痛照顾满意度调查以及疼痛缓解满意度调查。结果无痛护理组在术前24 h及术后6、12、24 h的VAS评分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治疗方式满意度调查两组比较(89.0%比8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8.67,P〉0.05);疼痛照顾满意度调查无痛护理组(96.3%)优于常规护理组(8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19,P〈0.05);疼痛缓解满意度调查无痛护理组(95.1%)优于常规护理组(7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26,P〈0.05)。结论采用无痛护理模式对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围术期的疼痛具有明显的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症侧隐窝狭窄症患者微创操作下行黄韧带保留腰椎间盘摘除局部"开窗"减压术的效果.方法 选择榆林市第四医院(星元)骨一科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拟行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侧隐窝狭窄症患者82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于内窥镜下行腰椎间盘摘除局部"开窗"减压术,观察组于内窥镜下行黄韧带保留腰椎间盘摘除局部"开窗"减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前、术后6个月、12个月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价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19.32±18.27)min,长于对照组的(98.25±12.6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平均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6个月、12个月的JOA评分分别为(28.71±1.52)分、(30.87±1.29)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3.55±1.52)分、(25.32±1.4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 微创操作下行黄韧带保留腰椎间盘摘除局部"开窗"减压术对腰椎骨性结构破坏少,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中远期症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侧入路椎间孔镜下靶点穿刺治疗游离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靶点穿刺技术经侧入路椎间孔镜下治疗的26例游离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记录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背部和下肢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手术前后影像学资料等。随访时间≥ 1年。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年、末次随访时背部疼痛VAS评分、下肢疼痛VAS评分及ODI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6例患者平均年龄(39.269±10.352)岁,平均体重指数(BMI)(22.731±2.127)kg/㎡,平均随访时间(18.192±2.669)个月,平均住院时间(3.577±0.902)d,平均手术时间(72.521±15.232)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0.013±3.004)ml。术后3个月、术后1年、末次随访背部疼痛VAS评分、下肢疼痛VAS评分及ODI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无脑脊液漏、神经损伤、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复查磁共振成像证实游离脱出的髓核组织均已被摘除。1例患者于术后1年出现复发,再次行椎板间入路摘除突出髓核,术后恢复良好。结论 经侧入路椎间孔镜下靶点穿刺治疗游离脱垂型LDH具有满意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7.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排尿的护理干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邹佛莲  吴丽琼  陈志霞 《河北医学》2007,13(9):1132-1134
目的:通过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术前排尿训练和术后排尿的护理干预措施,减少了患者手术后尿潴留的发生,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方法:将200例行腰椎间盘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在术前3天练习床上卧位排尿训练,术后根据患者的个性进行良好的心理和护理干预,对照组予常规护理.结果:试验组术前训练首次与末次排尿时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后第一次排尿时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术后患者自身感受情况比较,排尿困难和尿潴留发生例数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表明护理干预可明显减少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排尿困难和尿潴留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腰椎间盘突出再手术5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腰椎间盘手术失败综合征的原因,提出避免再次手术的主要措施。方法:对51例腰椎间盘突出再手术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初次手术失败,主要原因:未找到髓核、髓核取出不彻底、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松解不彻底及多间隙突出遗漏。再手术后随诊6个月~3年,优24例,良19例,可5例,差2例,垂足1例,优良率达84.31%。结论:严格掌握手术指征,术前进行充分准备,手术需要有经验的医师参与,手术方法正确选择可避免腰椎间突出症手术失败;术中操作应细致轻柔,避免过多剥离和破坏椎板结构,对失稳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减压的同时应行内固定及植骨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定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我院拟实施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定患者76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单侧组(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PLIF)和双侧组(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PLIF),每组38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腰椎功能恢复、疼痛程度等指标的差异.结果 单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手术出血量分别为(95.8±11.7)min、(304.8±55.7)mL,均低于双侧组患者的(110.4±17.0)min、(482.6±84.5)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单侧组患者的ODI指数分别为(22.04±6.95)%、(12.87±4.03)%、(13.16±4.76)%,均低于双侧组的(25.59±7.80)%、(16.48±5.52)%、(16.42±5.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组患者术后骨性融合平均时间为(7.9±1.7)个月,与双侧组的(8.2±1.9)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单侧组患者完全骨性融合率为100.00%,双侧组97.3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P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定患者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治疗效果更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20.
应用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估经皮椎间孔镜(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pine system,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总结临床经验。方法 2010年8月~2011年5月应用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2例,其中男22例,女20例,患者平均年龄39.5岁(20岁~67岁),平均病程11个月(3个月~6年)。所有患者均为单间隙突出,突出间隙:L3/4 3例,L4/5 26例,L5/S1 13例。手术效果按照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JOA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Association Scores)、0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0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改良MacNab标准进行评定。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平均手术时间70 min(55~120min),术中出血量5~15 mL。术后3例患者出现下肢神经感觉异常;3例患者术后症状即刻缓解,出院后症状加重;1例患者术后症状缓解不明显,所有患者均经保守治疗后恢复正常或症状好转。无患者出现感染、血管、神经损伤和硬脊膜破裂等合并症。术后随访时间9个月。腰痛、腿痛VAS评分由术前(5.8±1.4)分、(7.4±2.2)分减少到术后9个月时的(1.6±0.9)分、(1.4±0.2)分,术后不同随访时间点VAS评分与术前比较明显改善(P<0.05)。JOA评分由术前(12.1±3.7)分升高至术后9个月时的(22.5±2.1)分,ODI由术前(68.83±14.18)%下降至术后9个月时(21.02±11.34)%。根据改良MacNab标准,术后末次随访时优12例(28.6%),良25例(59.5%),可4例(9.5%),差l例(2.4%),优良率88.1%。结论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