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分析新疆地区变应性鼻炎(AR)儿童常见变应原的分布,为该区AR儿童的诊治及流行病学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2017年1月—2021年6月就诊并具有典型AR症状及体征的566例AR患儿纳入研究,将患者的血清变应原分布,就诊时间,不同年龄段及性别等进行分析。结果425例(75.1%)AR患儿至少一种变应原阳性,吸入性变应原主要致敏因素。9月和4月为AR发病最高的月份。艾蒿、屋尘螨、粉尘螨、柳树、屋尘等为是最常见的5种吸入性变应原。牛奶、小麦面粉、鸡蛋、花生、牛肉等为主要的5种食入性变应原。艾蒿、柳树、豚、牛奶在不同年龄段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儿童中部分变应原阳性率存在差异,屋尘阳性率在男性中明显高于女性,而在女性中羊肉的阳性率高于男性(P<0.05)。结论新疆地区AR患儿变应原以吸入性变应原阳性居多,不同季节变应原分布,在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中变应原存在部分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太原地区变应性鼻炎(AR)患者变应原的分布特征,为该地区AR的合理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1月—2021年12月就诊的1 382例疑似AR且行血清特异性IgE(sIgE)检测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SPSS 26.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与总结。结果 943例(68.23%)患者sIgE呈阳性反应,其中艾蒿(48.26%)、豚草(21.56%)、室内尘螨组合(19.10%)为主要变应原;吸入性变应原阳性率(34.88%)显著高于食入性变应原(3.40%);随着患者年龄增加,变应原呈降低趋势,不同年龄间变应原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程间变应原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2~3年最高(80.00%);不同月份间变应原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8月最高(79.89%);不同季节间艾蒿、豚草变应原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以夏秋季高发;患者变应原阳性个数组合从1种到12种均有分布,其中2种组合最高(15.63%)。结论 太原地区的主要变应原是艾蒿、豚草、室内尘螨组合。绝大数患者为多重致敏,年龄、病程、季节也是影响变应原阳性率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咽喉反流(LPR)与变应性鼻炎(AR)临床表现常类似,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这两种疾病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019年6月—2020年6月就诊的72例疑似LPR患者,根据24hDx-pH监测结果将患者分为LPR阳性组和LPR阴性组,用AR表评分(SFAR)(SFAR≥7分)诊断AR,探讨Dx-pH与SFAR评分的相关性及进行LPR阳性与LPR阴性组中AR患病率的比较。结果 72例疑似LPR患者有40例AR患者,LPR阳性组(32例)中有22例AR患者,LPR阴性组(40例)中有18例AR患者,LPR阳性组的SFAR评分显著高于LPR阴性组(P<0.05),LPR阳性组中AR患病率更高(P<0.05)。结论 LPR阳性组患者SFAR评分更高,LPR与AR可能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建立稳定的实验性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BALB/C 小鼠模型,成功建立黄花蒿花粉变应原致敏的AR小鼠模型。方法选取BALB/C雌性小鼠约20 g,共20只,随机分为AR组和溶媒组,每组各10只。第1、2周,每只AR组小鼠足底皮下注射 20 μl黄花蒿花粉抗原溶液,对小鼠进行初次致敏,溶媒组小鼠用等量抗原溶媒溶液处理,每周1次,连续2周;第3周,致敏方法同前2周,但剂量减半,同时AR组小鼠双侧鼻腔各滴入 10 μl黄花蒿花粉抗原溶液,溶媒组小鼠双侧鼻腔滴入等量抗原溶媒溶液,隔天1次;第4周,AR组小鼠双侧鼻腔各滴入 10 μl黄花蒿花粉抗原溶液,溶媒组小鼠双侧鼻腔滴入等量抗原溶媒溶液,每天1次。建立模型:模型建立时间不少于35 d。观察小鼠的临床症状,采用叠加量化积分法计分,行为学积分>5分者表示造模成功,随后通过小鼠鼻黏膜HE染色观察病理学改变。结果AR组小鼠经过鼻腔局部激发致敏后均出现AR的临床症状如鼻痒、流涕、打喷嚏等,而溶媒组小鼠均无上述症状。结论本实验建立的AR小鼠模型是成功的,操作简单、重复性好,为AR的免疫学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及组织形态学依据,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变应性鼻炎(AR)患者感染鼻病毒后病情及气道炎症加重,但其分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双链RNA (dsRNA)刺激后AR鼻黏膜上皮细胞中特异的基因表达特征。方法 基于GEO数据库的GSE51392数据集,利用R语言的Limma函数筛选出dsRNA刺激后AR上皮细胞特异性差异表达基因(DEGs)。通过GO和KEGG进行通路富集分析,以确定这些基因参与的生物学过程及功能。此外,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并使用Cytoscape寻找AR特异性的hub基因和集簇。结果 共筛选出545个上调和400个下调的AR特异性DEGs,包括上调基因PPBP/CXCL7和下调基因IL20、BLNK、CEBPD、LY96。通过GO和KEGG分析,我们发现dsRNA刺激后AR与健康对照受试者(HC)上皮相比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信号通路。此外,AR特异性的DEGs构建了由791个节点和603条连线组成的PPI网络。并利用MCODE从该PPI网络中筛选出PPBP/CXCL7等16个hub基因和5个重要集簇。结论 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对数据进行挖掘并筛选出dsRNA刺激后AR特异性病毒应答相关基因,提示上调的hub基因以及下调的IL20、BLNK、CEBPDLY96可能是鼻病毒诱发AR加重的重要因素。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两广交界地区变应性鼻炎(AR)患者变应原致敏特征以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1124例AR患者的变应原皮肤点刺资料,统计各种变应原点刺阳性率并分析有关因素,包括患者年龄、点刺时间及性别对各种变应原点刺阳性率及对多重变应原阳性评分的影响。结果:吸入组变应原点刺阳性率最高的前3位为户尘螨(77.0%)、粉尘螨(77.1%)、蟑螂(42.3%);食入组阳性率最高的为海蟹(39.5%)、海虾(31.1%)、带鱼(10.8%),总体样本的多重变应原阳性评分为(3.6±2.7)分。各种变应原阳性率以及多重变应原阳性评分随着患者年龄、点刺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两者变化趋势相同。吸入组中户尘螨、粉尘螨与猫毛阳性率在男性组与女性组中存在显著差异。结论:螨类是该地区AR患者的主要致敏原,患者年龄、点刺时间以及性别对AR患者致敏原的检出率与多重致敏程度均有一定影响,多重变应原阳性评分可用来作为衡量患者致敏水平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系统评价淋巴结内特异性免疫治疗(ILIT)草花粉诱导的变应性鼻炎(AR)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NKI、VIP等电子数据库,纳入诊断为草花粉诱导的AR患者,并接受淋巴结内免疫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主要结局包括症状评分、药物评分、症状和药物综合评分、视觉模拟量表。次要结局包括不良事件、生活质量、血清特异性IgE、血清特异性IgG4、皮肤点刺试验和鼻腔激发试验,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 Meta 分析。结果 纳入9项研究269名受试者,所有研究都包括草花粉过敏原,其中5项研究还包括草和/或桦树花粉过敏原。除1项研究注射间隔时间为2周外,其余均为4周。与安慰剂对照组相比,ILIT组显著改善视觉模拟量表(P<0.05),而症状评分、药物评分、症状和药物综合评分、杜松鼻结膜炎生活质量问卷均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症状和药物综合评分表现出中度异质性(I2=60%)。每4周注射1次过敏原是改善症状和药物联合评分的最佳间隔时间,而加强注射或增加剂量是否能改善临床效果尚无定论。结论 Meta分析显示,ILIT总体上是安全的,但增加注射剂量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应谨慎。ILIT对草花粉诱导的AR视觉模拟量表有显著改善,仍需要更大规模和更长期的试验来标准化治疗方案。ILIT可能在未来的AR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儿童变应性鼻炎(AR)对认知功能及情绪的影响,并探索影响认知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该院2018年1月—2020年8月被诊断为AR的患儿223例,并招募220例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受试人群均接受神经心理测试:蒙特利尔认知测评量表(MoCA)、言语流畅性、数字广度、木块图、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ASC)、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结果AR患儿MoCA、言语流畅性、数字广度、木块图得分均较低(P < 0.05);SASC、DSRSC得分均较高(P < 0.05)。AR组的MoCA得分与SASC、DSRSC及AR严重程度呈负相关(r=-0.346、-0.432、-0.479,P < 0.01)。结论AR患儿的整体认知及言语、记忆、执行功能均受损,并合并焦虑抑郁,较高水平的焦虑、抑郁及中重度鼻炎是影响认知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对夏秋季节花粉症的研究了解豚草花粉的致敏特点。方法 对2017年8~9月夏秋季节就诊的典型花粉症患者纳入研究,均进行艾蒿、豚草、藜草sIgE水平检测。同时,采用蛋白芯片法进行蒿属及豚草部分组分蛋白检测。结果 126例花粉症患者被纳入本研究。艾蒿sIgE浓度显著高于豚草和藜科(P <0.01)。仅有1.6%患者 为豚草花粉单一过敏,豚草花粉与艾蒿花粉共同致敏率为65.8%,与藜科花粉的共同致敏率为45.2%,44.4%的患者对3种花粉同时过敏。在豚草和艾蒿sIgE同时阳性的8例患者中,组分检测显示Amb a 1均为阴性,其他组分的阳性率依次为 Art an 2(87.5%),Art an 1(75%),Art an 3(62.5%)。结论 组分蛋白检测结果初步证实,豚草花粉致敏实际上可能为蒿属花粉引起的交叉过敏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云南地区变应性鼻炎(AR)患者吸入性变应原谱分布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893例确诊为AR的患者的皮内试验结果,按照年龄分为4个组:4~17岁组(605例),>17~35岁组(660例),>35~50岁组(507例),>50~70岁组(121例);按性别分为男性组(917例)和女性组(976例)。比较各组在变应原阳性率分布上的差异。结果:①变应原皮内试验总阳性率为70.1%。阳性率前10位的变应原依次为:户尘螨、粉尘螨、室内尘土、夏秋季花粉、旱冬瓜、藜科、大籽蒿、禾本科、油菜、蟑螂;②变应原阳性个数中,以3重变应原阳性最多,其次为双重变应原阳性和单一变应原阳性;③阳性率前10位的变应原中,不同年龄组患者前3位阳性变应原均为户尘螨、粉尘螨和室内尘土。4~17岁组与其他3组变应原阳性率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④不同性别组患者间,除户尘螨、粉尘螨和室内尘土男性高于女性外(P<0.05),其余变应原阳性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云南地区AR患者的变应原主要是尘螨,其次为夏秋季花粉、旱冬瓜、藜科、大籽蒿、禾本科、油菜。各年龄段过敏原种类有所不同,变应原分布与性别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沧州地区变应性鼻炎患者的变应原谱分布情况。方法对2011年5月~2013年4月间在本院就诊疑为变应性鼻炎的患者进行血清sIgE检测,统计分析其阳性变应原分布情况。结果565例患者中,307例(54.3%)血清sIgE检测呈阳性。其中吸入组变应原阳性率90.2%(277/307),显著高于食入组变应原阳性率30.6%(P<0.01)。前6位阳性变应原依次为户尘螨(29.9%),矮豚草、蒿、葎草、藜(16.1%),屋尘螨(14.5%),点青霉、分枝孢霉、烟曲霉、交链孢霉(11.7%),柏、榆、柳、栎、桦、枫、胡桃、梧桐、杨(7.4%),腰果(7.1%),其它变应原阳性率均在6%以下。狗毛皮屑(2.1%)和猫毛皮屑(1.8%)在吸入组中阳性率最低。结论户尘螨、屋尘螨和矮豚草、蒿等是沧州地区变应性鼻炎患病的主要变应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基于皮肤点刺试验(SPT)和血清特异性IgE(sIgE)检测方法分析变应性鼻炎(AR)患者常见气传变应原,评估该两种检测方法所得结果的一致性及相关性.方法 纳入苏皖地区AR患者101例,其中男53例,女48例;4~68岁,平均(38.5±14.8)岁.均同时进行10种气传变应原SPT和sIgE检测,包括6种常年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初步分析腺样体肥大患儿血清特异性IgE分布及总IgE水平,探讨特异性IgE及总IgE水平与腺样体大小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16日-2020年10月19日进行腺样体手术的186例腺样体肥大患儿的血清特异性IgE、总IgE检测结果,分析腺样体肥大患儿血清IgE分布情况,并比较患儿腺样体肥大程度与血清特...  相似文献   

14.
变应原皮内试验反应强度与血清特异性IgE浓度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皮内试验反应强度与血清特异性IgE(sIgE)浓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 192例变应性鼻炎患者以屋尘、粉尘螨、多价霉菌、春季花粉、夏秋花粉及蒿属花粉等 6种变应原作皮内试验 ,并用 pharmaciaCAP变应原体外检测系统 ,对 6种变应原作血清sIgE检测。 结果 :6种变应原皮内试验与sIgE总符合率分别为 :屋尘 6 5 .9% ,粉尘螨 6 8.1% ,多价霉菌 5 5 .6 % ,春季花粉 6 6 .7% ,夏秋花粉 6 0 .0 % ,蒿属花粉 74 .4 %。 6种变应原与相应血清sIgE的相关系数为 :屋尘0 .4 2 35 ,粉尘螨 0 .4 0 2 9,多价霉菌 0 .4 932 ,蒿属花粉 0 .5 0 0 0 (P <0 .0 1) ;春季花粉 0 .32 77(P <0 .0 5 ) ;夏秋花粉 0 .2 4 12 (P >0 .0 5 )。结论 :除夏秋花粉以外 ,其它 5种变应原皮试与血清sIgE都有相关性 ,皮内试验可以间接反应sIgE的浓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安徽省安庆市及周边地区变应性鼻炎患者变应原分布特点,初步掌握本地区变应性鼻炎患者变应原种类及分布,为防治该病提供指导。方法采用敏筛定量变应原检测系统(Allergy Screen)检测50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中吸入性变应原的sIgE,分析各种变应原的阳性率及在年龄、性别方面的差异。结果50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检测结果显示:屋尘螨/粉尘螨阳性率为78%(390/500),其次为季节花粉20.8%(104/500)、室内灰尘18.8%(94/500)、猫狗毛皮屑11%(55/500)、混合真菌9.8%(49/500)等。性别上男女阳性率无差异性。本组检测结果数据显示变应原检测的阳性率随年龄增长明显呈现下降趋势,统计学检验有差异性(P<0.05)。结论屋尘螨/粉尘螨为安庆地区变应性鼻炎主要变应原,其次为季节性花粉、屋尘、猫狗皮毛屑、混合真菌等。了解本地区变应原的种类及分布特点,有助于变应性鼻炎(AR)的标准化的诊断和治疗以及最优化的预防措施,尤其是为临床变应性鼻炎的个体化免疫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大连地区多重致敏的儿童变应性鼻炎(AR)患者血清特异性IgE(sIgE)特点,为本地区AR精准防控提供参考。 方法 回顾性分析272例多重致敏的儿童AR患者sIgE结果,按性别、年龄、变应原种类和强度、吸入性和食入性变应原例次和强度进行分组,比较不同组间变应原分布情况。 结果 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r=0.587,P=0.035)在所有入组AR儿童中,多重致敏占比与年龄呈正相关,且相关性较高;多重致敏患者变应原种类数量与相应人数之间呈负相关(r=-0.913,P<0.001),且相关性较高。将患儿按年龄段分成3个组,2~5岁组、6~9岁组和10~14岁组,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各组变应原阳性例数与变应原种类呈负相关,且相关性较高。变应原阳性例次及变应原总强度最高的前5位依次为屋尘螨/粉尘螨、艾蒿、猫、蛋清、普通豚草。吸入性和食入性变应原平均强度(t=2.410,P=0.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按年龄分组,6~9岁组中吸入性与食入性变应原例次差异(t=2.275, P=0.048)及平均强度差异(t=2.361, P=0.035)有统计学意义,10~14岁组中吸入性与食入性变应原平均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58, P=0.002)。吸入性变应原中春季、秋季及常年的例次、总强度、平均强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随着年龄增大,接触变应原种类增多,多重致敏患者也随之增多,故应定期复查过敏原。屋尘螨/粉尘螨、艾蒿、猫、蛋清、普通豚草是大连地区多重致敏的AR患儿主要致敏原,应注意重点防控。在6~9岁时应着重关注吸入性变应原致敏情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北京地区1~12岁儿童变应性鼻炎(AR)患者吸入组变应原的分布。方法 采用敏筛定量过敏原检测系统(Allergy Screen)及其专用体外变应原诊断试剂测定663例1~12岁儿童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中吸入组变应原的sIgE,并比较北京地区不同年龄段吸入组变应原阳性率的变化趋势。结果 ①所有患者吸入组变应原均呈阳性反应,首要变应原为混合真菌(61.4%),其次为户尘螨(32.6%)、屋尘(28.2%)、艾蒿(23.8 %)等;各类变应原sIgE≥Ⅲ级占相应变应原阳性例数百分率前三位依次为艾蒿(70.9%,112/158)、混合真菌(63.9%,260/407)、户尘螨(56.5%,122/216);②随年龄增长,混合真菌阳性率总体呈下降趋势,户尘螨阳性率呈增高趋势;户尘螨阳性在A~D组中的分布有统计学意义(χ2=17.757,P<0.001);③艾蒿(χ2=10.636,P=0.014)、混合真菌(χ2=8.298,P=0.040)及屋尘(χ2=11.681,P=0.005)sIgE≥Ⅲ级在A~D组的相应变应原阳性病例中的分布有统计学意义;④属牧草类的葎草和矮豚草变应原sIgE≥Ⅲ级占相应阳性例数百分率的变化曲线在艾蒿的变化曲线之下,但又高于木本植物树花粉的变化曲线;⑤单一混合真菌变应原阳性最常见;其次为双重变应原阳性,最常见双重阳性组合为混合真菌+户尘螨。结论 北京地区儿童AR患儿主要吸入组变应原以混合真菌为主;随年龄增长,各类变应原阳性率有趋势性变化;秋季杂草花粉的致敏性强于牧草,牧草的致敏性则强于木本植物树花粉;单一变应原阳性最常见。  相似文献   

18.
To clarify the role of insects as allergens in allergic rhinitis (AR), specific IgE antibodies (sIgE) to the moth, midge, and cockroach together with 10 other allergens were measured using sera from 560 AR patients, who visited 20 otolaryngological clinics nationwide from Hokkaido to Kyushu. Nasal challenge tests were also conducted with allergen disks of these 3 insects in 65 AR patients. Frequencies of sIgE positive to the moth, midge, and cockroach were 32.5%, 16.1%, and 13.4%. Frequencies of sIgE positive to these insects were not affected by patients' residential location, age, medication, or association with bronchial asthma. The prevalence of patients with positive nasal challenge increased depending on the RAST class to the insects. Among the patients whose RAST class were 3 and 4, nasal challenges with cockroach or moth extracts were positive in 55.6% or 61.5%. A strong correlation of sIgE titers was observed between the moth and midge, but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ockroach and moth, and between the cockroach and midge were weak. No correlation of sIgE titers was found between house dust mites and these 3 insects. Thes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th, midge, and cockroach are inhalant allergens causing allergic rhinitis in Japa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