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 分析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多态性对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HT)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2023年7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阜阳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20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后24~72 h HT发生情况分为HT组(15例)、无HT组(105例)。比较两组基线资料、MTHFR基因多态性、纤维蛋白原(Fib)、同型半胱氨酸(Hcy)。采用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HT发生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Hcy预测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HT发生的价值。结果 HT组心房颤动发生率、MTHFR基因型677CT占比、入院时NIHSS评分、Hcy水平均高于无HT组(P <0.05)。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房颤动史[O^R=1.478(95% CI:1.126,1.940)]、入院时NIHSS评分升高[O^R=1.656(95% CI:1.125,2.438)]、MTHFR基因型为677CT [O^R=1.871/2.362(95% CI:1.052,3.328/1.081,4.652)]、Hcy水平升高[O^R=2.149(95% CI:1.108,4.168)]均为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HT发生的危险因素(P <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Hcy均可预测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HT发生,其敏感性分别为80.0%(95% CI:0.765,0.883)、73.3%(95% CI:0.717,0.834),特异性分别为74.3%(95% CI:0.659,0.817)、74.3%(95% CI:0.824,0.931)。677CT型患者Hcy水平高于677CC、677TT型患者(P <0.05)。结论 心房颤动、MTHFR基因型、入院时NIHSS评分、Hcy均为影响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HT发生的重要因素,临床应结合以上指标对高危患者进行重点筛查,尽早采取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CV)、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与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及预后康复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5月—2022年1月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海慈医院收治的90例ACI患者作为ACI组,另取90例无脑血管疾病的体检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的Lp-PLA2、RDW-CV、NLR,并按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分组比较;按患者治疗3个月后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采用一般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Lp-PLA2、RDW-CV、NLR与ACI患者预后结局的关系。结果 ACI组Lp-PLA2、RDW-CV、NLR高于对照组(P <0.05)。NIHSS评分≤15分ACI患者Lp-PLA2、RDW-CV、NLR低于NIHSS评分> 15分ACI患者(P <0.05)。预后良好组Lp-PLA2、RDW-CV、NLR低于预后不良组(P <0.05)。一般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IHSS评分高[O^R=1.790(95% CI:1.101,2.910)]、梗死病灶大[O^R=1.745(95% CI:1.084,2.810)]、入院时GCS评分低[O^R=0.608(95% CI:0.375,0.986)]、Lp-PLA2升高[O^R=1.677(95% CI:1.068,2.632)]、RDW-CV升高[O^R=1.737(95% CI:1.148,2.626)]、NLR升高[O^R=1.642(95% CI:1.034,2.608)]是ACI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 <0.05)。结论 ACI患者血清Lp-PLA2、RDW-CV、NLR水平较非脑血管疾病患者升高,并且与早期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及患者不良预后结局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联合血清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Hcy)对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7月攀枝花学院附属医院11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3个月后的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82例)与预后不良组(32例)。比较两组及不同临床特征患者的ASPECTS评分及血清D-二聚体、Hcy水平;分析ASPECTS评分及血清D-二聚体、Hcy与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采用Spearman法评价ASPECTS评分与血清D-二聚体、Hcy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ASPECTS评分及血清D-二聚体、Hcy水平对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预后不良组年龄、梗死面积、发病至溶栓时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意识障碍、ASPECTS评分、D-二聚体、Hcy与预后良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大面积梗死患者ASPECTS评分低于非大面积梗死患者(P <0.05),血清D-二聚体、Hcy水平高于非大面积梗死患者(P <0.05);NIHSS评分> 10分患者ASPECTS评分低于NIHSS评分≤10分患者(P <0.05),血清D-二聚体、Hcy水平高于NIHSS评分≤10分患者(P <0.05);有意识障碍患者ASPECTS评分低于无意识障碍患者(P <0.05),血清D-二聚体、Hcy水平高于无意识障碍患者(P <0.05);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病至溶栓时间[O^R=4.850(95% CI:1.831,12.824)]、NIHSS评分[O^R=5.546(95% CI:2.139,14.376)]、ASPECTS评分[O^R=0.567(95% CI:0.424,0.756)]、D-二聚体[O^R=21.802(95% CI:3.915,121.384)]、Hcy[O^R=1.454(95% CI:1.167,1.811)]是影响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近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ASPECTS评分与血清D-二聚体、Hcy呈负相关(rs =-0.718和-0.758,均P =0.000);ASPECTS评分、D-二聚体、Hcy联合预测预后的敏感性为75.00%(95% CI:0.563,0.879),特异性为89.02%(95% CI:0.797,0.946)。结论 发病至溶栓时间、NIHSS评分、ASPECTS评分、血清D-二聚体、血清Hcy是影响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近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且血清D-二聚体、Hcy水平变化与ASPECTS评分关系密切,三者联合对预后具有很高的预测价值,可为临床完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补体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3(CTRP-3)、D-二聚体、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2(sTREM2)水平及相关临床特征与溶栓后出血性转化(HT)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2022年9月在青海省人民医院接受溶栓治疗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溶栓后是否发生HT分为HT组(30例)、非HT组(9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血清CTRP-3、D-二聚体、sTREM2水平。采用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发生HT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HT预测模型预测HT发生的价值。结果 HT组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大面积脑梗死、入院NIHSS评分≥ 15分占比高于非HT组(P <0.05),血清CTRP-3水平低于非HT组(P <0.05),D-二聚体、sTREM2水平高于非HT组(P <0.05)。血清CTRP-3、D-二聚体、sTREM2水平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发生HT的敏感性分别为66.7%(95% CI:0.598,0.756)、70.0%(95% CI:0.607,0.812)、80.0%(95% CI:0.714,0.889),特异性分别为73.3%(95% CI:0.636,0.821)、86.7%(95% CI:0.778,0.923)、86.7%(95% CI:0.747,0.942)。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房颤[O^R=1.237(95% CI:1.103,1.387)]、大面积脑梗死[O^R=2.338(95% CI:1.292,4.231)]、入院NIHSS评分≥ 15分[O^R=2.087(95% CI:1.231,3.538)]、CTRP-3 ≤ 269.265 μg/L [O^R=3.006(95% CI:1.508,5.992)]、D-二聚体≥ 2.625 mg/L [O^R=2.649(95% CI:1.374,5.107)]、sTREM2 ≥ 314.675 ng/L [O^R=2.328(95% CI:1.411,3.841)]是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发生HT的危险因素(P <0.05)。根据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建立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HT预测模型,Logit(P) = -33.887 + 0.213×房颤+ 0.849×大面积脑梗死+0.736×入院NIHSS评分+ 1.101×CTRP-3 + 0.974×D-二聚体+ 0.845×sTREM2;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预测模型预测HT发生的敏感性为93.3%(95% CI:0.841,0.991),特异性为87.8%(95% CI:0.808,0.976)。结论 血清CTRP-3、D-二聚体、sTREM2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HT有关,预测价值较高,且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HT预测模型预测HT优于各项指标单独预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对急性脑梗死(ACI)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神经功能转归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9月—2022年4月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3例A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院后检测NLR、PLR、MPV水平,采取尿激酶或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并于治疗1周后参考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为良好组和损伤组。分析影响ACI患者静脉溶栓后神经功能转归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NLR、PLR、MPV对ACI静脉溶栓后神经功能转归的预测效能。结果 103例ACI患者治疗1周后,NIHSS评分≤ 6分患者81例(78.64%),NIHSS评分> 6分患者22例(21.36%)。损伤组年龄、高血压占比、NLR、PLR、MPV水平高于良好组(P <0.05)。一般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O^R=3.494(95% CI:1.194,10.222)]、高血压[O^R=3.155(95% CI:1.078,9.231)]、NLR升高[O^R=4.076(95% CI:1.393,11.924)]、PLR升高[O^R=3.971(95% CI:1.357,11.618)]、MPV升高[O^R=3.655(95% CI:1.249,10.692)]是ACI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的危险因素(P <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NLR、PLR、MPV单一及联合预测ACI溶栓后神经功能转归的敏感性分别为84.09%、75.00%、79.55%和81.82%,特异性分别为61.73%、70.37%、71.75%和76.54%,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2、0.749、0.737和0.819。结论 NLR、PLR、MPV可用于预测ACI患者静脉溶栓后神经功能的转归结局,且预测效能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CT平扫联合脑CT灌注成像在前循环颅内大血管闭塞血管内治疗预后评价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20年5月在青海省人民医院行血管内治疗的151例急性前循环颅内大血管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0~2分)75例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3~6分)76例。所有患者入院后行头颅CT平扫联合脑CT灌注成像,记录影像学特征[CT平扫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HMCAS)及CT灌注成像参数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记录两组患者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急性卒中Org 10 172治疗试验(TOAST)分型、侧支血流分级情况、术后即刻脑梗死溶栓(TICI)分级、术中及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前循环颅内大血管闭塞患者血管内治疗临床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评价头颅CT平扫中HMCAS和CT灌注成像参数在患者血管内治疗预后评价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预后良好组年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史、心房颤动、入院时NIHSS评分、MTT-ASPECTS评分、侧支循环分级0~2级比例、术后TICI分级< 2b级比例、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取栓次数、收缩压、HMCAS比例、MTT、TTP低于预后不良组(P <0.05);CBV-ASPECTS评分、CBF、CBV高于预后不良组(P <0.05)。两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闭塞部位、TOAST卒中分型、桥接治疗、空腹血糖、舒张压、肌酐、白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O^R=1.160(95% CI:1.019,1.321)]、CBV-ASPECTS评分[O^R=1.789(95% CI:1.276,2.500)]、MTT-ASPECTS评分[O^R=2.463(95% CI:1.431,4.239)]、侧支循环分级[O^R=5.712(95% CI:1.669,19.549)]、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O^R=1.007(95% CI:1.002,1.012)]、收缩压[O^R=1.032(95% CI:1.009,1.056)]、HMCAS[O^R=1.326(95% CI:1.055,1.667)]、CBF[O^R=0.975(95% CI:0.962,0.988)]、CBV[O^R=1.462(95% CI:1.094,1.954)]、MTT[O^R=1.314(95% CI:1.076,1.605)]和TTP[O^R=4.460(95% CI:1.120,17.760)]是急性前循环颅内大血管闭塞患者血管内治疗临床预后的危险因素(P <0.05)。结论 除入院时NIHSS评分、CBV-ASPECTS评分、MTT-ASPECTS评分、侧支循环分级、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收缩压外,CT平扫中HMCAS及CT灌注成像参数CBF、CBV、MTT、TTP也是急性前循环颅内大血管闭塞患者血管内治疗临床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临床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2型糖尿病患者脑梗死风险与ALDH2基因G487A位点多态性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海口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16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脑梗死分为脑梗死组71例和非脑梗死组45例。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PCR-RELP)检测受试者血清ALDH2基因G487A位点多态性分布频率,并分析ALDH2基因单核苷酸各基因型与脑梗死风险的关系。结果 ALDH2基因G487A位点基因型有野生GG型、突变杂合子GA型、突变纯合子AA型。与非脑梗死组患者比较,脑梗死组患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较高(P <0.05),脑梗死组G487A位点AG型、AA型及A等位基因频率较高(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G[R=2.396(95% CI:1.029,5.531)]、LDL-C[R=2.512(95% CI:1.012,3.238)]、ALDH2基因G487A位点(以野生GG型为参照)杂合子AG型[R=3.107(95% CI:1.456,6.634)]、纯合子突变AA型[R=3.464(95% CI:1.594,7.528)]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 ALDH2基因G487A位点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脑梗死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CT灌注成像参数与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临床转归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10月于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并完成CT灌注成像检查及MIStar软件后处理的105例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发病后3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转归良好组和转归不良组。收集所有患者临床资料,收集CT灌注成像参数包括灌注缺损(延迟时间> 3 s)体积、缺血核心(相对脑血流量< 30%)体积和缺血半暗带体积(灌注缺损体积-缺血核心体积)。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T灌注成像参数与临床转归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CT灌注成像参数对临床转归的预测价值。结果 105例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mRS评分≤ 2分者63例,> 2分者42例。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体重、高脂血症、房颤、溶栓前舒张压、糖化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红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及缺血半暗带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的年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溶栓前收缩压、基线随机血糖、血红蛋白、入院至静脉溶栓时间(DNT)、发病至静脉溶栓时间(ONT)、灌注缺损体积、缺血核心体积、mRS评分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溶栓前收缩压[O^R=3.992(95% CI:1.496,10.652)]是影响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转归的危险因素(P <0.05);NIHSS评分[O^R=0.840(95% CI:0.711,0.991)]和灌注缺损体积[O^R=1.081(95% CI:1.059,1.104)]是影响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转归的保护因素(P <0.05)。溶栓前收缩压、NHISS评分和灌注缺损体积及三者联合预测患者临床转归的敏感性分别为76.25%(95% CI:0.633,1.395)、83.75%(95% CI:0.721,1.554)、85.00%(95% CI:0.778,1.656)、86.30%(95% CI:0.812,1.714),特异性分别为81.95%(95% CI:0.713,1.522)、89.66%(95% CI:0.811,1.700)、90.80%(95% CI:0.835,0.953)和92.00%(95% CI:0.854,1.775),以三者联合检测的特异性最高,其中三指标单独检测以灌注缺损体积的特异性最高。同时,ROC曲线分析显示,灌注缺损体积预测转归不良的曲线下面积为0.866(95% CI:0.803,0.928);最佳截断值为109.37 mL。结论 溶栓前收缩压是影响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NIHSS评分、灌注缺损体积是前循环急性急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转归良好的保护因素,但缺血核心体积和缺血半暗带体积与患者临床转归无关。CT灌注成像参数灌注缺损体积评估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转归不良的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多时相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mCTA)侧支循环评分及血清microRNA-134(miR-134)、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水平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2月—2023年2月在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住院治疗的AIS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108例。检测患者治疗期间的mCTA侧支循环评分及血清miR-134、VEGF、bFGF水平,并进行随访。根据患者出院后3个月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 2分,47例)、预后不良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 2分,61例),对可能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并绘制ROC曲线分析其诊断价值。结果 预后不良组最终梗死体积大于预后良好组(P <0.05),mCTA侧支循环评分低于预后良好组(P <0.05);预后不良组miR-134相对表达量高于预后良好组(P <0.05),VEGF、bFGF水平均低于预后良好组(P <0.05)。预后不良组年龄、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P <0.05)。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CTA侧支循环评分[O^R=0.804(95% CI:0.729,0.974)]、VEGF[O^R=0.618(95% CI:0.397,0.963)]、bFGF[O^R=0.608(95% CI:0.402,0.919)]为AIS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预后良好的保护性因素(P <0.05);miR-134[O^R=1.941(95% CI:1.802,3.480)]、低密度脂蛋白[O^R=1.349(95% CI:1.051,1.730)]是AIS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 <0.05)。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mCTA侧支循环评分、miR-134、VEGF、bFGF预测AIS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3、0.946、0.937和0.892,敏感性分别为7.66%(95% CI:0.695,0.837)、9.36%(95% CI:0.900,0.972)、8.72%(95% CI:0.823,0.921)、7.23%(95% CI:0.661,0.785),特异性分别为83.6%(95% CI:0.770,0.902)、82.0%(95% CI:0.770,0.870)、86.9%(95% CI:0.818,0.920)、93.4%(95% CI:0.896,0.972)。结论 预后不良患者最终梗死体积较大,mCTA侧支循环评分较低,血清miR-134、VEGF和bFGF水平较低。mCTA侧支循环评分、血清miR-134、VEGF、bFGF水平对AIS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预后不良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可作为预后评估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肛瘘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后肛门功能的恢复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取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海口市中医医院2019年1月—2022年8月收治的172例肛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分析患者手术前后肛门功能恢复情况,根据患者术后3个月的肛门功能恢复情况将其分为良好组140例、不良组3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术后并发症及基线资料,采用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手术后肛门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结果 良好组手术后创面愈合更早(P <0.05),疼痛持续时间更短(P <0.05),总体平均住院总时间短于不良组(P <0.05)。良好组与不良组术后1、2、3个月的Wexner量表评分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 ①不同时间点的Wexner量表评分有差异(P <0.05);②两组的Wexner量表评分有差别(P <0.05),良好组Wexner量表评分较不良组低,肛门功能恢复较好。③两组的Wexner量表评分变化趋势有差异(P <0.05)。良好组患者的病程、瘘管长度、Parks分型、术后切口感染率、二次手术率(再次实施清创手术)、治疗依从性(术后用药是否遵从医嘱)、术后机械性刺激率(术后各种外因刺激肛门)与不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肛瘘患者病程[O^R =1.842(95% CI:1.105,3.073)]、瘘管长度[O^R =1.788(95% CI:1.137,2.812)]、术后切口感染[O^R =1.694(95% CI:1.081,2.653)]、再次手术[O^R =1.347(95% CI:1.018,1.783)]、治疗依从性[O^R =1.493(95% CI:1.058,2.108)]是肛瘘患者括约肌间瘘管结扎后肛门功能恢复不良的影响因素(P <0.05)。结论 肛瘘患者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后肛门功能大部分恢复良好,但是肛瘘患者病程较长、瘘管长度较长、出现术后切口感染、术后再次手术、治疗依从性差可能会增大患者术后肛门功能恢复不良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MH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12月蚌埠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1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历资料。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根据患者90 d时电话随访结果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佳组。采用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高危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MHR、NLR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 11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良好76例(69.09%),预后不佳34例(30.91%)。预后不佳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MHR、NLR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淋巴细胞计数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4.125(95%CI:1.409,12.068)]、NIHSS评分[■=4.860(95%CI:1.662,14.218)]、高密度脂...  相似文献   

12.
时间管理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分析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及预后,探讨时间管理对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2013年9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脑血管病中心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19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溶栓后24 h NIHSS评分分为有效组(n=74)及无效组(n=124),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按3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n=157)及预后不良组(n=41),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同时比较有效组及无效组间从发病至用药的各段时间的差异,评价时间管理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有效组和无效组患者溶栓前NIHSS评分、发病至溶栓开始的时间及冠心病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溶栓前NIHSS评分低、发病至溶栓开始的时间短、溶栓前无冠心病史是疗效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患者的年龄、发病时的血糖水平、患者的糖尿病史、房颤史、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前GCS评分及发病至溶栓开始的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溶栓前NIHSS评分低是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在时间管理上,有效组与无效组患者,发病至溶栓开始的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主要是由发病至就诊时间的差异(P<0.01)导致的.结论 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rt-PA静脉溶栓治疗中,溶栓前NIHSS评分低、发病至溶栓开始的时间短、溶栓前无冠心病史预示rt-PA静脉溶栓疗效良好,溶栓前NIHSS评分低预示静脉溶栓预后良好.降低患者发病至就诊的时间可提高静脉溶栓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张楚  刘勇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1,46(9):1164-1168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病人静脉溶栓联合介入取栓术是否能够有效改善病人预后。方法选取33例急性脑梗死病人,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静脉溶栓组(A组,17例)、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组(B组,16例)。收集所有病人治疗前后的相关临床资料,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血压、血糖水平、总胆固醇水平、溶栓治疗等待时间等,分析急性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及病人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变化,比较病人的预后及生活能力差异。结果病人的血压水平、血糖水平、总胆固醇水平、血浆D-二聚体水平、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以及吸烟史与急性脑梗死病人入院后的NIHSS评分均呈正相关关系(P < 0.05~P < 0.01)。急性脑梗死病人的治疗效果及预后与接受治疗的等待时间和治疗方法有密切关系,A组病人治疗后7 d和B组病人治疗后24 h、7 d后的NIHSS评分变化均与等待治疗时间长短有关,等待治疗时间越短,NIHSS评分改善越明显(P < 0.05~P < 0.01)。同时,溶栓等待时间越短,病人的Barthel评分改善越明显(P < 0.01)。治疗后24 h及7 d,B组病人NIHSS评分和Barthel评分改善相对A组均改善更加明显(P < 0.01)。结论急性脑梗死病人从发病到接受溶栓治疗的时间越短越有助于病人的恢复,静脉溶栓联合介入取栓治疗对急性脑梗病人的恢复效果优于单纯静脉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CT灌注成像联合血清microRNA-493(miR-493)预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2年11月湖北文理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149例ACI患者,所有患者治疗前行CT灌注成像及血清miR-493测定,溶栓治疗后均随访3个月,评估其预后情况。分析影响ACI患者预后的因素,分析CT灌注成像参数联合血清miR-493预测ACI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 149例ACI患者中20例预后不良。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5.743(95%CI:2.363,13.958)]、脑血流量(CBF)[■=3.931(95%CI:1.618,9.555)]、脑血容量(CBV)[■=3.827(95%CI:1.575,9.301)]、灌注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3.615(95%CI:1.487,8.785)]、miR-493 [■=3.873(95%CI:1.594,9.412)]是影响ACI患者预后的因素(P <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结果分析结果显示,CBF、CBV、MTT、miR...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平均血小板容积(MPV)对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病人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rtPA溶栓治疗病人预后状况,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探讨MPV对溶栓治疗的预后的影响。结果:2组病人年龄、房颤发生率、既往服用阿司匹林、收缩压、舒张压、NIHSS评分、INR、血糖、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小板压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和CISS分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既往服用阿司匹林、基线NIHSS评分、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MPV、血小板分布宽度、心源性卒中型及穿支动脉疾病型均为rtPA溶栓治疗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P<0.01)。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PV与MRS评分呈负相关关系(r=-0.435,P<0.05),MPV诊断rtPA溶栓治疗预后的最佳临界点为10.12 fL,其灵敏度、特异度、AUC、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以及准确度分别为89.2%、87.8%、0.882、84.6%、91.5%、88.4%。结论:MPV对rtPA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为短期溶栓治疗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影响中青年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并建立临床预后预测模型,为预后判断和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纳入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吴淞医院住院治疗、年龄为18~60岁的中青年脑梗死患者294例.收集患者年龄、性别、既往史、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液学指标等基线资料,检测环指蛋白213(RNF213)基因(rs112735431位点)、组蛋白去乙酰化酶9(HDAC9)基因(rs2107595、rs2240419、rs2389995位点)和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C677T位点)的基因多态性.根据随访1年时的临床结局,294例患者被分为病情未发展组(177例,60.20%)、病情发展组(117例,39.80%),比较两组患者上述指标的差异.将数据样本按7:3的比例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以上述指标为自变量,随访1年时的临床结局为因变量,利用训练集数据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获得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后预测模型,利用训练集和测试集的数据进行ROC曲线分析以评估模型的价值.结果 病情发展组患者的NIHSS评分及血肌酐、总胆红素、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高于病情未发展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病情发展组与病情未发展组的MTHFR(C677T)基因多态性分布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IHSS评分每增加1分,病情发展的风险增加76.8%(OR=1.768,95%CI 1.479~2.112);MTHFR(C677T)基因TT型患者病情发展的风险是CC型的4.128倍(OR=4.128,95%CI 1.497~11.383);患有高血压的患者病情发展的风险是未患有高血压患者的3.421倍(OR=3.421,95%CI 1.353~8.645).训练集ROC曲线的AUC值为0.856(95%CI 0.806~0.906),测试集ROC曲线的AUC值为0.847(95%CI 0.756~0.937),表明模型的预测能力良好.结论 NIHSS评分、MTHFR(C677T)基因多态性、高血压是中青年脑梗死患者病情发展的危险因素,基于NIHSS评分、MTHFR(C677T)基因多态性、高血压3个自变量建立的预后预测模型有助于判断中青年脑梗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